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布政使司:元属江西行中书省、江浙行中书省。
龙凤六年(1360)信州路、袁州路分别改置广信府、袁州府,其中广信府属江南行省;
七年(1361)南康路、江州路、饶州路分别改置西宁府、九江府、鄱阳府,其中鄱阳府属江南行省;
八年(1362)建昌路、抚州路、龙兴路、吉安路分别改置肇庆府、临川府、洪都府、吉安府,寻肇庆府、临川府;
分别更名建昌府、抚州府;
同年置江西行中书省,治吉安府,辖洪都府、吉安府、袁州府、抚州府、建昌府、九江府、西宁府、临江路、
瑞州路、南丰直隶州;并鄱阳府更名饶州府,与广信府、铅山直隶州来属;寻徙治洪都府;
同年西宁府更名南康府;
九年(1363)洪都府更名南昌府,临江路改置临江府;
十一年(1365)赣州路、南安路分别改置赣州府、南安府来属;
洪武二年(1369)瑞州路改置瑞州府;铅山直隶州降县;
三年(1370)南丰直隶州降县;
九年(1376)江西行省改置江西承宣布政使司。
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为江西省,行政区域基本承袭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设莲花、南昌府增设铜鼓、赣州府增设虔南等3个县级厅,同时升宁都县为省辖直隶州。巡抚成为全省最高行政长官,下设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民政、财政与司法监察。[1]
南昌府:元为龙兴路。龙凤八年(1362)改置洪都府,同年属行省,九年(1363)更名南昌府。
南昌县:倚郭[城东南偏]。南有市汊巡司。
新建县:倚郭[城西北偏]。东北有赵家围巡司,西偏南有乌山巡司,北偏东有吴城巡司,西北有昌邑巡司。
丰城县:元为富州[无倚郭]。洪武九年末(1377)复降为丰城县,仍属南昌府。南有柿源巡司,西南有江浒口巡司;又南偏西有河湖巡司,后废;又北有港口巡司驻大江口,后迁县东北小江口,后废。
进贤县:东北有润陂巡司,北偏东有邬子寨巡司,北偏西有龙山巡司,东南有花园巡司。
奉新县:西有罗坊巡司;又西偏北有白沙巡司,后废。
靖安县:
武宁县:
宁 州:元[无倚郭]。洪武二年(1369)降为宁县,仍属南昌府,弘治十六年(1503)复升为宁州。西有杉市巡司,
后迁崇乡北村;又南有定江巡司,后废;县境有八叠岭巡司,后废。
瑞州府:元为瑞州路。龙凤八年(1362)属行省,洪武二年(1369)改置瑞州府。
高安县:倚郭。西南有阴风岭巡司,后废;南有洪城巡司,后废。
上高县:西有离娄桥、麻塘巡司。
新昌县:元为新昌州[无倚郭]。洪武二年(1369)降为新昌县,仍属新昌县。西北有黄冈洞巡司,北偏西有大姑
岭巡司。
九江府:元为江州路。龙凤六年(1361)改置九江府,七年(1362)属行省。
德化县:倚郭。西偏北有城子镇巡司;又东有南湖嘴巡司,后废;又西有龙开河巡司,后废。
德安县:
瑞昌县:
湖口县:南有湖口镇巡司,后迁县南上石钟山;西北有茭石矶镇巡司,后迁县境黄茅潭。
彭泽县:东北有马当镇巡司,西南有峰山、矶镇巡司。
南康府:元为南康路。龙凤七年(1361)改置西宁府,八年(1362)属行省,同年更名南康府。
星子县:倚郭。北有长岭巡司,后迁县南偏西之南渚溪镇,再迁县东北青山镇,仍名长岭巡司。
都昌县:西北有左蠡巡司,东南有柴棚巡司。
建昌县:元为建昌州[无倚郭]。洪武元年(1368)降为建昌县,仍属南康府。东北有芦潭巡司。
安义县:正德十三年(1518)析建昌县于安义乡置安义县,来属南康府。
饶州府:元为饶州路。洪武七年(1361)改置鄱阳府,属江南行省;八年(1362)更名饶州府,改属行省。
鄱阳县:倚郭。西北有棠阴巡司在鄱阳湖中,后迁县西北双港口;北偏东有石门镇巡司,东偏北有大阳埠巡司。
馀干县:元为馀干州[无倚郭]。洪武元年(1368)降为馀干县,仍属饶州府。县境有康山巡司驻郎康山,后迁县东南黄埠。
乐平县:元为乐平州[无倚郭]。洪武四年(1371)降为乐平县,仍属饶州府。北有八涧镇巡司。
浮梁县:元为浮梁州[无倚郭]。洪武元年(1368)降为浮梁县,仍属饶州府。北偏西有桃树镇巡司,后迁县北偏东勒上市。
德兴县:东偏北有白沙巡司;又西南有永泰巡司,后废。
安仁县:南有白塔巡司,后废;东有田南巡司,后废。
万年县:正德七年(1512)析馀干、乐平、贵溪三县于馀干县万春乡置万年县,来属饶州府。乐平县南偏西有仙鹤镇巡司,后迁本县东偏北为荷溪镇巡司,后废;北偏东有石头街巡司,后废。
广信府:并非是古代两汉时期的交州首府广信。并非指位于现今广西梧州、贺州与广东封开一带,并非西江与贺江交汇一带。该广信是江西行省广信府,治所在今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两者没有任何关系(下同)。元为信州路。元顺帝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朱元璋部将胡大海攻取信州路,改为广信府,龙凤六年(1360)改置广信府,属江南行省;八年(1362)改属行省。
上饶县:倚郭。南偏东有八坊场巡司,北偏西有郑家坊巡司。
玉山县:东南有柳都寨巡司。
弋阳县:
贵溪县:南有管界寨巡司,北有神峰寨巡司,后迁县西偏北潭溪改名神前街巡司。
铅山县:元为铅山直隶州[无倚郭]。龙凤六年(1362)属江南行省,八年(1362)改属行省;洪武二年(1369)降为铅山县,自八树岭之南徙今治,改属广信府。南偏东有分水关巡司;西南有石佛寨巡司,后迁县西偏南善政乡湖坊街;西有驻泊巡司驻汭口镇,后废。
永丰县:俗称“广永丰县”。东有柘阳寨巡司;又东南有杉溪寨巡司,后废。
兴安县:嘉靖三十九年(1560)析弋阳、上饶、贵溪三县于弋阳县横峰寨置兴安县,来属广信府。东有丫严寨巡司,后废。
建昌府:元为建昌路。龙凤八年(1362)改置肇庆府,同年更名建昌府,属行省。
南城县:倚郭。东南有蓝田巡司,北有伏牛巡司;又南偏西有曾潭巡司,后废;又北偏西有岳口巡司,后废。
南丰县:元为南丰直隶州[无倚郭]。龙凤八年(1362)属行省;洪武三年(1370)降为南丰县,改属建昌府。西南有黄沙源坪巡司,后迁县南双港口,再迁县东南百丈岭,再迁县东南刊岭,寻迁县东南龙池;又南有太平巡司,后废;北有仙君巡司,后废。
新城县:东南有极高巡司,迁县境水口村,再迁县东南德胜关,再迁县东洵口,仍名极高巡司;西南有同安巡司,后迁县南偏西樟村,寻复迁故治。
广昌县:西南有秀岭巡司,南偏东有白水镇巡司。
泸溪县:万历六年末(1579)析南城县于泸溪巡司置泸溪县,来属建昌府。
抚州府:元为抚州路。龙凤八年(1362)改置临川府,同年更名抚州府,属行省。
临川县:倚郭。北有温家圳巡司,东南有青泥巡司,西有清远巡司;又县境有白竿巡司,后废。
崇仁县:东有周坊巡司;又西北有丁坊巡司,后废;南有河亭巡司,后废。
金溪县:
宜黄县:南有止马寺巡司;又县境有上胜巡司,后废。
乐安县:北有龙义巡司,南偏东有望仙巡司;又西北有南平巡司,后废。
东乡县:正德七年(1512)析临川、金溪、进贤、馀干、安仁五县于临川县孝冈置东乡县,来属抚州府。东北有
横山巡司,后废;西北有古熂巡司,后废。
吉安府:元为吉安路。龙凤八年(1362)改置吉安府,属行省。
庐陵县:倚郭。东南有富田巡司,西有井冈巡司,西南有敖城巡司。
泰和县:元为太和州[无倚郭]。洪武二年(1369)降为泰和县,仍属吉安府。西偏北有早禾市巡司,东北有花石潭巡司,东南有三顾山巡司。
吉水县:元为吉水州[无倚郭]。洪武二年(1369)降为吉水县,仍属吉安府。北偏西有白沙巡司,后迁县北三曲滩上,仍名白沙巡司。
永丰县:俗称“吉永丰县”。东南有层山巡司,南偏东有沙溪、表湖巡司;又东北有视田巡司,后废。
安福县:元为安福州[无倚郭]。洪武二年(1369)降为安福县,仍属吉安府。南有黄茆巡司驻黄陂寨,后迁县西南时砻镇,仍名黄茆巡司;西有罗塘巡司驻洋泽,后迁县境江背,仍名罗塘巡司。
龙泉县:西北有北乡巡司;南偏西有禾源巡司,后迁县西南左安司,仍名禾源巡司;北有金口巡司,后迁县秀洲。
万安县:东南有造口巡司,东北有滩头巡司;又东南有西平山巡司,后废。
永新县:元为永新州[无倚郭]。洪武二年(1369)降为永新县,仍属吉安府。东南有上坪寨巡司,西北有栗传寨巡司,县境有禾山寨、新安寨巡司。
永宁县:西有升乡寨巡司;又西偏南有砻头寨巡司,寻废。
临江府:元为临江路。龙凤八年(1362)属行省,九年(1363)改置临江府。
清江县:倚郭。东偏北有清江镇(樟树镇)巡司;又西南有太平市巡司,后废。
新淦县:元为新淦州[无倚郭]。洪武元年(1368)降为新淦县,仍属临江府。东有枉山巡司,后迁县境蓝桥,寻
复迁故治。
新喻县:元为新喻州[无倚郭]。洪武元年(1368)降为新喻县,仍属临江府。北偏东有水北墟巡司。
峡江县:嘉靖五年(1526)析新淦县于峡江巡司置峡江县,来属临江府。
袁州府:元为袁州路。龙凤六年(1360)改置袁州府,八年(1362)属行省。
宜春县:倚郭。西有黄圃巡司,东南有涧富岭巡司。
分宜县:
萍乡县:元为萍乡州[无倚郭]。洪武二年(1369)降为萍乡县,仍属袁州府。北有安乐镇巡司,东南有大安里巡司;西有草市巡司,后迁县西插岭关,仍名草市巡司。
万载县:西有铁山界巡司;北有高村镇巡司,后废。
赣州府:元为赣州路。龙凤十一年(1365)改置赣州府,属行省。
赣 县:北偏西有桂源巡司,后迁县北攸镇;东北有磨刀寨巡司,后迁县东北石院铺;南有长洛巡司,后迁县西南黄金镇,仍名长洛巡司。
雩都县:东北有平头寨巡司;又县境有印山巡司,后废;东北有青塘巡司,后废。
信丰县:东有新田巡司;又西有桃枝墟巡司,后废;县境有黄田、覃塘巡司,后俱废;又东有新设巡司,后废。
兴国县:东偏北有衣锦乡巡司,东北有回龙寨巡司。
会昌县:元为会昌州[无倚郭]。洪武二年(1369)降为会昌县,仍属赣州府。南有湘乡寨巡司,产有承乡镇巡司;又西有河口巡司,后废。
安远县:元属宁都州。洪武二年(1369)直属赣州府。北偏西有板石巡司。
宁都县:元为宁都州[无倚郭]。洪武二年(1369)降为宁都县,仍属赣州府。东南有下河寨巡司。
瑞金县:元属会昌州。洪武二年(1369)直属赣州府。西北有瑞林巡司,东北有湖陂巡司。
龙南县:元属宁都州。洪武二年(1369)直属赣州府。
石城县:元属宁都州。洪武二年(1369)直属赣州府。北有捉杀寨巡司,后迁县西赤江市,仍名捉杀寨巡司。
定南县:隆庆三年(1569)析龙南、安远、信丰三县于龙南县莲莆镇置定南县,来属赣州府。东北有下历巡司,
后迁高砂莲塘,崇祯初年迁龙南县北冬桃隘,仍名下历巡司。
长宁县:万历四年(1576)析安远、会昌二县于安远县马蹄冈置长宁县,来属赣州府。西北有黄乡巡司;南有大墩巡司,后更名新坪巡司;又北有双桥巡司,后废;南偏东有丹竹楼巡司,后废。
南安府:元为南安路。龙凤十一年(1365)改置南安府,属行省。
大庾县:倚郭。西有郁林镇巡司驻晶都村,后迁县境浮江隘,又迁县南黄泥港,仍名郁林镇巡司;东北有赤石岭巡司驻山峰里,后迁县东偏北小溪城,再迁县境峰山水西村,仍名赤石岭巡司。
南康县:东北有潭口镇巡司,西北有相安镇巡司。
上犹县:元为永清县。洪武初年更名上犹县。西有浮龙巡司,后迁县境太傅村,仍名浮龙巡司。
崇义县:正德十四年(1519)析上犹、大庾、南康三县于上犹县崇义里置崇义县,来属南安府。县境有过步巡司,
后迁县西偏北上保;西南有铅厂巡司驻铅山,后迁县西南聂都,仍名铅厂巡司;东南有长龙巡司驻隆平里,后迁县东北尚德里江头,仍名长龙巡司。
江西都指挥使司:初置江西卫,洪武三年末(1371)升置江西都卫,治南昌府,八年(1375)改置江西都指挥使司。
南昌卫:倚郭。洪武八年(1375)置南昌左卫于南昌府,正德十六年(1521)与南昌前卫合并置南昌卫。
南昌前卫:倚郭。洪武十九年(1386)置南昌前卫于南昌府,正德十六年(1521)与南昌左卫合并置南昌卫。
袁州卫:洪武元年(1368)置袁州卫于袁州府。
赣州卫:洪武五年(1372)置赣州卫于赣州府。
宁府仪卫司:
淮府仪卫司:
淮府群牧所:
益府仪卫司:
益府群牧所:
会昌千户所:洪武十七年(1384)置会昌守御千户所于会昌县。
信丰千户所:洪武十七年(1384)置信丰守御千户所于信丰县。
饶州千户所:洪武元年(1368)置饶州守御千户所于饶州府。
广信千户所:洪武元年(1368)置广信守御千户所于广信府。
铅山千户所:洪武元年(1368)置铅山守御千户所于铅山州。
抚州千户所:洪武元年(1368)置抚州守御千户所于抚州府。
建昌千户所:洪武二年(1369)置建昌守御千户所于建昌府。
永新千户所:吴元年(1367)置永新守御千户所于永新州。
安福千户所:洪武元年(1368)置安福守御千户所于安福州。
吉安千户所:明初置吉安卫于吉安府,洪武二年(1369)降为吉安守御千户所。
南安千户所:洪武二十四年(1381)置南安守御千户所于南安府。
前军都督府直属江西在外卫所:
九江卫:洪武二十二年(1389)置九江卫于九江府。
明代部分地名考:
清江县清江镇巡司:今樟树市;
历任江西布政使[2]
任职人员 | 任职资讯 | 类别 | 卸任资讯 | 备注 | |
---|---|---|---|---|---|
1 | 萬宁 | 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廿一日(1793,9,25) | 任 | 嘉庆四年八月廿二日(1799,9,21)调太常寺卿 | |
2 | 广厚 | 嘉庆四年八月廿二日(1799,9,21) | 任 | 嘉庆四年十一月廿八日(1799,12,24)调甘肃布政使 | |
3 | 邵洪 | 嘉庆四年十一月廿八日(1799,12,24) | 任 | 嘉庆八年闰二月二日(1803,3,24)调安徽布政使 | |
4 | 广厚 | 嘉庆八年闰二月二日(1803,3,24) | 任 | 嘉庆八年三月廿日(1803,5,10)调广东布政使 | |
5 | 康基田 | 嘉庆八年三月廿日(1803,5,10) | 调 | 嘉庆八年七月九日(1803,8,25)调江宁布政使 | |
6 | 先福 | 嘉庆八年七月九日(1803,8,25) | 任 | 嘉庆十三年十月十三日(1808,11,30)调广东布政使 | |
7 | 衡龄 | 嘉庆十三年十月十三日(1808,11,30) | 调 | 嘉庆十四年正月七日(1809,2,20)同上 | |
8 | 袁秉直 | 嘉庆十四年正月七日(1809,2,20) | 任 | 嘉庆十六年十二月六日(1812,1,19)年老回京,以四品京堂用 | |
9 | 陈预 | 嘉庆十六年十二月六日(1812,1,19) | 调 | 嘉庆十八年二月廿七日(1813,3,29)调湖南布政使 | |
10 | 袁秉直 | 嘉庆十八年二月廿七日(1813,3,29) | 任 | 嘉庆廿三年十二月十二日(1819,1,7)年老到京 | |
11 | 瑺弼 | 嘉庆廿三年十二月十二日(1819,1,7) | 任 | 嘉庆廿五年三月十七日(1820,4,29)调巡抚 | |
12 | 韩文琦 | 嘉庆廿五年三月十七日(1820,4,29) | 任 | 嘉庆廿五年六月八日(1820,7,17)调刑部右侍郎 | |
13 | 张师诚 | 嘉庆廿五年六月八日(1820,7,17) | 任 | 嘉庆廿五年六月十日(1820,7,19)调安徽布政使 | 未到任 |
14 | 嵩孚 | 嘉庆廿五年六月十日(1820,7,19) | 调 | 嘉庆廿五年十二月十六日(1821,1,19)调山西布政使 | |
15 | 邱树棠 | 嘉庆廿五年十二月十六日(1821,1,19) | 调 | 道光元年十二月十二日(1822,1,4)调晋抚 | |
16 | 邓廷桢 | 道光元年十二月十二日(1822,1,4) | 任 | 道光二年五月廿五日(1822,7,13)缘事解任 | 以西安府知府任内有失 |
17 | 诚端 | 道光二年五月廿五日(1822,7,13) | 任 | 道光二年五月廿九日(1822,7,17)调雲南布政使 | 未到任 |
18 | 潘恭辰 | 道光二年五月廿九日(1822,7,17) | 任 | 道光三年九月十三日(1823,10,16)调广西布政使 | |
19 | 嵩溥 | 道光三年九月十三日(1823,10,16) | 调 | 道光五年九月三日(1825,10,14)调黔抚 | |
20 | 蘇明阿 | 道光五年九月三日(1825,10,14) | 降 | 道光六年五月五日(1826,6,10)缘事降调 | 以黔抚任内有失 |
21 | 继昌 | 道光六年五月十一日(1826,6,16) | 任 | 道光八年九月十四日(1828,10,22)同上 | 以马兰镇总兵官任内有失 |
22 | 富呢扬阿 | 道光八年九月十四日(1828,10,22) | 调署 | 道光九年十月四日(1829,10,31)命到京陛见 | |
23 | 岳良 | 道光九年十月十八日(1829,11,14) | 任 | ||
24 | 锺祥 | 道光十一年十二月廿八日(1832,1,30) | 调 | 道光十二年八月廿日(1832,9,14)调鲁抚 | |
25 | 陈銮 | 道光十二年八月廿日(1832,9,14) | 任 | 道光十二年八月廿一日(1832,9,15)调江蘇布政使 | 由浙江按察使迁,未到任 |
26 | 桂良 | 道光十二年八月廿一日(1832,9,15) | 调署 | 道光十四年七月十九日(1834,8,23)调豫抚 | |
27 | 怡良 | 道光十四年七月十九日(1834,8,23) | 署 | 道光十六年二月三日(1836,3,19)调署江蘇布政使 | |
28 | 李恩绎 | 道光十六年二月三日(1836,3,19) | 任 | 道光十七年十月卅日(1837,11,27)调广西布政使 | |
29 | 花杰 | 道光十七年十月卅日(1837,11,27) | 调 | 道光十八年五月廿六日(1838,7,17)卒 | 离职根据道光十八年六月奏摺档,页085 |
30 | 赵炳言 | 道光十八年六月十日(1838,7,30) | 任 | 道光廿一年八月十九日(1841,10,3)调鄂抚 | |
31 | 陈嘉树 | 道光廿一年八月廿日(1841,10,4) | 任 | 道光廿一年十一月十六日(1842,1,7)卒 | 离职根据道光朝宫中档004624号 |
32 | 李星沅 | 道光廿一年十二月十日(1842,1,20) | 任 | 道光廿一年十二月廿六日(1842,2,5)调江蘇布政使 | 未到任 |
33 | 费开绶 | 道光廿一年十二月廿六日(1842,2,5) | 任 | 道光廿九年四月五日(1849,4,27)调巡抚 | |
34 | 陶樑 | 道光廿九年四月六日(1849,4,28) | 任 | 道光廿九年六月廿三日(1849,8,11)调太常寺卿 | |
35 | 陆元烺 | 道光廿九年六月廿五日(1849,8,13) | 任 | 咸丰六年二月十五日(1856,3,21)因病解任 | |
36 | 晏端书 | 咸丰六年二月十五日(1856,3,21) | 任 | 咸丰六年四月廿日(1856,5,23)调山东布政使 | 未到任,系根据江西通志职官表,页396 |
37 | 耆龄 | 咸丰六年四月廿日(1856,5,23) | 任 | 咸丰七年三月十五日(1857,4,9)调巡抚 | |
38 | 龙啟瑞 | 咸丰七年三月十五日(1857,4,9) | 任 | 咸丰八年九月廿八日(1858,11,3)卒 | 离职根据咸丰朝宫中档009317号 |
39 | 恽光宸 | 咸丰八年十月十三日(1858,11,18) | 任 | 咸丰九年九月十二日(1859,10,7)调巡抚 | |
40 | 毓科 | 咸丰九年九月十二日(1859,10,7) | 任 | 咸丰十年闰三月廿一日(1860,5,11)同上 | |
41 | 张集馨 | 咸丰十年闰三月廿一日(1860,5,11) | 调署 | 咸丰十一年七月四日(1861,8,9)缘事革职 | |
42 | 庆廉 | 咸丰十一年七月八日(1861,8,13) | 任 | 咸丰十一年十二月十八日(1862,1,17)缘事休致 | 以浙江布政使任内有失,根据江西通志职官表,页396未到任 |
43 | 李桓 | 咸丰十一年十二月十八日(1862,1,17) | 任 | 同治二年八月四日(1863,9,16)因病解职 | |
44 | 孙长绂 | 同治二年八月四日(1863,9,16) | 任 | 同治六年三月十四日(1867,4,18)命留京 | |
45 | 文辉 | 同治六年三月十四日(1867,4,18) | 任 | 同治十一年六月十四日(1872,7,19)命到京 | |
46 | 刘秉璋 | 同治十一年六月十四日(1872,7,19) | 任 | 光绪元年八月二日(1875,9,1)调巡抚 | |
47 | 李文敏 | 光绪元年八月三日(1875,9,2) | 任 | 光绪四年七月廿三日(1878,8,21)同上 | |
48 | 彭祖贤 | 光绪四年七月廿三日(1878,8,21) | 任 | 光绪六年正月廿五日(1880,3,5)调鄂抚 | |
49 | 边宝泉 | 光绪六年正月廿六日(1880,3,6) | 任 | 光绪九年十月六日(1883,11,5)调陕抚 | |
50 | 刘瑞芬 | 光绪九年十月六日(1883,11,5) | 任 | 光绪十一年十月六日(1885,11,12)开缺,以三品京堂候补 | |
51 | 张端卿 | 光绪十一年十月六日(1885,11,12) | 任 | 光绪十一年十一月十一日(1885,12,16)调安徽布政使 | |
52 | 卢士杰 | 光绪十一年十一月十一日(1885,12,16) | 调 | 光绪十二年五月八日(1886,6,9)调漕运总督 | |
53 | 李嘉乐 | 光绪十二年五月八日(1886,6,9) | 任 | 光绪十四年三月廿九日(1888,5,9)到京另候简用 | |
54 | 萧韶 | 光绪十四年三月廿九日(1888,5,9) | 任 | 光绪十四年九月廿二日(1888,10,26)卒 | 离职根据光绪十四年十月(上)月摺档 |
55 | 方汝翼 | 光绪十四年十月二日(1888,11,5) | 任 | 光绪廿一年五月十三日(1895,6,5)因病解职 | |
56 | 魏光焘 | 光绪廿一年五月十三日(1895,6,5) | 任 | 光绪廿一年七月十一日(1895,8,30)调滇抚 | |
57 | 陈湜 | 光绪廿一年七月十二日(1895,8,31) | 任 | 光绪廿二年四月十一日(1896,5,23)卒 | |
58 | 翁曾桂 | 光绪廿二年四月十一日(1896,5,23) | 任 | 光绪廿四年九月廿日(1898,11,3)丁忧 | |
59 | 张绍华 | 光绪廿四年十月廿四日(1898,12,7) | 调 | 光绪廿七年九月十二日(1901,10,23)调湖南布政使 | |
60 | 柯逢时 | 光绪廿七年九月十二日(1901,10,23) | 调 | 光绪廿九年闰五月十三日(1903,7,7)调桂抚 | |
61 | 李岷琛 | 光绪廿九年闰五月十四日(1903,7,8) | 任 | 光绪廿九年六月六日(1903,7,29)调湖北布政使 | 未到任 |
62 | 杨士驤 | 光绪廿九年六月六日(1903,7,29) | 任 | 光绪廿九年六月十日(1903,8,2)调直隶布政使 | 同上 |
63 | 周浩 | 光绪廿九年六月十日(1903,8,2) | 调 | 光绪卅二年五月十四日(1906,7,5)缘事革职 | |
64 | 沈瑜庆 | 光绪卅二年五月十五日(1906,7,6) | 任 | 光绪卅四年九月四日(1908,9,28)开缺到京 | |
65 | 刘春霖 | 光绪卅四年九月四日(1908,9,28) | 任 | 宣统三年月日辛亥事变辞职 | 离职根据清代贵州名贤像传第一集第四卷,页18 |
历任江西按察使[3]
任职人员 | 任职资讯 | 类别 | 卸任资讯 | 备注 | |
---|---|---|---|---|---|
1 | 萬宁 | 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廿一日(1793,9,25) | 任 | 嘉庆四年八月廿二日(1799,9,21)调太常寺卿 | |
2 | 广厚 | 嘉庆四年八月廿二日(1799,9,21) | 任 | 嘉庆四年十一月廿八日(1799,12,24)调甘肃布政使 | |
3 | 邵洪 | 嘉庆四年十一月廿八日(1799,12,24) | 任 | 嘉庆八年闰二月二日(1803,3,24)调安徽布政使 | |
4 | 广厚 | 嘉庆八年闰二月二日(1803,3,24) | 任 | 嘉庆八年三月廿日(1803,5,10)调广东布政使 | |
5 | 康基田 | 嘉庆八年三月廿日(1803,5,10) | 调 | 嘉庆八年七月九日(1803,8,25)调江宁布政使 | |
6 | 先福 | 嘉庆八年七月九日(1803,8,25) | 任 | 嘉庆十三年十月十三日(1808,11,30)调广东布政使 | |
7 | 衡龄 | 嘉庆十三年十月十三日(1808,11,30) | 调 | 嘉庆十四年正月七日(1809,2,20)同上 | |
8 | 袁秉直 | 嘉庆十四年正月七日(1809,2,20) | 任 | 嘉庆十六年十二月六日(1812,1,19)年老回京,以四品京堂用 | |
9 | 陈预 | 嘉庆十六年十二月六日(1812,1,19) | 调 | 嘉庆十八年二月廿七日(1813,3,29)调湖南布政使 | |
10 | 袁秉直 | 嘉庆十八年二月廿七日(1813,3,29) | 任 | 嘉庆廿三年十二月十二日(1819,1,7)年老到京 | |
11 | 瑺弼 | 嘉庆廿三年十二月十二日(1819,1,7) | 任 | 嘉庆廿五年三月十七日(1820,4,29)调巡抚 | |
12 | 韩文琦 | 嘉庆廿五年三月十七日(1820,4,29) | 任 | 嘉庆廿五年六月八日(1820,7,17)调刑部右侍郎 | |
13 | 张师诚 | 嘉庆廿五年六月八日(1820,7,17) | 任 | 嘉庆廿五年六月十日(1820,7,19)调安徽布政使 | 未到任 |
14 | 嵩孚 | 嘉庆廿五年六月十日(1820,7,19) | 调 | 嘉庆廿五年十二月十六日(1821,1,19)调山西布政使 | |
15 | 邱树棠 | 嘉庆廿五年十二月十六日(1821,1,19) | 调 | 道光元年十二月十二日(1822,1,4)调晋抚 | |
16 | 邓廷桢 | 道光元年十二月十二日(1822,1,4) | 任 | 道光二年五月廿五日(1822,7,13)缘事解任 | 以西安府知府任内有失 |
17 | 诚端 | 道光二年五月廿五日(1822,7,13) | 任 | 道光二年五月廿九日(1822,7,17)调雲南布政使 | 未到任 |
18 | 潘恭辰 | 道光二年五月廿九日(1822,7,17) | 任 | 道光三年九月十三日(1823,10,16)调广西布政使 | |
19 | 嵩溥 | 道光三年九月十三日(1823,10,16) | 调 | 道光五年九月三日(1825,10,14)调黔抚 | |
20 | 蘇明阿 | 道光五年九月三日(1825,10,14) | 降 | 道光六年五月五日(1826,6,10)缘事降调 | 以黔抚任内有失 |
21 | 继昌 | 道光六年五月十一日(1826,6,16) | 任 | 道光八年九月十四日(1828,10,22)同上 | 以马兰镇总兵官任内有失 |
22 | 富呢扬阿 | 道光八年九月十四日(1828,10,22) | 调署 | 道光九年十月四日(1829,10,31)命到京陛见 | |
23 | 岳良 | 道光九年十月十八日(1829,11,14) | 任 | ||
24 | 锺祥 | 道光十一年十二月廿八日(1832,1,30) | 调 | 道光十二年八月廿日(1832,9,14)调鲁抚 | |
25 | 陈銮 | 道光十二年八月廿日(1832,9,14) | 任 | 道光十二年八月廿一日(1832,9,15)调江蘇布政使 | 由浙江按察使迁,未到任 |
26 | 桂良 | 道光十二年八月廿一日(1832,9,15) | 调署 | 道光十四年七月十九日(1834,8,23)调豫抚 | |
27 | 怡良 | 道光十四年七月十九日(1834,8,23) | 署 | 道光十六年二月三日(1836,3,19)调署江蘇布政使 | |
28 | 李恩绎 | 道光十六年二月三日(1836,3,19) | 任 | 道光十七年十月卅日(1837,11,27)调广西布政使 | |
29 | 花杰 | 道光十七年十月卅日(1837,11,27) | 调 | 道光十八年五月廿六日(1838,7,17)卒 | 离职根据道光十八年六月奏摺档,页085 |
30 | 赵炳言 | 道光十八年六月十日(1838,7,30) | 任 | 道光廿一年八月十九日(1841,10,3)调鄂抚 | |
31 | 陈嘉树 | 道光廿一年八月廿日(1841,10,4) | 任 | 道光廿一年十一月十六日(1842,1,7)卒 | 离职根据道光朝宫中档004624号 |
32 | 李星沅 | 道光廿一年十二月十日(1842,1,20) | 任 | 道光廿一年十二月廿六日(1842,2,5)调江蘇布政使 | 未到任 |
33 | 费开绶 | 道光廿一年十二月廿六日(1842,2,5) | 任 | 道光廿九年四月五日(1849,4,27)调巡抚 | |
34 | 陶樑 | 道光廿九年四月六日(1849,4,28) | 任 | 道光廿九年六月廿三日(1849,8,11)调太常寺卿 | |
35 | 陆元烺 | 道光廿九年六月廿五日(1849,8,13) | 任 | 咸丰六年二月十五日(1856,3,21)因病解任 | |
36 | 晏端书 | 咸丰六年二月十五日(1856,3,21) | 任 | 咸丰六年四月廿日(1856,5,23)调山东布政使 | 未到任,系根据江西通志职官表,页396 |
37 | 耆龄 | 咸丰六年四月廿日(1856,5,23) | 任 | 咸丰七年三月十五日(1857,4,9)调巡抚 | |
38 | 龙啟瑞 | 咸丰七年三月十五日(1857,4,9) | 任 | 咸丰八年九月廿八日(1858,11,3)卒 | 离职根据咸丰朝宫中档009317号 |
39 | 恽光宸 | 咸丰八年十月十三日(1858,11,18) | 任 | 咸丰九年九月十二日(1859,10,7)调巡抚 | |
40 | 毓科 | 咸丰九年九月十二日(1859,10,7) | 任 | 咸丰十年闰三月廿一日(1860,5,11)同上 | |
41 | 张集馨 | 咸丰十年闰三月廿一日(1860,5,11) | 调署 | 咸丰十一年七月四日(1861,8,9)缘事革职 | |
42 | 庆廉 | 咸丰十一年七月八日(1861,8,13) | 任 | 咸丰十一年十二月十八日(1862,1,17)缘事休致 | 以浙江布政使任内有失,根据江西通志职官表,页396未到任 |
43 | 李桓 | 咸丰十一年十二月十八日(1862,1,17) | 任 | 同治二年八月四日(1863,9,16)因病解职 | |
44 | 孙长绂 | 同治二年八月四日(1863,9,16) | 任 | 同治六年三月十四日(1867,4,18)命留京 | |
45 | 文辉 | 同治六年三月十四日(1867,4,18) | 任 | 同治十一年六月十四日(1872,7,19)命到京 | |
46 | 刘秉璋 | 同治十一年六月十四日(1872,7,19) | 任 | 光绪元年八月二日(1875,9,1)调巡抚 | |
47 | 李文敏 | 光绪元年八月三日(1875,9,2) | 任 | 光绪四年七月廿三日(1878,8,21)同上 | |
48 | 彭祖贤 | 光绪四年七月廿三日(1878,8,21) | 任 | 光绪六年正月廿五日(1880,3,5)调鄂抚 | |
49 | 边宝泉 | 光绪六年正月廿六日(1880,3,6) | 任 | 光绪九年十月六日(1883,11,5)调陕抚 | |
50 | 刘瑞芬 | 光绪九年十月六日(1883,11,5) | 任 | 光绪十一年十月六日(1885,11,12)开缺,以三品京堂候补 | |
51 | 张端卿 | 光绪十一年十月六日(1885,11,12) | 任 | 光绪十一年十一月十一日(1885,12,16)调安徽布政使 | |
52 | 卢士杰 | 光绪十一年十一月十一日(1885,12,16) | 调 | 光绪十二年五月八日(1886,6,9)调漕运总督 | |
53 | 李嘉乐 | 光绪十二年五月八日(1886,6,9) | 任 | 光绪十四年三月廿九日(1888,5,9)到京另候简用 | |
54 | 萧韶 | 光绪十四年三月廿九日(1888,5,9) | 任 | 光绪十四年九月廿二日(1888,10,26)卒 | 离职根据光绪十四年十月(上)月摺档 |
55 | 方汝翼 | 光绪十四年十月二日(1888,11,5) | 任 | 光绪廿一年五月十三日(1895,6,5)因病解职 | |
56 | 魏光焘 | 光绪廿一年五月十三日(1895,6,5) | 任 | 光绪廿一年七月十一日(1895,8,30)调滇抚 | |
57 | 陈湜 | 光绪廿一年七月十二日(1895,8,31) | 任 | 光绪廿二年四月十一日(1896,5,23)卒 | |
58 | 翁曾桂 | 光绪廿二年四月十一日(1896,5,23) | 任 | 光绪廿四年九月廿日(1898,11,3)丁忧 | |
59 | 张绍华 | 光绪廿四年十月廿四日(1898,12,7) | 调 | 光绪廿七年九月十二日(1901,10,23)调湖南布政使 | |
60 | 柯逢时 | 光绪廿七年九月十二日(1901,10,23) | 调 | 光绪廿九年闰五月十三日(1903,7,7)调桂抚 | |
61 | 李岷琛 | 光绪廿九年闰五月十四日(1903,7,8) | 任 | 光绪廿九年六月六日(1903,7,29)调湖北布政使 | 未到任 |
62 | 杨士驤 | 光绪廿九年六月六日(1903,7,29) | 任 | 光绪廿九年六月十日(1903,8,2)调直隶布政使 | 同上 |
63 | 周浩 | 光绪廿九年六月十日(1903,8,2) | 调 | 光绪卅二年五月十四日(1906,7,5)缘事革职 | |
64 | 沈瑜庆 | 光绪卅二年五月十五日(1906,7,6) | 任 | 光绪卅四年九月四日(1908,9,28)开缺到京 | |
65 | 刘春霖 | 光绪卅四年九月四日(1908,9,28) | 任 | 宣统三年月日辛亥事变辞职 | 离职根据清代贵州名贤像传第一集第四卷,页18 |
任职人员 | 任职资讯 | 类别 | 卸任资讯 | 备注 | |
---|---|---|---|---|---|
1 | 司马騊 | 乾隆五十五年四月十六日(1790,5,29) | 任 | 嘉庆元年十一月十二日(1796,12,10)调山西布政使 | |
2 | 汪志伊 | 嘉庆元年十一月十二日(1796,12,10) | 降 | 嘉庆二年四月六日(1797,5,2)调福建布政使 | |
3 | 陆伯焜 | 嘉庆二年四月六日(1797,5,2) | 任 | 嘉庆二年八月九日(1797,9,28)调浙江按察使 | |
4 | 托伦 | 嘉庆二年八月九日(1797,9,28) | 调 | 嘉庆二年十二月廿三日(1798,2,8)因病解任 | 离职根据嘉庆二年十二月(下)起居注册 |
5 | 颜检 | 嘉庆二年十二月廿三日(1798,2,8) | 任 | 嘉庆四年三月三日(1799,4,7)调河南布政使 | |
6 | 邵洪 | 嘉庆四年三月三日(1799,4,7) | 任 | 嘉庆四年十一月廿八日(1799,12,24)调布政使 | |
7 | 阿林保 | 嘉庆四年十一月廿八日(1799,12,24) | 任 | 嘉庆六年三月十一日(1801,4,23)调江蘇按察使 | |
8 | 永慧 | 嘉庆六年三月十一日(1801,4,23) | 任 | ||
9 | 衡龄 | 嘉庆六年七月八日(1801,8,16) | 任 | 嘉庆九年十月十八日(1804,11,19)调贵州布政使 | |
10 | 许兆椿 | 嘉庆九年十月十八日(1804,11,19) | 任 | 嘉庆十年七月卅日(1805,9,22)调浙江按察使 | |
11 | 景敏 | 嘉庆十年七月卅日(1805,9,22) | 调 | 嘉庆十一年三月八日(1806,4,26)调福建布政使 | |
12 | 蒋攸銛 | 嘉庆十一年三月八日(1806,4,26) | 任 | 嘉庆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1806,12,26)调雲南布政使 | |
13 | 陈预 | 嘉庆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1806,12,26) | 任 | 嘉庆十三年九月廿六日(1808,11,14)调贵州布政使 | |
14 | 查淳 | 嘉庆十三年九月廿六日(1808,11,14) | 任 | 嘉庆十四年九月六日(1809,10,14)调大理寺少卿 | 离职根据嘉庆十四年九月(上)起居注册 |
15 | 何铣 | 嘉庆十四年九月六日(1809,10,14) | 任 | 嘉庆十七年九月廿五日(1812,10,29)调甘肃布政使 | |
16 | 盛惇崇 | 嘉庆十七年九月廿五日(1812,10,29) | 任 | 嘉庆十九年二月廿四日(1814,3,15)调陕西布政使 | |
17 | 徐炘 | 嘉庆十九年二月廿四日(1814,3,15) | 任 | 嘉庆十九年四月十九日(1814,6,7)调湖南按察使 | |
18 | 恒敏 | 嘉庆十九年四月十九日(1814,6,7) | 调 | 嘉庆廿年九月日丁忧 | 离职根据国朝耆献类徵初编卷318页11 |
19 | 玉辂 | 嘉庆廿年九月廿二日(1815,10,24) | 调 | 嘉庆廿一年十二月日丁忧 | 离职根据嘉庆廿二年正月长编总档 |
20 | 廉敬 | 嘉庆廿一年十二月五日(1817,1,21) | 署 | 嘉庆廿二年七月廿三日(1817,9,4)调雲南按察使 | |
21 | 邱树棠 | 嘉庆廿二年七月廿三日(1817,9,4) | 任 | 嘉庆廿二年七月廿六日(1817,9,7)调山西按察使 | 未到任 |
22 | 承光 | 嘉庆廿二年七月廿六日(1817,9,7) | 调 | 嘉庆廿四年六月三日(1819,7,24)调湖北布政使 | |
23 | 童槐 | 嘉庆廿四年六月三日(1819,7,24) | 任 | 嘉庆廿四年八月廿六日(1819,10,14)调山东按察使 | |
24 | 孙尔準 | 嘉庆廿四年八月廿六日(1819,10,14) | 任 | 嘉庆廿四年九月七日(1819,10,25)调福建按察使 | 未到任 |
25 | 诚端 | 嘉庆廿四年九月七日(1819,10,25) | 任 | 嘉庆廿四年十一月卅日(1820,1,15)调甘肃按察使 | |
26 | 程祖洛 | 嘉庆廿四年十一月卅日(1820,1,15) | 任 | 嘉庆廿五年十一月十六日(1820,12,21)调湖南布政使 | |
27 | 叶世倬 | 嘉庆廿五年十一月十七日(1820,12,22) | 任 | 嘉庆廿五年十二月廿四日(1821,1,27)调山西布政使 | 由福建台湾道迁,未到任 |
28 | 嵩溥 | 嘉庆廿五年十二月廿四日(1821,1,27) | 任 | 道光元年二月十四日(1821,3,17)调湖南按察使 | |
29 | 戴敦元 | 道光元年二月十四日(1821,3,17) | 任 | 道光二年正月七日(1822,1,29)调山西布政使 | |
30 | 史谱 | 道光二年正月七日(1822,1,29) | 任 | 道光二年九月廿二日(1822,11,5)调雲南布政使 | |
31 | 魏元烺 | 道光二年九月廿二日(1822,11,5) | 调 | 道光四年六月廿八日(1824,7,24)调福建按察使 | |
32 | 邱树棠 | 道光四年六月廿八日(1824,7,24) | 调 | 道光六年十一月廿六日(1826,12,24)调署刑部右侍郎 | |
33 | 梁章钜 | 道光六年十一月廿六日(1826,12,24) | 调 | 道光六年十二月六日(1827,1,3)调江蘇布政使 | 未到任 |
34 | 福珠隆阿 | 道光六年十二月六日(1827,1,3) | 任 | 道光七年正月十二日(1827,2,7)调湖北按察使 | |
35 | 兴科 | 道光七年正月十二日(1827,2,7) | 调 | 道光八年六月廿二日(1828,8,2)调奉天府府尹 | |
36 | 郑祖琛 | 道光八年六月廿二日(1828,8,2) | 任 | 道光九年十二月九日(1830,1,3)丁本生父忧 | 离职根据道光九年十二月长编总档 |
37 | 刘重麟 | 道光九年十二月九日(1830,1,3) | 任 | 道光十二年九月一日(1832,9,24)调四川布政使 | |
38 | 程怀璟 | 道光十二年九月一日(1832,9,24) | 任 | 道光十五年正月廿五日(1835,2,22)调雲南按察使 | |
39 | 周天爵 | 道光十五年正月廿五日(1835,2,22) | 任 | 道光十五年二月十日(1835,3,8)调安徽按察使 | 由安徽庐凤颍道迁,未到任 |
40 | 陈继昌 | 道光十五年二月十日(1835,3,8) | 任 | 道光十七年正月十七日(1837,2,21)调山西布政使 | |
41 | 管遹羣 | 道光十七年正月十七日(1837,2,21) | 任 | 道光十九年十二月一日(1840,1,5)调安徽布政使 | |
42 | 刘体重 | 道光十九年十二月一日(1840,1,5) | 任 | 道光廿年十二月廿三日(1841,1,15)调湖北布政使 | |
43 | 存兴 | 道光廿年十二月廿三日(1841,1,15) | 任 | 道光廿二年正月七日(1842,2,16)调广东布政使 | |
44 | 文俊 | 道光廿二年正月七日(1842,2,16) | 任 | 道光廿三年三月卅日(1843,4,29)缘事革职 | 以查库御史任内有失 |
45 | 温予巽 | 道光廿三年四月一日(1843,4,30) | 任 | 道光廿七年八月十七日(1847,9,25)调直隶布政使 | |
46 | 陆元烺 | 道光廿七年八月十七日(1847,9,25) | 任 | 道光廿九年六月廿五日(1849,8,13)调布政使 | |
47 | 春熙 | 道光廿九年六月廿五日(1849,8,13) | 调 | 道光廿九年七月四日(1849,8,21)调湖南按察使 | 未到任 |
48 | 陈啟迈 | 道光廿九年七月四日(1849,8,21) | 任 | 道光廿九年十二月五日(1850,1,17)调直隶布政使 | |
49 | 恽光宸 | 道光廿九年十二月五日(1850,1,17) | 任 | 咸丰五年七月二日(1855,8,14)缘事撤任 | |
50 | 周玉衡 | 咸丰五年七月二日(1855,8,14) | 任 | 咸丰六年正月廿五日(1856,3,1)殉难 | 离职根据太平天国史事日志 |
51 | 邓仁堃 | 咸丰六年三月五日(1856,4,9) | 任 | 咸丰七年正月廿六日(1857,2,20)缘事降调 | |
52 | 恽光宸 | 咸丰七年正月廿六日(1857,2,20) | 任 | 咸丰八年十月十三日(1858,11,18)调布政使 | |
53 | 翟诰 | 咸丰八年十月十三日(1858,11,18) | 任 | 咸丰八年十二月十一日(1859,1,14)调湖南按察使 | |
54 | 毓科 | 咸丰八年十二月十一日(1859,1,14) | 调 | 咸丰九年九月十二日(1859,10,7)调布政使 | |
55 | 张敬修 | 咸丰九年九月十二日(1859,10,7) | 任 | 咸丰十一年七月四日(1861,8,9)因病休致 | 十一月廿八日丁忧改为署理 |
56 | 文辉 | 咸丰十一年七月八日(1861,8,13) | 任 | 同治六年三月十四日(1867,4,18)调布政使 | |
57 | 王德固 | 同治六年三月十四日(1867,4,18) | 任 | 同治八年十二月六日(1870,1,7)调四川布政使 | |
58 | 俊达 | 同治八年十二月七日(1870,1,8) | 任 | 同治十年十二月廿九日(1872,2,7)调广东按察使 | |
59 | 李文敏 | 同治十年十二月廿九日(1872,2,7) | 调 | 光绪元年八月三日(1875,9,2)调布政使 | |
60 | 任道鎔 | 光绪元年八月三日(1875,9,2) | 任 | 光绪四年二月七日(1878,3,10)调浙江布政使 | |
61 | 国英 | 光绪四年二月七日(1878,3,10) | 调 | 光绪五年正月廿一日(1879,2,11)因病乞休 | 离职根据东华录 |
62 | 沈保靖 | 光绪五年正月廿一日(1879,2,11) | 任 | 光绪七年八月廿四日(1881,10,16)调福建布政使 | |
63 | 刚毅 | 光绪七年八月廿四日(1881,10,16) | 任 | 光绪八年二月廿四日(1882,4,11)调直隶按察使 | |
64 | 刘瑞芬 | 光绪八年二月廿四日(1882,4,11) | 任 | 光绪九年十月六日(1883,11,5)调布政使 | |
65 | 王嵩龄 | 光绪九年十月六日(1883,11,5) | 任 | 光绪十一年十月廿四日(1885,11,30)调江蘇布政使 | |
66 | 瑞璋 | 光绪十一年十月廿五日(1885,12,1) | 任 | 光绪十六年二月十日(1890,2,28)调江宁布政使 | |
67 | 福裕 | 光绪十六年二月十日(1890,2,28) | 任 | 光绪廿年六月廿日(1894,7,22)调奉天府府尹 | |
68 | 何维楷 | 光绪廿年六月廿一日(1894,7,23) | 任 | 光绪廿年十一月廿五日(1894,12,21)卒 | 离职根据光绪廿年十二月(三)月摺档 |
69 | 翁曾桂 | 光绪廿年十二月十三日(1895,1,8) | 任 | 光绪廿二年四月十一日(1896,5,23)调布政使 | |
70 | 松寿 | 光绪廿二年四月十二日(1896,5,24) | 调 | 光绪廿二年九月三日(1896,10,9)调江宁布政使 | |
71 | 张绍华 | 光绪廿二年九月三日(1896,10,9) | 任 | 光绪廿四年十月五日(1898,11,18)同上 | |
72 | 恩寿 | 光绪廿四年十月六日(1898,11,19) | 任 | 光绪廿五年四月七日(1899,5,16)同上 | |
73 | 陈泽霖 | 光绪廿五年四月七日(1899,5,16) | 任 | 光绪廿五年十二月廿二日(1900,1,22)驰赴江北练兵 | 著松寿派员署臬司 |
74 | 余联沅 | 光绪廿六年八月廿一日(1900,9,14) | 任 | 光绪廿六年九月廿六日(1900,11,17)调湖南布政使 | |
75 | 柯逢时 | 光绪廿六年九月廿七日(1900,11,18) | 任 | 光绪廿七年九月八日(1901,10,19)同上 | |
76 | 明徵 | 光绪廿七年九月八日(1901,10,19) | 任 | ||
77 | 陈庆滋 | 光绪廿八年五月廿日(1902,6,25) | 任 | 光绪卅一年四月廿日(1905,5,23)到京另候简用 | |
78 | 余肇康 | 光绪卅一年四月廿一日(1905,5,24) | 调 | 光绪卅二年三月廿二日(1906,4,15)缘事降调 | |
79 | 秦炳直 | 光绪卅二年三月廿八日(1906,4,21) | 任 | ||
80 | 瑞澂 | 光绪卅三年八月廿六日(1907,10,3) | 任 | 光绪卅三年十一月十五日(1907,12,19)调江蘇按察使 | |
81 | 陆锺琦 | 光绪卅三年十一月十五日(1907,12,19) | 调 | 光绪卅四年二月十二日(1908,3,14)调湖南按察使 | |
82 | 陈夔麟 | 光绪卅四年二月十二日(1908,3,14) | 调 | 宣统元年七月廿三日(1909,9,7)调广东布政使 | |
83 | 陶大均 | 宣统元年七月廿三日(1909,9,7) | 任 | ||
84 | 文炳 | 宣统二年七月廿三日(1910,8,27) | 任 | 宣统三年四月二日(1911,4,30)因病解职 | |
85 | 张学华 | 宣统三年四月二日(1911,4,30) | 任 | 未到任,长江道梗各省纷起独立 |
历任江西学政[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