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膜出血

目录导航

病因

脉络膜出血的病因可有多种,其中脉络膜新生血管是重要原因,主要见于老年黄斑变性和高度近视的黄斑病变,通常出血靠近黄斑区,造成中心视力突然下降。此外,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外伤性脉络膜破裂、特发性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还有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糖尿病等均有可能发生脉络膜出血。除上述情况以外,脉络膜还有一种严重的大量暴发性出血,称为脉络膜暴发性出血。

发病机制

脉络膜出血多来自脉络膜的供应动脉,即睫状后动脉,病理研究曾经发现患眼有后睫状动脉的坏死和破裂,多见有如下几种危险因素:

1.青光眼 临床和病理报告中,不少病例均有青光眼。

2.高血压和动脉硬化 本症多见于老年人且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和高血压,因此,可能是本症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也有报告婴儿和年轻人的先天性白内障患者,在术时发生本症。

3.其他全身病和眼部疾病 如糖尿病,出血素质,红细胞增多症和血管脆性增高等全身疾病以及高度近视,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和脉络膜血管硬化等眼部疾病。

4.手术操作的有关问题 做内眼手术时切开过快,眼压突然下降至大气压水平,可导致脉络膜大血管或后睫状动脉从巩膜进入脉络膜上腔处破裂出血,术时对眼球不适当的挤压,致玻璃体脱失过多等,均有增加本症发生的可能。

Zauberman通过实验,认为内眼手术中阻断了涡静脉,球后注射过多的麻醉药或球后出血致眶压升高,均可导致涡静脉回流受阻,表现出脉络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手术时眼压下降,血管破裂出血。

临床表现

脉络膜出血若在手术时发生可见创口翘起,虹膜和晶状体前移,眼内容物从创口脱出,晶状体自行脱出,并有大量玻璃体溢出,继之视网膜和脉络膜脱出,最后为鲜红色血液不断从眼内涌出;局麻病人常有烦躁不安、剧烈疼痛,这是一种眼球较大切口手术发生暴发性脉络膜出血严重病人的典型表现。轻症病例出血较少或较缓。创口关闭后眼压升高,出血停止,眼底镜下可见脉络膜上腔局限性积血。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开展与原发性疾病如糖尿病、出血性疾病等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血糖、出血及凝血指标等。

2.其他辅助检查  

脉络膜出血发病突然,病情稳定后可以考虑进行超声波检查,明确脉络膜出血造成的视网膜病变情况。

诊断

根据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即可做出诊断。

并发症

眼内容脱出,眼球毁损。

治疗

脉络膜出血一旦发生,首先要用各种方法控制出血,达到保存视力和眼球的目的。一般应采取措施及时关闭创口,如果仍无法阻止出血时可于角膜缘后8~10mm处切开巩膜,放出脉络膜上腔积血,往往可以挽救眼球。

预防

为了预防脉络膜出血发生,术前作好全面检查,包括血管脆性和凝血功能检查,控制血压和眼压;手术时应操作轻巧,避免眼内容溢出过快等。

1.平时注意休息,不要过度用眼睛。

2.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睡眠充足,不熬夜。避免长时间连续操作电脑,注意中间休息,通常连续操作1小时,休息5~10分钟。休息时可以看远处或做眼保健操。

3.平时注意不要强光直射眼睛。另外防止眼外伤。积极治疗原发病,以免造成脉络膜出血。

4.保持良好的工作姿势。保持一个最适当的姿势,使双眼平视或轻度向下注视荧光屏,这样可使颈部肌肉轻松,并使眼球暴露于空气中的面积减小到最低。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