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古称蒲田,别称莆中、莆阳。立县名莆田。莆为蒲之初文,早期古籍蒲字皆作莆。莆田在西周时期(公元前1122~前771年)属七闽之地。春秋到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为越国领地。秦时(公元前221~前207)属闽中郡。
1967年7月“文化大革命”期间,成立莆田县军事管制委员会(简称军管会),隶于晋江专区军事管制委员会。
1968年9月,撤销“军管会”,成立莆田县革命委员会,隶属晋江专区革命委员会。
1983年5月,撤销莆田地区行政公署,9月建立莆田市(省辖市),莆田县属之。
莆田县2002年撤销,设立荔城区、秀屿区。
莆田县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北纬24°59′-25°46′,东经118°49′-119°40′。总面积2069.1平方千米。人口163万人(2001年)。通行莆仙方言。
县人民政府驻莆田市城厢区,邮编:351100 代码:350321 区号:0594 拼音:Putian Xian。
南朝陈光大二年(568)析南安县地建莆田县不久撤县。隋开皇九年(589)至唐武德五年(622)三置至今。历属丰州(后改泉州,今福州)、丰州(后改武荣州,今泉州)、清源军、太平军,为宋兴化军、兴安州,元兴化路,明、清兴化府治所,民国初属厦门道。1949年8月21日解放,属晋江专区、闽侯地区、莆田地区。1983年析城厢、涵江镇等设城厢、涵江区。
2000年,莆田县撤销东埔乡,设立东埔镇;秀屿镇更名为东庄镇。区划调整后,全县辖23个镇、3个乡:西天尾镇、梧塘镇、江口镇、黄石镇、华亭镇、白沙镇、灵川镇、笏石镇、东庄镇、忠门镇、埭头镇、新度镇、常太镇、庄边镇、新县镇、北高镇、东峤镇、湄洲镇、萩芦镇、平海镇、南日镇、东海镇、东埔镇、大洋乡、山亭乡、月塘乡。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42855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西天尾镇 46331 梧塘镇 42176 江口镇 92244 黄石镇 138889 新度镇 81624 华亭镇 94243 常太镇 30744 秋芦镇 24533 白沙镇 16943 庄边镇 23264 新县镇 17647 北高镇 74329 东峤镇 95866 埭头镇 112739 平海镇 77334 南日镇 50724 笏石镇 103758 秀屿镇 53061 灵川镇 49329 东海镇 37941 忠门镇 20523 东铺镇 26524 湄洲镇 32042 大洋乡 13135 山亭乡 34970 月塘乡 34885 赤港华侨开发区虚拟镇 2760
2002年2月1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莆田县,设立莆田市荔城区和秀屿区。同时调整莆田市市辖区行政区划。
(1)撤销莆田县。将原莆田县的常太、华亭、灵川、东海4个镇划归莆田市城厢区管辖,原莆田县的江口、梧塘、秋芦、白沙、新县、庄边6个镇和大洋乡划归莆田市涵江区管辖。
(2)设立莆田市荔城区。将城厢区荔城街道的文献、凤山、长寿、英龙、梅峰5个居委会,城南乡的镇海、阔口、新镇、步云、埭里、古山6个村,城郊乡的长丰、七步、新浦、南郊、华郊、荔浦、徒门、张镇、西洙、东阳、拱辰、畅林12个村,以及原莆田县的西天尾、新度、黄石、北高4个镇划归荔城区管辖。区人民政府驻县巷。
(3)设立莆田市秀屿区。将原莆田县的笏石、东庄、忠门、东浦、湄洲、东桥、埭头、平海、南日9个镇和山亭、月塘2个乡划归秀屿区管辖,区人民政府驻笏石镇。
一、唐至清代莆田县署
自南朝陈光大二年(568年)至隋大业三年(607年),其间两置两废莆田县,其县署官制无可考。
唐武德五年(622年),再置莆田县,为上县,属丰州(今泉州)。县衙首官称县令。县令掌管全县政令,下设县丞、县尉、主簿各1员,协佐县令分管政事。县衙内设录事、司户、司法、仓督各2员,典狱10员。至德元年(756年),增设驿丞、司水陆驿政等机构。当时莆田县下辖乡、里等基层政权机构无可考。
五代,莆田县政权机构沿袭唐制。
宋代,县首官称知县事,简称知县。县有望、紧之分,莆田县属望县。县衙内置知县事1员,县丞、主簿、县尉各1员,掌管全县一应政务;县署内设曹官3员、录事司官1员、儒学教谕1员、监涵头盐仓1员。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划出百丈镇3里入兴化县。太平兴国五年,建兴化军,莆田县属之。莆田县辖6乡共34里。
元代,县分上、中、下三等。莆田为中县,设县尹、达鲁花赤(掌印官,或称监县,由蒙古人担任)、主簿、县尉、典史各1员,监县与县尹并治。县署内另设儒学教谕、驿丞、巡检司等机构。兴化路治所在地莆田城区及城郊划为东、南、左、右4厢,置录事司,与县分治。莆田县辖31里。
明代,县设知县、县丞、主簿、典史各1员,废录事司。正统年间(1436~1449年),裁去县丞,主簿由典史兼领其职。县署内历设儒学教授、莆禧仓副史和河泊所、巡检司、僧纲司、僧会司、道纪司等。另设吏、户、礼、兵、刑、工6房和皂、壮、快3班。
明初,4厢地复归莆田县,并置兴化卫、平海卫。正统十三年(1448年),裁革兴化县,以武化、长乐2乡的6里并为广业里,划归莆田县。明代莆田县改乡为区。县辖7区4厢共30里205图。清代,县署设官沿袭明制。至清末,另设劝学所、盐场大使、涵江税厘局、木兰税厘局、涵江海关等机构。莆田县辖7区共30里。
二、民国时期莆田县政府
民国初期,县级行政机构称为县公署,改知县为县知事,由省都督司委派。县公署设2科;第一科掌管
莆田县人文历史概述
莆田位于中国福建省闽中沿海地区,素有“闽中名县”之称。已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除了惠洋十音八乐,还有沟边九鲤舞,并且,登瀛高跷正积极申报省级“非遗”,江东浦口宫“红桔塔”、西洪“兴化米粉”正申报市级“非遗”。一个乡镇统揽多个不同级别“非遗”,与她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着很深的渊源,前不久,福州市文化馆检查组一行前往荔城区黄石镇惠洋村兴致勃勃观看了已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惠洋“十番”表演,众专家对有“闽中雅乐”之称的惠洋“十音八乐”赞赏有加。据悉,惠洋“十音八乐”仅是黄石镇古老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黄石镇在福建省的“历史文化大镇”地位凸显而出。 兴美街北路西侧沙坂金墩(福厦高速路莆田站下车即到),自江夏黄(初祖黄歇)而下晋安黄(初祖黄元方)、再莆阳黄(初祖黄岸)、复传巩溪黄(初祖黄献)、又析军城黄(初祖黄中庸)、再分龙溪黄(初祖黄偊)、漳溪黄(初祖黄仲)、何岩黄(初祖黄修)、雷山黄(初祖黄佃)、文赋黄(初祖黄伸)、山牌黄(初祖黄丰)、白杜黄(初祖黄廓)、金墩黄(初祖黄府)、高会黄(初祖黄廙)。其江夏金墩黄氏始祖黄府,字大方又字用藏,号东美,行火二十一。宋进士平江令彻季子,兴化军城始祖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副使谥文正黄中庸曾孙,宋隆兴元年进士与兄丰同年登第官江都县令、平海军佥判、晋阶平海军佥判,节度判官。宋淳熙元年封典加一品衔至荣禄大夫副都统,自兴化军城西雷山巷黄太常寺卿第,徙黄石水南之金墩,为金墩始祖,郡志有传,宋高宗建炎庚戌年正月初四日生,宋宁宗嘉定庚午年八月十五日卒,赠太尉谥清惠,配浙江台州临海塘南(今属温岭东海)陈良翰侍讲长女陈广谊(1135-1226),诰封长沙县君、潭州郡君,累封夫人,钦赐御葬莆田城西北磨乡鸡峰山华严寺北东侧,喝形金凤煦卵穴,秘书郎张渊为之铭,郡志有传,黄安石字公介行土三十九,登宋绍熙癸丑状元陈亮榜进士、朝请郎南阳县令、翰林院馆阁校勘朝奉大夫。簪缨世济,绩学多才,惟公为最,时羡“四代联登八进士”,莆阳比事有载,宋孝宗淳熙乙未年五月廿五日生宋理宗宝佑乙卯年十一月初二年日卒,配林氏封南阳县君封淑人,合茔莆田城西太平山。孙二:新州府教授近公居黄石金墩,校书郎远公居清江之下墩。其曾孙七大房:分黄松(泉州安平)、黄权(泉州潘湖)、黄槚(黄石沙坂)、黄枊(黄石沙堤)、黄梨(仙游钟山)、黄棣(黄石清江)、黄梧(新度后墩)。其祖祠载:金墩入阁两相国,黄府进士三尚书。安平潘湖金墩源,沙堤钟山清江流。 凤翔叔琳卿督及第; 榜眼探花文武巍科。光升汝良,锡衮治国;法司宗伯,宰辅安邦。其后相继以甲第显名——为状元者明代黄观(文状元)、黄钺(武状元);为榜眼者明代黄凤翔;为探花者清代黄叔琳;为宰相者清代黄机、黄锡衮;为尚书者黄光升、黄凤翔、黄汝良。 据海外华人社团统计,当代“金墩黄”分布在海内外贤哲甚盛,其族裔在台湾、菲律宾、新加坡、印尼等地逾十万人。如新加坡前已故总统黄金辉、菲律宾总统府办公厅主任兼农业部长黄严辉、世界黄氏宗亲总会理事长黄明顶,在国内台湾前国民党中常委黄哲真、前福建省委常委兼政法委书记黄松禄、福建省长黄小晶。 据了解,莆田黄石古称水南,是莆田自古以来三大重镇之一,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莆田的粮仓。黄石民风朴实,崇尚教育,培育出许多的优秀人才和革命志士。黄石历代文人发达,名人辈出,人数之多,不亚于府城。明代为黄石鼎盛时期,人才层出不穷,单黄石五大名乡清江、横塘、定庄、金墩、沙堤,中进士为官者多至几百名,至于举人秀才,比比皆是。较为熟悉的历史名人有“福建第一诗人”之称的唐朝江梅妃、宋朝辞官后在黄石红泉书院讲学的林光朝、金墩始祖宋进士江都令平海军节度判官副都统赠太尉谥清惠黄府,宋朝后续钱四娘修建木兰陂的林从世、明时博学多才的国师吴大田、明朝不畏权势耿直为官的彭鹏、为杭州岳飞岳坟壁上大书“精忠报国”四字的明朝著名书法家洪珠等;现代书画名家有师习扬州八怪、发掘中国汉字形象的朱成淦、原人民日报高级记者黄发兴,还有余一石、祁明规、张峭、许金宝、张玉濂、朱宇南、江国兴等一系列书画名家。据统计,单是江东一个行政村就有5名市级书画协会员,3名省级书画协会员。再者,黄石地区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富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古迹,是全莆田最多的地区,古镇黄石的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由此可见一斑。 黄石古老文化艺术除此以外,还有黄石女子车鼓队、黄石二十四铺妆架、沙坂舞狮、江东舞龙、东井摆棕轿等。黄石镇之所以能够在近几年内成功通过多个不同级别的“非遗”论证,与镇村领导的重视、黄石镇老体协会长林文读老先生的热心支持分不开的。再者,不管是沟边九鲤舞、惠洋十音八乐,还是登瀛高跷,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历史渊源悠久、文化积淀丰厚、老中青少代代传承传帮带,千余年扎根在乡村基层,有很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活动范围,而且它们都颇具特色。黄府纪念馆地点位于中国福建莆田市黄石镇兴美街北路西侧金墩黄氏祖祠(福厦高速铁路莆田站下车即到达黄石镇金墩)。主要人物:黄府(1130—1210)字大方一字用藏。行火二十一,号东美。黄彻季子,以子翰林院馆阁校勘安石贵累赠通奉大夫、太尉,赐庙号为金墩,谥清惠。南宋初自兴化军城迁莆田黄石景德里水南金墩(古有读书亭、金墩庙),为江夏金墩黄氏始祖。隆兴元年(1163)癸未进士。幼敏慧,长励志,天性纯孝,翕和昆弟,与长兄黄丰潭州知府、仲兄黄廓五经博士笃敬事其亲,山牌铺、白杜乡人敬之,娶陈广谊(1135-1226),杜门嗜学,能慕父风,历签书平江军节度判官,转从政郎,改知江南扬州府江都县令,平海军(今泉州)佥判、节度判官、副都统,颇有惠政,士民德之,廉介有声,秩满疏请终养,致仕归。及卒八十一岁,葬莆阳驿前街府西巷对境北磨乡鸡峰山东南麓华严寺北东侧金凤煦卵穴(永福人都统兼秘书郎张渊为铭其墓)。其高祖黄宠宋景祐元年甲戌进士宝文阁大理寺评事;曾祖黄中庸居军城莆田城西文赋里驿前街府西巷(今莆田太平社区雷山巷110号黄中庸故宅尚存)宋皇祐五年癸巳春闱会元仲秋登状元郑獬榜鸿胪进士,以温国公故相司马光荐授累官浙江提刑、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院副使,谥文正。有《莲花池》诗行世“莲花瓣里可撑船,一月映成水一川;人把水心和月净,莲花贮月水倾船”《莆风清籁集》;祖黄偊恩贡承事郎特奏绍圣进士长春令侍御史;父彻字常明宋宣和六年甲辰登状元沈晦榜进士官从政郎转知渤海辰溪麻城县事嘉鱼令寻改平江令居莆阳城西黄文正侍中第。有《巩溪诗话》句:“但遣一枝居巧妇,不殊大厦供嘉宾;圆冠思得多于鲫,刻木惟宜少似彪”。其子安石宋绍熙癸丑进士朝请郎翰林院馆阁校勘,长孙近广东新州府教授,仲孙远恩贡生补宣教郎;曾孙天麟黄权元处士赠征仕郎;玄孙黄凤公字仕凤号潘山晚号十四致政,以祖新州府教授黄近荫,荐辟泉州府学徵仕郎泉郡布金院蒙古学教授。金墩祖祠联曰:“黄府进士三尚书,金墩入阁两相国;法司宗伯宰辅安邦,光升汝良锡衮治国;榜眼探花文武巍科,凤翔叔琳卿督及第、安平潘湖金墩源,沙堤钟山清江流”。军城始祖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副使黄中庸曾孙公幼敏慧、嗜学杜门,卓然其容,端乎其质;彪外文章,令中敬亶;受人若虚,掎已以实;静常闻乎,雷霆动蚤;由于绳墨,是以顶鸟;纱未足以为荣服,文秀亦不为煜赫;时或闯趺从而;容兴淡然若秋水,半照芙蓉姿端祥,抑或倚墙而独立;屹然似晴云新敛,华颠之斯人也。位无愧于前朝大尹之官名,尚傅于后世,君子之域噫。俾贤士聆风流,睹遗像蚤为之改容;矧子安石公孙近公远公趾美其芳,躅安得不追慕千载如一日也,即教授晚生吴稔谨题。宋江都令节度判官副都统赠太尉谥清惠祠在莆田黄石金墩坐已向亥兼巽乾,明万历三十九年辛亥黄凤翔率众族鼎建祀江都令节度判官太尉清惠公及馆阁校勘学士公介公、教授近公、校书远公;国朝康熙十六年丁巳东阁大学士潘湖叟黄锡衮暨杭州金墩武林黄氏太平良相黄机率族人修;乾隆十二年丁卯举人黄维垓率族人重修。十八年癸酉进士黄世德、光绪年间台湾淡水厅金墩进士编修通议大夫军机章京黄彦鸿率族重建。年弟李宗起拜题其子馆阁校勘公介公讳安石像赞:“翩翩贵介,雅尚风流;文章风度,玉宇琼楼;景星争观,馆职拔尤;其人已远,其音尚留”。莆田黄石金墩祖祠中堂供奉神位:祭祀宋进士江都令平海军节度判官副都统黄府公配塘南陈侍讲女封宜人、安石公宋进士朝请郎馆阁校勘配安人林氏陈氏、近公宋新州府教授配孺人吴氏、远公宋宣教郎配詹氏与七房千一公配陈氏方氏、千二公元处士赠征仕郎配洪氏欧阳氏、千七配黄石刘氏、千九配黄石坑柄吴孺人、千十配下墩郑氏、千十二配后墩郑氏、千十三配黄石谢氏等十一公。每逢年正月初三、初四、初五日为海内外金墩黄氏子孙敬祀拜谒吾祖江都令黄府公祠。 据海外华人社团统计,当代“金墩黄”分布在海内外贤哲甚盛,其族裔在台湾、菲律宾、新加坡、印尼等地逾十万人。主要有江夏金墩黄氏二十五世孙新加坡前已故总统黄金辉、江夏金墩黄氏二十三世孙菲律宾总统府办公厅主任兼农业部长黄严辉、世界黄氏宗亲总会理事长黄明顶,在国内江夏金墩黄氏二十五世孙台湾前国民党中常委黄哲真、前福建省委常委兼政法委书记黄松禄,福州候官榕城籍台湾淡水港金墩黄氏二十六世孙清光绪进士翰林院编修军机处领班章京黄彦鸿、福州光禄坊达明金墩黄氏廿五世孙福建省长黄小晶。宋代翰林院馆阁校勘公介公(1170—1255年)讳安石字公介行谷三十九,平海军节度判官公子也,十九龄绍熙癸丑登状元陈亮榜进士官朝请郎馆阁校勘配安人林氏陈氏葬太平山;人谓簪缨世济无如黄氏幼敏慧绩学多才惟公为最,时称四代联登统计一门八进士即彻公、钟公;丰公、府公、安石公;焘公、熏公;桂公云,世祖宋进士江都令用藏公由巩溪迁金墩云仍奕叶,甲科相望,盖云盛矣厥后长孙新州教授近公(1220-1300年)、次孙校书郎远公(1225-1305年)宋末元初元兵屠城连遭兵火燹,曾孙遂离开动乱之地或至入他姓,后请奏于廷复原姓。
莆田自置县后,先后析置清源县(仙游县)、兴化县(后撤)、城厢区、涵江区,境域多次变动。县一级的行政建制、隶属关系以及县以下的行政建置和区划屡有变更。
莆田县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莆田市的东部;地处东经118°49′至119°39′,北纬24°59′至25°46′。西至常太镇藩头尾山西南麓,东至南日乡东月屿,南至湄洲镇乌丘屿下屿,北至大洋乡科坪村北部。
县境从东到南有兴化、平海、湄洲三个海湾,隔海同台湾省淡水港相对;东北与福清县相邻;北与永泰县接壤;西与仙游县毗连;西南隔湄洲湾与惠安县相望;中部以江口、梧塘、西天尾、常太、华亭、渠桥、黄石7镇环绕城厢区和涵江区。全境面积1839.54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5%。
莆田于南朝陈废帝光大二年(568)置县,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其间辖境多有变动。
自置县至唐圣历元年(698),为莆田县历史上幅员最大时期。是时,仙游未置县,其地大部分属莆田县。后归福清县辖的光贤、安香、苏田3里地当时亦属莆田县(三地唐末隶文秀乡)。县境东北面的大洋、张洋一带地方,当时属长乐县(福清置县后,属福清县,称清源里)。
唐圣历二年(699),以莆田县西部析置清源县(天宝元年改称仙游县)。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析莆田、仙游、福清、永泰四县计十四个里(其中包括今莆田县的大洋、庄边、新县、白沙地)置兴化县。县境东北,原以蒜岭与福清县交界,宋嘉祐年间(1056~1063),县界移至今江口桥寨仔屿。蒜岭以南、江口桥以北的文秀乡(今福清县新厝乡一带),划归福清县。从此至明正统十二年(1447),为莆田县历史上幅员最小时期。
明正统十三年(1448),撤兴化县,以其东部的六个里合并为广业里(即今大洋、庄边、新县、白沙地)划归莆田县。自此至1983年,莆田陆域,未曾变动。
南日岛,宋、元时属莆田县崇福乡,明、清时属六区奉谷里。清末,以中部燕山岩为界,岛东北占全岛十分之七地属福清县,岛西南占全岛十分之三地属莆田县。民国3年全岛划归平潭县。民国16年南日岛设岛务局,直属福建省。民国22年撤销岛务局,全岛划归福清县。旋置特种区,直属省政府。民国29年撤销特种区,划归莆田县设第七区。
湄洲岛,宋、元、明、清时属莆田县新安里。民国时一度直属福建省岛务局管辖,民国22年(1933)归莆田县。
1983年9月9日国务院批准建立莆田市。1984年6月莆田县析出城厢镇及城郊公社设置城厢区;析出涵江镇及涵江公社设置涵江区,两区直属莆田市管辖。
莆田古称蒲田,别称莆中、莆阳。立县名莆田。莆为蒲之初文,早期古籍蒲字皆作莆。
第一节 置县前隶属沿革
莆田在西周时期(公元前1122~前771年)属七闽之地。春秋到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为越国领地。秦时(公元前221~前207)属闽中郡。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封勾践后裔无诸为闽越王,领闽中地,莆田为其属地。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莆田地属东越。元封元年(公元前110),莆田地属会稽郡。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设置冶县,县治在今福州,隶会稽郡,莆田地属冶县。顺帝永和六年(141),在冶县故地增设南部都尉,莆地属之。东汉献帝建安初年,在南部都尉下设侯官、南平、汉兴、建安、建平五县,莆田地属侯官县。
三国时期,莆田属吴国。景帝永安三年(260),撤南部都尉改置建安郡,郡治在建安(今建瓯县),领东安、昭武、侯官等九县,莆田地属建安郡侯官县。
西晋太康三年(282),析建安郡为建安、晋安二郡。莆田地属晋安郡侯官县。元康元年(291),从荆、扬两州分出十郡,设江州,莆田地属江州晋安郡晋安县。
南朝,宋至齐(420~501),莆田地属江州晋安郡晋安县。梁天监元年(510),析晋安郡置南安郡,莆田地属江州南安郡。梁普通六年(525),扬州分出五郡,设东扬州,莆田地属东扬州南安郡。陈永定元年(557),升晋安郡为闽州(州治在今福州),领晋安、建安、南安三郡。莆田地属闽州南安郡。陈光大元年(567),改闽州为丰州(州治仍在今福州),莆田地属丰州南安郡。
第二节 置县后至清末隶属沿革莆田县
南朝陈光大二年(568),析南安郡东部地置莆田县,县治在延陵里,不久撤销,地还属南安郡。
隋开皇九年(589),平陈,改丰州为泉州(州治仍在今福州),复置莆田县属之。翌年,改泉州为闽州,大业三年(607),废州,改闽州为建安郡,领闽县、建安、南安、尤溪四县,撤销莆田县建制,地还归南安县。大业十二年(616),陈迈领泉南兵马镇莆田,唐武德二年(619),陈自任莆田县令。
唐武德五年(622),平定闽中地,析南安县另置丰州(今泉州),复置莆田县,属丰州,圣历二年(699),改丰州为武荣州(州治在今泉州),析莆田西部地置清源县(后改名仙游县),莆田、清源两县同属武荣州。景云二年(711),武荣州改名泉州;天宝元年(742),又改名清源郡,隶江南东道,不久,改名长乐郡,莆田县的隶属不变。
后唐长兴四年(933),王审知次子延钧在福州称帝,国号闽,莆田县属之。五代闽永隆五年(943),延钧弟延政在建州称帝,国号殷,莆田县为其所属。南唐灭闽后,泉州、漳州先后在留从效,陈洪进割据之下,莆田县属泉州。
后汉乾祐二年(949),泉州改称清源军,莆田县属清源军。
宋乾德二年(964),改清源军为平海军,莆田县属之。太平兴国四年(979),析莆田、仙游、永泰、福清四县所辖的十四个里,设置兴化县,县治设在游洋。同时建太平军以领之。军治在兴化县。太平兴国五年(980),改太平军为兴化军,又以莆田、仙游、福清三县隶兴化军(福清县旋划归福州辖)。太平兴国八年(983),兴化军治所从兴化县迁来莆田县,仍辖莆田、仙游、兴化三县。并在莆田筑军城。南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升兴化军为兴安州,莆田县隶属兴安州。同年十月,元军占领莆田,次年改兴安州为兴化路。莆田县隶属兴化路。
元至元十六年(1279),兴化路隶福建行中书省,莆田县隶属仍旧。莆田城区及其附郭划四厢为录事司,与县分治。至正二十年(1360),置兴化路分省,莆田县属之。
明洪武二年(1369),改兴化路置兴化府,隶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废录事司,以四厢并入莆田县、并置兴化卫、平海卫。正统十三年(1448),撤销兴化县,以武化、长乐二乡的六个里并为广业里,划归莆田县。
清仍明制,废兴化、平海二卫。直至清宣统三年(1911),兴化府莆田县的建制不变。
第三节 民国时期隶属沿革
民国2年(1913),撤销府建制,福建设省、道、县三级地方政权。全省划分为东路、西路、南路、北路四道,莆田县属南路道。
民国3年六月,东、西、南、北四道分别改为闽海、汀漳、厦门、建安四道,莆田县隶属厦门道。
民国15年,废道,莆田县直属福建省政府管辖。
民国22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划福建为闽海、闽上、泉海、龙漳四省和福州、厦门两个特别市。旋改四省称为闽海、延建、兴泉、龙汀四省,莆田县隶兴泉省。
民国23年一月,十九路军“闽变”失败,国民党南京政府恢复统治。划福建省为10个行政督察区,从此至民国38年莆田县均隶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沿革
1949年8月21日莆田县解放。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福建省划分为8个专区及福州、厦门2市。莆田县成立人民政府,隶属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泉州)。1950年4月起,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先后更名为“晋江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和“晋江地区专员公署”(简称晋江专署),莆田县隶属不变。
1955年12月,莆田县人民政府改称莆田县人民委员会,仍隶属晋江专署。
1967年7月“文化大革命”期间,成立莆田县军事管制委员会(简称军管会),隶于晋江专区军事管制委员会。
1968年9月,撤销“军管会”,成立莆田县革命委员会,隶属晋江专区革命委员会。
1970年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莆田县由晋江专区划归闽侯专区。专区革委会机关由闽侯螺洲迁莆田城厢,1971年4月13日,改闽侯专区为莆田专区;同年6月1日改莆田专区为莆田地区。莆田县隶属莆田地区。
1979年1月,莆田地区革命委员会改称莆田地区行政公署;1980年12月,莆田县革命委员会改称莆田县人民政府,隶属不变。
1983年5月,撤销莆田地区行政公署,9月建立莆田市(省辖市),莆田县属之。
以莆田县部分行政区域为该市行政区域,将晋江地区的莆田、仙游二县划归莆田市管辖。析莆田县地置城厢、涵江2区。将莆田县的城厢镇、城郊公社成立城厢区,将莆田县的涵江镇、涵江公社成立涵江区。
2002年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莆田县,划原城厢、涵江2区、莆田县部分地方设立莆田市荔城区和秀屿区,同时调整莆田市市辖区行政区划:2002年5月正式成立莆田市设荔城区和秀屿区。
年初岁末,南日岛水产品格外火爆。一公斤卖到350元的皱纹盘鲍又被广州来的客商订购了10余吨,很快将空运到韩国、日本等地。这是莆田县近年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业的一个缩影。莆田县海岸线长130多公里、浅海滩涂近200万亩,水产养殖产量十多年来一直居全省第二。然而,这个县过去养殖品种“大路货”多,海带、紫菜、牡蛎等传统水产品一统天下,产量虽多,效益却难提高。县领导意识到,水产养殖要赚大钱,必须学打“名牌”,走“名”利双收的特色养殖之路。1995年,该县首先从山东引进10万粒皱纹盘鲍进行工厂化试养,成功率达83%。由于工厂化育鲍成本高,当年该县又在忠门东吴、崂砾两地进行浅海网箱养鲍试验,首期15万粒实现产值180多万元。为适应养鲍业的发展需要,县水产局加大科研力度,专门派出3位水技专家常驻南日、平海两地进行鲍鱼育苗技术攻关,现年可育苗300万粒,确保鲍苗自给。如今,全县以南日、平海为依托的鲍鱼基地已达到近300万粒的养殖规模。据介绍,在正常年份,鲍鱼的投入产出比为1∶3,其发展前景十分诱人。一“鲍”打响,带动了全县水产养殖的创优上规模。近年才开发、全国独有的红毛藻人工养殖规模迅速扩大,现增至4000亩,年创产值3000—4000万元。每公斤卖到200元左右的牙鲆鱼,土池养殖已扩大到500多亩。同时,该县还在弹涂鱼、石斑鱼、泥螺、兰子鱼、大口胭脂鱼等近20个高价位的特色水产项目引进推广上均取得明显成效。据测算,去年莆田县仅“特”牌水产养殖一项,就创产值2.5亿元以上,约占全县水产养殖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强。
莆田话即兴化方言,兴化方言属汉语方言系闽海方言群,为福建省十个汉语方言之一,在整个语言体系中占有一定地位。兴化方言俗莆田县称“莆仙话”。兴化方言的特色是:八 音(包括白阳入)分明,保存着较多的唐以前中原古汉语。国际音标中边擦(舌尖前音)就是兴化方言的独特标志,有人认为这是古百越族的底层语言遗存。莆田话流行区域除莆田市的莆田县、仙游县、涵江区、城厢区、湄洲湾北岸、湄洲 岛外,还分布在福清、永泰、惠安等市、县的部分村落。宋、元后,不少莆仙人因谋生或飘洋过海,或迁徙他乡,随着他们的足迹,兴化方言也被带到各地。远的如新加坡、印尼 马来西亚、菲律宾等都有兴化方言的分布,近的如闽东、浙南沿海均发现兴化方言岛。 在台湾,有不少寮、廊、坑、厝、店地名前冠以“兴化”,这表明在今日的台湾,也不乏兴化方言的踪迹。在汉语方言特别是福建诸方言中,兴化方言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是由其语音特点所决定的。 莆田话在保存上古汉语、中古汉语的某些特点方面较其他汉语方言显著,国际音标中的边擦清音(舌尖前音)就是独特标志;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的“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等古音方面的著名论断,可以在兴化方言中找到大量例证;在广化寺有两座宋 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建造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咒》石经幢,上用中、梵文勒刻,其中梵文英译本中的“伽、迦”等与兴化方言读音相同。由于古音的大量存在,所以很多人感到兴化方言“好说不好写”,有的话好像很“土”,根本就写不出来。其实不然,兴化方言任何一句话都可写成文字,且句句字字有来历。如,莆仙人将淘米水之类的猪饲料叫做“潘”,1949年大众书局出版的《大众字典》第377页关于“潘”字的解释有两个,第一个是:淘米泔水;第二个是:姓氏。又如,莆仙话把成年的男人叫做“打捕”,源自古代氏族社会中男人主要外出打猎捕鱼。莆仙话连古代社会的家族成员分工都能反映出来,其源流之久长可见一斑了.兴化方言八音(包括白阳入)分明。在今普通话中,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没有入声。这是因为在古汉语的演变中,入声字已于元代消失了。但是,莆仙话中却仍然保留着大量的中古汉语的入声,构成完整的八音。有些人写旧体诗词时,分不清哪些字是仄声,用莆仙话一读便知:音节短促不能拉长尾声的便是入声,入声属于仄声.莆田话在语音上的另一个特点是, 无前后鼻音之分,只有鼻音尾韵;无平卷舌音之 分,仅有舌齿音,因此莆仙人说普通话常闹笑话.莆田话还有个音变特征。所谓音变就是某些字、词在同其他字、词连读时,语音发生了变化。虽然其他方言也有这个特征,但远比莆仙话来的简单。这也是莆仙话难学的一个重要原因.莆田话中不仅保存着大量的古汉语语音,也保存着大量的古汉语词汇。许多古籍中可以看到的词汇,一直被莆仙话继续沿用着,只是读音发生了变化而已。 莆田话在词汇上除了大量继承古汉语词汇外,另一特点是词汇的通用性较其他汉语方言发达, 特别是动词.如:莆田人的“打”字,可表达120多种不同意思的动作,仙游人的“装”字,几乎可代替所有动词使用.莆田话在普通话了冲击下,将慢慢退出历史,直到灭绝。又了文化要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