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文化与诗学
作 者:童庆炳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12月1日
ISBN: 9787301181607
开本: 16开
定价: 40.00元
《文化与诗学(2010年第2辑·总第11辑)》主要内容简介:形象、方法和马克思主义——《拱廊计划》卷宗N(convlute N)部分片段的解读、文学、文学理论的未来——“世界意识”的重塑、修辞叙事学的理论视点、20世纪中国文艺研究、新诗理论发轫的近代背景与精神渊源、鲁迅的审美趣味——以绘画为中心、“从人民出发”:试谈历史文学如何写人民群众、诗性的记录和记录的诗性——从《二十四城记》到《海上传奇》等。
翻译研究
创造中国:庞德与坎波斯诗歌中的透明与模糊
翻译研究的新方向
翻译的转喻学:跨越翻译研究、人类学和文化研究之间的学科鸿沟
翻译与权益:从韦努蒂翻译思想谈起
论叶公超的翻译文学批评
理论前沿
当下文学理论的危机及其应对
中日“文”辨
——中日“文”、“文论”范畴的成立与构造
形象、方法和马克思主义
——《拱廊计划》卷宗N(convlute N)部分片段的解读
文学、文学理论的未来
——“世界意识”的重塑
修辞叙事学的理论视点
20世纪中国文艺研究
新诗理论发轫的近代背景与精神渊源
鲁迅的审美趣味
——以绘画为中心
“从人民出发”:试谈历史文学如何写人民群众
诗性的记录和记录的诗性
——从《二十四城记》到《海上传奇》
古典诗学
诗歌为史的模式:日记化就是历史化
——以自居易的诗歌为例
论六朝送别诗的社会文化语境
书评
借文学讲述思想的可能、
——以关于新诗的叙述为中心来评顾彬的《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史》
历史·空间·剧场
——从孙歌《文学的位置》中的历史意识谈起
中国当代媒介文化的深度解读
——《大众媒介与文化变迁》评介
书评
本书涉及的时期是德国文化史、思想史上成果异常丰硕的一段。它涵盖了那次重要的文学复兴;那次涵盖了莱辛的作品、歌德与席勒的古典文学、浪漫主义的兴起在内的文学复兴,使德国文学从外国(主要是法国)样式的苍白模仿转而成为欧洲意义上的原创性成就。
《文化与诗学 2009年第1辑(总第8辑)》为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获取真义与焕发新义——略谈中华古文论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摘要〕 文论是历史的产物,单纯注释和考证以及纯粹的逻辑判断与推演,已经不能解决问题。研究古文论的目的,一方面是还原真义,看我们的古人究竟说了什么,提出了什么样的命题,作出了怎样的回答,这就不能不把理论放回到原有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去把握;另一方面是要还原真义的基础上焕发新义,看古典的文论在今天还有什么价值与意义,对于建设现代的文学理论还有什么助益,这就不能不对理论进行必要的现代阐释。
〔关键词〕 历史文化语境现代阐释双重阐释
华古代文论的研究面临着新的问题。我一直认为,文论是历史的。产物,单纯注释和考证以及纯粹的逻辑判断与推演,已经不能解决问题。单纯的注释和考证,只能解决材料的真实性问题,不能揭示整体理论的真义和价值;纯粹的逻辑判断与推演则可能失去历史原貌,面对同一个古文论命题而各说各话,追寻不到本真的意义。研究古文论的目的,一方面是还原真义,看我们的古人究竟说了什么,提出了什么样的命题,作出了怎样的回答,这就不能不把理论放回到原有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去把握,另一方面是要在还原真义的基础上焕发新义,看古典的文论在今天还有什么价值与意义,对于建设现代的文学理论还有什么助益,这就不能不对理论进行必要的现代阐释。
� --此文字指其他 平装 版本。
童庆炳,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顾问,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兼职研究员,《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编委。先后讲授文学概论、文艺心理学、文艺美学、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心雕龙研究等课程。长期从事中国古代诗学、文艺心理学、文学文体学、美学方面的研究。
� --此文字指其他 平装 版本。
� --此文字指其他 平装 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