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主要是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整体评价。因而SWB是一种主观的、整体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它是评估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
SWB由两个部分构成:情感平衡和生活满意度。情感平衡是指与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相比较,占相对优势的愉快体验,是个体对生活的一个总体、概括评价。情感平衡包含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维度,但这两个维度并不具有必然的相关性,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变量。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的综合判断,作为认知因素,它独立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衡量SWB更有效的指标。
作为心理学冷门术语,主观幸福感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基本特点是:
①主观性,以评价者内定的标准而非他人标准来评估。
②稳定性,主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
③整体性,是综合评价,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
1.社会环境对SWB的影响
根据人们体验幸福感的信息来源不同,可将社会文化分为个人取向文化和集体取向文化。生活满意度和情感平衡之间的相关在前者中比后者明显。在个人取向的文化中(如欧美国家),个人较注重自身的主观体验,倾向于区分自己与他人,直接表达个人态度和内心感受的行为受到鼓励,和自我相关的情感如自尊,与SWB关系尤其紧密。而在集体取向的文化中(如中国的传统文化),个体必须和外界社会规则保持一致,个人的主要目的不是区分自己与他人,而是与他人保持和谐一致,个人理想往往是所属群体的理想,个人的感觉、情绪、思想不被看作行为的决定因素、因而在集体取向的文化中,有关自我的情感取向对决定生活满意度显得不那么重要。
2.工作学习对SWB的影响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工作学习对SWB的影响不同。Katja等对芬兰中学生的调查发现,在学校获得的满足和愉快是影响中学生SWB的重要因素之一。反之,在学校中的挫折失意是引起中学生,尤其是女中学生,不幸福感觉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青年人,工作学习的负荷量和从工作学习中获得的满意情绪,都与SWB呈现出正性相关。中年人在工作学习上的负荷量依然与SWB呈现正相关关系,而从工作学习中获得的满意情绪不再是影响SWB的重要因素。对于临近退休年龄或已经退休的老人来说,工作和学习不再对SWB产生重要影响 。
3.家庭环境对SWB的影响
从对青少年的研究中发现,他们的满意感或不幸福的感觉与他们所体会到的家庭气氛相关。家庭的稳定、成员间的相互关怀、没有明显的家庭矛盾是青少年总体满意度的预期因素。而青少年体会到的家庭结构松散、父母关系欠佳和严重的家庭矛盾,都是他们产生不幸福感觉的预期因素。
遗传率的基因一行为研究为遗传因素与SWB的相关性,提供了有力证据。Braungan等运用收养和双生子研究发现,1岁左右婴儿积极情感具有遗传特性。明尼苏达大学Tellegen等著名的双生子研究发现:在不同家庭环境中抚养长大的同卵双生子,其SWB水平的接近程度,比在同一个家庭中抚养长大的异卵双生子要高得多。有学者认为,人具有快乐或不快乐的基因素质,气质的差异导致个人体验SWB的水平不同。因此遗传因素影响着SWB的各个方面,是预期SWB的重要因素,但个人所体验到的SWB是随着时间和情境而变化的。因而SWB不仅仅是某种特质,它也有类似情景的特性,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个人发展过程中,遗传与环境因素都对SWB水平产生影响,外界环境中的各因素通过个性影响SWB。
1.人格对SWB的影响
Diener 认为人格因素是预测SWB最可靠、最有力的指标之一。在他提出的交互作用模型中,认为人格影响着人们处世的行为和态度,增加经历某种情境的可能性,不同的情境又引起SWB增加或减少。外倾者倾向于经历和体验积极生活事件,神经质者倾向于经历消极生活事件,这些生活事件反过来又对SWB产生影响,这些影响不能单独由人格来解释。因此人格对SWB的影响超出了以积极或消极方式对生活事件做出反应的心理素质倾向,人格的影响也包括人的行为,它可以增加或减少奖励生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如外向者对奖励信号敏感,其敏感性以积极情感的形式表达出来,促使外向者接近奖励刺激,由于社会情境相对于非社会情境更具有奖赏性,外向者的积极情感增加,也导致社会活动增加。
2.年龄对SWB的影响
Okma等人对l8~90年龄段的个体研究发现,SWB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有人发现大学生的SWB体验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他们有比较积极的情感体验和高的生活满意度。在对我国不同年龄段的人群SWB测查中,发现青年人群在评估SWB的多个维度上,均不同程度的高于老年组 。
3.性别对SWB的影响
在总的SWB上,男女差异不显著。但在SWB的不同维度上,两性的差异还是存在的。如有人发现女性报告的积极情感水平较男性高。Fujita等人认为,如果女性在遇到不好或难以控制的事件时,可能导致她们难以抵制消极影响;但是如果她们生活美好,则她们比男性更能感到强烈的幸福。所以女性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体验上都较男性强烈,但在总体的SWB水平上又与男性相当。
影响SWB的因素非常多,而且各因素对SWB的影响是综合的。
测量SWB的方法很多。Gurin、Veroff等直接询问被试是否感到快乐;Cantril采用“自我安置等级”法:让被试自己确定最好的和最坏的生活标准,然后评定自己目前生活状况所处的位置;Bradburn设计了“情感平衡量表”;Kamman和Flat分别设计出测量情感频率和情感强度的问卷;Diener等编制了“生活满意感问卷”。这些测量方法的出现不仅表明SWB的研究已从单一的情感维度发展到进行整体的认知评价,同时也勾画出SWB这一概念的演化过程及实质。
认为SWB产生于需要的满足及目标的实现。
许多有关SWB的心理学理论本质上都属于目标理论。如Freud认为最大的幸福感来自本能,尤其是性本能的满足,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们放弃本能的快乐而去追求文明的目标,因而导致SWB的下降;人本主义者则注重人的价值,Maslaw提出需要层次论,认为个体在特定水平上的需要满足之后,这方面的SWB就会提高,进而追求高层次的幸福,与Freud不同,他将人的潜能和价值的实现看作是人类最高的幸福感。
Freud也提到通向心理健康的两条途径为爱与工作,实质相当于Maslow提出的爱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使Freud与Maslow又有共通之处。
Chekola,Palys和Little等也都提出过各自的目标理论。
一般认为,正性情感与目标的出现和维持有关,也与靠近目标及实现目标有关;而缺少目标、目标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指向目标的活动受干扰则会产生负性情感。目标主要是通过自我效能这一中介变量影响SWB。成功的体验会使人们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建立起强大的自我效能,从而提高SWB。
这里的一个问题是,目标的实现会导致SWB的长期变化吗?抑或它仅导致短时的情绪激动?
认为SWB产生于活动本身而非活动目标的达成。如,爬山这项活动本身就比爬到山顶给人带来更多的快乐。Aristole是最早持此观点的人之一,他认为快乐来源于有价值的活动。对这一观点表达得更为充分的是“流溢论”:当人们投入到一项活动中,且活动难度与其能力相匹配时,就会产生一种“幸福流”的感觉,而太容易的活动会使人厌烦,太难的活动又会使人感到焦虑。
但活动这一概念过于广泛和模糊,人们甚至可以把社会交往、锻炼、习惯等都看作活动,而且,活动与SWB的关系还依赖于反应者的人格特点,所以使得有些活动并不能很好地预测SWB。
从上到下的理论属于人格理论,认为:人们具有以积极方式体验生活的性格倾向,即有快乐的素质。
Andrews和Withey发现,某一领域的满意感(下)对整体生活满意感(上)的产生并没有多大关系,前者只是来源于后者。这一结论支持从上到下的理论。
有关记忆网络的研究表明,人们具有积极或消极的记忆网络,因而会以积极或消极的方式对事件作出反应。有些人的积极网络非常强大,以致形成了以快乐方式进行反应的习惯,即使面对没有明显倾向的事件时,这种积极的网络也起作用,也会使人感到愉快,这就是具有快乐素质的人。
Gray在70年代提出了预测内外向和神经质情感易感性的理论,认为人类有两个动机系统:行为激活系统(通过奖励调节行为)和行为抑制系统(通过惩罚调节行为)。不同的人对奖惩的感受性不同。外向者对正性情感敏感,非神经质及稳定的个体对负性情感不敏感,这两类人的主观幸福感较高。
McCrae和Costa提出的外向与神经质对主观幸福感起气质性作用的观点也认为,它们直接决定产生快乐的能力。
此外,Eyscenk,Strelau,Tellegan等人也都提出过类似的观点。
从下到上的理论则认为:幸福等于各个快乐事件的简单相加。在判断人们的幸福度时,只须对许多暂时的痛苦和快乐做出心理运算即可,即幸福等于快乐减去痛苦,此观点很具代表意义。Forayce也发现,若用意识努力来减少暂时的消极情绪确实可以增加幸福感,缺乏愉快的事件确实会导致抑郁。
从上到下的理论和从下到上的理论分别得到不同证据的支持,因而都具有一定的正确性。
判断理论认为,SWB产生于现实条件与某些标准的比较。现实条件高于标准时,SWB提高,反之,SWB则降低。
判断理论的基础是它所使用的标准。由于判断标准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理论,如社会比较理论、适应理论和自我理论等。
社会比较理论是将其他个体作为标准,自己优于别人,就感到幸福。许多研究发现,与更幸福的人比较(向上比较)会降低主观幸福感,与更不幸的人比较(向下比较)会提高主观幸福感。社会比较对许多领域内的满意感判断都具有较强的预测力。
适应理论是把过去的生活作为判断标准,现在的生活优于过去,就会感到幸福。一般来说,第一次出现的事件,由于其性质的好坏,使人产生幸福感或不快感。但当事情重复出现时,它就会逐渐失去激发情感的能力。因为人们可以适应好的环境,不再感到幸福,也可以适应坏的环境,不再感到不幸。这时,只有事件的改变才可再次引发情感。人们的适应是如此彻底、如此迅速,以至有时根本觉察不到事件的影响。这个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生活事件对SWB的影响较小。
自我理论是依赖于自我概念这一标准。Higgins认为,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不一致会导致沮丧、抑郁,从而降低SWB。自我和谐的人主观幸福感较高。
通常,人们并不在所有领域都作比较,而只在某些领域内进行比较。那么,何时何种比较占优势?Emmons认为在许多事件的判断上,社会比较都很重要,但对于某些事情(比如性),个人自己内部的标准往往有更大的影响。而且,人们进行判断时,还经常会受到自己人格特点的影响。
由于人格因素只能解释主观幸福感的一部分变异,而且,并非所有的生活事件都直接影响SWB,而更多地是通过人格起作用,所以单纯的人格理论或生活事件理论都存在着不足。
动力平衡理论则试图弥补这一不足。它认为,每个人都有一套平衡的生活事件水平和平衡的SWB水平,它们都建立在稳定的个人特点之上。任何事件对SWB都有三种可能的影响:使SWB升高、降低或保持平衡水平。当生活事件处于平衡水平时,SWB不变,一旦生活事件偏离正常水平,如变好或变坏时,主观幸福感会随之升高或降低。但这种偏离是暂时的,因为稳定的人格特点具有重要的平衡功能,会使生活事件和主观幸福感都回返到平衡水平。但这个理论仍有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要进一步考察不同生活事件的变化对SWB的相应影响,以及人格所起的作用究竟有多大。
尽管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加以注意。首先,在对主观幸福感各个维度的研究中,人们相对更加重视情感因素,而对认知因素则较为忽视。其次,在许多研究中,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并不相同,测量方法、测量工具也不同,以至出现了许多相互矛盾或不确定的结果。很多因素,如自尊、社会关系、生活事件等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可能存在着双向的相互影响,何为因何为果,仍没有定论。最后,影响SWB的因素很多,而且在测量中还存在着社会赞许性,认知偏差、反应定势等,这些都为SWB的研究带来了诸多不便。
在未来的研究中,有两点值得重视:(1)相关领域的研究,因为SWB的涉及面很广,其他领域的研究必将对SWB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本土化,国外对SWB的研究颇多,而国内很是欠缺,然而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国外的理论、量表及方法并不能直接套用到国内的研究中,这就需要有个本土化的过程。这一任务十分艰巨,但却很有意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