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枷

连枷

作用 用来拍打谷物、小麦、豆子、芝麻
注音 ㄌㄧㄢˊㄐㄧㄚ
外文名 flail
特点 改造用于军事、主要用于守城
拼音 liánjiā
目录导航

农具

介绍

也作 梿枷。其叫法不一,南方也有叫调(tiao第二声)车的, 衢州方言。原为农村手工脱粒 农具,由 竹柄及敲杆组成,工作时上下挥动竹柄,使敲杆绕轴转动,敲打麦穗使表皮脱落。

由来

唐代,连枷就经过加重改造用于军事,主要用于守城,后又用于马上 骑兵,今天使用的 双截棍,就是连枷的改良品。早在先秦时期,中原人民就采用了连枷用于守城,称之为“连梃”。梃意同棒。《墨子·备城门》中说:“二步置连梃、长斧、长椎各一物;枪二十枚,周置二步中。”意思是说守城时每二步即配备一个连梃,以其密集火力打击敌人。因此,滕州市武术内家拳研究学会的孙新杰先生经过考证说:“墨子是我们滕州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侠客,亦有人称为墨侠,他应该是双节棍的鼻祖”佥也。又连枷亦曰佥,打谷具也。

武器

握手部位为棍状,前段为狼牙锤,中间以铁链相连。在《暗黑破坏神2》、《帝国时代3》等游戏中可广泛见到。

在《帝国时代3》中, 战象的鼻子上被连上铁链和铁锤,用以攻城,由于《帝国时代3》在大陆没有正式版,所以该战象被台湾方面译为“连枷战象”,这种链子锤的正式名字在大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叫法,台湾首先翻译为“连枷”,故大陆兵器爱好者也沿用下来。

梿枷由手杆和敲杆构成。手杆,多用约6尺长的竹竿,将一端尺许处用火烤软后劈去一半,再将留下的一半折弯与手杆平即为柄,称“梿枷把”。敲杆,是用约3尺长的木质较硬的细木棍或木竹棍5至6根平列并排,用牛皮筋或竹篾或藤条编织连结如板,上端木棍或竹棍用火烤软,旋扭回头,中加一短梗木轴即为敲杆,俗称“梿枷拍”。将梿枷拍轴套在梿枷把折弯处,即成可使用的完整梿枷。使用时,操作者将梿枷把上下甩动,使梿枷拍旋转,拍打敲击晒场上的麦穗或豆荚,使之脱粒。

用梿枷打场多在午饭后进行,因这时阳光爆烈,麦穗或豆荚被晒得焦脆,极好脱粒。打场时,人们喜欢互相帮工,结伙打场,七八人或十几人结集一起,各执梿枷,自动分成两排,面对面地拍打,纵横移动。双方梿枷举落整齐一致,你上我下,彼起此落,错落有致,响声雷动,节奏分明。这种场面十分激烈,使用梿枷技艺不熟练者,是不敢上阵的。每当午后打场时节,农村一片“ 乒乒乓乓”之声,似喜庆花炮,若丰收鼓乐,如轻雷滚滚。打到极兴时,人们相互鼓励,还随着梿枷节奏,吼起“打场号子”欢声笑语,你追我赶,使场上的气氛更加热烈,成为一种劳动乐趣。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