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中。为了兴学强国,洋务派大臣盛宣怀提出“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主张和对旧式教育机构进行改革的建议。[9]1896年,盛宣怀再次向清廷条陈自强大计,附奏《请设学堂片》,在上海筹款议建新式学堂,名曰“南洋公学”。1897年1月26日,奏折得到清廷御准,南洋公学正式创立,盛宣怀亲自担任公学督办,何嗣焜担任总理。[10]南洋公学初建时分为四院:师范院、外院、中院和上院,与以后逐步设立的特班、政治班、商务班和东文学堂构成了完整的新式教育体系。[11]南洋公学时期
开办工科
南洋公学于1905年划归商部,改名为商部高等实业学堂;1906年改隶邮传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学校改名为南洋大学堂;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划归交通部管理,遂更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在这个过程中,唐文治校长增设铁路专科、电机专科、航海专科,学校就由培养商务实业人才转而为培养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12]
定名交大
1920年8月,叶恭绰出任交通总长。同年12月,叶以“交通要政,亟需专材”为由,将交通部所属的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合并,改名为交通大学,由叶兼任交通大学校长。1921年8月1日,本校正式改名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13][14]
1922年,三校又分立,上海学校改称交通部南洋大学。1926年,经淩鸿勋校长努力,由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支持,交通部南洋大学工业研究所成立,此为中国第一所工业研究机构,其下设物理、化学、机械、材料四部,翌年材料与机械两部合并,另设电机部。[15]
1928年11月,学校移归铁道部管辖,将设在上海、唐山、北平三处的交通大学各学院合并,统称铁道部交通大学,分上海本部、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和唐山土木工程学院,由铁道部长孙科兼任校长。1930年春,黎照寰校长将“工业研究所”扩充为“交通大学研究所”,设工业和经济两大研究部,分材料、设计、机械、电气、物理、化学、社会经济、实业经济、交通、管理、会计和统计共12个研究组。从1931年起正式招收研究生。[16]
1937年8月1日起,交通大学划归教育部管辖,更名为国立交通大学。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科学学院改称理学院,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三学院改称系,合组工学院。
战争烽火
1937年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交大校舍被日寇强占,不得不多方设法在法租界内维持上课。
1940年,由于后方抗战和建设急需工程人才,交通大学分校在重庆小龙坎成立;后又逐渐扩建、发展。
1942年8月,在重庆九龙坡升格为国立交通大学本部。
1943年,国立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成立。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交大渝校和沪校两地师生们积极复员,会合建校。
1949年上海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决定首先接管交通大学。[17][2][18][19]
院系调整
交通大学院系调整1949年下半年到1956年,交通大学前后经历过多次调整,在院系调整前原有理、工、管理3个学院17个学系1个专修科和1个研究所,除机械、电机、造船学科得到同济大学、大同大学等上海及周边地区高校相关院系加强,其余院系几乎被全部调出,学校调整为机械、电机、造船三大类共设7个系。[20]
西安交通大学
195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由上海全部迁往西安。[21]
1956年,正式启动迁校工作。[21]
交通大学西迁(9)1957年,由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根据交通大学的实际情况和上海、西安两地的建设需要,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的大部分科系师生、档案文献、图书仪器迁往西安,作为交通大学的西安部分;小部分留在上海并与原上海造船学院及筹办中的南洋工学院合并,作为交通大学的上海部分,两部分为一个学校,统一领导。[22]
1959年3月,交通大学的两部分同时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7月,经国务院批准,交通大学上海、西安两部分独立建制。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启用“上海交通大学”校名,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命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分别办学。原交通大学校长彭康担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21]
“文化大革命”期间,西安交通大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受到严重破坏。[21]
1977年,恢复全国高考制度后,学校恢复招生。[21]
1978年改革开放后,西安交通大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得到恢复和发展。[21]
1978年2月,西安交通大学重新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21]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西安交通大学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3]
八十年代初,西安交大成为“七五”、“八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五所大学之一。
1995年12月,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21]
1999年1月,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1999年9月,教育部、陕西省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设西安交通大学,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21]
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卫生部所属西安医科大学、中国人民银行所属陕西财经学院与西安交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西安交通大学。[24]
2001年,首批获准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2006年,首批入选国家”111计划“。
2007年,成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首批试点高校之一;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高校;成为教育部和中国工程院共同实施的工程教育改革实践项目首批十所高校之一。[25]
2009年,首批入选国家”珠峰计划“;被中组部、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
西安交通大学历史沿革图2010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获评“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26]
2012年9月,首批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11月,入选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和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2014年,入选国家”2011计划“牵头高校。
2017年7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位列36所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之一。[27]
2018年3月,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5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西安交通大学成为首批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7月,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教育部联合发文,确定“十三五”期间新增8所共建高校,西安交大位列其中。9月,西安交大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11月,西安交大等8所高校共同启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实现跨区域教育资源整合;成为陕西省唯一入选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高校。[28][29][30]
2019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成立。2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9月,由教育部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以西安交通大学为核心的国家级项目“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正式投入使用;学校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理事长单位。[31][32]
2020年1月,西安交大入选首批“强基计划”,获批招生名额210人,并列全国第三。[33][34]6月1日,西安交大正式加入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成为该联盟中的第9所中国大陆高校。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35]11月20日,学校获得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36]12月,学校入选创业就业方向“第三批双创示范基地”名单。[37]
学校大门2021年4月8日,西安交通大学现代产业学院、西安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揭牌成立。4月22日,加入“西部高校青年宣讲联盟”。[38]5月12日上午,西安交通大学与榆林市人民政府签约共建“西安交通大学榆林金融研究院”。[39]5月17日,学校入选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名单。[40]
2022年2月14日,教育部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西安交通大学在列。[1]5月16日,成为陕西省孔子学院联盟成员;7月,入选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成为全国18所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之一; 8月,成为高校数字化发展与创新联盟会员;8月31日,入选实施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的高校名单。
截至2021年11月1日,学校设有27个学院(部、中心)、9个本科书院和3所直属附属医院,开设90个本科专业。[2]2022年2月,学校新增能源互联网工程专业[41]。
学院(部、中心) |
本科专业 |
---|---|
西安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
计算数学、应用数学、基础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与控制论、统计学、应用统计(大数据方向) |
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院 |
应用物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 |
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学院 |
化学、应用化学 |
西安交通大学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 |
- |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设计学 |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 |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能源与动力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部 |
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自动化、软件工程以及计算机试验班(H)、人工智能试验班 |
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 |
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
建筑学(含城乡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环境科学、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 |
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化学生物学实验班 |
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 |
工程力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 |
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 |
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 |
临床医学(五年制、5+3一体化、侯宗濂医学实验班及留学生)、口腔医学(五年制、留学生)、预防医学(五年制)、法医学(五年制)、基础医学(五年制)、护理学、药学、制药工程、临床药 |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
经济学类、财政学类、金融学类、经济与贸易类、电子商务类 |
西安交通大学金禾经济研究中心 |
- |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
- |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
行政管理、社会保障 |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哲学、社会学、汉语言文学、环境设计、书法学 |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 |
网络与新媒体 |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方向) |
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 |
法学 |
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
英语(含英德、英法、英俄等双语方向)、日语(含日英方向)、法语 |
西安交通大学体育中心 |
- |
西安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
- |
西安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
汉语言 |
西安交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 |
- |
西安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 |
- |
彭康书院 | 文治书院 | 宗濂书院 | 启德书院 | 仲英书院 |
南洋书院 | 崇实书院 | 励志书院 | 钱学森书院[42] |
学院(部、中心) |
本科专业 |
---|---|
西安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
计算数学、应用数学、基础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与控制论、统计学、应用统计(大数据方向) |
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院 |
应用物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 |
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学院 |
化学、应用化学 |
西安交通大学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 |
- |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设计学 |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 |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能源与动力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部 |
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自动化、软件工程以及计算机试验班(H)、人工智能试验班 |
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 |
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
建筑学(含城乡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环境科学、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 |
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化学生物学实验班 |
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 |
工程力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 |
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 |
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 |
临床医学(五年制、5+3一体化、侯宗濂医学实验班及留学生)、口腔医学(五年制、留学生)、预防医学(五年制)、法医学(五年制)、基础医学(五年制)、护理学、药学、制药工程、临床药 |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
经济学类、财政学类、金融学类、经济与贸易类、电子商务类 |
西安交通大学金禾经济研究中心 |
- |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
- |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
行政管理、社会保障 |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哲学、社会学、汉语言文学、环境设计、书法学 |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 |
网络与新媒体 |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方向) |
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 |
法学 |
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
英语(含英德、英法、英俄等双语方向)、日语(含日英方向)、法语 |
西安交通大学体育中心 |
- |
西安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
- |
西安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
汉语言 |
西安交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 |
- |
西安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 |
- |
彭康书院 | 文治书院 | 宗濂书院 | 启德书院 | 仲英书院 |
南洋书院 | 崇实书院 | 励志书院 | 钱学森书院[42] |
据学校官网,截至2021年11月1日,学校现有在编教工6538人,其中专任教师3729人。师资队伍中有两院院士45名、国家级教学名师7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9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26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及“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1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29人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234名、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81名。[43]
中国科学院院士:安芷生(双聘)、侯洵(专职)、姚熹(专职)、王占国(双聘)、张国伟(双聘)、姚振兴(双聘)、陶文铨(专职)、贺林(双聘)、杨焕明(双聘)、王锡凡(专职)、周卫健(双聘)、徐宗本(专职)、李应红(双聘)、王立鼎(双聘)[44]、郝跃(双聘)、何雅玲(专职)、顾瑛(双聘)、管晓宏(双聘)、郭烈锦(专职)[45]、姚期智(双聘)[46]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友柏(双聘)、李鹤林(专职)、柳百成(双聘)、邱爱慈(专职)、郑南宁(双聘)、周丰峻(双聘)、高金吉(双聘)、张心湜(专职)、雷清泉(双聘)、孙九林(双聘)、汪应洛(专职)、卢秉恒(专职)、王浩(双聘)、李立浧(双聘)、陈肇隆(双聘)、张生勇(双聘)、蒋庄德(双聘)、杨善林(双聘)、王辰(双聘)、王广基(双聘)、王华明(双聘)、陈晓红(双聘)、王双明(双聘)[45]
热工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 何雅玲 | 2007 |
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 | 冯博琴 | |
电力电子与新能源技术研究中心教学团队 | 王兆安 | 2008 |
大学数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 马知恩 | |
电工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 罗先觉 | 2009 |
生理学教学团队 | 闫剑群 | |
计算机网络与体系结构教学团队 | 郑庆华 | 2010 |
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 孙林岩 | |
药理学教学团队 | 臧伟进 |
罗先觉 | 电气学院 | 电路与系统、电力系统 | 2011 |
王兆安 | 电气学院 | 电力电子变流技术 | 2006 |
何雅玲 | 能动学院 | 电子元器件的冷却技术 | 2006 |
陶文铨 | 能动学院 | 传热强化及数值模拟 | 2003 |
马知恩 | 理学院 | - | 2003 |
冯博琴 | 电信学院 | - | 2003 |
热工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 何雅玲 | 2007 |
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 | 冯博琴 | |
电力电子与新能源技术研究中心教学团队 | 王兆安 | 2008 |
大学数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 马知恩 | |
电工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 罗先觉 | 2009 |
生理学教学团队 | 闫剑群 | |
计算机网络与体系结构教学团队 | 郑庆华 | 2010 |
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 孙林岩 | |
药理学教学团队 | 臧伟进 |
罗先觉 | 电气学院 | 电路与系统、电力系统 | 2011 |
王兆安 | 电气学院 | 电力电子变流技术 | 2006 |
何雅玲 | 能动学院 | 电子元器件的冷却技术 | 2006 |
陶文铨 | 能动学院 | 传热强化及数值模拟 | 2003 |
马知恩 | 理学院 | - | 2003 |
冯博琴 | 电信学院 | - | 2003 |
截至2021年11月1日,西安交通大学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个,博士后流动站30个。学校有8个“双一流”建设学科,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二级重点(培育)学科,27个省(部)级一级重点学科,155个省(部)级二级重点学科。[2]
“双一流”建设学科 |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
---|---|---|
机械工程 | 机械工程 | 产业经济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计算数学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生理学 |
电气工程 | 电气工程 | 固体力学 |
力学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生物医学工程 | 核能科学与工程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法医学 |
工商管理 | 工商管理 | 外科学(泌尿外)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校园景观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核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数学、物理学、应用经济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统计学、化学工程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护理学、哲学、公共管理[48][49]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化学、法学、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核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数学、物理学、应用经济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统计学、化学工程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护理学、哲学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机械、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能源动力、临床医学[50]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化学、法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核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数学、物理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口腔医学、药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外国语言文学、统计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力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哲学、新闻传播学、设计学、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护理学、中西医结合、体育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机械、能源动力、资源与环境、材料与化工、电子信息、应用统计、会计、工程管理、社会工作、艺术、翻译、生物与医药、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口腔医学、护理、药学、公共管理、金融、税务、国际商务、建筑学、土木水利、法律、工商管理、新闻与传播、体育
据ESI公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5月,学校16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前1%,4个学科进入前1‰,工程学进入前万分之一。[51]
“双一流”建设学科 |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
---|---|---|
机械工程 | 机械工程 | 产业经济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计算数学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生理学 |
电气工程 | 电气工程 | 固体力学 |
力学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生物医学工程 | 核能科学与工程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法医学 |
工商管理 | 工商管理 | 外科学(泌尿外) |
西安交通大学(24)学校积极推进“2+4+X”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新模式。2006年,实行了“书院制”,书院、学院“双院制”培养模式为学子插上腾飞的翅膀。2017年,学校成立本科生院,落实“校-院-系”三级教学责任,建立“横向协作、纵向贯通、教书和育人统筹协调”的本科生人才培养管理体系。坚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从1985年开始,先后创办“少年班”“钱学森试验班”“侯宗濂试验班”“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试验班”“人工智能试验班”等,以钱学森学院为载体,把钱学森精神和智慧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78项,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3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3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13门、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50门、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7门、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9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0门、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2门,拥有8个国家级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9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建有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7篇、提名奖46篇。[2]
除教学终身成就奖之外,西安交通大学设立的教学卓越奖,用以表彰在课堂教学、教材编写和教学改革方面做出优秀成绩的教师。优秀教学团队奖,则表彰在课程教学和教学改革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教学群体。根据计划,这三项教学奖均为每年评选一次,首届“教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为陶文铨院士。[52]
2021年5月17日,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未来技术学院。[53]
国家级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数学教学基地 | 大学物理教学实验中心 |
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 | 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 |
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物理教学基地 | 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 |
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 | 力学实验教学中心 |
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 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 管理教学实验中心 |
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 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 |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心 |
西安交通大学 | 侯宗濂基础医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课程名称 | 所在单位 | 课程名称 | 所在单位 |
---|---|---|---|
2010 | 2009 | ||
公共经济学 |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 工程材料基础 | 材料学院 |
数控技术 | 机械工程学院 | 热工基础 | 能动学院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 | 机械工程学院 | 复变函数 | 理学院 |
核反应堆热工分析 |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电介质物理 | 电信学院 |
现代检测技术 | 电信学院 | 人因工程 | 管理学院 |
半导体物理 | 电信学院 | 法医学 | 医学部 |
应用统计分析与实践 | 管理学院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人文学院 |
妇产科护理学(网络) | 医学部 | 模拟电子技术(网络) | 电气学院 |
2007 | 2006 | ||
软件开发技术基础 | 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 | 计算机程序设计 | 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 |
电子商务概论 | 经济与金融学院 | 制冷与低温技术原理 | 能动学院 |
大学体育 | 体育中心 | 2004 | |
2005 | 计算机网络 | 电信学院 | |
大学物理 | 理学院 | 工程电磁场 | 电气学院 |
大学计算机基础 | 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 | 电路 | 电气学院 |
工程制图 | 机械学院 | 工程热力学 | 能动学院 |
2003 | 电工学(电工电子技术) | 电气学院 | |
传热学 | 能动学院 | 生理学 | 医学部 |
高等数学 | 理学院 | ||
电力电子技术 | 电气学院 | ||
诊断学 | 医学部 | ||
系统工程 | 管理学院 |
国家级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数学教学基地 | 大学物理教学实验中心 |
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 | 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 |
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物理教学基地 | 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 |
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 | 力学实验教学中心 |
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 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 管理教学实验中心 |
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 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 |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心 |
西安交通大学 | 侯宗濂基础医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课程名称 | 所在单位 | 课程名称 | 所在单位 |
---|---|---|---|
2010 | 2009 | ||
公共经济学 |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 工程材料基础 | 材料学院 |
数控技术 | 机械工程学院 | 热工基础 | 能动学院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 | 机械工程学院 | 复变函数 | 理学院 |
核反应堆热工分析 |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电介质物理 | 电信学院 |
现代检测技术 | 电信学院 | 人因工程 | 管理学院 |
半导体物理 | 电信学院 | 法医学 | 医学部 |
应用统计分析与实践 | 管理学院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人文学院 |
妇产科护理学(网络) | 医学部 | 模拟电子技术(网络) | 电气学院 |
2007 | 2006 | ||
软件开发技术基础 | 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 | 计算机程序设计 | 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 |
电子商务概论 | 经济与金融学院 | 制冷与低温技术原理 | 能动学院 |
大学体育 | 体育中心 | 2004 | |
2005 | 计算机网络 | 电信学院 | |
大学物理 | 理学院 | 工程电磁场 | 电气学院 |
大学计算机基础 | 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 | 电路 | 电气学院 |
工程制图 | 机械学院 | 工程热力学 | 能动学院 |
2003 | 电工学(电工电子技术) | 电气学院 | |
传热学 | 能动学院 | 生理学 | 医学部 |
高等数学 | 理学院 | ||
电力电子技术 | 电气学院 | ||
诊断学 | 医学部 | ||
系统工程 | 管理学院 |
2000年起至2021年11月1日,已邀请25位诺贝尔奖、菲尔兹奖获得者及2000余位国外教授来访讲学,合作研究、学术交流的世界各国学者、企业高层、政府要员更高达2万余人;派出赴国外访问、进修、研究及攻读学位的教师和学生2.8万余人次,参加国际会议2000余人;与美、日、英、法、德、意、新、韩等44个国家和地区逾320所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领衔成立的“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已吸引38个国家和地区的154所大学加盟。[54][43]
西安交通大学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孔子学院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高校。2018年,有来自132个国家的2800余名外国留学生就读于西安交大。[55]
2012年,西安交通大学与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签订双硕士学位协议,两校共同培养三年制硕士研究生。双方每年各选出中意两国学生,全程英文授课,由中意双方导师共同指导。
2017年5月21日,西安交通大学医疗联盟成立,该联盟将立足西部,服务全国。该医疗联盟已联合了省内外54家大型三甲医院参加,同时成立了精神疾病、传染病、妇女疾病、康复、中西医结合和口腔疾病6个专业中心。[56]9月29日,西安交通大学首批加入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57]
截至2021年11月1日,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148个。建有国家西部能源研究院、中国西部质量科学与技术研究院。[2]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8]
中国超精密跨尺度基标准与溯源研究设施(培育) | Z箍缩基础研究设施(培育) |
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59]
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 | 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 |
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 | 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 | 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精细功能电子材料与器件国家专业实验室 | 现代医学电子技术及仪器国家专业实验室 |
流体机械国家专业实验室 | 电子物理与器件国家专项实验室 |
流体机械及压缩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生物诊断治疗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
天然血管药物筛选与分析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 国家数据广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海洋石油勘探国家工程实验室(联合) | 视觉信息处理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 |
省部(教育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煤的新型高效气化与规模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60]
能源局重点科研基地[59]
能源局国家能源先进电网与装备可靠性及寿命评估技术重点实验室 | 国家能源电力电子技术与装备研发中心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59]
现代设计及转子轴承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电子物理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电子陶瓷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生物医学信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智能网络与网络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过程控制与效率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物质非平衡合成与调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热流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多功能材料与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 |
特种电气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 | 快速成型制造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智能化电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材料强度部门开放研究实验室 |
电子物理与器件部门开放研究实验室 | 润滑理论及转子系统部门开放研究实验室 |
中国管理问题研究中心 |
卫生部重点实验室[59]
卫生部微量元素与地方病重点实验室 | 卫生部法医学重点实验室(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陕西省共建) |
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59]
陕西省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 | 陕西省机械产品质量保障与诊断重点实验室 |
陕西省计算机网络重点实验室 | 陕西省法医学重点实验室 |
陕西省胃肠动力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 陕西省数字技术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 |
陕西省信息光子技术重点实验室 | 陕西省先进功能材料及介观物理重点实验室 |
陕西省天然药物研究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 陕西省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重点实验室 |
陕西省天地网技术重点实验室 | 陕西省分子心脏病重点实验室 |
陕西省心血管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陕西省微纳传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陕西省快速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陕西省新型治疗性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陕西省可再生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陕西省智能电器及CAD工程研究中心 |
陕西省微型机械电子系统研究中心 | 陕西省装备质量与可靠性工程中心 |
陕西省血管性药物工程研究中心 | 陕西省营养与食品安全工程研究中心 |
陕西省生物治疗与转化医学工程研究中心 | 陕西省营养与健康工程研究中心 |
陕西省激光快速成型与模具制造工程研究中心 | 陕西省再生医学与外科工程研究中心 |
陕西省移动互联网与云计算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 陕西省呼吸病预防检测与预警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
人类疾病转基因动物模型公共服务平台 | 煤的新型高效气化与规模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
太空信息工程协同创新中心 | 先进直流电力技术及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
西部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 陕西省软物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新能源介质材料联合研究中心 | 陕西省瞬态电磁环境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陕西省流体机械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新能源与能源利用新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新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高校德育研究中心 |
陕西经济研究中心 | 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
中国超精密跨尺度基标准与溯源研究设施(培育) | Z箍缩基础研究设施(培育) |
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 | 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 |
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 | 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 | 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精细功能电子材料与器件国家专业实验室 | 现代医学电子技术及仪器国家专业实验室 |
流体机械国家专业实验室 | 电子物理与器件国家专项实验室 |
流体机械及压缩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生物诊断治疗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
天然血管药物筛选与分析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 国家数据广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海洋石油勘探国家工程实验室(联合) | 视觉信息处理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 |
能源局国家能源先进电网与装备可靠性及寿命评估技术重点实验室 | 国家能源电力电子技术与装备研发中心 |
现代设计及转子轴承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电子物理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电子陶瓷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生物医学信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智能网络与网络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过程控制与效率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物质非平衡合成与调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热流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多功能材料与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 |
特种电气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 | 快速成型制造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智能化电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材料强度部门开放研究实验室 |
电子物理与器件部门开放研究实验室 | 润滑理论及转子系统部门开放研究实验室 |
中国管理问题研究中心 |
卫生部微量元素与地方病重点实验室 | 卫生部法医学重点实验室(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陕西省共建) |
陕西省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 | 陕西省机械产品质量保障与诊断重点实验室 |
陕西省计算机网络重点实验室 | 陕西省法医学重点实验室 |
陕西省胃肠动力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 陕西省数字技术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 |
陕西省信息光子技术重点实验室 | 陕西省先进功能材料及介观物理重点实验室 |
陕西省天然药物研究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 陕西省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重点实验室 |
陕西省天地网技术重点实验室 | 陕西省分子心脏病重点实验室 |
陕西省心血管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陕西省微纳传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陕西省快速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陕西省新型治疗性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陕西省可再生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陕西省智能电器及CAD工程研究中心 |
陕西省微型机械电子系统研究中心 | 陕西省装备质量与可靠性工程中心 |
陕西省血管性药物工程研究中心 | 陕西省营养与食品安全工程研究中心 |
陕西省生物治疗与转化医学工程研究中心 | 陕西省营养与健康工程研究中心 |
陕西省激光快速成型与模具制造工程研究中心 | 陕西省再生医学与外科工程研究中心 |
陕西省移动互联网与云计算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 陕西省呼吸病预防检测与预警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
人类疾病转基因动物模型公共服务平台 | 煤的新型高效气化与规模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
太空信息工程协同创新中心 | 先进直流电力技术及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
西部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 陕西省软物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新能源介质材料联合研究中心 | 陕西省瞬态电磁环境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陕西省流体机械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新能源与能源利用新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新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高校德育研究中心 |
陕西经济研究中心 | 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
西安交通大学国家科技进步奖(部分)
据2021年11月1日学校官网显示,迁校以来,创造了百余项国内外科学研究领域的“第一”,在抢占科研制高点方面发挥了交大的引领作用,其中包括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第一个汽轮机、汽车制造、制冷与低温和压缩机专业,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处理芯片,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双剪统一强度理论等。学校创造了30000余项科研成果,其中241项获得国家三大奖,产生了数以千亿计的经济社会效益。学校依托学科与人才培养优势,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政府、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注重解决行业关键性技术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2000年至今,主持“973计划”项目21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832项,基础研究项目数和经费在全国高校位居前列。承担的文科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37项,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奖36项,与国家发改委、民政部、中央编译局等共建17个高端智库,一大批研究成果被采纳应用。 [2]
获奖项目 | 年份 |
视觉场景理解的模式表征与计算理论及方法 | 2016 |
基于晶体缺陷调控的铁性智能材料新物理效应 | |
皮肤牙热-力-电耦合行为机理 | 2015 |
弛豫铁电体的微畴-宏畴理论体系及其相关材料的高性能化 | |
内燃机低碳燃料的互补燃烧调控理论及方法 | |
机械早期故障瞬态信息的小波熵检测与自适应提取理论 | 2013 |
功能材料与结构的多场效应与破坏理论 | |
压电和电磁机敏材料及结构力学行为的基础研究 | 2012 |
多尺度多物理场耦合的复杂系统中流动与传热传质机理研究 | |
双剪统一强度理论及其应用 | 2011 |
热喷涂涂层形成机制、结构与性能表征的应用理论研究 | 2008 |
复杂约束条件气液两相与多相流及传热研究 | 2007 |
基于认知与非欧氏框架的数据建模基础理论研究 | |
离散与混合生产制造系统的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 | 2005 |
传热与流动过程数值预测原理及高效算法研究 | 2004 |
复杂非线性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与应用(合作) | 2003 |
脉管制冷机理论和结构的重要发展 | 1999 |
电弧等离子体与电极表面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 | |
电力系统可靠性与规划的基础理论及算法研究 |
获奖项目 | 年份 |
直流配电系统大容量断路器快速分断技术及应用 | 2016 |
高效节能的连续螺旋推流强化传热技术及应用 | 2015 |
个性化颅颌面骨替代物设计制造技术及应用 | 2014 |
高性能钼合金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 2013 |
复杂工况三维全场动态变形检测技术 | |
高性能复相碳化硅陶瓷内加热器关键技术及应用 | 2012 |
细胞膜色谱技术及其在中药筛选中的应用 | |
船舶动力装置磨损状态在线监测与远程故障诊断技术及应用(合作) | |
高强韧铸造耐磨材料制备技术及应用 | 2010 |
大型回转机械结构裂纹的动态定量诊断技术与应用 | 2009 |
高效低阻气体强化传热技术及其应用 | |
油气集输的节能减排和安全高效关键工艺及装备 | |
数字视频时-空自适应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 | 2007 |
耐高温压力传感器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 | 2006 |
高温抗磨材料制备技术及其应用 | |
复杂型腔工模具表面硬质薄膜材料制备成套设备及关键工艺技术 | 2005 |
滴灌灌水器基于迷宫流道流动特性的抗堵设计及一体化开发方法 | |
柔性转子全息现场动平衡技术及其应用 | 2003 |
类环状流微膜蒸发板翅式冷凝蒸发技术 | 2001 |
三相交流铁磁分离器 | 1997 |
三相自动控温加热电缆 | 1996 |
耐高温、防腐、防垢、耐磨、导热系列特种涂料及其应用 | 1995 |
JN-1型火电厂节能诊断仪 | |
二维目标实时分析与跟踪系统(导弹弹头表面烧蚀图象分析与坦克目标实时跟踪) | |
半导体光控变容器和半导体电压控制变容器 | 1993 |
电缆故障测距仪(合作) | |
地下输油管堵点探测方法及仪器 | |
声带多维振动与噪音源特性测量技术及设备 | 1992 |
变异煤粉浓度燃烧器 | 1991 |
多抗甲酸的研究 | |
心内血液吸引回收微栓过滤多用器 | |
径、混流式“全可控涡”三元叶轮设计方法及其流型 | |
S波段雷达自适应变极化抗干扰系统(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