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早出自明代陈子升的作品《中洲草堂遗集》,故明之前的典故皆为谣传,陈子升作了三个对句,寓于四首《柳波曲》诗中。皆以五行对五行。其一为:灯垂锦槛波。所在之诗为:“烟锁池塘柳,灯垂锦槛波。回波初试舞,折柳即闻歌。”“灯垂锦槛波,烟锁池墉柳。妄梦五湖湄,郎家大堤口。”一般地说,诗中之对仗,若未单独使用,不当作对联看。但陈氏在两诗自序中说:“客有以‘烟锁池塘柳’五字具五行以属余为对句,因成《柳波曲》二首,与好事者正之。”可见 “灯垂锦槛波”是专为对“烟锁池塘柳”而作的,相对独立,故这里作对联看了。灯垂,亦作“灯填”。其二为:烽销极塞鸿。所在之诗为:“烟锁池塘柳,烽销极塞鸿。东枝罢春水,南翼怨秋风。”(《续作锁柳销鸿之曲》)其三为:钟沉台榭灯。所在之诗为:“烟锁池塘柳,钟沉台榭灯。灯心红缕密,柳眼绿波澄。”(《烟锁沉引》)
中洲草堂遗集烟锁池塘柳:其结构上五个字使用五行作为偏旁;池塘是一个合成词;句中烟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雾如烟;雾隐藏了池塘和柳,而作者出句又用烟字隐藏了雾,以此描绘出一个幽静的池塘、绿树环绕、烟雾弥漫的景象;有人提出五行不能同位相对,有合掌之嫌;更有人为了增加难度,甚至要求五字都是名词(事实锁字虽是两用词,但句中只能作动词用);因此欲对出合乎上述要求并且意境关联的对句实属不易。
例对:
烟锁池塘柳
镜涵火树堤
上联写烟雾弥漫的池塘景象,下联写池塘水影倒照的美色。平仄相对,五行错位;火树是一种树名(见百度),也可以是夕阳或者灯光效果;涵可作名词,池边有小桥,桥有涵洞也是有可能的;镜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水平如镜;上下联都有包罗万之意!
传说,在开封包公湖旁延庆观里有个玉皇阁,地下9米处埋着一块石碑,上面就刻有此对联,也是无序的。有人认为这个“燃”字对的甚好。 另说,冬季的某一天,下着大雪,一位50多岁的云游道士在延庆观里和朱先生说了一个多小时的话。这位道士说,纪晓岚对的,只能算工整,但没什么大意思,更没有触到“机关”。道士说,在延庆观玉皇阁地下9米,埋着一块石碑。石碑的两旁是一副对联,石碑的中间则刻有一幅画,画的是对联的意境。对联是——烟锁池塘柳,桃燃锦江堤。道士认为,这才是无可替代的“绝对”对法。这一对法在“格律、意境、机关全契合”之上,更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世间万事“相互矛盾并相互依存”。这位道士说,该对联是王重阳教主的,建造玉皇阁时埋在了下面,有记载。延庆观繁塔文管所所长孙惠玲说,她听说这件事情后,查了很多资料,也没有查到。但她说,她相信那位道士说的话,他们有他们的传承。上联出自明朝陈子升,而王重阳是宋朝人,所以道士说的出自王重阳之手不符合时间逻辑。孙惠玲说:“我一定要把这副对联刻在将要重建的重阳殿上,让大家分享它所体现的中国精神与文化。”玉皇阁地下究竟有没有刻着“千古绝对”的石碑?至今不得而知。
传说有乾隆一次临江南科考,两名举子不分上下,乾隆于是出此联而试,一名一见当场调头就走,另一名想了半天只好悻悻而去。乾隆于是御点先走的为第一。众臣问其故,乾隆说:“我此联为绝对,能一见断定者必高才也。”确实此联可称绝对,上联五字,嵌“火、金、水、土、木”五行为偏旁,且意境很妙:一个幽静的池塘,周围绿柳环绕,一层层烟雾将其深深的笼罩,这简直就是一幅山水画。若干年后,终于有人对了下联:“炮镇海城楼。”
又吴下张令夷在《迂仙别记》中,让迂公对曰:冀粟陈献忠。此五字中含东西南北中五方,是以五方对五行。
《巧对续录》载有一文士和武士的两个对句。文句云:秋唫涧壑松。
武句云:炮镇海城楼。
二百多年来,武士这个对句最为流行,似乎成了“烟锁池塘柳”公认的标准对句。
但实际上,“炮镇海城楼”这一所谓的标准对句并不标准。有人指出,“意境与上联却差得太远了,只是勉为其对罢了”(见上文)。的确如此。不过,“炮镇海城楼”之不佳不仅表现在意境上,也表现在格律上。首先,在格律上,参照诗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上下联第二、四字都是仄声(锁-镇,塘-城),对的不工。其次,在意境上,上联青幽淡雅,下联粗犷孔武,虽说一文一武,但并不协调,缺乏整体的和谐。
上下联五行相对,意境一致,平仄相谐,下联的坨指的是海中的沙洲。
此对不论意境,将意境改叙事,以五行对应五音
正常五行的顺序是 金木水火土 烟锁池塘柳 对应的就是 41352 也就是火金水土木
正常五音的顺序是 宫商角徵羽 旨功爵与商 对应的也是 41352 也就是徵宫角羽商
烟锁池塘柳 平仄平平仄
旨功爵与商 仄平平仄平
烟雾像锁一样封闭了池塘边的柳树,灯像钥匙一样开启了海港塔上的橙光。
上联出现了烟,池塘以及柳树三种事物。下联看似出现了灯,港塔,和橙光。其实上它们是一体的,灯,港塔和橙光都是灯塔的一部分。所以上其实只出现了一种事物,也就是灯塔。
烟对灯,都是火字偏旁。
锁对钥,都是金字偏旁。这里钥(读yao)意思是钥匙,是能打开锁一类的东西,钥(yue)的意思是锁。
池塘对港塔
柳对橙,这里的橙是指的灯塔上昏黄的橙光。
烟锁池塘柳,烛钞海地椰。或:烟锁池塘柳,烛钞海地松。烟、烛都是名词。锁为动词,钞与抄同音通假,且抄为动词。池塘柳对海地椰,柳与椰字形相近。所以,烛钞海地椰为佳对。
意境:为什么烟暮笼罩着池塘四周的垂柳?是因为在周边沿海陆地有村民在祭拜祖宗,祈求神明保佑。点香烛、燃冥钞散发出浓郁的香味,缭绕的烟雾弥漫着附近的椰林和池塘四周的垂柳。
横批:雾重风轻
上联:雾重(气吞山河)
下联:风轻(四两拔千斤)
上联写晨景,下联侧写晚景。汉域钩能够压倒池塘柳,整对联的意境在一个锁字与烦字,烦:打搅。烟可以是真烟,也可以是雾。杈可以是树杈,也可以是池塘中的影子。下联中用钩暗喻月亮,杈为什么会打搅月亮呢?是因为有风来过。假如烟理解成真烟,侧意境大失。正如上联一样,树与月只有以水作背景才会生动。烦,是因为波心起了涟漪。所有的动感都是风惹的祸。下联中格律,意境与气势都达到了上联所期待的效果。
烟锁池塘柳
烛镌河坝松
“烛”对“烟”,“镌”对“锁”,“烛镌”对“烟锁”。“河坝松”对“池塘柳”。
“烟”既能“锁柳”,“烛”亦可“镌松”。句式上有点儿“肉夹馍”的感觉!哈!
上联中“烟锁”为视觉上烟雾弥漫缠绕柳树的印象,下联中“烛镌”亦是视觉上烛光对暗处的松树的轮廓产生的隐隐约约,光怪陆离之感。 另,“烛”乃“烟”之因也。
注:夏夜,池塘边没有一丝风,淡淡的烟雾好像锁住了岸边的柳树,静立如我。池塘边的河坝上,有秉烛夜游,对酒当歌的挚友,跳动的烛火和着阵阵豪爽的笑声。坝上两边,暗处的松树似乎也被这跳动的烛光给镌刻出来了----轻轻有节律地摇摆着。
烟锁池塘柳
烛镌河坝松(郭俊锋)
附诗一首:
烟锁池塘柳,
烛镌河坝松。
晨星虚空静,
晓月云雾轻。
倚坛酒酣至,
昨夜梦几曾?
悠哉!游哉!
天外何时细雨?
醉清风!----莱子国人
注:
所附诗《与友聚》,经老友指正,将“倚坛酒酣至,昨夜梦几曾”修改为“倚坛酒酣处,昨夜梦几重”,遂感觉更合诗律及对联的意境!
在此谢过老友!如下:
《与友聚》
烟锁池塘柳,
烛镌河坝松。
晨星虚空静,
晓月云雾轻。
倚坛酒酣处,
昨夜梦几重?(吴正雪)
悠哉!游哉!
天外何时细雨?
醉清风!----莱子国人
沙堤杨:出自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上联有一种朦胧迷离的美感,而下联仿佛来到了硝烟弥漫的沙场,与上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出自知非笑昨梦
焱淘梗地钩
作者初时对出:浪压秋梗金,但总觉得不够理想,后来对为:焱淘梗地钩。
下联中包含了三种意境:1,稻熟如火;2,风过如浪;3,穗弯如钩。
上联:轻烟锁物
下联:大浪淘金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上下联意境不能连接,只能算是无情对。
出处
烽销湖堤楼
坳字非古字。和上联对称一个暮秋景色。
或者用烛银浅埠栏,但是埠非古字。描写水边的景色
出自李钰玲
释义:原句是的顺序"火金水土木".此句与原句意境相对.尤其是"锁"与"锢"两字意思相近,堪称第二绝句.
出处AcFun - 背德妻。
释义:烟为何会锁住池塘中的柳?因为锈把油烟机堵住了。
出处哔哩哔哩
出自百度贴吧唐山吧“烟锁池塘柳 请对下联 分别以 金木水火土 做偏旁”楼三楼的大神
出处(天殇紫辰)
出自频儿
灯垂锦槛波,烟锁池塘柳。妾梦五湖湄,郎家大堤口。
陈子升以“灯垂锦槛波”对“烟锁池塘柳”,甚具诗意。“灯垂”是“实写”;若易为“灯填”则是“虚写”。“灯”指灯光,灯光铺盖波光,用一“填”这益见其“重”,这是类似现代文学家所谓象征手法。不过,若依“正路”,则仍以“垂”字为佳。
这一对句虽然亦具“五行”,不过陈子升并不满意,因为“灯”对“烟”,两个字都是从“火”,他觉得欠工。这也是古人要求自己的严格处。
出自频儿
词性对应上,上联除了第二字为动词外,其他都是名词;楼主下联的第二字“钟”字,本是名词,但也可作动词,有集聚的意思。但按大多数人的认知,钟单用时一般理解为名词,跟其他某些字组合时才是动词,如钟秀、钟情。对联是极为精练的文字组合,受到格式、字数等的影响,不得已将某些字或词省掉,省掉的靠别人去揣摩理解,本是常用手法。但此处用这个钟字,未必人人都能理解为动词,甚至会理解成“燕钟”(燕国时的编钟)。使用词性模糊,易使人误解的字,私以为算是小小的不足。
烟锁池塘柳,焰钉河堤树。意境:烟雾缭绕在池塘柳树周围。河堤上悬挂着的灯笼火焰仿似钉在树上般灯火通明。
烟锁池塘柳,枕烦银汉圯。意境:因雾重,只可做梦。梦银河之桥,为鹊桥。求不得此等爱情,故烦躁。
烟锁池塘烟锁池塘柳,坊淫铁板烧。这句我觉得比上一句好,更加接地气,淫本是名词,这里用“过多、过甚”或“沉溺、放纵”。坊间因为铁板烧赚钱,开了过多的铁板烧,人们因为铁板烧好吃,沉溺在铁板烧里。这样一来,铁板烧的烟可以大到将池塘的柳锁住。烧是指烹调方法,也是名词,打个擦边球。也算对自己有一个交代。
"烛销桂地泉"谨按情致,确有与原对相映之意味。烛光映泉,伴桂香燃尽,有静之意。"池塘柳"与"桂地泉"相对,"销"对"锁","烛"对烟"声律把握比较准确,但稍有遗憾即是偏旁错了位。
对联参考图片在格律上,(1)五行一一对应,上下联分别以“火→金→水→土→木” 为左偏旁。 (2)平仄相反,平仄平平仄, 仄平仄仄平。 3)烟、焰,皆名词,皆可见却无法触摸。锁、镶,皆动词,同为“联眼”。“烟锁”与“焰镶”相对。 (4)上联“池”、“塘” 皆名词,共同合成“池塘”;下联“沼”、“地” 亦皆名词,共同合成“沼地”,“池塘”与“沼地”相对。柳与枫亦相对。是故,对仗工稳。 在意境上,上下联意境相谐。下联“焰镶沼地枫”,乃实有之景。枫树可长在沼泽地。深秋时节枫叶流丹,霜叶红於二月花,比江南二月春花更火红。下联写斜阳或枫叶如”焰”,点镶於枫树与沼地。上联”烟锁池塘柳” ,写雾如”烟”,笼罩柳树与池塘,意蕴青幽淡雅。 上下联描述自然景色,一片宁静,一晨一暮,一春一秋,一清韵如茶、一醇厚如酒,相得益彰 (见附图)。 另对:
烟锁池塘柳 焰镶涧壑枫
烟锁池塘柳 桃灼锦浪堤
烟锁池塘柳 枫烘锦浪堤
烟锁池塘柳 焰镕海坝枫雾如烟,笼罩池塘与柳树。海坝与繁茂、通红的枫叶,反映或透射如焰的阳光,像是被火焰镕炼出来的一样。 上下联五行相对,平仄相反。上联写出春光的含蓄,下联则表达出秋景的热情。
在网络上,看到很多有关这句上联的讨论,我也凑兴,写了下联。即:
(原创)
烽鏖汛地樱
全对就是:
出句 : 烟锁池塘柳 【取自网络】
对句 : 烽鏖汛地樱 【蓝沧海】
其意境为:"近处风景秀丽,池塘垂柳,烟霞漫漫,一片静谧;可叹远处交兵之地,鏖杀苦战,烽火连天,血染满地成樱海。嗟呼!"
就已有对句看,“秋镶涧壁枫”对得不错。在格律上,(1)五行一一对应。(2)参照诗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上下联第二、四字平仄相对(锁-镶,塘-壁)。(3)烟、秋,皆飘渺,“烟锁”与“秋镶”相对。(4)上联的“池”、“塘”都是名词,共同合成“池塘”;下联的“涧”、“壁”也都是名词,共同合成“涧壁”,“池塘”与“涧壁”相对。是故,对仗工稳。在意境上,上下联意境相谐。“秋镶涧壁枫”,不是虚构之景,而是实有之景。枫树可长在涧壁。深秋时节,霜叶红于二月花。秋韵凝聚、点镶于枫叶,赏红叶而品深秋,意蕴醇厚深雅,而“烟锁池塘柳”之意蕴则青幽淡雅。上下联一春一秋,一淡一醇,相得益彰。
一日偶然间,听一同事在办公室说起此句上联,想起很久之前自己就在书上读过此句,当时就决定要对出一句下联,但由于三分钟热度便草草了事,如今刚巧有时间,便提笔对对,见笑。
烟锁池塘柳
烛错泪坟柩
也不知为何,我总觉得上联是在描述一幅伤感的画面:青烟袅袅,池水无痕,一人踱步池塘边,一路无言,眼前浮现的都是与旧人惬意的时光......
下联则是傍晚,一壶浊酒,恍惚醉卧在坟柩旁,借着烛光,轻抚碑刻,呢喃着思念。
(原创)
炮枕钱塘江
锈堵油烟机
油炸铁塔村
下联烟锁池塘柳
灯洒锦绣城.
烟锁池塘柳三月春风来,
芳草绿莹莹.
春雨晚来急,
夜半听蛙声.
行人欲断绝,
光火映山红.
黑油条原创作者简介 黑油条 笔名黑油条 原名徐帅 新生代打酱油诗人
又《小豆棚》言,山西景芝荣,幼时即有才名。三岁时姊嫁归宁,父命其作诗,应声曰:“前日于归去,今朝反面来。愁容何易改,顿觉笑颜开。”父命其对“烟锁池塘柳”一联,又对道:
浪暖锦堤桃。
暖,即暖之异体字,为取“火”旁而用之。
又《南楼随笔》谓江苏地方有一对句,曰:
炮架镇江城。
又《清稗类钞》所收对句为:
灯深村寺钟。
近人也有不少对句。《名联趣谈》说,二十年前北京大学某教授就有一个为:
茶烹凿壁泉。
该书中,梁羽生先生还介绍了其他一些联友的对句。陈敬之有两句。其一是:
烽销漠塞榆。
其二是:
桃熛锦浪堤。
熛,本指火红之炭,此指红色。
骆广彬也有两句,而且也是寓于诗中的。一是:
港城铁板烧。
铁板烧,是一种菜的吃法。先将铁板烧热,旋即在上面放置鲜肉和蔬菜,盖一下就吃。此句所在之诗为《旋厅赏酌》:“烟锁池塘柳,港城铁板烧。旋厅添绿蚁,风物览逍遥。”其二是:
汀培锦柱灯。
汀,水中小洲。培,培土而植灯柱也。此句出自《白天鹅酒店夜宴》:“烟锁池塘柳,汀培锦柱灯。招邀珠海夜,觞角满高明。”
陈正龙有一句,曰:
灯铭水墨楼。
铭,记也。
张耀君的对句是:
灯销深圳桥。
此外,尚有人对作:
灰堆镇海楼
秋销江堤枫
慕羽先生以“燕衔泥垒巢”,“燕”下四点,又可解作“火”,“五行”齐备,又可解作五言诗之一句,意境也不错,惜“巢”字不属“木”部。
(以上出自旧文《精品雷联赏析》)
95也有“霜凝灯塔铃”和“秋铺满地枫”之句但总是对上功夫,少有考虑联意之隔,因知对雷联不易。
亦有用五音对的,唐代时“合、四、乙、尺、工”为五音,故有人对:
艺尽蜀巫龛
苑家小辈下对“灵销桃源城”
——邓曦泽也对出了下联。
烟锁池塘柳(佚 名)
秋镶涧壁枫
在格律上,(1)五行一一对应。(2)参照诗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上下联第二、四字平仄相对(锁-镶,塘-壁),而“炮镇海城楼”的二、四两字与上联平仄不对(锁-镇,塘-城)。(3)烟、秋,皆飘渺,“烟锁”与“秋镶”相对。(4)上联的“池”、“塘”都是名词,共同合成“池塘”;下联的“涧”、“壁”也都是名词,共同合成“涧壁”,“涧壁”与“池塘”相对。是故,对仗工稳。
在意境上,上下联意境相谐。“秋镶涧壁枫”,不是虚构之景,而是实有之景。枫树可长在涧壁。深秋时节,霜叶红于二月花。秋韵凝聚、点镶于枫叶,赏红叶而品深秋,意蕴醇厚深雅,而“烟锁池塘柳”之意蕴则清幽淡雅。上下联一春一秋,一淡一醇,相得益彰。
(1)
烟锁池塘柳(佚名)
梗烧海地锅(罗锋)
附诗一首:
烟锁池塘柳
梗烧海地锅
弯路人回顾
释疑雾更多
(2)
烟锁池塘柳(佚名)
镜梭海地灯(罗锋)
镜:水平如镜,也可以指车前的倒后镜。
问心斋主人(刘微鹏)的下对为:杆钓墨江秋。
(3)
烟锁池塘柳
烛镌河坝松(郭俊锋)
附诗一首:
烟锁池塘柳,
烛镌河坝松。
晨星虚空静,
晓月云雾轻。
倚坛酒酣处,
昨夜梦几重?
悠哉!游哉!
天外何时细雨?
醉清风!----莱子国人
(4)
烟锁池塘柳
渔钓秋树堤
——
烟锁池塘柳,
灯澄树塔钟。
游云初见月,
夜曲始归鸿。---陌客
(5)
烨镀湿地松
烟锁池塘柳
烨镀湿地松(子兰)
赋诗一首:
烟锁池塘柳,
烨镀湿地松。
谁言千古对,
俊秀满楼城。
其一
“烟锁池塘柳”这一千古绝对的上联,多少年来,无数贤人才子试对,均无佳句。我们不禁要问,这个对联果真没有完美答案吗?清代一文人指出:遍览汉语之字,亦难得其精妙恰当,意境更甚之。不过,多少年来,还是有不少仁人试对。据说民国年间,某地出土一碑,上刻一对:
烟锁池塘柳
桃燃锦江堤
此对一出,震惊四海。此联堪称无可替代的“绝对”对法。无论在格律、 意境、机关之上完全契合。清一色的左五行偏旁,无一与上联雷同且顺序一致(上联“火→金→水→土→木”,下联“木→火→金→水→土”),平仄工整,意境深远。如果说“烟锁池塘柳”是一副美丽的晨暮画卷,而“桃燃锦江堤”更体现出春日生机盎然之景象,一为轻柔婉约,一为热烈奔放,两副画形成鲜明对比。特别是“燃”字,其用笔之工完全不逊于“锁”字,堪称绝笔也。 如果给诸下联评分的话,“炮镇海城楼”句只能给65分。其优势在于五行顺序竟与上联完全相同,但意境相差实在太大,只能称得上“的对”。“灯深村寺钟”与“烽销极塞鸿”意境绝妙,惜五行不齐,平仄各异。70分。“茶烹凿壁泉”之句五行工整,意境较好,应得75分。而桃燃锦江堤”可得90分。
当然,“桃燃锦江堤”句也是有缺点的,不能说是完美答案,只可说是相比之下的最佳答案。“锦江堤”非通用名词,“锦江”与“池塘”相比非通用也,故:“锦江堤”与“池塘柳”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从平仄来看,上联是“平仄平平仄”,为了不犯孤平,下联就必须对“平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平”或“平平平仄平”,其中又以“平平仄仄平”最工。此句最可惜的是“锦江”的“江”是平声,未能以仄对上联“塘”的平(注:第一字“烟”、“桃”都是平声,这没关系)。
不过,能得出如此的下联,已是非常的不容易。作者已无可考,或许来自民间。可能他很聪明,料定此联未来必将震动天下,故刻于碑埋之地下,其法亦妙也。
其二
烟锁池塘柳
水鉴坝桥灯
全诗为
烟锁池塘柳色深,水鉴坝桥灯影沉。
榆火钱塘江上月,烛泪梳镜尘面人。
壁烬钗横湿玉骨,沙埋枪销烽照魂。
桃烨金城清明日,灶钱松酒燎黄昏。
其三
烟锁池塘柳
烨镀湿地松
出处未知。
烟锁池塘柳这是网友张天铭所作的下联。此联一出,接近可以与古人对作媲美。作者针对桃燃锦江堤的一些不足,作了改善。如:“锦江”一词有地名之嫌,且音律不能与“池塘”对仗的瑕疵,改为“池塘”对“海堰”这样的通用语称。上联妙在一个“锁”字上,下联运用“镕”字,霜叶红枫,欲燃烧、融炼掉秋之寂寥。情趣十分焕然,可算是佳对。上联写出春光的含蓄、忧远,下联则表达出秋景的热情、奔放。在格律、意境上,前后相映,互为辅助。如果“桃燃锦江堤”,古人之作已进于完美,与网友之作,也难分伯仲之间。同时上联是以诗首出现,作者更是考虑了对联的意境相辅,音律相应的因素,实为不易的妙联。
烟锁池塘柳
枫镕海堰秋
对月凝眸子
相思满心头
秋镕海堰枫
(注:山东学者张元青认为)----繁茂、丹红的枫叶象是被秋天这“巧匠”镕炼、煅造出来的一样。意境上更容易理解,情趣更显活泼。而且五行偏旁与前面相配,显得更加工整、恰宜。
描写塞外激昂壮丽的景象。此联与“炮镇海城楼”一联,意境相仿。但在平仄韵律上,更加合理。音律上平平仄仄平。此联妙在一个“梳”字,梳动拂袅,飘荡起复。当不输与烟对的“锁”字、桃对的“燃”字。缕缕烽烟在边塞的沙场上逶迤飘荡,仿佛是梳动着刚刚沉寂的疆场,古来征战几人回?燕赵悲歌,让人感慨不已。
烽梳镇塞沙
2014年初,编者随张天铭教授去拜望学者元青先生时,俩人谈起此对,谈到前人的对句,即“桃燃锦江堤、炮镇海城楼”惜于音律上的不足,认为此对太难。又说起一个典故。据说清代一文人曾语:遍览汉语之字,亦难得其精妙恰当,意境更甚之。大家听后,都来了兴趣,相邀以半年时间,各续对一联,以增雅性。
有趣的是:教授的联,张先生认为前后两个字对换一下,意境会更好一些。学者的联,教授认为如果把“地”字改成“塞”字,意思更明确、突出。但张先生认为这样在语句上更流畅些。二位的续联,可谓是一文一武,婉约豪迈,但都严格遵循着对联的基本要求,结对工整,意境也不让古人。这点值得我们学习!
3、燕栖楠栋钟(君飞轻手逝浅雪)
4、烨(指日光)铄(同“烁”,指照射)沙堤杨
3. 浪梳钟塔秋
以上都为张天铭教授与张元青学者提供的。当时并不作为主打的续对,但我觉得已很好。因为纵览汉字,恐再难寻得到有能出其右者的联句了。
●杏花村落网站杏花文社版“书心剑胆”、池州人网舞文弄墨版“江南闲客”的应对:
烟锁池塘柳
烨铺河埂桃
如果考虑平仄更对仗,可将“河埂”改为“海堰”或“海坝”。
●“书心剑胆”、“江南闲客”的另一应对应对:
烟锁池塘柳
灯堆银汉桥
银汉,即银河。请搜索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诗人把繁星满天的夜空,想象为是点着无数街灯的天上街市。
烟锁池塘柳,苔滑烂铁桥。附诗一首:烟锁池塘柳,苔滑烂铁桥。风景虽独好,却是坎坷途。这是本人绝对。
陈宇超微博中也自己对有一联 “ 樽埋酒钗灰”。
张中海在博客中写有一联
烟锁池塘柳
梦漩钟灵寺
● 网友“威成成”的应对:
烟锁池塘柳,
泥塌铁檐灯。
附诗一首:烟锁池塘柳,泥塌铁檐灯。一骑平销肃,乘鹿逐元亨。
意为紧张、萧杀的场合,经历了战争的洗刷。
百度儒生——无名小卒(红尘一剑)
烟锁池塘柳
雾杀铁塔灯(雾表面没水,实为水的异状物,五行为水。铁塔,随处可见,有的就建在池塘边)
古人喻美景
今日说民生
池塘变大厦(房地产开发了)
柳树不复生(乱砍乱伐了)
沙尘如烟起(沙尘暴)
雾霾袭都城(当今最受关注的话题)
秋锈河堤枫
网友王洁的应对
烟锁池塘柳
邶筗恓喃鸫
网友张熙承应对
炊锢河堤杨
●网友莱子国人(郭俊锋)应对:
烟锁池塘柳====烛镌河坝松
“烛”对“烟”,“镌”对“锁”,“烛镌”对“烟锁”。“河坝松”对“池塘柳”。
夏夜,池塘边没有一丝风,淡淡的烟雾好像锁住了岸边的柳树,静立如我。池塘边的河坝上,有秉烛夜游,对酒当歌的挚友,跳动的烛火和着阵阵豪爽的笑声。坝上两边,暗处的松树似乎也被这跳动的烛光给镌刻出来了----轻轻有节律地摇摆着。
●网友佚名对 深圳铁板烧
湘潭大学古代汉语的雷冬平老师对了一句“炉铭汉地松”堪称绝对。“烟锁池塘柳”是“平仄平平仄”,第一字不论的话就是“仄仄平平仄”,那么对句就应该是“平平仄仄平”,可是所能搜索到的对句答案不是平仄不对,就是意境都不够理想。“炉铭汉地松”在两个方面的结合上做到了最佳。特上传以供参考。
●网友孙震宇 应对
烛销桂地泉
"烛销桂地泉"谨按情致,确有与原对相映之意味。"池塘柳"与"桂地泉"相对,"销"对"锁","烛"对烟"声律把握比较准确,但稍有遗憾即是偏旁错了位。
酒薰垆案鐏
载自【2007/06/10 联合副刊 张晓风】
「烟锁池塘柳」,嗯,这倒是一个不错的句子。「烟」在旧诗词中一向有其神妙的魅力,它可以指战争烽烟,也可以是水面寒雾。它又是山岚、林翳、尘霾、全盛时的桃李,甚至是美人的眼神、迷茫如梦的往事……。
不过「烟」字虽美丽,「出现率」虽颇高,但「烟锁池塘柳」这个句子倒不是靠「烟」字来抬举而出名的(虽然「烟」字的确使句子美丽)。这句子的第二个字「锁」也很漂亮,这个字在诗词中的出现率也不低,例如:「愁眉深锁」,但它当然都跟「真的铁锁」无关。金人董解元的西厢「淡烟潇洒,横锁著两三家」的句子,指的是以飘飞如带的烟云串联套锁在一起的意思,其境界略几乎等於「烟锁池塘柳」———但,这个「锁」字其实仍不是造成「烟锁池塘柳」成为「知名之句」的原因。
「烟锁池塘柳」是名句吗?对,不过一般人大概不知道它有什麼大不了。其实,说穿了,也并不稀罕,原来这五个字的部首分别包含了五行(金木水火土)。它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佳句,却是个巧句。因此,好事者就想以它为上联来找个下联,上下联不过是对偶句,而对偶句一向是中国文人的拿手绝活,对个句子何困难之有?但事涉五行,就有点麻烦了。
我年幼时听人说过此句可对「梅珑镇烧酒」,当时只觉得很好玩,现在回头想想才发觉不对,上句的「塘」和下句的「烧」都是平声,上句的「柳」和下句的「酒」都是仄声,怎麼可以成为对联呢?但对「梅珑镇烧酒」毕竟也算有其可贵处,因为梅和烧之间是「木生火」的关联,以下四字分别是「土(珑)生金(镇)」、「金(镇)生水(池)」、「火(烧)生土(塘)」、「水(酒)生木(柳)」的关系。所以,平仄虽不调,算来也很不容易了。
前些日看中天电视陈文茜的节目,发现蘇州雅居主人叶放在为此句徵下联,一时兴起,凑了一句「酒熏垆案鐏」。这句话翻成白话便是:「在酒垆(等於吧台)边,在食案上,盛在酒鐏中的美酒,正在腾发著香气。」这些字的部首各属水、火、土、木、金(熏字下面的四点是火部,不是水。而案也属木,不属宀),这五个字我是用五行相剋的方法来写的,亦即「水(酒)剋火(烟)」、「火(熏)剋金(锁)」、「土(垆)剋水(池)」、「木(案)剋土(塘)」、「金(鐏)剋木(柳)」。而叶放经营的蘇州庭园,每多文人雅士相聚,「酒熏垆案鐏」也算是对了景。
汉字的趣味其实一言难尽,跟英文的拼字游戏比起来,是复杂多了,也好玩多了。据陈文茜在节目上说,做出对子的人会蒙雅居主人招待前往蘇州庭园一游,如果是真的,大家不妨一试吧!
叶小威他老师试拟下联--「乌铪洒壁松」
铪,音ㄐ一ㄚˊ,周匝,环绕之意。《王翰春女行》:「紫台穹跨连绿波,红轩铪匝垂纤罗。」
洒可读ㄒ一ㄢˇ,寒冷的样子。《范仲淹˙鄠效友人王君墓表》:时也天地人物,洒然在冰壶之中。
洒亦可读ㄘㄨㄟˇ,高峻。《诗˙邶风˙新台》:「新台有洒,河水浼浼。」
孔繁鹏试拟下联:云(云)蒸塔檐铃
山顶有塔,云蒸霞蔚,似蒸其铃。
「烟锁池塘柳」里可以当作机关的设定实在太多,除基本的金木水火土偏旁和平仄外,对出的文句中每个部首的字的位置是要如何摆放 ?甚至可以牵扯五行相生相剋的顺序 !
但如果要硬对上各种机关限制的话,那文句就往往流於刻意和不通顺,意境也无法和「烟锁池塘柳」呼应。
我曾花了十几天尝试去应对各种机关的文字排列组合:
最基础的只有金木水火土偏旁和平仄的限制
烟锁池塘柳,桂沾铁塔灯
烟锁池塘柳,枝埋铁焰波
烟锁池塘柳,灯流铁塔楼
讲求同部首字位置上下联一致
烟锁池塘柳,灯银海塔楼
讲求上下联字的位置五行相生
烟锁池塘柳,垢沉板镂灯
讲求上下联字的位置五行相剋
烟锁池塘柳,泪熔塔楼镌
去年(2014年),酒后匆匆忙忙加了一条“酒钤堂案灯”,然后就忘了这事,如今突然想起,再来看,已经被编辑没了,故今日再行编辑。
钤,我们使用印章,谓之钤。
黄昏的书房,灯光如豆,倒映在书桌上的酒杯里,窗外,幽静的池塘、绿柳环绕、烟雾笼罩。
烟锁池塘柳,鸫栖冀钟楠。
因为是野生动物保护者,故看到鸫,想起对这上联。金木水火土对东西南北中。因为栖与楠都是木,不是绝对。若水琅琊。2016.2.4立春。
烟锁池塘柳,梅钩烂泥墙。
梅钩烂泥墙另有,梅钻烂泥墙。
钻和钩都符合梅花和泥墙的关系,钻是动态之美,钩是静态之美。
(雨打背之烂泥墙)
烟锁池塘柳,楼炒钱塘江。烟锁池塘柳,梅烙钱塘江。
(雨打背之江上无梅)
另有,楼炒钱塘江
烟锁池塘柳,楼炒钱塘江。
杭州G20,钱塘江炒楼。
烟锁池塘柳,烛镀海坍楼
,
难点:1.五行,2. 池塘泛指、具象,3.意境之美,4.工整/文雅/虚实。重要还是意境与格局
【烟锁池塘柳,梅烙锦江城。二幅画卷】
烟锁池塘柳,梅烙锦江城梅对烟,烙对锁,梅烙对烟锁,锦江对塘池,城对柳,锦江城对池塘柳。二幅画
上联画卷描述了:农村初春(或深秋)的清晨,池塘,连片的水田池洼,都蓄满了水,水面水气袅袅,薄雾缭绕,池塘、柳树、连片的水田池洼、在水雾中若隐若现,柳树因为水雾的上升成一层层的,或藏或露,被雾锁住一样,村子还没有完全醒来。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下,你才会恍惚,会陶醉。这里的水雾、水田池洼、水塘、与柳树是画的主体,锁是灵魂。画中用烟锁二字形成了清新凉爽的朦胧之美,浓淡远近之美,又与升起的水雾形成动静之美。[注:非霾,一定要水雾才有这般美景]。
下联画卷描述了:长江流域的“锦城”成都,“江城”武汉以及长江支流的锦江流域的城市河山的梅花燃烧的画卷,“锦城梅花海”(陆游), ”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 早春时节,梅花怒放,远远近近的看去,就好像梅花把这些城市燃烧了。梅花遍布城市山河,且有燎原之势,形成延烧棋布的大画卷。画里的梅花、锦城,江城,与锦江流域的城市河山是画的主体,烙是灵魂,画中用梅烙二字形成了火红延绵之美,灿烂之美,星罗棋布之美,又有烙花的艺术之美,又用烙的多意形成烙印与烙烤[花谢花开]的动静之美
2017年4月17日19:24:35
《云》吴春龙
烟锁池塘柳
烟锁池塘柳,
灯锦潍坊楼。
明日恐有雨,
星曰不是云。
烟锁池塘柳,楼衔塞湖秋
林中鹿语有对曰:楼衔塞湖秋。衔与锁字对仗极为妥帖。两字都有四两拨千斤的妙处。而柳在中国文化中有惜别之意,暗含离愁。秋字也有愁绪的意境。上联与下联意境上浑然相承。漠漠边塞,独倚小楼,湖水犹如满怀的思乡愁绪,带来丝丝秋的寒意。 远隔重山的家乡,此刻正是烟柳满京都,有穷的目光怎能望尽这无边的离愁,恐怕只有在梦中才能得返家乡,忘怀愁绪。附诗一首,致敬为国捐躯,远嫁不归的各位巾帼英雄。
胡笳十九拍
烟锁池塘柳,
楼衔塞湖秋。
隔岸琴声起,
移容掩离愁。
岁岁遥祝酒,
高堂增福寿
百姓皆饱暖,
故国太平久。
陈子升,明末清初诗人。字乔生,号中洲,南海(今属广东)人。出身于仕宦之家,少年时随父宦游,16岁补为贡生。其兄陈子壮曾官明吏部右侍郎,因起兵抗清而殉国。兄死后,他先应唐王召入闽,官拜中书合人,后入桂,任永历朝吏科给事中,迁兵科右给事中。南明亡后,隐居不出,与明遗民方以智、屈大均等往来,飘零各地。后入佛门,号智山道人。晚归故里,卒于家。他久负才名,早年诗歌风格颇绮丽,代表作有《昔昔盐》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