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7月1日) 外文书名: Where the Jackals Howl
丛书名: 经典印象
精装: 256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9787533930288
条形码: 9787533930288
商品尺寸: 18.8 x 13.8 x 2 cm
商品重量: 381 g
ASIN: B003ZK6SOE
《胡狼嗥叫的地方》内容简介: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大师也不是一天变成的。身为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著名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在他的这部处女作短篇小说中已经锋芒毕露。八篇故事的发生地都是基布兹——具有浓厚原始共产主义色彩的犹太人聚居地,而故事的主角则是这群沙漠上的犹太拓荒者和阿拉伯游牧民族。不同的文化和共同的人性,原始的生死情欲和后天的规则,在奥兹如蛋彩画般细腻的笔触下展现,民族间的对抗与融合变得像家庭纠葛一样,让人感同身受,而家庭中的琐碎细节则变得像民族大事,叫人惊心动魄。
《胡狼嗥叫的地方》:一位小说大师的初试啼声“若要问我的风格,请想想耶路撒冷的石头。”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最热门人选阿摩司•奥兹处女作短篇小说集。
“有例外才证明有规则。”萨什卡常常这样说。这回,萨什卡自己成了这个所谓的“例外”。他独自待在室内,为新书添章加节。正在构思中的这本是有关基布兹改革所面临的问题。
萨什卡是我们基布兹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活跃而杰出的一员。他身材横阔,神采奕奕,英俊警敏的脸上架副眼镜,有父辈的沉稳自信,也不失充沛干练。一沓稿纸被傍晚的清风拂得四散,他不得不在上面压上一只沉沉的烟灰缸。骨子里正直让这个男人的字里行间透出洞见,观点激进,棱角鲜明。改革求变,萨什卡自言自语道,求的是观念的转变。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活力和警惕,不进则退,切忌停滞不前,这才是重中之重。
喀新风肆虐的日子所积累的热气,开始从房屋的墙壁、棚屋的铁皮屋顶和堆在铁匠铺旁的钢管里吁喘出来。
加里拉——萨什卡和坦尼娅的女儿——正在冲凉。她的两手十指相扣枕在颈后,往后压伸两肘。浴室很黑,连湿漉漉垂在肩上的金发都似乎是变灰暗了。要是这儿有面大镜子该多好,我可以在镜前细细端详自己,慢慢儿,静静地,像看着外边吹着的海风那样。
可浴室很小,就像一间方方正正的囚室,根本没什么大镜子,也从没有过。她有点焦躁,草草擦干身子,套上干净衣服。马蒂亚胡•达姆科夫打的什么主意?他要我晚饭后过去一趟。小时候,我们倒总爱跑去看他和他的马。不过要我在一个汗津津的单身汉那儿耗一个晚上,那简直太过分了。
阿摩司•奥兹的文学创作总流连在耶路撒冷和基布兹这两重交相叠映的世界。倘若把上世纪中叶中东战争冷峻形势下三面遭敌包围的耶路撒冷比作被人围观的受伤女人,即便“她”暂且抛下昔日盛名下的孤傲跋扈,悲戚戚地用白纱和冷漠蒙住眼眸,也无法蒙蔽、藏掖她的神秘,她内忧外患的敏感焦虑,她沦为刀俎下鱼肉的情绪化。面对两千年的流散,哭墙断壁残垣下朝觐者的恸泣,以及浓得化不开的血泪,奥兹为圣城献上了《我的米海尔》、《黑匣子》、《爱与黑暗的故事》等史诗般的作品,驾轻就熟将自己推至诺贝尔奖的预备役行列。而基布兹——那大片大片需要用浓笔泼洒的沙漠,生性狡诈、被人奉若死敌的豺狼,零星点缀的贝都因人帐篷——这一方胡狼嗥叫的土地,许给了奥兹一弯用希伯来语写作,为复兴母语而身体力行的苍穹。在这一隅文学处女地,用诗意书写严酷环境下受抑的人性,再现犹太拓荒者与阿拉伯游牧民间硝烟浓浓的“战场”,捉摸沉淀在细微琐碎的基布兹生活中的复杂历史,就好比试图在质料坚硬的大理石上雕刻一种文化。为此,奥兹处处殚精竭虑。
胡狼嗥叫的地方
游牧人与蝰蛇
风之道
志未酬,身先死
特拉普派隐修院
怪火
空心石
在这邪恶的土地上
译后记
作者:(以色列)阿摩司•奥兹(Amos Oz) 译者:郭国良 宋倩
阿摩司•奥兹(Amos Oz,1939- ),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以色列作家。希伯来大学文学与哲学学士、牛津大学硕士和特拉维夫大学名誉博士。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我的米海尔》、《爱与黑暗的故事》、《咏叹生死》等。其作品被翻译成三十余种语言并获多项重大文学奖,包括“歌德文化奖”和2007年度的“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近年来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头号热门人选。从处女作《胡狼嗥叫的地方》开始,奥兹的作品便具备了自己的风格和高度,他站在耶路撒冷与“基布兹”两重世界的交叉口,用极其细腻优美而又不失哀伤的笔调,将历史事件隐藏在对个人遭遇的描绘中,从非常人性化的视角探讨了巴以冲突的深层背景。他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政论家,曾提出建立“两个国家”的办法来解决巴以纷争,并因此受到瞩目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