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志清

中文名 钟志清
姓名 钟志清
毕业院校 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
职务 研究员
目录导航

个人经历

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得硕士学位。同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世界文学》编辑部工作,相继做助理编辑、编辑、副编审。1995年10月至1997年9月受社科院派遣,到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海外留学生中心学习希伯来语言和文学,并在特拉维夫大学东亚系教古代汉语。2001年2月至2005年4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选派,在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希伯来文学系攻读博士学位。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东方文学研究室工作。

2008年5月应以色列总统西蒙·佩雷斯邀请到耶路撒冷参加总统年会并发言。2008年9月至10月为英国学术院访问学者,应邀访问英国伦敦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南安普敦大学,并在剑桥大学作学术讲座。2009年5月应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校长Rivka Carmi和希伯来文学系主任Yigal Schwartz 邀请到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参加国际阿摩司·奥兹学术研讨会并作发言。相继应邀到山东大学、南京大学、河南大学、云南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犹太研究中心的邀请作学术讲座,或参加学术研讨会。与以色列学术机构合作,组办过“文学与民族意识研讨会”、“奥兹访华”、“中以女性文学研讨会”等学术活动。

—1991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学习

1991—至今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科研人员

1995—1997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    访问学者

2001—2005 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希伯来文学系 攻读博士学位

论文

[ 1]《黛沃拉·巴伦:把情感和细腻带入干巴巴的希伯来语》,9千,《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第4期。

[ 2]《中国的犹太文学译介与研究》,11千,《重庆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 3]《身份与记忆:论希伯来语大屠杀文学中的英雄主义》,14千,《外国文学评论》,2008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4期全文转载。

[ 4]《希伯来语大屠杀文学与大屠杀幸存者作家》,10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10期全文转载。

[ 5]《希伯来语与以色列国》,8千,《万象》,2008年第10期。

[ 6]《阿摩司·奥兹在中国的经典化问题》,10千,《东方文学研究集刊》2008年版。

[ 7] “Modern Hebrew Literature in China”. In The Jewish-Chinese Nexus: A Meeting of Civilization, Routledge,2008.

[ 8]《关于中国现代希伯来文学与研究的思考》,10千,《东方文学研究集刊》2007年版。

[ 9]《旧式犹太人与新型希伯来人》,7千,《读书》2007年第7期。

[10]《现代希伯来文学在中国》,10千,《跨文化对话》22辑,2007年。

[11]《重建民族历史与民族记忆过程中的希伯来语大屠杀文学》,25千,《新史学》第8辑,2007年。

[12]《“艾赫曼审判”与以色列人的大屠杀记忆》,8千,《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4期。

[13]《艾赫曼审判后以色列大屠杀叙事文学》,《犹太研究》,2004年第3期

[14]《谈阿摩司·奥兹“直至死亡”中的犹太人意象》,《当代以色列文学艺术评论集》,2002

[15]《谈阿摩司·奥兹<直至死亡>中的犹太意象》,《以色列文学和艺术评论集》,2002年

[16]《伟大的希伯来语小说家阿格农》,收于《犹太名人传丛书·文学家卷》,河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

[17]《现代希伯来文学中的阿拉伯意象》,《国外文学》,1999年第1期。转载于中国人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5期

[18]《八九十年代以色列作家刍议》,《世界文学》,1999年第2期

[19]《以色列的福克纳:约书亚及其作品》,《外国文学动态》,1998年第6期

[20]《论阿摩司·奥兹》,见译林出版社五卷本奥兹文集(序言),1998。1999年在《湖南文学》转载;2004年在台湾转载

译著译文

[ 1]《现代希伯来小说史》(希伯来文学批评专著),格尔绍恩·谢克德作,300千,商务印书馆,2009年。

[ 2]《地下室中的黑豹》(以色列长篇小说节选),阿摩司·奥兹作,39千,《世界文学》2009年第4期。全文将由译林出版社出版。

[ 3]《爱与黑暗的故事》(以色列长篇小说),阿摩司·奥兹作,472千,译林出版社,2007年。

[ 4]《我的米海尔》(以色列长篇小说),阿摩司·奥兹作,台湾皇冠出版公司,2004

[ 5]《黑匣子》(以色列长篇小说),阿摩司·奥兹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2004

[ 6]《节日之后》(以色列长篇小说),约书亚·凯纳兹,11万字,江西,百花洲出版社,2000

[ 7]《最后的吻》(拉宾夫人回忆录,合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99

[ 8]《我的米海尔》(以色列长篇小说),阿摩司·奥兹作,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

[ 9]《中国犹太人的儒化:开封石碑碑文释解》(学术论文)浦安迪作,《犹太研究》第6期,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宗教》2009年第2期全文转载。

[10]《木偶屋》(以色列长篇小说节选),卡-蔡特尼克作,10千,《世界文学》2007年第5期。

其他学术成果

[ 1]《奥兹的三个世界》(文章),10千,《人民文学》,2009年11月。

[ 2]《世纪之交的希伯来女性文学》(文章),4千,《文艺报》,2009年9月24日

[ 3]《读阿摩司·奥兹<地下室中的黑豹>》(书评),4.5千,《世界文学》,2009年第4期。

[ 4]《在中国从事希伯来文学研究》(文章),2千,《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9年7月25日。

[ 5]《莫言与帕穆克、基兰·德赛的会谈》(访谈录),3千,《光明日报》,2008年9月4日。

[ 6]《缀合记忆的碎片:帕穆克访华掠影》(文章),3.2千,《中华读书报》,2008年7月25日。

[ 7]《跨文化对话——莫言与奥兹对谈》(访谈录),5千,《世界文学》2008年第1期。并分别在2007年9月2日《文学报》和当年的《南方周末》上加以选登。

[ 8]《现代希伯来文学:爱与黑暗之间的旅行》(奥兹演讲),6千,《文汇报》2007年12月9日。

[ 9]《奥兹眼中的犹太历史:让世界了解另一个以色列》(学术文章),4千,《世界知识》2007年10月15日。

[10]《阿摩司·奥兹:驾驭文学之舟远行》(传记),12千,《传记文学》,2007年11期。

[11]《阿摩司·奥兹》(动态),2千,《外国文学评论》2007年第4期。

[12]《阿摩司·奥兹的中国之行》(学术文章),4千,《外国文学动态》,2007年第5期。

[13]《你身在哪里,哪里就是世界中心》(学术文章),2千,《中国青年报》,2007年9月17日。

[14]《阿摩司·奥兹在中国》(学术文章),2千,《文汇读书周报》,2007年8月31日。

[15]《阿摩司·奥兹:以写作追求心灵宁静》(访谈录),6千,《中华读书报》,2007年8月29日。

[16]《走近梅厄·沙莱夫的世界》,中文版《蓝山》序言,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17]《茨鲁娅·沙莱夫和她的<爱情生活>》,中文版《爱情生活》序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18]《从疑惑到分担痛苦:以色列民族对大屠杀态度的转变》,《人民日报》,2005年8月30日

[19]《犹太人把痛苦埋藏在文学里》,《世界新闻报》,2005年7月13日

[20]《伟大的希伯来语小说家阿格农》,收于《犹太名人传丛书·文学家卷》,河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

[21]《暗夜中的一颗星:谈“鸟雀街上的岛屿”》,《中华读书报》,2000年12月27日

[22]《犹太女作家就写爱情生活》,《环球时报》,2000年12月8日

[23]《犹太作家:把手指放在伤口上》,《环球时报》,2000年11月30日

[24]《以色列的先驱作家们》,2000字,《以色列通讯》,2000年8月

[25]《悼念耶胡达·阿米亥》,3000字,《外国文学动态》,2000年第6期

[26]《倘若没有人生的艰辛,便没有诗歌:忆耶胡达·阿米亥》,《中华读书报》,2000年10月25日

[27]《诗人,耶路撒冷人》,《环球时报》,2000年10月13日

[28]《追逐时尚的现代希伯来文学创作》,《外国文学动态》,1999年第6期

[29]《阿格农后的伟大希伯来语作家》,《北京日报》,1999年10月4日

[30]《阿摩司·奥兹和现代希伯来文学》,《中华读书报》,1999年3月24日

[31]《地中海之滨的缪司女神》,《科学时报》,1999年3月9日

[32]《谁为最伟大的希伯来语小说家》,5000字,《文艺报》,1999年2月23日

[33]《以色列文坛之音:奥兹访谈录》,《译林》,1999年第1期

[34]《九八以色列畅销书榜作家梅厄·沙莱夫》,《外国文学动态》,1998年第6期

[35]《头白鸳鸯失伴飞:访埃德娜·沙伯泰》,《外国文学动态》,1998年第4期

[36]《阿佩费尔德与“大屠杀文学”》,《外国文学动态》,1998年第2期

[37]《昔人已乘黄鹤去:访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格农故居》,《外国文学动态》,1998年第1期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