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昌(1078-1127),原名山,字贲远。江西抚州临川嵩湖上聂村人。南宋抗金名臣。
从小聪明过人,四五岁从叔读书,过目成诵。9岁能作诗,13岁通经义,14岁参加乡试,名列前茅。徽宗大观三年(1109)中进士,始繇太学上舍释褐,出任相州(今湖北黄安)教授,召为秘书郎,擢右司员外郎,以直龙图阁学士出任荆湖转运使。任满还朝,任太府卿、户部侍郎、开封府尹。因惩治豪强,得罪权贵,贬为德安(今湖北安陵)知府,再谪崇信军副使,安置衡州。
靖康元年(1126),钦宗在位。时值金兵南侵,留守京师的李纲率军民奋力抗战,竟遭到主和派的压制,被解职。太学生陈东及士民十余万人,一连数日在皇宫前抗议主和派割地求和,要求恢复李纲职务,府尹王时雍无法劝退。此时,吴敏荐举聂昌由显谟阁直学士、知开德府(今河南濮阳),调升兵部侍郎、户部尚书,领知开封府。钦宗见抗议群众情绪激昂,甚为惶恐,答应群众要求,令素孚众望的聂昌出面传旨解围。群众听到请愿目的已达到,遂纷纷散去。府尹王时雍提出惩办陈东等人,聂昌认为不可,极力谏阻;同时力陈割地求和的弊病,重申抗金救宋的道理。钦宗赞他有“周昌抗节之义”,将他之名“山”改为“昌”,并授为同知枢密院,总管全国军务。
聂昌受命后,京城实行戒严,并献歼敌之策,主张严守三关四镇,拒敌于边境,调集精兵保卫京城和支援前线,从而阻止金兵南下,并表示愿率勇义之士出关攻击金营。钦宗受到主和派的挟持,反派聂昌等赴金营议和。聂昌不敢违抗君命,只得含愤上路。到永安时,金将粘罕要他收起使节用的大蓬伞,以降臣的身份相见。聂昌据理力争,坚持以平等的身份会面。粘罕只得以礼相待,并派人随聂昌前往收取宋割让之地。到绛(今山西新绛)时,绛人因不解聂昌之意,拒不开关。聂只好出示圣旨,才得以攀沿绳索登上城楼,结果被州钤辖赵子清指使部下挖眼切块,年四十九。临死前,留下血诗一首:“星流一箭五心摧,电彻双眸两胁开。车马践时头似粉,乌鸢啄处骨如灰。父兄有感空垂念,子弟无知不举哀。回首临川归未得,冥中虚筑望乡台。”建炎四年(1130),高宗赵构追封其为观文殿大学士,谥“忠愍”。
父用之,年九十,以忧死。昌为人疏隽,喜周人之急,然恩怨太明,卒至祸变。著名爱国宰相李纲为聂昌遗像题词:“奋舌骂虏,刺血书壁。伟绩英功,垂天贯日。义胆忠肝,唯精唯一。持生死之书,存古今之纲。堂堂遗像,日月争光。” (见《宋史·聂昌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