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上指在进行SDS-PAGE(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由于凝胶孔径的不连续性(2种孔径)、缓冲液离子成分的不连续性(2种缓冲体系)、PH值(3种PH)和电位梯度的不连续性使得蛋白质分子在浓缩胶和分离胶的界面处浓缩成一条狭小的缝带,成为浓缩效应。
在不连续电泳系统中,含有上、下槽缓冲液(Tris—Gly,pH8.3)、浓缩胶缓冲液(Tris—HCl,pH6.8)、分离胶缓冲液(Tris—HCl,pH8.8),两种凝胶的浓度(即孔径)也不相同。在这种条件下,缓冲系统中的HCl几乎全部解离成Cl一,两槽中的Gly(pI一6.0,pKa=9.7)只有很少部分解离成Gly的负离子,而酸性蛋白质也可解离出负离子。这些离子存电泳时都向正极移动。Cl一速度最快(先导离子),其次为蛋白质,Gly负离了最慢(尾随离了)。南于C1一很快超过蛋白离子,因此存其后面形成一个电导较低、电位梯度较陡的区域,该区电化梯度最高,这是在电泳过程中形成的电化梯度的不连续性,导致蛋白质和G1y离子加快移动,结果使蛋白质存进入分离胶之前,快、慢离子之间浓缩成一薄层,有利于提高电泳的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