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莎草

黑莎草

拉丁学名 Gahniatristis
被子植物门
植物界
中文学名 黑莎草
莎草科
单子叶植物纲
目录导航

形态特征

植株

黑莎草黑莎草(25)丛生,须根粗,具根状茎。

秆粗壮,高0.5-1.5m,圆柱状,坚实,空心,有节。

叶基生和秆生,具鞘,鞘红棕色,长10-20cm,叶片狭长,极硬,硬纸质或几革质,长40-60cm,宽0.7-1.2cm,从下而上叶渐狭,顶端成钻形,边缘通常内卷,边缘及背面具刺状细齿。苞片叶状,具长鞘,愈上则鞘愈短,边缘及背面亦具刺状细齿。[1]

黑莎草黑莎草(5)圆锥花序紧缩成穗状,长14-35cm,由7-15个卵形或矩形穗状枝花序所组成,下面的穗状枝花序较长,相距较远,渐上则渐短而相距渐紧密;小苞片鳞片状,卵状披针形小穗排列紧密,纺锤形,具8片鳞片,罕10片;鳞片螺旋状排列,基部6片鳞片中空无花,初期为黄棕色,后期为暗褐色,卵状披针形,具1条脉,坚硬,最上面的2片鳞片最小,宽卵形,顶端微凹并微具缘毛,其中上面1片具两性花,下面1片具雄蕊或无花;无下位刚毛;雄蕊3,花丝细长,花药线状长圆形或线形,药隔顶端突出于药外;花柱细长,柱头3,细长。[2]

小坚果倒卵状长圆形,三稜形,长约4mm,平滑,具光泽,骨质,未成熟时为白色或淡棕色,成熟时为黑色。

花果期

花果期3-12月。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林下或灌丛中。荒山坡和低山地的疏林下或林缘。[1]

分布范围

广东、广西、福建和湖南等省区。[1]

用途

用压榨祛从种子中取油,油可供提制亚油酸,或作食用。

全株植物在可用作小茅屋顶的盖草和墙壁材料。[1]

采收处理

种子成熟后将穗剪下,然后晒干脱粒。[3]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