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水陆画研究

佛教水陆画研究

品牌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页数 184页
书名 佛教水陆画研究
语种 简体中文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目录导航

基本介绍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5月1日)

丛书名: 真如丛书

平装: 184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00467199

条形码: 9787500467199

商品尺寸: 23 x 16.6 x 1.8 cm

商品重量: 299 g

ASIN: B003EJDLUK

内容简介

《佛教水陆画研究》主要内容简介:戴晓云同志是古典文学研究生毕业,很早就学习佛学,博士期间经过美术史的专门训练。她学习、研究十分刻苦努力,这使她具有扎实的阅读文献和分析图像基本功。她也十分注重实地考察,她几乎跑遍了整个河北和山西,收集需要的图像及文献资料(碑记、傍题和题记)。实地考察自然成为她完成论文的重要环节。因此文章中才会有十分翔实的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

这篇博士论文无论是对北水陆修斋仪轨《天地冥阳水陆仪文》的考订还是对水陆画的释读都完全证明她无愧于这样的评价。

北水陆修斋仪轨并非逸失,而是因为某些历史原因散逸在佛藏外。要把这样的一份散逸在浩如烟海中的佛教文献和要研究的水陆图像对应起来,没有阅读大量的水陆图像和其他宗教图像、扎实的佛学知识、古文献的解读能力以及敏锐的学术眼光,是无法做到的。

编辑推荐

《佛教水陆画研究》:真如丛书

文摘

插图:





水陆画中的第五组是《往古人伦》和《孤魂》。《往古人伦》图像中出现许多儒教历史人物,这是学界认为水陆画是儒释道三教合一题材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历史人物包括往古圣德明君、往古后妃宫院夫人、往古协赞臣僚、往古为国亡躯力士、往古儒流贤士、往古孝子顺孙、往古贤妇烈女等等,这些人物在图像上也沿用了以往创造出来的固有的形象,也就是说水陆画中出现的历史人物的形象和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绘画中的人物形象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往往让人误认为是儒家题材。但在佛教水陆画中,这些儒家历史人物是佛教佛事水陆法会的超度对象而不是儒家题材,这是判断水陆画题材的重要依据.为何说儒家历史人物是水陆法会的超度对象呢?下面这段话是水陆仪文中奉请往古人伦之前的叙述:盖闻上自三皇,下该五帝,明王圣主,次第相承。或临万国以称尊,或居一方而独霸。金枝玉叶,圣后贤妃,文卿武将,为国亡躯,一切英贤,九州岛四海之内,儒流释道之间,乃至今宵施主,檀越家亲等众,任是荣枯贵贱,终成白骨微尘,同居幻化之乡,未出轮回之际,纷纷天谢,实可哀怜,若非甘露门开,毕竟无由解脱。是以今宵会首,大启无遮,西资极乐之因,上助菩提之路,今当召请,即是往古人伦。这段话明显体现了佛教的六道轮回的思想。“佛教在时间上将世界分为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认为一切众生之轮回,总在此三世中往复。而在种类上,则将一切众生分为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牲六种,称为‘六道’。

后记

本书终于完稿了,我知道,我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可是,它又凝聚着更多人的关心和帮助。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金维诺先生。在先生的面前,我总是觉得有学不完的做人的道理和知识学问。每次去先生家,先生总是兴致很浓,说一些学术上的事,而我,起初喜欢插嘴追问,很快我就发现,只需要默默倾听。认真领悟、思索先生的话,成为我每次拜望先生后必修的功课。一段时间不去先生处受教,我便会看见并后悔自己的懈怠。
这位可敬的老人,几乎把研究的触角伸向了美术史研究的方方面面。从古书画研究到佛教美术再到墓室壁画,从古代到近现代。而且每个领域都深有见地。
作为佛教美术专家,先生同样把研究的触角伸向了佛教美术研究的方方面面。佛教水陆画是先生长期关注的课题之一。
文章选题、思路、结构和最终的完成,始终得到导师精心指导。研究一开始,我就发现现存图像和《大藏经》中收录的水陆仪文《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完全无法对应,解读现存水陆图像文献必另有其文。在《中国善本古籍书目》中,我发现了一份名为《天地冥阳水陆仪文》的佛教文献,很可能它就是解读现存水陆画的文献依据——北水陆的修斋仪轨。我几乎不敢相信前辈们会把这样一份重要的佛教文献——解读水陆画的文献依据遗忘在佛藏外。先生对我在水陆仪轨上的新发现给予了及时的肯定,鼓励我把这份散逸在藏外的佛教文献进行彻底考订,为即将进行的图像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目录


引论
第一章 北水陆修斋仪轨的发现
第一节 水陆法会的起源和中兴
第二节 南水陆和北水陆

第二章 北水陆修斋仪轨的考订
第一节 《天地冥阳水陆仪文》若干考证
第二节 《天地冥阳水陆仪文》的学术价值和宗教意义
第三节 《天地冥阳水陆仪文》介绍

第三章 北水陆修斋仪轨和唐密的关系
第一节 北水陆修斋仪轨和正纯密教
第二节 北水陆修斋仪轨和瑜伽密教
第三节 《天地冥阳水陆仪文》祈请的神祗鬼灵

第四章 水陆画题材的判别
第一节 水陆画中的释、道、儒和民间信仰神祗
第二节 进入佛教水陆画中的道教神祗
第三节 进入佛教水陆画中的民间信仰神祗
第四节 法会的超度对象

第五章 水陆画的释读
第一节 现存水陆画的位置、可考年代和构图方式
第二节 明代水陆画内容考释
第三节 清代水陆画内容考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介

戴晓云,字泊涵。江西九江人。南昌大学古典文学唐宋方向文学硕士,中央美术学院佛教美术专业文学博士。现在国家文物局直属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室工作,专职从事佛教美术、中国古书画和鲁迅研究工作。
参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寺观雕塑全集》辽金元寺观造像卷,编写《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寺观壁画全集》水陆画卷。现担任《中华大典·艺术典·绘画分典》副主编、编委,《赣文化通典·书画卷》主编。在国内外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

序言

中国佛教从印度东传以来,在中华大地生根、发展,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至今绵延不绝。从东汉到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译经与格义佛教,是中国佛教的初扬时期,其结果是以某一经论为核心而形成了部分学派,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宗派大成的阶段,华严、天台、禅宗等宗派的形成,表明了印度佛教在理论思想上的全部中国化。而宋元之际的佛教,又以禅、净为主流,进入佛教中国化的鼎盛时期,在民间发生了全面影响.到了明代,圆融的思潮已经成为佛教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
清末民初,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回归印度佛教的思潮,以欧阳竟无、太虚大师为代表。今天,世界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正在呈现出多极化、全球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在思想、文化、学术之中,多元文化互相渗透,既有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又有东西文化的辩论,中国文化面临着转型与重组,古老的佛教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继续传统、发扬光大,如何与时俱进,已经成为当今佛教界的最大课题。
历史早已说明,佛教的发展与弘扬,不可能超越于时代的文化、思想,以及政治、经济、学术之外。虽然20世纪的中国佛教曾经面临着西方文化以及政治、经济的巨大冲击,但是由于在一批高僧大德、檀那信众,以及社会人士的关心、支持和努力下,最终艰难地度过一个世纪,现在正在朝着健康的轨道上运转。
佛教从来都是一个讲智慧的宗教,尤其重视智慧的解脱,在思想方面它曾经对中国文化作出巨大的贡献,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历代高僧大德、学士文人都非常看重义理的建设。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