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爱尔兰]科伦·麦凯恩 出版社: 山东文艺出版社 原作名: Songdogs 译者: 方柏林 出版年: 2013-10 页数: 215 定价: 24 装帧: 平装 丛书: 科伦·麦凯恩作品系列 ISBN: 9787532942275
这是一个漂泊者的故事
一个历险者的故事
也是一个落叶归根的故事
爱尔兰作家科伦·麦凯恩首部长篇小说
多年以后,到了美国,我听说纳瓦霍印第安人相信宇宙大爆炸的起源,是因土狼的歌唱。它们站在虚无的边缘,在时间之前,将尖嘴探向空中,嚎叫着,把世界从自己的脚下给叫了出来。印第安人叫它们歌犬。
五年来,“我”带着幼时的记忆和几张照片,沿着父母亲年轻时的足迹,辗转多国,从爱尔兰到西班牙、墨西哥、美国,只为寻找失踪的母亲。现在,“我”不得不返回爱尔兰,在家停留七天。这本小说就讲述了这七天“我”与父亲的故事。它以一天为一章,宛若一部“七日谈”,但现实和回忆交错重叠,结果七天的故事,成了漫长的“追忆似水年华”。
《歌犬》是科伦·麦凯恩的首部长篇小说,他在小说中融合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将对身份与归属、故乡与他乡、漂泊与归宿等问题的所思所想,化为诗一般的语言,甚至探讨了爱情与背叛、疯狂与艺术等话题。
科伦·麦凯恩,1965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受其当记者的父亲影响,自小喜欢说故事,立志成为一名记者。从都柏林理工学院新闻系毕业后,科伦·麦凯恩成为《爱尔兰新闻》记者。1986年,麦凯恩为写一本小说来到美国,花费一年半时间骑车穿越北美,积累了大量小说素材。1988年至1991年,科伦·麦凯恩在得克萨斯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92年与妻子艾莉森结婚后移居日本,一年半之后搬到纽约,至今与妻子和三孩子生活在那里。
从1994年出版短篇小说集《黑河钓事》至今,科伦·麦凯恩已出版六部长篇小说、两部中短篇小说集,其中,2009年出版的《转吧,这伟大的世界》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图书奖、2011年IMPAC都柏林国际文学奖和许多国际奖项。其作品被翻译成了三十多种语言文字。
科伦·麦凯恩擅于讲述人们在黑暗中探寻光明的故事,以宽阔的视野和诗意的描写著称,被称为“诗意的现实主义者”。他的写作题材宽泛,从纽约地铁隧道中的无家可归者,到北爱尔兰地区冲突,从“9·11事件”带来的创伤到欧洲吉卜赛人的生活与文化……
这是一个漂泊者的故事,一个历险者的故事,也是一个落叶归根的故事
●美国作家科伦?麦凯恩首部长篇小说
具有爱尔兰、美国双重国籍的科伦·麦凯恩而今是一个享誉世界的作家。其作品《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于二OO九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被译成多国文字,二O一O年又相继获得IMPAC都柏林国际文学奖和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颁发给外国作家的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微山湖奖”。而在二十年前,这位作家还是一个普通“文艺青年”,在爱尔兰乡村一个创作基地,寂静地思考着自己的身份、归属、漂泊、归宿这些问题。
这些思考凝聚成了他的长篇处女作《歌犬》。
歌犬是北美土狼的别名。这种土狼又称草原狼,生存力、适应力很强,极富好奇心和冒险性。其生存的疆域不限于荒野.它们甚至会跑到城市,在公园等地生存下来。在墨西哥,土狼还被用来代指帮人偷越国境进入美国的人,如中国的“蛇头”。在全球化浪潮下,有人就将“人往高处走”这种心态带来的移民经济,称为“土狼资本主义”。此书中的“我父亲”,就是这么一位“土狼”式的人物,从爱尔兰跑到内战中的西班牙,然后又到了墨西哥、美国,最后回归爱尔兰。
这是一个漂泊者的故事,一个历险者的故事。也是一个最终叶落归根的故事。爱尔兰是一个小小的国家,移民是家常便饭。由于市场狭小,一个作家要想写出点名堂来,必须一开始就要考虑作品的国际市场。因此,这种乡土和他乡、漂泊和归属的问题,会长时间困扰着每一个作家。科伦·麦凯恩在写作生涯的很早期,就开始把玩这些复杂的主题。多年以后,当他写纽约的时候,早已对一个人多元化的身份归属话题驾轻就熟,其作品也如同~只土狼一样,顺顺利利地融入到新的环境里。
土狼在印第安的传说里,则多半和“创世”神话有关。在印第安的传说里,这个世界是在土狼的嚎叫声中诞生出来的。而在更多人所熟知的犹太——基督教创世说里,世界的创造用了七天。这本书的结构,就是发生在七天之内的故事。七天是一个周期,也可以说它象征着人的一生。小说中的康纳回到爱尔兰办理移民手续期间,和父亲久别重逢,双方从当初的别扭,到最后的和解,也完成了父子关系——人生中最为重要的关系之一——的一个轮回。让故事更加耐人寻味的,是横亘在父子关系之间的“母亲”。康纳的母亲是一个墨西哥美女。如果说“父亲”回归爱尔兰是叶落归根,那她离开了熟悉的墨西哥则是连根拔起,艰难地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生存,像一朵离了土地的花朵一样,逐渐凋谢。这本书结构貌似简单,是一种“七日谈”,但现实和回忆重叠交错,结果七天的故事,成了漫长的“追忆似水年华”。作者在这里秉承着爱尔兰老乡乔伊斯的叙述传统,试图把汪洋恣肆的思路,安排在一个貌似简单的时间结构里。
这是一部写得很好看的小说,很“文艺”。小说并没有很强的情节,不过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几乎像我们记忆中调出来的某个熟人。书中的对话,有一种录音般的精确感。这一强项,也体现在作者后来写的其他小说里。小说的画面感极强,很多读者在读后的评论中说这部小说很适合改编成一部电影,一部没有多少情节,但是画面优美而抒情的电影。科伦·麦凯恩说他一直想做个诗人,却没有成功,但是我们能看到他把自己诗人的心思,都寄托到小说里了。即便对于翻译,他的要求也是要尽量把“诗意”翻译出来。不过这些诗意,未必就是风花雪月似的“诗意”,这中间也有波德莱尔《恶之花》一般化丑作美的诗意,比如“父亲”失去“母亲”之后那种自暴自弃的生活,写的就是丑陋。作者似乎是要用这样丑陋的、黑白片般的现实,映照出过去的光辉岁月来,一如一部黑白和彩色相互交错的电影。
这是科伦·麦凯恩第一次写长篇,所以在接受笔者采访的时候,他谦虚地说自己写得“用力过猛”,写得过于“华丽”。他说他后来的小说,写得就“节制”很多。问题是懂得节制的时候,他也已经人到中年,节制似乎是一种顺理成章。而他年轻时写的这部作品,才华横溢似乎势所难免。麦凯恩在电子邮件里说,这书就好像他的孩子,他看着它长大,但是在他眼中又永远是孩子。
我想他说的这种长大,不在于它们本身变了,而是因为作者自己声誉日隆,他所写的一切都成了文学殿堂里的“呈堂证供”,被人审视、分析、接受或拒绝。书的成长,在于它开始和其他的读者、文字产生了互动。它开始走入其他文字、其他文化、其他读者当中,开始有了新的生命。此书先后被翻译成了十五种文字,在法国、德国尤其受欢迎。作者说能被翻译成中文,让此书走向中国读者,是他对此书感到最为自豪的事。
此书的翻译过程颇为诡异。二。一。年夏天,我因翻译《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一书,前往爱尔兰做一些调研。结束后,被爱尔兰文学交流会安排到靠近北爱尔兰的乡村,在一个名叫泰隆·古思里的文艺创作中心居住。在这里,我开始了《歌犬》一书的翻译。古思里中心是一个非常优美的所在,湖光山色,美不胜收。后来跟作者说起此事,他说你是否知道,这部小说,就是多年前他在古思里中心创作的.窗外的风景,如翻飞的雨燕,还曾进入小说当中。这种意外的巧合,给这翻译的过程,平添了不少趣味。
另外,借此机会,向如下个人和单位的支持表示感谢:首先感谢Barbara Penney教授,翻译中她不厌其烦,回答我提出的各种问题。几乎我每一部的翻译,都有她的鼎力支持。感谢俄克拉荷马埃德蒙市的巴恩斯·诺贝尔书店,我在那里完成了书其余部分的翻译。这个书店有一种特别的胸襟,能让我连续几年在那里翻译一本又一本书,不会因为我不经常购买而对我另眼相看。感谢爱尔兰文学交流会给我提供的访问机会,让我有机会亲历书中所描述的一些场景。感谢俄克拉荷马基督教大学给我在假期等方面提供的支持。感谢科伦·麦凯恩先生对于翻译给予的支持——除了回答我理解上的疑难之外,他有时候甚至对于原作的句子感到不满,授权我做出适当修改。这种随和与谦虚,在一个享誉全球的大作家身上,显得颇为宝贵。最后,感谢家人对于我翻译工作的一贯支持。翻译是一项孤独的事业,这种种的支持,让我们在独自一人的时候,也不感到孤单。
逼真的强烈情感……充满激情的人物塑造……对时间、空间和地点有种神奇的感觉……读完《歌犬》,就仿佛参加了一次庆典。
——《纽约客》
《歌犬》极具感染力……作者对细节非常敏感;他的语言充满诗意,形象生动。
——《纽约时报书评》
麦凯恩对素材的掌控能力非同寻常……他向读者呈现了一个新奇而令人着迷的新世界,但人们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辛辣。
——《洛杉矶时报》
星期二 河有河规
星期三 野狗的良辰
星期四 渴求奇迹
星期五 上帝啊,真是不错
星期六 缤纷蓝苍鹭
星期天 主啊,我记得
星期一 留下平安
回故乡爱尔兰之前,我第一次看到了土狼。在怀俄明杰克逊洞(JacksonHole)附近,它们被一连串吊在篱笆桩上。在融化的雪地衬托下,那褐色的皮毛格外夺目。它们全都头朝下,被橙色的绳子绑在篱笆的柱子上,在腹侧那褐色和白色交界处有两个清晰的弹孔。土狼的脚是干的,但浑身腐烂发臭。它们的口鼻和脚爪低垂下来,嘴张开着,仿佛是要嚎叫。
这么将它们挂住,是牧场主在警告其他土狼切莫闯进地里来。如果它们在附近小跑,把脚爪抬到胸前,竖起耳朵聆听,晃动着尾巴,牧场主就会用子弹,将其打回老家。不过土狼不像我们这么笨——死者去的地方,它们是不会去冒犯的。它们会继续前进,换个地方,继续歌唱。
来自爱尔兰的引人注意的新声音,既深沉,又令人晕眩。
——艾德娜•奥布莱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