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名称】《捕蛇歌》
 
  
 【年代】明代
 
  
 【作者】王泮
 
  
 【体裁】
 七言古诗
                
                                作品原文
                                    
   
 捕蛇歌⑴
 
  捕蛇之说情何楚⑵,柳州先生目所睹⑶。
 
  今来问俗异昔闻,憩遍甘棠皆乐土⑷。
 
  四郊那复捕蛇人⑸,赋役无繁尽安堵⑹。
 
  岂因老蟒化灵狐⑺,儿孙不敢为毒痡⑻。
 
  抑亦天南风气开,山川恶产今非古⑼。
 
  永阳有卒戍桂东⑽,三岁更班一赴伍。
 
  蛮烟瘴雾毒于蛇,驱之戚若鱼游釜⑾。
 
  官家点名促去程,出门入门步无武⑿。
 
  妻儿牵衣泣道旁,见者不胜头尽俯。
 
  谁知今日从军愁,不减当年捕蛇苦。
 
  我今作歌亦复云,苛政从来猛于虎。
 
  使者观风一采之,莫谓俚伺浪无补⒀。
 引
                
                                作品注释
                                    
   ⑴歌:
 古诗体之一。
 
  ⑵捕蛇之说:指唐朝柳宗元写的《
 捕蛇者说》一文。
 
  ⑶柳州:指柳宗元。柳宗元死于柳州知府任上,当地人为纪念他,称呼他为“柳州”。
 
  ⑷憩(qì):休息。甘棠:传说
 周武王时,召伯奭巡行南国,曾憩甘棠树下,后人思其德,因作甘棠诗。后用作为称颂官吏政绩之词。事载《诗经·召南》篇。
 
  ⑸复:免除赋税或劳役。
 
  ⑹堵:悬钟磬之名。安堵:安心编织。钟磬:喻太平盛世,国泰民安。
 
  ⑺灵狐:
 狐山。灵:神灵。
 
  ⑻毒痡(dú pū):毒瘤、痛苦。
 
  ⑼恶产:凶恶的东西,喻指官府征兵。
 
  ⑽永阳:永州的南部。桂东:广西的东部。
 
  ⑾戚:忧愁,悲苦。若:样子。釜(fǔ):古代的炊事用具,相当于现在的锅。
 
  ⑿步:跟随。
 
  ⒀俚词:粗俗的言词。
 引
                
                                作品简析
                                    
   此诗见于《永州府志》,诗文于公元1594年(万历二十二年)以碑刻竖立于柳子庙后殿三绝碑旁,至今犹在。
 
   《捕蛇歌》是一首以柳宗元《捕蛇者说》为题,类比明代社会现实而写的反战的七言古诗。先写柳宗元所目睹的唐朝捕蛇者的痛苦生活,在当今的明代似乎已成过 去。接着写从蛇祸转写到另一种“恶产”,即儿孙被无穷无尽地征战沙场的现实,同时用“官家”的催逼和妻儿的生离死别揭露朝廷穷兵黩武的罪行和百姓征战沙场 的痛苦。最后表明诗人写诗的目的:“我今作歌亦复云,苛政从来猛于虎。使者观风一采之,莫谓俚词浪无补。”“苛政从来猛于虎,”结语中肯,态度明朗,揭示 了封建社会的普遍规律和罪恶本质。“使者观风一采之”,希望后来当官者记取这个沉痛的教训。“莫谓俚词浪无补”,切不可认为这是粗俗的见解。全诗结构紧 密,层次清晰,类比鲜明,主题深刻。
 引
                
                                作者简介
                                    
   
 王泮
 
   明代诗人、书法家。字宗鲁,号积斋,山阴(今浙江绍兴,一说山西山阴)人。公元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及第,曾任肇庆知府、永州监司等职。万历 (
 明神宗年号,公元1573—1620年)中为湖广参政。居官廉洁,焚香静坐若禅室。诗辞冲雅,书法遒丽。宗二王,善小楷,大幅草书,如龙蛇夭矫,世皆宝 之。
 引 
 
  
                
                                             
            
                
                                                
                     收藏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