单圆弧齿轮

单圆弧齿轮

中文名 单圆弧齿轮
性质 专业术语
目录导航

特性

1.两齿轮的工作面(在理论上的接触线或实际运转中的接触带),必须是螺旋线或螺旋面。

2.一对相啮合的齿轮,在两个节圆柱上的螺旋角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也就是两个齿轮的轴向节距(齿距)必须相等。这一点和渐开线斜齿轮是一致的。

3.一堆相啮合的齿轮,其轴向重合度必须大于1。

4.一对向啮合的齿轮其模数必须相等。

5.一对向啮合的齿轮,其啮合点(区域面)移动的方向是与两齿轮的轴线方向平行的。

6.一对相啮合的齿轮,其齿面之间不得产生齿形干涉。

特点

1.两啮合齿轮的工作齿面是凸齿齿廓与凹齿齿廊,即啮合时凹齿包住凸齿,以提高其接触强度。

2.在理论上,最好使凸凹齿廓的圆弧半径相的等,这样才能得到沿整个齿高的瞬时线接触。但是由于制造和安装时将产生各种误差,如果凸、凹齿的齿廓圆弧半径相等,则由于误差的影响,将会引起齿顶棱边接触。因此在设计齿形时,凸、凹两工作齿廓的圆弧半径需要有一个很小的差值(凹齿齿廓的圆弧半径稍大于凸齿齿廓的圆弧半径)。这样,齿轮运转时,开始只有一个点接触(避免了齿顶棱边接触),运转一段时间后,齿面逐渐跑合,凸齿面和凹齿面接触弧的曲率半径趋于相等,达到了沿齿高瞬时线接触的理想情况。

3.在两齿面的正确啮合情况下,由于两齿面存在齿廓圆弧半径差,如果轮齿绝对刚性,齿面没有磨损,而且具有绝对光洁度,此时,齿面才发生点接触。实际上,在负荷作用下,齿轮材料发生弹性交形,加工后的齿面并非绝对光洁,齿轮运转后,齿面逐渐磨损而跑合。所以在负荷作用下,两啮合齿面的实际接触部分,首先出现近似椭圆形状的接触区(见图1-6a、b)。若负荷再加大,则呈现“校形”接触区(见图1-6C、d)。有的文献则认为:在负荷作用下,圆弧齿轮同一齿上有两点接触时,由于轮齿纵向变形,及齿面各点曲率半径的不同,齿面接触区呈近似梯形。

测量方法的改进

在单圆弧齿轮传动中, 切齿深度偏差不仅造成齿侧间隙的大小发生改变, 同时也使轮齿在齿高方向的初始接触部位发生改变, 从而对单圆弧齿轮的强度与性能产生显著影响, 所以单圆弧齿轮滚齿加工的尺寸控制特别重要。

影响弦齿深测量准确性的因素

(1)齿顶圆尺寸的影响

尽管在齿坯精车验收后标出了齿顶圆的实测尺寸, 但因齿顶圆直径与厚度都较大, 导致不同位置测量的弦齿深不统一, 误差较大, 因而单圆弧齿轮的滚齿精度也大大降低。

(2)螺旋角的影响

由于单圆弧齿轮同一齿槽的两齿顶棱线为两条螺旋线, 而在齿形的法向方向上, 弦齿深量具的基准面为一平面, 故在测量中该基准面与齿槽两齿顶螺旋线不能完全稳定接触, 使得测量值极不准确, 且齿轮螺旋角越大, 弦齿深测量值的误差越大。

单圆弧齿轮测量方法的改进

由于被加工齿轮的齿数较多, 尺寸较大, 过去用改制的外径千分尺测量齿根圆直径, 不仅找测量对称点不方便, 而且千分尺重量较重, 一个人难以操作, 难以保证测量头轴线与外径千分尺螺旋杆轴线同轴, 因此测量值极不稳定, 且测不出齿圈的跳动误差。

因此将测量方法改为测量齿根圆到孔面之间的距离, 这样减小了测量工具的尺寸, 也免去找测量对称点, 并且能够多方向测量(即可测量齿圈的跳动量)。

1  测量尺寸及公差的计算

(1)几何关系

图1图1如图1 所示, 设齿轮的齿根圆直径为 D , 齿轮中孔直径为 d , 则齿轮齿根圆半径A =D/2 , 齿轮中孔半径A1 =d/2 ;由图1 可知, 孔面齿根距为

A2=D/2 -d/ 2 (1)

根据公差理论, 有

孔面齿根距上偏差=(齿根圆上偏差-中孔直径下偏差)/2 (2)

孔面齿根距下偏差=(齿根圆下偏差-中孔直径上偏差)/2 (3)

(2)计算实例

已知齿轮齿根圆直径D = 348.54 ±0.18mm,齿轮中孔直径 d = 95 +0.030mm, 由式(1)求得孔面齿根距为

A2=D/2-d/2 =348.54-95/ 2=126.77mm

由式(2)、(3)求得

孔面齿根距上偏差=0.075mm

孔面齿根距下偏差=-0.090mm

故实际的孔面齿根距为

A2=126.77+0.075 -0.090=126+0.845 +0.680mm

2  孔面齿根距千分尺

图2图2通过反复的实践与改进, 设计了如图2 所示的孔面齿根距千分尺。

根据图纸要求计算出孔面齿根距尺寸, 按此尺寸做出定尺, 精确测量出其长度并标注在定尺(圆盘)上;通过车削或磨削保证定尺(圆盘)具有高精度。

孔面齿根距千分尺使用原理:调整尺臂1或4到适当位置, 然后拧紧螺钉8 、9 , 再根据定尺尺寸、或5 两个锁紧螺钉, 根据定尺调整好表盘即可进行测量。测量时使固定测头3 与齿根接触并固定不动, 活动测头千分表在孔中上下、左右摆动, 与定尺配合读出孔面齿根距。在不同方向测量所得各次测量值之差的最大值即为齿圈跳动量[1]

发展趋势

双圆弧齿轮的强度,不论是齿面接触强度或是轮齿弯曲强度,都比渐开线齿轮和单圆弧齿轮高得多,尤其是分阶式双圆弧齿轮具有更好的性能。在加工工艺上,切制双圆弧齿轮仅需具有凸、凹齿廓的一把滚刀。测量时只测凸齿齿形上的公法线长度,因此测景仪器和公法线长度计算都大为简化。分阶式双圆弧齿轮,在加工精度良好的情况下,用于高、中、低速大功率动力传动中,都显示出良好的性能。

同外渐开线齿轮的最高节圆速度约达220m/s,转数为每分钟10万转,功率达25000kW以上,齿轮直径达4.25m,齿宽达1.25m,一台减速器的重量可达280多吨。如果改用圆弧齿轮,预期能达到体积小、重量轻、寿命长、噪音小、速比大、效率高等要求。

努力提高制造和安装精度,尤其是严格控制齿轮副的中心距偏差,保证啮合齿面的正确接触位置,以利于跑合,降低噪音、减少振动、防止点蚀及胶合等,并且对提高齿轮的抗弯强度,防止断齿也是很重要的。

要把润滑和冷却技术列入到设计和维护的内容中去。由于对齿轮传动装置的要求不断提高,对齿轮的润滑和冷却也必须引起足够的注意。目研究成功的许多润滑油添加剂,可以很有效地防止齿轮的失效,延长使用寿命。在冷却技术方面可采用冲离齿轮热量的方法,或者改用有效的冷却剂,使润滑油用量大大减少,不仅节约了润滑油,也缩小了齿轮装置的体积。

研究提高齿轮的材质。根据我国的资源条体研究采用硅、锰、硼、钛及稀土元素的合金钢和无镍合金钢,以达到节镍代镍和延长园弧齿轮的寿命。此外,材料的纯洁度对齿轮的强度影响极大,因此必须发展无损探伤技术,保证材料的纯洁度。

圆弧齿轮的破坏形式与齿轮的负荷情况有关。例如,轻负荷和中等负荷的齿轮(约相当于最大额定许用扭矩的20一60%),这种负荷的齿轮是比较大量使用的,其主要破坏形式是齿面磨损(也有个别产生齿面点蚀的)。重负荷的齿轮(约相当于最大额定许用扭矩的80—l00%),这种负荷的齿轮,有的经常是满负荷运转。有的是部分时间的满负荷,其余时间是中等负荷或不满负荷的运转。其主要破坏形式是齿面点蚀、疲劳折断和齿面磨损。若有突然冲击负荷的齿轮,其主要破坏形式是轮齿断裂,或者轮齿产生轻微裂纹后,导致轮齿提前疲劳断裂。由此可知,对于要求使用寿命长,轻微或无冲击的双圆弧齿轮,如以防止齿面疲劳点蚀为主,则设计时,可以考虑采用较大的全齿高系数,从而获得较大的接触弧长,有利于提高接触强度。而对于弯曲强度有更大要求的齿轮传动,设计时,则可考虑采用短齿制的双圆弧齿轮。

双圆弧齿轮的热处理,国内外都进行了硬齿面双圆弧齿轮的试制和使用,使双圆弧齿轮的寿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也是今后应注意的一种发展趋势。齿轮热处理的新技术正在迅速发展,例如多元素共渗,双频感应淬火,混合处理法(例如先用氮化或渗碳后,再用感应淬火或者旋转火焰淬火)等,不仅能得到理想的淬硬层深度,而且残余应力很小。同时也提高了氮化时抗腐蚀能力,增强了齿面疲劳强度,并降低了温度增高时的软化倾向,齿面硬度比单一热处理法要高。以上说明了热处理新技术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材料和热处理质量提高后,齿轮的寿命可以大大延长。我国齿轮的寿命较十余年前约提高了五倍以上,不久将来可能提高得更多。

关于硬齿面分阶式双圆弧齿轮的试制使用经验,初步认为:小齿轮氮化硬度约可控制在HRC 55左右;大齿轮调质硬度最好不低于HB280。

生产实践和试验研究证明,对中、高速齿轮传动,最好采用齿高较大的双圆弧齿轮,因为齿高较大时,可以增加齿的柔性,起降低噪音的作用。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