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ddle综合征

Liddle综合征

目录导航

概述

利德尔综合征(Liddle syndrome),临床表现为高血压、低血钾、代谢性碱中毒,临床症状像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但其血浆醛固酮水平很低,且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药螺内酯对其无效,故又称为假性醛固酮增多症。1959年Ross报道了首例13岁男孩患高血压、低血钾,疑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但尿醛固酮非常低,双侧肾上腺切除后病情未改善。1963年因Liddle对其详尽描述而命名为利德尔综合征。1987年上海报道了1例高血压、低血钾、碱中毒而低醛固酮血症的利德尔综合征家系。这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临床上以高血压、低钾性代谢性碱中毒、低血浆肾素和低血浆醛固酮为特征。

流行病学

1992年Robertson综合报道了33例利德尔综合征病例,男性14例,女性19例。其中美国人18例,日本人10例,英国、挪威、意大利、墨西哥及中国香港各1例。发病年龄最小0.8岁,最大72岁,多数为12~30岁之间。利德尔综合征在三大洲(美、欧、亚)的8个国家有报道,因为血压的变化对摄入钠盐很敏感故其临床表型受很大的影响,血压水平多为150~180/90~110mmHg,血钠水平为137~145mmol/L,血钾水平多为2.4~3.0mmol/L。Liddle报道的病例来自摄入盐量很高的地区。2002年美国Assadi报道了10周龄女婴患病,为最年轻的利德尔综合征患者。

病因

利德尔综合征的基本病变为肾小管上皮细胞阿米洛利敏感性钠通道(ENaC)的β、γ亚单位基因突变,阻止了调节蛋白结合到βγ亚单位羧基端的富含脯氨酸的区域,使大量活性ENaC翻转暴露到管腔膜顶端,导致腔膜上该通道的数量增多,活性增加,钠重吸收增多,钾排泌增加。

发病机制

ENaC位于肾远曲小管、集合小管、皮质和髓质集合管腔膜顶侧紧密连接的上皮细胞膜,可将管腔液中的钠离子(Na+)顺电化学梯度吸收到上皮细胞中,再由基底侧的Na+-K+-ATP酶泵到细胞间隙,重吸收入血中。ENaC是钠重吸收的限速步骤是维持细胞外液钠稳态和血压稳定的重要因素,该通道对钠锂有特异性,可以被氨苯蝶啶或阿米洛利特异性阻断。通过胞浆尾C-末端的泛素化和内吞作用可调节ENaC的活性,醛固酮、血管加压素、胰岛素及包括细胞骨架和蛋白激酶A、C在内的调节通路可调节其活性。

ENaC由α、β、γ三个亚单位组成三者都有2个跨膜结构域1个大的细胞外环状结构域和2个短的胞浆尾3个亚单位的确切作用尚未完全清楚,可能α亚单位为基本结构单位,为通道发挥作用所不可缺少的;β、γ亚单位是活性调节单位。3个亚单位有35%的同源性,但它们的胞浆尾都有一个高度保守的富脯氨酸区(P2区)该区包含一个PPPxY(P代表脯氨酸,Y代表酪氨酸,X代表任何氨基酸)序列,称为PY基序。分子伴侣蛋白YAP65和泛素蛋白连接酶神经前体细胞表达的进行性下调基因4异构体(Nedd4)的WW结构域可与正常β、γ亚单位的PY基序上富含脯氨酸的P2区特异结合而使其磷酸化和(或)通过笼形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而抑制ENaC的活性。

到目前为止共鉴定出利德尔综合征的12种基因突变,都位于β、γ亚单位的胞浆尾,由于错义突变或移码突变导致的翻译过程提前终止的ENaC称为Liddle通道。这种通道较野生型的ENaC活性高使YAP65蛋白和Nedd4蛋白的WW结构域不能与β、γ亚单位上的PY基序结合使ENaC向细胞内的翻转减少大量活性ENaC暴露到腔膜顶端,导致细胞膜上该通道的数量增多活性增加,钠重吸收增加,血容量扩张,血压升高,醛固酮和肾素的分泌受抑,钾重吸收减少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尽管细胞内的钠很高,ENaC活性仍不下调,Na+对ENaC的反馈调节受损。在摄入低钠后,尿钠的下降幅度也不及正常人。

利德尔综合征尽管血浆醛固酮水平很低,肾脏仍潴钠排钾,抑制醛固酮的合成和抑制醛固酮的外周活性,对尿液电解质无影响。对限盐和服用保钾利尿剂的反应与钠负荷容量扩张型高血压一致。氨苯蝶啶治疗有效,但大多数患者单用氨苯蝶啶不能良好控制血压,加上限盐后疗效较好,提示氨苯蝶啶作用部位近侧的肾小管也存在Na+重吸收过多的现象

利德尔综合征患者肾功能衰竭后进行了肾移植,结果各项指标(包括血压和血、尿电解质情况)均转为正常,证明病变在肾脏本身。静脉肾盂造影大部分结果正常,肾活检发现近曲小管腔膜有碎屑样变;肾小球旁器萎缩,肾素颗粒很少,限盐后血浆肾素和醛固酮的水平不增加也反映了肾小球旁器的萎缩;有的病例见肾小球细胞含量增多,偶见粘连。

临床表现

利德尔综合征患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高血压低血钾、代谢性碱中毒。其临床表现型受到基因外显率和环境的影响而差异很大。有的患者血压升高而血钾正常,有的患者血钾低而血压正常有的患者血压和血钾都正常而醛固酮水平低血浆HCO3-的水平差别也很大,有的患者无代谢性碱中毒而有的患者HCO3-水平很高,一般来说,血钾越低,血浆HCO3-的水平越高。利德尔综合征临床表现:

1.高血压 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也是最常见的症状,多发于青少年且较严重,患者多以此症状来就诊。

2.电解质紊乱 低血钾也是常见的症状,但约50%的患者血压高而血钾正常。血钾一般为2.4~2.8mmol/L;有时仅轻度低钾,为3.0~3.6mmol/L,血钾极低(1.8~2.2mmol/L)者很少见。代谢性碱中毒血浆HCO3-水平升高,动脉血pH值升高。血钠增加,血浆肾素、醛固酮水平低尿钠减少,尿钾增加,尿醛固酮水平低。

3.低钾表现 如肌无力周期性瘫痪手足抽搐甚至出现横纹肌溶解(伴有血浆肌酸磷酸激酶升高)、感觉异常;多尿、烦渴。

并发症

Liddl综合征与其他任何原因的高血压一样,可引起各种并发症利德尔综合征家庭成员夭亡于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尤其是在伴有冠状动脉疾病时)和心力衰竭的危险性增高;也可出现肾进行性硬化,肾功能衰竭但这是因为高血压所致还是该病本身的特征还不清楚。长期低血钾性碱中毒可致Kaliopenic肾病伴有近曲小管云雾样肿胀和远侧肾小管功能改变,使肾脏酸化尿液、排除酸负荷及浓缩尿液的能力降低。

诊断

利德尔综合征主要诊断依据是高血压、低钾性代谢性碱中毒,低血浆肾素和低血浆醛固酮。本病的早期诊断很重要,因为良好的治疗可控制临床症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如正常人。有头痛史、肌肉痉挛、感觉异常、手足抽搐或肌无力等症状,尤其是前几代有早亡者,提示利德尔综合征的可能。根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示高血钠、低血钾、代谢性碱中毒、血浆肾素和醛固酮的水平低及螺内酯无效等可以确诊。

鉴别诊断

1.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hyperaldosteonism,原醛) 原醛由于肾上腺皮质自主性地分泌醛固酮过多,导致潴钠、排钾引起高血压低血钾伴碱中毒等临床表现。常见的原因是肾上腺皮质腺瘤或增生。醛固酮测定示24h尿醛固酮及血浆醛固酮均明显升高肾素-血管紧张素水平降低。腹部CT或MRI示肾上腺腺瘤或增生可鉴别。螺内酯治疗或手术切除腺瘤和增生部分有效。

2.Bartter综合征(肾小球旁器增生症) Bartter综合征以严重的低血钾、碱中毒为主血钠、氯均低,血压正常伴多饮多尿、便秘、脱水。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及醛固酮均升高。病理见肾小球旁器增生及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增生。发病机制不详,吲哚美辛、阿司匹林等可使症状消退。

3.表征性盐皮质激素增多症(syndrome of apparent mineralocorticoid excess,SAME) SAME为先天性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11-β0HSD)缺乏。该酶基因定位于16q22.1,其作用是使皮质醇在肾小管局部转变成无活性的皮质素。先天性11-βOHSD缺乏是一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缺乏11-βOHSD,患者血浆皮质醇水平增高。由于盐皮质激素受体与糖皮质激素受体在氨基酸序列上有很高的同源性,因此过多的皮质醇与盐皮质激素受体结合,发挥盐皮质激素样作用,患者青少年时期就有高血压、低血钾,第二性征缺乏是其重要的临床特征。

4.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性醛固酮增多症 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性醛固酮增多症是一种以高血压、高醛固酮低肾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显率高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与醛固酮合成酶基因突变有关,使醛固酮合成酶在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异位表达受ACTH兴奋性调控,对ACTH刺激敏感,导致醛固醇分泌增多水钠潴留,血压升高。该病多见于青少年男性,肾上腺呈大、小结节性增生其血浆醛固酮水平与ACTH的昼夜节律平行,用生理替代性的糖皮质类固醇数周后可使醛固酮分泌量、血压、血钾恢复正常。

5.17α-羟化酶缺乏综合征 17α-羟化酶缺乏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已发现该基因至少有18种不同类型的突变,大部分突变完全破坏了17α-羟化酶的活性。该酶缺乏使孕烯醇酮和黄体酮不能相应转变为17-羟孕烯醇酮和17-羟孕酮,使去氧皮质醇和皮质醇减少甚至完全缺乏,ACTH分泌反应性增高,具盐皮质类固醇作用的去氧皮质酮(DOC)生成过量,导致高血压、低血钾第二性征缺乏是其重要临床特征。

6.获得性假性醛固酮增多症 获得性假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由甘草或盐皮质激素等引起的低血钾性高血压。仔细询问用药史有助于明确诊断。

另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用利尿剂治疗未补充钾时可出现低血钾,但停用利尿剂并补钾后血钾可恢复正常。

实验室检查

1.血钾一般为2.4~2.8mmol/L,有时仅轻度低钾,为3.0~3.6mmol/L,血钾极低(1.8~2.2mmol/L)者很少见

2.代谢性碱中毒血浆HCO3-水平升高,动脉血pH值升高。血钠增加,血浆肾素、醛固酮水平低尿钠减少尿钾增加,尿醛固酮水平低。

治疗

治疗原则是限制钠盐摄入,适当补充钾盐,一般每天给予氯化钾3.0g即可氨苯蝶啶抑制远曲小管离子转运,使钠排泄增加,钾排泄减少,剂量每天8~10mg/kg,口服3个月可纠正电解质紊乱综合以上治疗可纠正血和尿电解质变化并使血压降低。具体方法如下:

1.补充氯化钾 临床常主张口服或注射补充门冬酰氨钾镁在补钾的同时需注意预防低血镁。在严重低血钾引起的肌麻痹及严重心律失常时,则可短暂加以补充氯化钾,待血钾升至正常水平后即停止补钾,以免发生高钾血症。对血钾、血钙已恢复正常,但仍有低血镁、伴神经肌肉应激性增强和(或)频发性心脏期前收缩者,经静注钙剂无效时,可给镁剂纠正通过肾小管排钠潴钾,可使患者血钾迅速升高,代谢性碱中毒消失,并使血压、血浆肾素活性及醛固酮恢复正常。

2.保钾利尿 口服氨苯蝶啶和阿米洛利(氨氯吡咪),剂量为氨苯蝶啶50~100g/次,2~3/d。该病应终身服用氨苯蝶啶或阿米洛利(氨氯吡咪)方能维持健康状态在用药过程中需定期监测血钾、钠、氯和CO2CP,及时调整剂量,以免发生高血钾、低血钠和高血氯性酸中毒。

3.低钠饮食 在应用氨苯喋啶或阿米洛利(氨氯吡咪)时,必须十分强调应同时给予低钠饮食的重要性。每天饮食中最多给予2g氯化钠粉剂。采取低钠饮食的方法,也可以扭转电解质紊乱和防止高血压发生。

假性醛固酮增多症少见,且无特异性,临床极易误诊。如能掌握如下特点,则可提高正确诊断率:①高血压、低血钾不能被安体舒通所纠正;②代谢性碱中毒;③血浆肾素活性及醛固酮降低;④双侧肾上腺B超、CT扫描正常;⑤氨苯蝶啶治疗可纠正高血压、低血钾和代谢性碱中毒。本病应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相鉴别,后者除表现有高血压、低血钾、周期性麻痹、代谢性碱中毒、肾素活性减低外,以下特点有助于与假性醛固酮增多症相鉴别:①高血压、低血钾可被盐皮质激素拮抗剂——安体舒通所纠正;②血浆醛固酮水平增高;③肾上腺B超、CT扫描可发现腺瘤或增生。

预防预后

预后:

本病如早发现、早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预防:

本病因系遗传性疾病,对本病发生目前尚无有效措施但对已患病者应积极对症治疗,预防病情发展及并发症发生。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