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多元智能书名:重构多元智能作者:霍华德·加德纳 (Howard Gardner) (作者), 沈致襄 (译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期:2008年3月1日
平装: 212页
正文语种: 汉语
开本: 16
ISBN: 9787300090115
条形码: 9787300090115
产品尺寸及重量: 22.6 x 16 x 1.8 cm ; 358 g
品牌: 湛庐文化
ASIN: B0018WW9SU
《重构多元智能》主要内容:智能与人的个性、多元智能理论诞生之前、多元智能理论、是否存在其他智能、是否存在道德智能、对多元智能理论的误解、澄清和评论、关于多元智能的问题和答复、创造者和领导者的智能、学校里的多元智能、促进理解的多种途径、多元智能理论更广泛的应用、谁拥有智能等。
《重构多元智能》是“多元理论之父”在新世纪的新作,表达了对“多元智能理论”更深层次的思考,为多元智能理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必继之以实践之奇葩的涌现。
21世纪有最强科学支持的、用途最广泛的“多元智能理论”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自1983年诞生以来,世界各地都投入到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中,该理论不仪成功经受住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而且还在不断向纵深发展。
霍华德·加德纳是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最为人知的成就是“多元智能理论”,被誉为“多元智能理论”之父。现任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心理学,教育学教授,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任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研究所主持人,专著超过20本,发表论文数百篇。超过20年大学颁给他荣誉学位。《纽约时报》称他为美国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
哈佛商学院教授称“加德纳是本时代最明亮的巨星之一,他突出表现人类成功的不同智慧”。美国特质教学联盟主席称“推动美国教育改革的首席学者,加德纳当之无愧。”
第1章 智能与人的个性
第2章 多元智能理论诞生之前
第3章 多元智能理论
第4章 是否存在其他智能
第5章 是否存在道德智能
第6章 对多元智能理论的误解、澄清和评论
第7章 关于多元智能的问题和答复
第8章 创造者和领导者的智能
第9章 学校里的多元智能
第10章 促进理解的多种途径
第11章 多元智能理论更广泛的应用
第12章 谁拥有智能
附录
致谢
译后记
第1章 智能与人的个性
智能与社会文化
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理想人物。在古希腊,身体矫捷、能理性判断且道德行为高尚者受到推崇。而古罗马人看重男子汉的勇气,伊斯兰信徒则奖励圣战斗士。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至深,中国古人尊敬精通诗歌、音乐、射箭、书法和绘画的人。而今天在美国普埃布洛印第安人(Pueblo Indians)的克尔斯(Keres)部落,关心他人的人最受尊敬。
过去几个世纪以来,特别是在西方社会里,这种理想人物的形象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那就是智者(intelligent person)。智者的衡量标准,则因时因地在不断发展变化。在传统的学校里,聪明能干的人,就是那些掌握古典语言和数学,特别是几何成绩很好的人。在商业界,聪明能干的人,就是那些能够预见商机、敢于承担可测的风险、善于建立组织机构、并能保持收支平衡,最终使股东满意的人。20世纪初,聪明能干的人,就是在被派往某个国家的边远地区时,能有效地完成使命的人。对很多人来说,以上观念对今天来说仍然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在新千年到来之际,两类新的聪明能干的人倍受推崇。他们是“符号分析家”(symbol analyst)和“变革大师”(master of change)。“符号分析家”能够连续数小时坐在计算机前,面对一连串显示在屏幕上的数码和文字进行工作。而且他们能轻而易举地破解那些繁多杂乱符号的含义,然后做出可信的、有用的预测。所谓“变革大师”,则是那些随时准备获取最新信息以解决问题的人。他们善于和经常流动并且高度分散的人口之间建立“松散的联系”,很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
社会领导者向来重视挑选聪明能干的年轻人。两千年前,中国朝廷的大臣,就是通过极具挑战性的考试,来选拔服务和管理政府机构的官吏的。中世纪,教会的领导人也很注意寻找那些学习刻苦、精明强干并具有奉献精神的学生。19世纪末期,作为现代心理测量学的创建者之一的弗朗西斯?高尔顿,认为智能由家族的遗传决定,所以他从英国社会的当权者和贵族后代身上,寻求智能的定义。
然而,高尔顿的研究并不仅仅停留在血统的遗传方面。他同时还相信,智能是可以直接测量的。大约从公元1870年起,他就开始设计较为正规的智力测验。这些测验符合当时刚刚出现的观点,那就是人类的思维可以测量,也可以进行实验。高尔顿认为,人越聪明,表现出知觉的敏锐程度越高。因此他设计的第一个正规的智力测验采用的方法,就是让人区别不同音量的声音、不同亮度的光线和不同重量的物品。测试的结果表明:在确定判断智能的标准上,自认为很聪明的高尔顿并不成功;但他对于智能可以测量的预言,则被证明是正确的。
高尔顿之后,有无数人热心地寻求智能的定义,以及测试和培育智能的最佳方法。智力测验只不过是对智能认识的冰山一角。美国的一些其他考试,如学业评估测验(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米勒类同测验(Miller Analogies Test)以及针对小学生、中学生、研究生的各种考试以及职业测试,追根溯源,都是以当初的智力测验方法为基础的。甚至那些精心设计,用于衡量成就(而不是“能力”或“成就潜能”)的评估方法,与传统的智力测验也都十分相似。同样的测试趋势在其他许多国家里也已经出现了。人类测量智能的努力,很可能将继续下去,甚至在将来范围会更广。当然,如果能设计出更加全面的方法,来检测那些最有价值的人类特性,是非常吸引人的。例如,对于那些需要做出入学选择或求职决定的人,尤其如此。此外,我们还承受着一种压力,那就是需要确定谁是聪明的,而且最好在儿童尽可能小时做到这一点。看起来,这种压力恐怕很难消失。
虽然智力测验将极有可能和我们一起无限期地继续存在下去,但本书所依据的前提却是不一样的。那就是智能实在是太重要了,我们不能把它单独留给智能的测试者,视为他们的专利。就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我们对于人类大脑和思维的认识有了本质上的变化。例如,我们现在知道,人类的思维活动与大脑的构造有关,而后者是由许多各自独立的单元和官能组成的。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全世界各种文化的需求和意愿,也同样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因此,我们现在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选择,那就是继续保持关于智能的传统观念和测量方法呢?还是与时俱进,提出一种不同的、更好的方法来定义人类智能?在本书中,我选择了后一种做法。我提出了证据,表明人类拥有一系列能力或潜能——多元智能。无论单独运用,还是组合在一起,这些智能的用途都非常广泛。每个人不但能够认识自己的多种智能,而且能在各种为人类提供的社会角色中,以最灵活的、最有效的方式应用这些智能。多元智能的概念能够在学校、家庭、工作场所或者街道上,也就是在社会的所有组织机构中普及并发挥作用。
新千年的当务之急,不仅仅是认真研究我们的各种不同智能,以及如何恰当地运用它们。我们必须想出办法,使智能和道德结合在一起,共同创建一个所有种族都愿意生活的世界。即使是一个由“聪明人”领导的社会,仍然有可能自我爆炸或毁灭别的国家。因此,智能虽然极具价值,但是正如爱默生的著名评论所说:“品德比聪明才智更重要”。这句话的含义,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来说,都是正确的。
本书的结构
我在本书的第2章里,综述了有关智能的传统的科学观点。在第3章里,我介绍了自己的观点——多元智能理论。虽然这个理论是近20年前提出的,但并未停滞不前,一直在发展之中,因此在第4章和第5章里,我提出了几种新的候选智能,包括博物学家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精神信仰智能(spiritual intelligence)、存在智能(existential intelligence)和道德智能(moral intelligence)。第6章我用来回答有关多元智能理论的问题和批评,试图破除一些明显的神话。在第7章里,我继续讨论其他有争议的问题。第8章,我用来探讨智能、创造力和领导能力的关系。
接下来的三章,我专注于多元智能理论在实际应用中使用的方法。第9章和第10章从学术的角度讨论这个理论,第ll章我讨论它在更广阔的社会中的应用。最后,第12章又回到第1章提出的问题,我探讨了这个引起广泛争论的问题:“谁拥有智能?”
自从我20年前提出这个理论以来,围绕它又出现了大量的衍生文献,许多人用不同的方法传播过这一理论。本书附录列出了我本人和其他一些学者有关多元智能理论的最新出版物,这些学者为这一理论撰写了专著和重要的论文。附录中还列出了美国和国外的一些关键人物,这些人对于在世界各地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和它的实际应用,做出了贡献。我不敢将公众对于多元智能理论持续的热情和日益增长的兴趣,全算成我个人的功劳。但是这一理论竟然能影响全世界如此众多的人口,我为此感到骄傲。
第2章 多元智能理论诞生之前
1994年秋天,出版界发生了一起不寻常的事情,两位学者联合撰写了一本长达800页并附有200页统计资料的书,由一家大众图书出版社出版。在正式出版之前,手稿一直处于保密状态。尽管如此,(或许正因为保密)由理查德?贺恩斯坦(Richard J.Herrnstein)和查尔斯?默里(Charles Murray)撰写的《钟型曲线》一出版,就成了一些媒体的封面报道,并成为人们饭桌上讨论的主要话题。如果追溯到半个世纪以前的一本书,被称为论述黑人与白人关系的标志性专著,由岗纳?缪达尔写的《美国的困惑》,我们就能发现,一本社会科学著作也曾造成过同样的混乱。
尽管反思过去,也很难全面了解什么使得《钟型曲线》如此声名远扬。书中的主要论点对熟知这些理论的公众来说并不新鲜。贺恩斯坦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默里是美国企业研究所的政治学家,他们认为,智能最好被看做是一种在所有的人群中,以钟型曲线分布的单一特性。就是说,较少的人拥有很高的智能(比如说,智商在130以上)。低智能的人也很少(智商低于70)。绝大多数人的智商分布在85~115。此外,作者以证据表明,智能在很大程度上是遗传的,也就是说,在一个选定的人群中,所测量出来的智能差别主要归因于其生物学父母的遗传因素。
这一观点是众所周知的,也并不令人吃惊。但贺恩斯坦和默里从这个立场上走得更远。他们超出了讨论智能测量的范畴,宣称现在很多社会问题,都是智能较低的人的行为和能力造成的。作者大量引用“全国青年纵向调查”(National Longitudinal Survey of Youth)的数据,从1979年起,对12000个选自不同社会阶层、民族和种族的青年进行跟踪调查;被调查人员在设计好的条件下,接受一组认知和能力测试。根据调查结果,作者提供证据表明,智能低下的人更可能靠社会福利生活,涉嫌犯罪,来自破裂的家庭,存在辍学以及表现出其他形式的社会问题。虽然作者对公认的白人智商高于黑人智商的观点,并没有表明立场,但他们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明确的印象:白人和黑人之间智商的差别是很难改变的,可能是由遗传因素所造成的。
我认为作者在《钟型曲线》一书中,没有采用直言的方式,讨论有争议的话题,而是采取辞藻华丽的边缘策略,给读者造成印象,从而引导读者自己得出结论。因此,尽管贺恩斯坦和默里宣称在引用黑人与白人智能的差异资料时,保持了“绝对的中立”,但他们提出的证据则强烈暗示,这种差异是有遗传根据的。同样,尽管他们没有推荐优生措施,但反复使用下面的推理方式:社会问题是由低智能的人造成的,而智能则无法通过社会干预从根本上改变。读者几乎不可避免地得出结论:我们(当然是高智商的读者)必须找到减少低智商人群的办法。
除了政治上保守的出版物,人们对《钟型曲线》的评论基本持反对态度。来自学者们的批评,特别是对有关低智能和社会问题之间的联系的论断,尤其强烈。但作者关于智能的结论,却为许多心理测量学家所认同,因为该书的许多内容,就是建立在他们的研究成果之上的,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为什么这么一本没什么新观点,而且论点含糊不清的书,会引起如此激烈的反响?我认为出版商的技巧不可低估。出版商首先将书送到支持该书观点的人以及愿意写正面长篇评论的人手中,却一直设法不让学者们首先看到它。该书的成功还可以归因于对种族问题貌似科学客观的态度。但很多人对此持有自己个人观点。而我自己的观点有些消极,就是认为大约每25年左右,就有要求重新阐述智能的“本质”或对其遗传性的解释。支持这一观点的是这样一件事,1969年,《哈佛教育评论》(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发表了一篇题为“我们可以提高多少学习成绩”,文章作者是心理学家亚瑟?詹森他尖锐地批评了儿童早期干预活动的效果,比如“开端计划”(Head Start)。他说这类活动并没有真正帮助弱势儿童,并建议黑人孩子或许需要不同的教育方法。
《钟型曲线》问世刚刚一年,另一本书出版后受到了广泛的好评。由《纽约时报》记者及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写的《情绪智能》,在很多方面与《钟型曲线》一书南辕北辙。戈尔曼的这本小册子由一家发行量很大的大众出版商出版,书中仅零零散散地提供了一些统计资料,却列举了大量的轶事和实例。与《钟型曲线》形成更加鲜明对照的是,《情绪智能》对整个心理测量学的传统持悲观看法,正如该书的副标题所说:“为什么它比智商更重要”。
在《情绪智能》一书中,戈尔曼认为当今世界基本上忽视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技巧和能力:与人交往和应对情感的能力。戈尔曼特别指出,认识自己的感情生活,调节自己的感情,理解别人的感情,能够与他人合作并同情他人是很重要的。他描述了提高这些能力的方法,特别是提高孩子们这些能力的方法。从广义上讲,戈尔曼指出,如果我们像培养认知智能(cognitive intelligence)那样培养情绪智能,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情绪智能》可能是社会科学出版史上最畅销的书。到1998年,在全世界的销售量达到300万册。甚至在巴西和中国这样文化完全不同的国家,该书保持最畅销的时间之长,都是从未有过的。从表面上看,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情绪智能》如此吸引读者。书中的信息给人以希望,告诉读者如何提高他们自己以及身边人的情绪智能。而且,此书没有贬低任何人的意思,其内容都表现在书名以及副标题中。
我常常在想,《钟型曲线》的读者是否也看《情绪智能》?是否有人同时对两本书都感兴趣?这两本书的读者群或在性别和职业上有所不同:如果没有偏见,明确地说,商界人士和固执的社会科学家更可能倾向于《钟型曲线》的观点,而教师、社会工作者、家长更愿意接受《情绪智能》。然而,戈尔曼接着又写了一本《运用情绪智能》(Working with Emotional Intelligence),以吸引《钟型曲线》的读者。我猜想这两本书的读者群会有某些重叠。很清楚,教育工作者、商业界人士、家长和许多其他人,都认识到智能概念的重要性,而且智能的定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化得快。
心理测量学简史
到1860年,达尔文已经为所有物种的起源和进化建立了科学案例,开始对心理特性包括智能和情感的特性及其起源和发展,产生了兴趣。没有多久,各个学科领域的学者们,就开始思考不同物种的智能差别,以及在某一个特定的人群内的智能差异,比如婴儿、儿童、成人组内的智能差异,或者“智力低下者”和“杰出的天才”组内的智能差异。然而,这些思考大都还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因为推测狗、黑猩猩和不同文化的人类的智能差别,远比收集对比数据、证明这些差异容易得多。所以说,达尔文的表弟,博学多识的弗朗西斯?高尔顿率先建立人类学测量实验室就不是偶然的了。这个实验室的目的,就是收集人类智能差别的试验证据。
不过,编制第一个智力测验的荣誉,却归于一个对儿童和教育特别感兴趣的法国心理学家,阿尔弗莱德?比奈。20世纪初,来自法国各省和海外领地的家庭大量涌人巴黎,这些家庭中的有些孩子很难跟上学校的课程进度。这时,法国教育部门找到比奈和他的同事泰奥多尔?西蒙(Th60dore Simon),要求他们协助预测哪些孩子有辍学危险。比奈完全根据自己的实验模式,为这些孩子编制了数百道测试题。他希望找到一套能够区分孩子学习能力的试题,就是说,能通过测验的孩子,就能成功地跟上学校的进度;而通不过测验的孩子就会在学校遇到困难。
和高尔顿一样,比奈一开始主要使用感知类的试题,但不久他就发现,那些更具有“学术性的”测验项目具有更强的测试功能。从比奈,以后,智力测验主要着重于测量词汇记忆、词汇推理、数字推理、逻辑顺序水平,以及表明一个人如何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比奈并没有完全意识到,他已经发明了第一个智力测验。
几年之后,德国心理学家威尔海姆?斯特恩(Wilhelm Stern)于1912年提出了“智商”的概念和测量方法。所谓“智商”,就是人的心理年龄和实际年龄之比乘100(这就是为什么智商130比智商70要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