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细菌性痢疾大多是因为急性期治疗不当,或有营养不良、佝偻病、肠寄生虫病以及平素不注意饮食卫生等多种原因造成。常常表现为不典型的痢疾症状,腹痛、腹泻、腹胀等。当受凉或进食生冷食物,可引起急性发作,此时会腹泻、腹痛和拉脓血便。时好时坏,虽然治疗,效果也不佳,迁延不愈。
由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治疗不当、营养不良、胃酸过低等演变而成。
下腹部疼痛病史可达5年以上,腹泻反复发作或与便秘交替出现,一般腹泻每日不超过3~5次,大便呈糊状,带有少量黏液及血便,有腐臭,常伴有脐周或下腹部疼痛。查体时于右下腹可触及增厚的结肠。症状可持续或间歇,间歇期长短不一,常因疲劳、饮食不当、暴饮暴食及情绪变化等成为复发的诱因。因长期的肠道功能紊乱,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消瘦、贫血、维生素缺乏、肝大、神经衰弱等。另外,慢性肠穿孔后大都形成局部脓肿。慢性病例易发生阑尾炎、肝脓肿,亦因肠黏膜增生,发生肉芽肿而形成腹部包块,极似肿瘤,称为阿米巴瘤,易误诊为肠癌,多见于盲肠、乙状结肠及直肠。
慢性细菌性痢疾与阿米巴痢疾可分为下列三型:
1.慢性隐匿型
1年内有痢疾史,已隔2个月以上无症状,但乙状结肠镜有病变部位充血、水肿或黏膜增厚,大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
2.慢性迁延型
有急性痢疾史,长期不愈,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腹部症状,如腹痛、腹胀、长期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大便间歇地或经常地带有黏液或脓血。左下腹压痛,乙状结肠增厚,临床上表现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乏力、贫血、体重减轻。
3.慢性急性发作型
半年内有菌痢病史,在慢性过程中因劳累、受凉、饮食不当等诱发而急性发作者。临床表现与急性菌痢相似,有发热、腹痛、腹泻、便脓血、里急后重。大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
1、检验 大便常规,注意查原虫(如阿米巴原虫、隐孢子虫)、滴虫、霉菌及各种寄生虫虫卵;必要时以PCR法查常见病原菌;大便培养(需氧菌、厌氧菌);药敏试验;免疫功能;肝功能;以及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氮平衡。
2、鉴别诊断 与各种非感染性腹泻鉴别,如肠易激惹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结肠癌、肠息肉。可作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钡灌肠X线检查。
1、抗菌治疗 对于大便培养志贺菌阳性者,需要抗菌治疗。药物同急性菌痢,疗程7d。停药后观察大便培养,隔日1次,2次阴性,抗菌治疗结束。
培菲康2、调整肠道功能 口服肠粘膜保护剂(思密达)及微生态调节剂(培菲康)。
3、饮食疗法 鼓励正常进食。要求饮食高热量、高蛋白、低乳糖、低渗透压。注意补充维生素A及叶酸。
4、药物保留灌肠 肠粘膜残留病变者采用本疗法。如2%磺胺银,中药煎剂(苦参15.0,白及9.0,蒲黄9.0),每剂煎水200ml,睡前保留灌肠1次,15~20d为1疗程。
5、中医中药 本证为脾肾阳虚兼大肠湿热,治则为健脾补肾活血兼清湿热,如附子理中汤加减,参苓白术散加减。针刺足三里、天枢。艾炙神阙、长强穴。
2、对于肠道粘膜病变经久有愈者,同时采用保留灌肠疗法。
3、注意:
(1)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菌者,患者中以急性非急性典型菌痢与慢性隐慝型菌痢为重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最终均经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受招标。
(3)人群易感 人群对痢疾杆菌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患病多,与不良卫生习惯有关,成人患者同机体抵抗力降低、接触感染机会多有关,加之患同型菌痢后无巩固免疫力,不同菌群间以及不同血清型痢疾杆菌之间无交叉免疫,故造成重复感染或再感染而反复多次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