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环腐病

马铃薯环腐病

为害部位 维管束
细菌界
中文学名 密执安棒杆菌马铃薯环腐致病变种或称环腐棒杆菌
目录导航

为害症状

为害马铃薯的维管束组织,造成死曲、死株,甚至引起烂窖。受害植株生长迟缓,节间缩短,瘦弱,分枝减少,叶片变小;受害较晚的植,症状不明显,仅顶部叶片变小,不表现萎蔫。病株萎蔫症状一般在生长后期才显著,自下而上发展,首先下部叶片萎蔫下垂而枯死。部叶片沿 中脉向内卷曲,失水萎蔫.叶色灰绿,植株早枯,叶片不脱落;如切断茎秆,用手挤压。可见有乳白色粘性的细菌自维管束溢出。病薯块经过贮藏后,薯皮变为褐色,病株薯尾(脐)部皱缩凹陷,剖视内部,维管束环变黄褐色,环腐部分也有黄色菌脓溢出。薯块皮层与髓部易分离, 外部表皮常出现龟裂,常致 软腐病菌二次侵染,使薯块迅速腐烂。

病原菌形态特征

菌体呈杆状,有时呈棒杆状、圆球状;一般都是单独存在,偶尔成双。

发病特点

病薯是环腐病的初侵染来源。播种病薯,重者芽眼腐烂,不能发芽出土,轻者出苗后,病菌沿 维管束扩展,向上侵害茎基部和叶柄,向下沿 匍匐茎侵害新结薯块。病菌在浇水或降雨时,可随流水传播,可从马铃薯伤口侵入,但侵染 机率很低。病菌进入土壤中很容易死亡,故土壤传病的可能性很小。本病发病适愠一般偏低,在18-24℃之间,土温超过31℃时,病害发生受到抑制。故此病多发生在北方马铃薯产区,在马铃薯生育期间干热缺雨,有利病情扩展和显现症状。切块种植时,病菌能借切刀传播,成为环腐病传播蔓延的重要途径。

防治方法

(1)实行检疫严禁无病区从病区调种,以免扩大蔓延。
(2)选用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丰产良种。
(3)选留无病种薯南方可采用秋播留种的办法,选出适中的小型块茎作种用。北方产区应有计划地建立无病留种田,采用整薯播种,生育期间随时拔除病株,保证收获无病种薯。留种田先收,在收、选、晾和入窖过程中,严格进行挑选,剔除病薯,去杂去劣。
   (4)播种前种薯处理 ①种薯出窖后进行晾种或 催芽,剔除病薯.选用健薯;②进行整薯播种,如需切块,切刀必须进行严格消毒,可用0.2% 升汞水、或0.1% 高锰酸钾液等浸渍.做到切一块消毒1次;③药剂处理种薯用50% 托布津 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000倍的升汞水溶液浸泡种薯2小时,然后晾千播种。还可选用种薯重量的0.1-O.2%的 敌克松加 草木灰拌种,均有良好防效。
  (5)及时拔除销毁病株,以减少病源
  (6)安全贮藏种薯经过精选、单藏等工作。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