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昪出身微贱,自幼便在濠州(今安徽凤阳)、泗州(今安徽泗县)一带流浪,六岁时,父亲李荣即在战乱中不知所踪,由伯父李球带到濠州。不久母亲刘氏卒,浪迹濠州开元寺。[3]
895年(乾宁二年),吴太祖杨行密攻打濠州,得到了彭奴,将其收为养子。但是,杨行密的儿子们却不能容纳彭奴。杨行密只得将彭奴交给部将徐温抚养,取名徐知诰。[3]
徐知诰天资聪颖,侍奉徐温如父,徐温妻李氏因为同姓的缘故,也对徐知诰照顾有加。徐知诰曾经跟随徐温出行,徐温因心情不佳而乱杖驱赶徐知诰,等到到家的时候,徐知诰拜迎于门口。徐温惊讶说:“你怎么在这个地方!”徐知诰回答:“为人子,怎么能舍弃父母,父怒而归母,作为儿子的常情。”徐温因此更加喜爱徐知诰了。
徐知诰长大后,身长七尺,方额隆准,修上短下,声如洪钟,喜好读书,善于骑射,杨行密常称赞道:“徐知诰是个俊杰,众将的儿子中没人比得上他。”[4]
南吴时期,因功累升升州(今江苏 南京)刺史、润州(今江苏镇江)团练史,徐知诰为政宽仁,又能节俭自处,奖励农桑,因此府库充实。当时,徐温居升州,并以徐温长子徐知训居南吴都城扬州(今江苏扬州)控制南吴政权,天佑十五年(918年)徐知训因骄傲荒淫为朱瑾所杀,徐知诰就近自润州渡长江平变,自是徐温乃以其代替徐知训留扬州,日常政事皆由徐知诰处断。
徐知诰在扬州,一反徐知训之作为,恭敬事奉吴王 杨隆演,并且谦卑对待士大夫,对待部属宽大,生活十分俭仆,并以宋齐丘为谋士,改革税制,因此国家遂渐富强,人心归附。
南吴顺义七年(927年)徐温去世,徐知诰与徐温亲子徐知询争权,徐知诰趁徐知询入朝的机会,将其扣留,自此完全掌握南吴政权。天祚元年(935年),进封齐王。天祚三年(937年),改名徐诰。同年,篡夺南吴政权,即皇帝位,建立南唐,改年号升元。升元三年(939年),恢复原姓,并改名李昪。
李昪登帝位后,勤于政事,并兴利除弊,变更旧法;又与吴越和解,保境安民,与民休息。然而因服用方士丹药中毒,个性变得暴躁易怒。升元七年(943年)背上生疮,不久病情恶化去世,谥光文肃武孝高皇帝,庙号烈祖,子李璟继位。
出镇金陵 932年(大和三年),徐知诰担任镇海、宁国节度使,出镇金陵,并沿用当年徐温的做法,任命儿子徐景通(李璟)为司徒、同平章事、知中外左右诸军事,将他留在广陵辅理朝政。 933年(大和四年),徐知诰被封为东海郡王。935年(天祚元年),南吴加封徐知诰为尚父、太师、大丞相、大元帅、齐王,并将升州、润州等十州之地划为齐国。徐知诰推掉尚父、丞相之职,并在次年开设大元帅府,设置官员。这时,闽国、南汉等国都遣使者前来,劝徐知诰称帝。 李昪建立南唐 南唐二陵 石碑 937年(天祚三年),徐知诰建立齐国,并任命宋齐丘、徐玠为左右丞相。同年十月,徐知诰受禅称帝,国号大齐,改元升元,并尊杨溥为高尚思玄弘古让皇帝,追尊徐温为太祖、谥曰忠武皇帝。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西都,以广陵为东都。939年(升元三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他为唐高祖、唐太宗立庙,追尊父祖四代为皇帝,改奉徐温为义祖,并对徐氏子弟大加封赏。李昪称帝后,志在固守吴国旧地,无意开拓,被大臣冯延巳讥为“田舍翁”。942年(升元六年),吴越国遭受自然灾害,南唐群臣都劝李昪趁机出兵攻灭吴越。李昪却坚决拒绝,认为国内百姓需要休养生息,不应开战,并派使者去慰问吴越,送去许多礼物。
937年(天祚三年),徐知诰建立齐国,并任命宋齐丘、徐玠为左右丞相。同年十月,徐知诰受禅称帝,国号大齐,改元升元,并尊杨溥为高尚思玄弘古让皇帝,追尊徐温为太祖、谥曰忠武皇帝。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西都,以广陵为东都。[1]
939年(升元三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他为唐高祖、唐太宗立庙,追尊父祖四代为皇帝,改奉徐温为义祖,并对徐氏子弟大加封赏。[4]李昪(2)
李昪称帝后,志在固守吴国旧地,无意开拓,被大臣冯延巳讥为“田舍翁”。
942年(升元六年),吴越国遭受自然灾害,南唐群臣都劝李昪趁机出兵攻灭吴越。李昪却坚决拒绝,认为国内百姓需要休养生息,不应开战,并派使者去慰问吴越,送去许多礼物。[5]
因病去世 李昪晚年崇尚道术,因服用丹药中毒,个性变得暴躁易怒。943年(升元七年)二月,李昪背上生疮,不久病情恶化,于当月二十二日在升元殿去世,终年五十六岁,遗命齐王李璟监国。同年三月,李璟继位,是为南唐元宗。十一月,李昪被安葬于永陵,上谥号为光文肃武孝高皇帝,庙号烈祖。
《全唐诗》收录有其诗作一首:《咏灯》。
《全唐文》收录有其诏书六篇:《恤农诏》《享太庙诏》《禁上尊号诏》《罢李建勋诏》《举用儒吏诏》《旌张义方直言诏》。
李昪深知创业艰难,守成更为不易,在治理国政上礼贤下士,寻求为政之道,并能虚心接受。由于连年征战,从 中原一带流落江淮的难民很多,李昪对此积极妥善安置,实行轻徭薄赋政策,使南唐社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一跃成为“十国”中的强者。
李昪在青年时代就“以文艺自好”, 崇文重教,他的身边不乏文人雅士,所谓“谈笑有鸿儒,往事无白丁”。当政后非常重视征集文献图集,他将从各地征集的三千多卷图书,收藏在他治理升州时设置的“建业书房”,为南唐日后成为“文献之地”开了先河。
李昪对教育的重视也为后世称道,除在京师秦淮河畔设“ 国子监”,兴办太学、小学,培养国子博士和四门博士外,还在 庐山五老峰下 白鹿洞建置学馆,号曰:“庐山国学”或“白鹿国”,以国学大师李善进为白鹿洞主掌教,置学田,聚徒授业,从学者数百,著名诗人江为、伍乔、刘洞等人曾在此求学。流风所及,应者众多,境内各州县亦争相效仿,兴办官学施教,私家书院和村舍私学也蔚为大观,南唐成为文化教育的重镇。
祖先
龙衮《江南野史》、《江南录》、陆游《南唐书》、陈霆《唐余纪传》记载,李昪是唐宪宗第八子、建王李恪之后。《周世宗实录》、薛居正《五代史》记载,李昪是唐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璘之后
曾祖
李超,早卒。追尊为孝平皇帝,庙号成宗。
祖父
李志,《江南野史》记载,曾任徐州判官,卒于任上。
父亲
李荣,性谨厚,好佛,时称“李道者”。
妻妾
王氏,李昪元配,吴升州刺史王戎之女,封魏国君,南唐建立后追封顺妃。
宋福金,原为王氏滕嫁,生元宗李璟,后立为继室。南唐建立后册为皇后,后尊为皇太后,谥号元敬。
种时光,原为宫人,生江王李景逷,进封夫人。元宗继位后,进封保宁王太妃。
子女
儿子
李昪共有五个儿子:
长子李景通(李璟),初封吴王,后改封齐王,后继承皇位,即南唐元宗。
次子李景迁,南唐建立后追封高平郡王,谥号定,后追封楚王。
三子李景遂,封晋王,一度被立为皇太弟。后被太子李弘冀毒死,追赠太弟,谥号文成。
四子李景达,封齐王。死后追赠太弟,谥号昭孝。
五子李景逷,封江王,死后谥号昭顺。
女儿
李昪共有七个女儿。
永兴公主,李昪第四女,嫁给杨溥的太子杨琏。
丰城公主。
盛唐公主。
太和公主,下嫁严可求之子严续。
建昌公主。
玉山公主。
兴国公主,下嫁马仁裕。
宰相
宋齐邱 王令谋 张延翰 李建勳 周宗 严球 张居永 孙晟
使相
李德诚 张崇 张宣 周本 李简 王舆 刘威 刘信 王绾 柴再用 刘金 徐玠 马仁裕
枢密使
杜光邺 陈褒
将帅
崔太初 王舆 姚景 祖重恩 李鐇
文臣
杨彦伯 高弼 孙晟 李正明 龚凛 萧俨 成幼文 贾潭
参考资料([3] )
出生
相传李昪家门前有颗梨树,结一个果子,大如升,于是与邻里一起剖开食之,有赤蛇在果实中,众人大惊,蛇走李昪母亲的床榻下,李昪母亲不久怀孕,生下李昪。
伶人救主
李昪曾宴请徐知询(一说是大臣周本),以金钟盛酒,向徐知询劝酒,道:“希望弟弟你能活一千岁。”徐知询怀疑酒中有毒,便倒出一半给李昪,道:“我愿意和哥哥各享五百岁。”李昪当即变色,不肯饮酒,而徐知询也捧酒不退,左右都不知所措。这时,伶人申渐高抢过两杯酒喝下,又拿着酒杯离开。李昪暗中命人送解药给申渐高,但为时已晚。
勤俭节约
徐知诰值得称赞的要数他的节俭了,称帝后他也没有改变这种良好的习惯。穿的鞋是草编的,洗脸用具也是铁制品,没有什么金盆银盆。暑热天气时就睡在用青葛布做的帷帐里面,左右听候使唤的只有一些老而丑的宫人,他们穿的衣服也是粗布做的,至于绫罗绸缎极少见到。徐知诰还很勤于政事,有时日夜连续地批阅奏章,设宴奏乐之类享乐的事也很少做,为大臣们做出了表率。但对于为国牺牲的人他毫不吝啬,一般都给家属三年的俸禄。对于农田的赋税也尽量公平,他派使者到各地去调查记录各户农田的肥瘠,然后分出等级纳税,百姓纷纷称其公允。从此江淮一带调兵和摊派赋役时就以土地的肥瘠为标准,杜绝了官吏的层层盘剥,从根本上减轻了百姓负担。
徐知诰之所以采取保境安民的方针,并非只是厌恶用兵祸乱百姓一条原因,他在一次和大臣讨论政事时透露了他的另一个更深层的原因。当时宋齐丘和冯延巳都说应当出兵吞并楚、吴越和闽国,徐知诰则说:“吴越的钱氏父子总是奉事中原政权,发兵攻打,弄不好要招来中原军队。闽国地方山险而地贫瘠,即使发兵攻打也要半年以上才能结束战争。就是占领了恐怕也是得到的少损失的大,而且当地人好作乱不好治理。要出兵只有楚国的马氏政权可以作为对象,也能轻易夺取,因为他不施仁政,枉法乱国。总之,就像孟子说的那样,燕人取齐,恐怕惊动四邻。就算是得到了尺寸之地却得到了天下皆知的恶名,我不想落这么个结果。” 因为有了徐知诰的保境安民的政策,加上治理有方,南唐最终成为十国中经济和文化最先进的地区,徐知诰也因此成为十国当中最杰出的政治家,他对江淮一带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勤勉爱民
李昪称帝后,对外坚持弭兵休战,以保境安民。公元941年,吴越国遭受自然灾害,南唐群臣都劝李昪趁机出兵攻灭吴越国。李昪却坚决拒绝,认为国内百姓需要休养生息,不应开战,并派使者去慰问吴越国,送去许多礼物。对内方面,李昪兴利除弊,实行了一些改革,使南唐在他统治期间保持了安宁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李昪本人生活节俭,不爱声色,专心国政,常常夜以继日地处理 李昪政务。他希望自己长寿,晚年信奉长生道术,服用丹石中毒,于公元943年3月,在背上生出一个大疮,医治无效。他曾拉着长子李璟(即李景通)的手说:“我不行了。德昌宫里储藏着的兵器、金银财帛,约价值7百余万,你守着这些,应当和邻国友善相处,以保全国家。”又说:“我想延年益寿,服用丹药,想不到反而导致死得早些。你千万要以我为戒啊!”激动中竟将他拉着的李璟的手咬出血来。最后他又流着泪说:“我国眼下无事,但是,今后北部边境一定会有变端的,你可要注意防范!”当天晚上,李昪死于金陵。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第二》
李昪,字正伦,徐州人也。世本微贱,父荣,遇唐末之乱,不知其所终。昪少孤,流寓濠、泗间,杨行密攻濠州,得之,奇其状貌,养以为子。而杨氏诸子不能容,行密以乞徐温,乃冒姓徐氏,名知诰。及壮,身长七尺,广颡隆准。为人温厚有谋。为吴楼船军使,以舟兵屯金陵。柴再用攻宣州,用其兵杀李遇,昪以功拜升州刺史。时江淮初定,州、县吏多武夫,务赋敛为战守,昪独好学,接礼儒者,能自励为勤俭,以宽仁为政,民稍誉之。徐温镇润州,以升、池等六州为属,温闻昪理升州有善政,往视之,见其府库充实,城壁修整,乃徙治之,而迁昪润州刺史。昪初不欲往,屡求宣州,温不与。既而徐知训为朱瑾所杀,温居金陵,未及闻。昪居润州,近广陵,得先闻,即日以州兵渡江定乱,遂得政。 南唐先生年谱昪事徐温甚孝谨,温尝骂其诸子不如昪,诸子颇不能容,而知训尤甚,尝召昪饮酒,伏剑士欲害之,行酒吏刁彦能觉之,酒至昪,以手爪掐之,昪悟起走,乃免。后昪自润州入觐,知训与饮于山光寺,又欲害之,徐知谏以其谋告昪,昪起遁去。知训以剑授刁彦能,使追杀之,及于中途而还,绐以不及,由是得免。后昪贵,以彦能为抚州 节度使。知训之用事也,尝凌弱杨氏而骄侮诸将,遂以见杀。及昪秉政,欲收人心,乃宽刑法、推恩信,起延宾亭以待四方之士,引宋齐丘、骆知祥、王令谋等为谋客,士有羁旅于吴者,皆齿用之。尝阴使人察视民间有婚丧匮乏者,往往赒给之。盛暑未尝张盖、操扇,左右进盖,必却之,曰:“士众尚多暴露,我何用此?”以故温虽遥秉大政,而吴人颇已归昪。
武义元年,拜左仆射,参知政事。温行军司马徐玠数劝温以己子代昪,温遣子知询入广陵,谋代昪秉政。会温病卒,知询奔还金陵,玠反为昪谋,诬知询以罪,斩其客将周廷望,以知询为右统军。杨溥僭号,拜昪太尉、中书令。大和三年,出镇金陵,如温之制,留其子景通为司徒同平章事,以王令谋、宋齐丘为左、右仆射同平章事。四年,封昪东海郡王。昪照鉴见白须,顾其吏周宗叹曰:“功业已就,而吾老矣,奈何?”宗知其意,驰诣广陵见宋齐丘,谋禅代。齐丘以为未可,请斩宗以谢吴人,昪黜宗为池州刺史。
吴临江 王濛者,怨徐氏舍己而立溥,心尝不平,及昪将谋篡国,先废濛为历阳公,使吏以兵守之。濛杀守者,奔庐州节度使周本。本,吴旧将也,闻濛至,欲纳之,为其子祚所止。本曰:“此吾故主家郎君也,何忍拒之!”遽自出迎,祚闭门遮本不得出,缚濛送金陵,见杀。
五年,昪封齐王。已而闽、越诸国皆遣使劝进,昪谓人望已归。天祚三年,建齐国,置宗庙社稷,以宋齐丘、徐玠为左、右丞相。十月,溥遣摄太尉杨璘传位于昪,国号齐,改元升元。昪以册尊溥曰:“受禅老臣知诰,谨上册皇帝为高尚思玄弘古让皇帝。”追尊徐温为忠武皇帝,封子景为吴王,封徐氏子知证江王,知谔饶王。周本与诸将至金陵劝进,归而叹曰:“吾不诛篡国者以报杨氏,今老矣,岂能事二姓乎!”愤惋而死。
二年四月,迁杨溥于润州丹阳宫。以王舆为浙西节度使、马思让为丹阳宫使,以严兵守之。徐氏诸子请昪复姓,昪谦抑不敢忘徐氏恩,下其议百官,百官皆请,然后复姓李氏,改名曰昪。自言唐宪宗子建王恪生超,超生志,为徐州判司;志生荣。乃自以为建王四世孙,改国号曰唐。立唐高祖、太宗庙,追尊四代祖恪为孝静皇帝,庙号定宗;曾祖超为孝平皇帝,庙号成宗;祖志孝安皇帝,庙号惠宗;考荣孝德皇帝,庙号庆宗。奉徐温为义父,徐氏子孙皆封王、公,女封郡、县主。以门下侍郎张居咏、中书侍郎 李建勋、右仆射张延翰同平章事。十一月,以步骑八万讲武于铜桥。
杨溥卒于丹阳宫。溥子琏为吴太子时,昪以女妻之,及昪篡国,封其女永兴公主。女闻人呼公主,则呜咽流涕而辞,宫中皆怜之。溥卒,以琏为康化军节度使,已而以疾卒。三年四月,昪郊祀昊天上帝于圆丘,礼毕,群臣请上尊号。昪曰:“尊号非古也。”不许。州、县言民孝悌五代同居者七家,皆表门闾,复其徭役;其尤盛者江州陈氏,宗族七百口,每食设广席,长幼以次坐而共食,有畜犬百余,共一牢食,一犬不至,诸犬为之不食。
四年六月,晋安州节度使李金全叛,送款于昪,昪遣鄂州屯营使李承裕迎之。承裕与晋将马全节、安审晖战安陆南,三战皆败,承裕与裨将段处恭皆死,都监杜光邺及其兵五百人被执,送于京师,高祖厚赐之,遣还。昪致书高祖,复送光邺等,请以败军行法,高祖又遣之,昪以甲士临淮拒之,乃止。
六年,吴越国火,焚其宫室、府库,甲兵皆尽,群臣请乘其弊攻之,昪不许,遣使吊问,厚赒其乏。钱氏自吴时素为敌国,昪见天下乱久,常厌用兵,及将篡国,先与钱氏约和,归其所执将士,钱氏亦归吴败将,遂通好不绝。昪客冯延巳好论兵大言,尝诮昪曰:“田舍翁安能成大事!”而昪志在守吴旧地而已,无复经营之略也,然吴人亦赖以休息。
七年,昪卒,年五十六,谥曰光文肃武孝高皇帝,庙号烈祖,陵曰永陵。子璟立。 璟,初名景通,昪长子也。既立,又改名璟。徐温死,昪专政,以为兵部尚书、参知政事。明年,昪镇金陵,留璟为司徒、同平章事,与宋齐丘、王令谋居广陵,辅杨溥。昪将篡国,召璟归金陵为副都统。昪立,封齐王。昪卒,嗣位,改元保大。尊母宋氏为皇太后,妃钟氏为皇后。封弟寿王景遂为燕王,宣城王景达鄂王,景逷前未王,为保宁王。秋,改封景遂齐王、诸道兵马元帅、太尉、中书令,景达为燕王、副元帅,盟于昪柩前,约兄弟世世继立。封其子冀南昌王、江都尹。
南唐二陵
南唐二陵位于 江苏省 南京市中华门外祖堂 山西南、 江宁县东善桥乡高山南麓的王家坟村,包括五代南唐先主李昪及其妻宋氏的钦陵和中主李璟及其妻钟氏的顺陵,二陵相距约100米,李昪钦陵居东,李璟陵顺陵居西,1950~1951年进行了发掘。 南唐二陵 石碑(2)
李昪钦陵营建时,正是南唐经济繁荣的时期,所以钦陵规模较为宏大。陵的上部是一个圆形的土墩,全长21.48米,宽10.45米,高5.3米。墓道长19米、宽4米,墓室分前、中、后三个主室和十个侧室(便房)。前、中室为砖筑,后室石砌,都是仿木结构的。墓门和三个室的壁面上砌凿出柱、仿和斗拱,其上彩绘牡丹、宝相、莲花、海石榴和云气图案。后室的顶部绘有天象,铺地的青石板上雕凿山岳江河,象征着“地理图”。石棺座侧还雕有三爪龙和各种花纹,进门处上方横刻“双龙戏珠”图案。门的左右两壁各有一个踩祥云、披甲持剑的石雕武士,雕像表面原有涂金彩绘。 [6] 李昪陵的中室和后室之间有哺道,在雨道口的中室北壁上方,横列大型的双龙攫珠的石刻浮雕,下方的左右两侧各置一尊足踩祥云、披甲持剑的石刻浮雕武士像,原均敷金涂彩。后室的室顶为巨大青石条砌成的叠涩顶,上面绘有彩色的天象图,包括日月星辰一百余颗。后室地面的青石板上又雕刻着婉蜒曲折的江河形状,象征着地理图。这种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陵墓内部装饰,是秦始皇陵以来帝王陵寝的装饰传统。后室的中后部有石砌棺床,棺床的侧面有行龙浮雕,并用浅刻的卷草和海石榴花纹作为棺床平面的装饰。
李昪陵前、中、后室所附的侧室内均有放置随葬品的砖台,原置的金、玉、铜、铁和陶瓷质的器物均被早年盗墓者所掠走或破坏扰乱。考古发掘所得的劫余器物以玉哀册和陶涌像较为重要,前者刻字填金,标明了该陵的陵名及下葬年代;后者有数以百计的男女宫中侍从涌和舞诵,以及各种动物涌,亦为南方唐宋墓中所罕见。 南唐二陵(3)李璟顺陵全长21.9米,宽10.12米,高5.42米,也分前、中、后三个主室及八个侧室,全部是砖结构的,建筑形制与钦陵大致相仿,规模略小。中室稍大,长5.30米,顶作尖穹隆形。主室的倚柱、立枋、东额、柱头原来都有彩画,由于淤泥和雨水侵蚀,大部分已经剥落,仅墓门东额上有片段牡丹花纹。
南唐二陵遗留文物约600件,其中刻字填金的玉质“哀册”,尤为珍贵,它记录了封建帝后的祭文,也是判定墓主身份的主要依据。
南唐二陵是在1950年才发现的,因年代久远,地面建筑早已不存。地宫虽在宋代就有人盗掘过,但仍出土了陶俑、瓷器、玉哀册等600多件珍贵文物。其中, 南朝陵墓石刻是六朝文化的珍品,也是 中国石刻艺术中的瑰宝,在整个中国石雕艺术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上承 秦汉,下启隋唐,与同时代的北朝石窟艺术遥相媲美。南唐二陵位于南京市南郊祖堂山西南麓的高山之下,是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开国皇帝先主李昪与中主 李景的陵墓。1950年至1951年间,由南京博物院进行科学发掘,1988年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李昪的身世,在范垌、林禹的《吴越备史》和清代同治《 安吉县志》中记载是 湖州安吉人,他曾为 吴国大将徐温养子,冒姓徐,名知诰,即位后改姓李。在 夏承焘先生的《 唐宋词人年谱》中也引用了《吴越备史》的记载:“知诰本潘氏,湖州安吉人。父为安吉砦将(管钱财和税收的官吏),吴将李神福攻衣锦军,过湖州,虏知诰归为仆隶。徐温尝过神福,爱其谨厚,求为假子。以识云‘ 东海鲤鱼飞上天’,知诰始事神福,后归温,故冒姓李氏以应谶”。徐温是吴国的重臣, 徐知诰借助徐温的权威殚精积虑,逐渐成为重要的辅臣,于天祚三年(937年)即位于 金陵,改国号为南唐,年号为升元,并恢复 李姓,以李姓假托自己是唐宗室后裔,似乎更有利于自己的统治。李昪在位时,约于天福年间致书吴越国王,以祭祀祖宗祠堂,田产都在安吉为由,欲以毗陵(今江苏 常州)换取湖州,未果。
关于李昪的籍贯里还有两种说法,有说 彭城(今江苏徐州),有说 海州(今江苏 连云港)的, 徐铉《江南录》、 郑文宝《江表志》、尤衮《江南野史》、 文莹《玉壶清话》、 马令《南唐书》、 陆游《南唐书》、《 新五代史》等主彭城说。《 旧五代史》、《 册府元龟》主海州说。但在地方志中记载李昪是安吉人似乎只有湖州一地。根据《吴越备史》的记述,李昪本姓潘,安吉人,父亲是 安吉县砦将, 淮南将军李神福侵扰湖州时,俘虏了李昪 父子,并收李昪为家奴,吴国丞相徐温一日到李神福家见到李昪,非常喜欢,经李神福同意,徐温收李昪为养子,并改名为徐知诰,建立南唐后恢复李姓,这似乎和李神福有关,但李姓是唐宗室之姓。家世也有四种说法,但从他即位后致书吴越国王要求以毗陵换取安吉来看,可以肯定李昪为安吉人。
陆游:帝生长兵间,知民厌乱。在位七年,兵不妄动,境内赖以休息。性节俭,常蹑蒲履,用铁盆盎。暑月,寝殿施青葛帷,左右宫婢裁数人,服饰朴陋。建国始,即金陵怡所为宫,惟加鸱尾,设阑槛而已,终不改作。仁厚恭俭,务在养民,有古贤主之风焉。[5]
吴任臣:烈祖茕茕一身,不阶尺土,讬名徐氏,遂霸江南。挟莒人灭鄫之谋,创化家为国之事,凡其巧于曲成者,皆天也。然息兵以养民,得贤以辟土,盖实有君德焉。东海鲤鱼,兆虽有自,要岂得谓竟非人力也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