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工作照片(5张)(3)龙顺,男,字建儒,汉族,1978年1月生,四川遂宁人。于2004年入职经济日报四川记者站(办事处)任编辑,后历任《四川农村年鉴》编辑部副主任、四川科技经济研究院信息中心主任、“栋梁工程”宣传部部长等职。并先后兼任四川三农新闻网常务副总编,《商品与质量》.消费市场编辑部主任,《神州》专刊副主编等。
与相关专家交流(3张)(3)现为四川省社会发展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文化部主管刊物《文化月刊》主办网站中国文化观察网[2]常务副主编。
先后被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四川省创意产业协会聘为特约研究员;被四川省中华文化学会聘为副秘书长、研究员;被成都市市情研究会选举为理事、副会长。
2006年,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中国经济网举办“八荣八耻”征文,文章《是非应当明辨 荣辱自在心间》获全国征文二等奖(第二名);同年,人民网举办“人民网纪念建党85周年有奖征文”,龙顺独立投稿《共产党员怎么能被困难吓倒!》,获二等奖[3]。此外,作者先后有近10篇文章获得各类重要奖项,其中包括在单位先后与同事一起共同完成的多篇重要文章。
2012年-2014年期间,与多位权威专家共同完成对政府的建言献策内参3篇。
创办中国文化观察网后,先后独立策划并采访了一批重要专家学者,并提炼出了一些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理论观点。
(一)如2012年6月,专访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四川大学国际儒学院常务副院长、四川省创意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万本根教授,总结提炼出《创意产业应成为文化强国的主引擎》[4],并先后在文化部《文化月刊》《精神文明报》、政府内部参考资料、中国文化观察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网站等刊发。
文章认为,在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文化要经济化、经济要文化化,产业要创意化,创意要产业化,就是工业生产,也要从“中国制造”过渡到“中国创造”。经济与文化要融合发展,强调创意、创新、创优、创业、创富几者之间的结合,从而达到1+1﹥2的目的。在创意产业的发展上,他明确提出了创意与产业的跨界融合,指出打破产业界限原有的条条框框,通过越界,寻找转型中制造业和日益增长的服务业中新的增长点,通过高渗透性、高增值性和高融合性的作用,产生高度个性化的新产品、新服务、新科技和新的商业模式,从而加速文化创意对传统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
万本根同时提出,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和市场变化,应大力发展创意经济,不断在动态中寻求突破机会和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如2015年5月,龙顺及时采访和总结万本根教授并提炼出《以红色文化为基石 构建中华民族“多彩文化”体系》一文,该文后被多家媒体转载并报送多家政府相关机构。文章创新性的提出五大重要观点:
1、中华民族要强基固本、实现伟大复兴,就需要将各种优秀的文化整合起来,实现“1+N”“文化+”的效果。
2、红色文化在当代不能等同于人们通常理解的革命文化、长征文化,应该是“1+N模式”、“文化+”的先进文化的整合。即以革命的红色文化为主导,周边伴随着绿色的生态文化,金色的国学文化、廉政文化,彩色的民族文化,优良的民风民俗文化,不断创新,组成五彩斑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赋予红色文化新的意义和内涵。
3、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经常讲红船文化,红色精神、井冈山精神、庐山精神,如何将红色精神、红色文化、红色基因弘扬光大并代代相传,如何将红色文化落到实处,这是一个重大的文化问题。这些应该由红后代来实现。谁是红后代?在今天这种大环境下,只要拥护十八大,只要拥护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只要为复兴中华民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而奋斗,以及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的人,都可以叫红后代,都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磨盘上细胞。
4、在新的时代,红色文化应该是象征意义、比喻意义,等同于文化的正能量,是一切优秀文化的正能量表现总和形式。
5、文化与经济建设融合发展方面,应该说红色是与财富相连的。当初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翻身做主人,就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好起来。所以讲文化,也要讲产业,要将文化与产业结合起来,要讲用文化来致富,将这些资源转变成人民口袋中的财富。
自2004年以来,作品先后发布于《经济日报》《四川日报》《成都日报》《文化月刊》《文化产业前沿》《神州》《商品与质量》《精神文明报》《西部外商》《发展内参》及人民网、中国经济网、求是理论网 等媒体(网站)。
万本根副院长颁发研究员聘书等(3张)(2)曾获得人民日报网络中心二等奖、中国经济网二等奖、宣传四川(及成都)好新闻奖(共同完成作品)、湖南省政府外宣办优秀奖等各类重要奖项近1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