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华报

红色中华报

中文名 《红色中华》报
时期 1931年
目录导航

历史时期

红色中华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民主政府的机关报。1931年12月11日在江西瑞金创刊,创刊号上发表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执行委员会布告第一号》,宣布工农国家的成立。该刊设有社论、要闻、专电、时评和关于红色区域建设、工农通讯以及红色小词典、工农民主法庭、突击队等小专栏。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撤出根据地后一度停刊。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于11月25日在瓦窑堡复刊。1937年1月29日,改为《新中华报》。

政治意义

《红色中华》报创刊苏区的读者亲切地赞誉《红色中华》是“我们苏维埃人民新生命的表现”,“全苏人民的喉舌”。
“报纸不但是集体的宣传者,更是组织者。”革命导师列宁的著名论断,成为第一代红中社人办好社、报的响亮口号。1933年8月10日,《红色中华》出满百期,多位领导同志撰文祝贺,期待她“更变成群众的报纸”,更成为群众运动的“先锋”。
“红中社走的是依靠群众办报、办社的路线。”对红军新闻史颇有研究的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教授刘亚介绍说,红中社建立起了群众性的通讯网络,在党、政、军和群众团体等系统中组织了400多名通讯员;新闻写作坚持通俗化方针,要求苏区“每一个红色群众都能听懂、看懂”。
《红色中华》报从周刊逐渐办成了三日刊直至双日刊,发行量最大时,每期近四万份。“参考消息”,每期油印四五十份,为中央领导了解敌情、判断形势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就是这样一个成绩卓越的集体,工作人员却很少。王观澜生前回忆,初成立时,编辑部仅两三个人,外加两名电台报务员。
“条件简陋到只有几张桌子,组稿、写稿、编稿、校对,我们都是一肩挑,什么都干。”曾担任红中社秘书长的任质斌生前回忆说,编辑工作紧张而高效,大家夜以继日,虽然很累但心情舒畅。
在《红色中华》百期纪念时,领导同志特别提出:《红色中华》向困难作顽强斗争的精神,值得全苏区的党政工作同志学习!
“红中社的创办与发展具有开创性意义。”刘亚说,红中社代表的是一种崭新的新闻事业,由共产党先进思想培育,植根于人民之中并为人民的利益奔走呼喊,是真正属于人民的新闻事业。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