睚眦必报

睚眦必报

出处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中文名 睚眦必报
用法 作谓语、定语
注音字母 ㄧㄚˊㄗㄧˋㄅㄧˋㄅㄠˋ
释义 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
目录导航

成语释义

睚眦必报睚眦必报睚眦必报

拼音

yá zì bì bào

引证解释

指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比喻心胸极其狭窄。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后汉书·公孙瓒传》:瓒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4]

宋·苏辙《论吕惠卿》:“盖其凶悍猜忍如蝮蝎;万一复用;睚眦必报。”[5]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九.滦阳续录一:“此狐快一朝之愤,反以陨身,亦足为睚眦必报者戒也。”

成语出处

来源出处

龙生九子,其一子名睚眦,性凶残。睚眦,名。

《列子·汤问·纪昌学射》: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眦,眼眶。

西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3]

典故故事

范雎范雎(2)战国时期,魏国中大夫须贾家有个侍从,名叫范雎,因事在国内不能立足,被逐出国境,范雎很有口才,他被逐出魏国之后,仍运用能言善辩的天才,跑到秦国去,向秦昭王游说。

范雎恐怕让人知道他是被魏国逐出,所以改名换姓,自称是张禄,向秦昭王建议远交近攻的政策,秦昭王认为范雎的政策很妥善,于是把范雎留在秦国拜为上卿。

后来,范雎能够时常接近秦王,而且所建议的政策,秦王都认为可行,在实施之后又得到良好的效果,于是就封范雎为秦国的丞相。

范雎因为在秦国得意,便成为有财有势的大人物,认为也应该清算旧账;凡从前对他有恩惠的人,虽然所施的恩惠,只是给他吃一顿饭,范雎也重重酬谢,对于从前对他有嫌怨的人,虽然嫌怨的程度,只是张目忤视一下,他也不放过,便要实行报复。[6]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睚眦必报”指极小的怨恨也一定要报复,用于比喻心胸极其狭窄。

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运用示例

宋·杨侃《皇畿赋》:“乡出勇夫,里多壮士,椎埋为奸,任侠尚气,睚眦必报,杯间刃起。”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一》:“此狐快一朝之愤,反以陨身,亦足为睚眦必报者戒也。”

成语辨析

【正音】眦;不能读作“cǐ”或“zī”, 应读“zì” 。睚眦必报(yá zì bì bào)。

【辨形】睚;不能写作“涯”。

近义词:小肚鸡肠、睚眦小忿

反义词:大度包容

成语寓意

心胸狭窄的人,生活缺乏乐趣,有的只是斤斤计较的烦恼。魏国通过一场可怕的冤狱,赶走了一位不可多得的杰出人才。却让秦国如虎添翼,变得更加强大。在生命危机的关头,范睢不仅用智慧和冷静成功逃生,而且由一个小人物摇身一变成了大国宰相,为施展自己的才能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地。成语告诉人们,冤冤相报,则双方皆不得安宁。多一份豁达,胸怀广阔,生活则充满阳光,有的更多的是包容的快乐。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