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和集团怡和集团是亚洲成立最悠久的著名企业集团之一,怡和集团于1832年在中国成立后,即积极参与中国的工业化发展。
集团锐意扩展,已成为根基于亚洲的跨国集团,在30多个国家地区雇用约16万员工,从事的行业包括食品零售、物业、酒店、金融、保险、汽车分销、制造、贸易及服务业。
1923年,集团把旗下的工程业务分组成一独立公司,怡和机器有限公司遂于该年在上海正式成立。
在早期业务中,公司为中国引进多项专业工程技术,包括于1870年代为中国铺设首条铁路;设立厂房生产设计创新的锅炉,和引进提升农业生产力的灌溉水泵。
怡和机器在上海成立初期,积极参与屋宇工程行业,在屋宇设备产品如升降机和空调系统的供应方面有领导地位。
在其后的发展中,公司建立起一系列国际级品牌的工程产品和技术服务,以满足屋宇市场的各种需求,在屋宇设备工程产品方面成为行业典范,并率先为香港引入各种新技术产品,如萤光照明设施和工业空调系统。
怡和集团的业务领域包括:金融及保险服务、零售百货、消费市场拓展、工程及建筑、机械制造、汽车贸易、运输服务、房地产及餐饮等,均在市场上拥有卓越的领导地位。
怡和集团首席执行官 黎定基怡和集团旗舰——怡和控股有限公司于百慕大注册设立,在伦敦证券交易所拥有第一上市地位,及在百慕达证券交易所及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拥有第二上市地位。集团大部分股权在新加坡交易。集团曾赞助美国的托管接收计划。
怡和集团在香港设有怡和公司,是香港拥有雇员最多的企业。
怡和管理有限公司的总办事处设于香港,为集团旗下机构提供管理服务,包括高层管理、财务、法律及人力资源等支援服务。
怡和集团的策略是凭着其对亚洲的丰富经验及悠久的业务联系,为旗下业务在区内建立市场领导地位。集团积极发展现有具稳健回报的业务,同时也投资新发展项目,从而达致股东价值持续增长之目标。
怡和集团董事局主席是亨利·凯瑟克,总裁是黎定基;怡和集团旗下公司置地集团也曾经属于世界500强企业之一 。
怡和集团最早从事洋行业务,怡和洋行是最著名的一家老牌英资洋行,远东最大的英资财团,清朝时从事与中国的贸易。怡和洋行对香港早年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首家在上海开设的欧洲公司,和首家在日本成立的外国公司。
怡和洋行大楼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旧名“渣甸洋行”)在1832年7月1日在中国广州成立,由两名苏格兰裔英国人威廉·渣甸(William Jardine,1784年~1843年)及詹姆士·马地臣(James Matheson一译孖地臣,1796年~1878年)创办。
怡和洋行早年参与对中国贸易,主要从事鸦片及茶叶的买卖。
林则徐在1839年实行禁烟时,怡和的创办人威廉·渣甸亲自在伦敦游说英国政府与满清开战,也力主从清朝手中取得香港作为贸易据点。
1841年,香港开埠之初,怡和即以五百六十五英镑购入香港首幅出售的地皮。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怡和洋行于1842年将总公司从广州迁至香港。怡和初年在香港的竞争对手包括颠地洋行、沙逊洋行等其它贸易公司。
1843年,上海怡和洋行成立。
1844年,上海首次拍卖土地,也由怡和洋行购得。
1872年以后,怡和洋行放弃对华鸦片贸易,之后怡和的投资业务逐渐多元化,除了贸易外,还在中国大陆及香港投资兴建铁路、船坞、各式工厂、矿务、经船务、银行等各行业。
1876年,怡和洋行除了在上海兴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也安装了中国的第一部电梯和引入各种机械及工业设备。
1912年以后,怡和洋行的公司总部迁至上海。
1872年,在上海设立公和祥码头公司。
1873年,开设香港火险公司。
1882年,正式成立怡和轮船公司,并在香港、上海等地设立码头、仓库等。以后通过清内务府和李鸿章等关系,以中关税作保证,在伦敦筹集资金对中国发放各种借款。
上海怡和棉纺厂1895年,在上海筹建怡和棉纺厂。
1898年,与汇丰银行合资设立中英银公司,先后贷款建造京沈、沪宁、沪杭甬、广九等铁路,控制近代中国的铁路投资,又赞助英商福公司投资矿业。
1902年,在上海开设怡和冷气堆栈。
1923年,创立怡和机器有限公司,经营机器进口业务。
1930年,在上海设立怡和麦酒酿造厂。
抗日战争前,除上海、香港外、还在汉口、青岛、天津、长沙、重庆、宜昌、九江、南京、广州、汕头、芜湖、福州等地设有分支机构,成为英国在远东的最大财团。
1949年后,怡和集团在中国大陆的大部分资产及生意被收归国有。
1954年,怡和集团在中国国内最后一家办事处也被迫关闭,公司总部迁回香港。
1961年,首次在香港上市,获超额认购五十多倍。
到了1980年代末,怡和集团将公司注册地点由香港迁往百慕大,并在1990年代初将公司及旗下多家子公司的上市地点从香港移至新加坡或者伦敦。
怡置互控
香港置地 约克大厦1980年当时怡和集团主席纽璧坚为防犯华资财团觊觎,想出透过怡和集团与置地互控,扞卫公司控股权,但随着1983年香港地产因九七问题的地产崩溃,怡置互控反成怡置系负累。
1984年1月,置地以每股12.3港元配售7200万股怡和股票,套现8.6亿港元,使置地持有怡和股权从42.6%减至25.3%。同时,怡和也将对置地的持股量从30%减至25%。
1986年3月,怡和证券向置地购入12.5%怡和股份,使置地持有怡和股权进一步下降至12.5%。
怡和重组
早在1986年1月,怡和集团宣布重大重组,由怡和控股、怡和证券、置地三家公司注资组成香港投资者有限公司,置地将剩余持有的12.5%怡和股权全部注入新公司。其后新公司随即在1987年初与怡和证券合并,并在百慕达注册成为怡和策略控股有限公司,同年2月并取代怡和证券在香港的上市地位。
1986年9月及1987年4月,置地先后把旗下全资附属公司的牛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及文华东方国际有限公司,在香港分拆上市,并由怡和策略持有。
怡和集团香港产业文华东方酒店集团怡和集团在香港仍然维持相当的业务,属下子公司包括:置地集团、牛奶国际、文华东方酒店集团、怡和太平洋、怡和汽车;投资的业务包括有:建筑(金门建筑)、地产(置地)、航运(香港空运货站、怡中机场服务、香港货柜码头)、零售(惠康超级市场、7-Eleven,必胜客、万宁药房、美心饮食集团)、投资银行、酒店(文华东方)、保险顾问等等,员工总数超过数十万。
怡和集团在香港以外,在东南亚地区及英国也有其它投资。怡和集团的主要业务在怡和控股名下,怡和控股同时持有同系怡和策略控股的大部分权益,而怡和策略控股则交叉持有怡和控股的大部份股权。
交叉互控方法,让集团管理层能以很少的股权即稳定控制董事局,防止被第三者收购。
2019年7月,怡和集团认缴出资1亿元与福建省交通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福州民天集团有限公司、永辉超市和谢香镇共同设立一二三三国际供应链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打造1233 S2B全球消费品供应链服务平台。[3]
2020年8月10日,《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发布,怡和集团位列第301位。[4]
2019年7月22日,财富中文网发布了世界500强排行榜,怡和集团排名第280。[5]
2018年7月19日,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发布,怡和集团排名第283位。[6]
2018年6月,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榜单发布,怡和集团排名177位。[7]
2017年7月20日,《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发布,怡和集团排名第279。[8]
2016年7月20日,2016年财富世界500强出炉,怡和集团排名第273。[9]
2014年度《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名名列第277位,该年收入约为394.65亿美金。
2013年度《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名名列第266位,该年收入约为395.93亿美金。
2012年度《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名名列第275位,该年收入约为379.67亿美金。
2011年度《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名名列第319位,该年收入约为300.53亿美金。
2010年度《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名名列第382位,该年收入约为225.01亿美金。
2009年度《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名名列第411位,该年收入约为223.62亿美金。
2008年度《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名名列第437位,该年收入约为194.45亿美金。
2021年8月2日,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发布,怡和集团位列第372名。[2]
2021年8月20日,2021胡润世界500强发布,怡和集团以2,957亿元人民币价值排名第393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