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2001南开大学哲学系 本科生
2001-2003南开大学哲学系 硕士研究生
2003-2007南开大学哲学系 博士研究生
2007—2009 南开大学哲学系 讲师
2010 德国耶拿席勒大学哲学系 访问学者
2010— 南开大学哲学院副教授
2012.5—2012.8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访问学者
2013.6—2013.8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哲学系 访问学者
本科生课程:辩证法研究专题、法兰克福学派研究专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辩证法史;唯物主义史。
一、著作:
二、文章:
1、 形而上学批判的不同路径——论阿多诺与海德格尔的根本性分歧,《哲学研究》,2005年第11期。
2、 被误读的阿多诺——否定辩证法与后现代主义关系辨正,载《哲学研究》2007年第9期。
3、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阐释与创新,《哲学研究》2006年第12期。
4、 一种个别性取向的实践哲学,载《哲学研究》2003年第10期。(第二作者)
5、 形而上学的遗产与实践哲学的发展路向,《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4期全文转载。(第二作者)
6、 否定辩证法的实践哲学取向,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1期。
7、 形而上学批判的辩证本质,载《求是学刊》2007年第2期。
8、 从“否定性的辩证法”到“否定的辩证法”载《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4期。
9、 从“自在之物”到“非同一物”,载《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6期。
10、技术批判与马克思——一种实践哲学视野下的重新思考,《江海学刊》,2004年第5期。
11、反体系还是有限体系性——关于当代哲学理论方式的若干思考,《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12、论实践作为哲学概念的理论意蕴,《学术月刊》,2005年第12期。(第二作者)
13、实践概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吉林大学社科学报》2004年第5期。(第二作者)
14、历史唯物主义的再理解——以历史概念作为切入点,《河北学刊》,2005年第5期。(第二作者)。
三、译作
1、 列非伏尔:《马克思的社会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合译,第一译者。(英译汉)
2、 维尔纳·马克思:《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序言”和“导论”中对其理念的规定》,人民出版社2015。(德译汉)
3、 阿尔弗雷德·索-莱特:《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合译,第一译者。(德译汉)
4、 费伽尔:“论非同一物:阿多诺的辩证法”,载《求是学刊》,2009年第1期。(德译汉)
5、 施耐德巴赫:“我们康德主义者”,载《求是学刊》,2011年第2期。(德译汉)
6、 比格特·珊特考伦:“论教育”,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3月8、15;4月12、19日。(德译汉)
7、 比格特·珊特考伦:“知其所以然”,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5月3、10、17、24日。(德译汉)
8、 霍尔:“物化、唯物主义与实践:阿多诺对卢卡奇的批评”,载《新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一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合译,第一译者。(英译汉)
9、 Wang Nanshi, Dialectics and practical wisdom. In: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Vol.1 No.2,Higher Education Press and Springer-Verlag,2006,P.245-253.(汉译英)
Wang Nanshi, Dialectics and practical wisdom. In: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Vol.1 No.2,Higher Education Press and Springer-Verlag,2006,P.245-253.(汉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