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传

宋清传

作者 柳宗元
作品名称 宋清传
作品出处 柳宗元集
目录导航

原文介绍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①,咸誉清。疾病疪疡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也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②乎?吾见蚩③之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求者益众,其应益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其远取利皆类此。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世之言,徒曰“市道交”。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注释译文

字词注释

①雠:出售,成交。

②翦翦:小气。

③蚩(chī):通“嗤”,傻,无知。

④疪疡:疮。

⑤直:价值,价钱。

作品译文

宋清,他是长安西边药场的人,储存有好的药材。有从深山大泽采药来的人,一定会把药材送到宋清这里来,宋清总是好好地招待他们。长安的医生得到宋清的药材来辅助配合药方,往往卖得很好,大家都称赞宋清。那些生了病、长了疮的人们,也都乐于向宋清求药,希望病好得快些,宋清总是高高兴兴地答应他们的要求。即使是有些没带钱的人来,宋清也都给他好的药材。债券、欠条堆积得像山一样地高,宋清不曾跑去向他们收帐。或者有些他不认识的人,打从远方来,拿债券赊欠,宋清并不拒绝对方。到了年终的时候,宋清估计(大概对方)不能还债了,往往就把债券、欠条给烧掉,不再提及这些事情。药场上的人因为宋清的奇特(举止),都笑他说:“宋清,真是个大白痴啊!”也有人说:“宋清大概是个讲道义的人吧!”宋清听了后说:“我宋清只是个赚赚钱来养活妻小的人罢了,并不是个讲道义的人;然而说我是个大白痴的人也错了。”

宋清聚集药材四十年,所烧掉的债券,百人中有十人有的人做了大官,有的人接连管理几个州,他们的俸禄丰厚,要送礼物给宋清的人一户接着一户。宋清虽然不能立刻得到他们的回报,并且赊死账的有千百人,但是并不妨碍他成为富有的人。宋清获取利益的眼光长远,所以能成就广大的利益,哪像那些小商人呢?一旦要不到债,就勃然变色,第二次就相互谩骂而成为仇人。那些人赚钱,不是很小气吗?依我看来,真正的白痴,大有人在啊!宋清实在是凭借这样获得大利,又不胡作非为,坚持这种作风不停止,最后凭借这个成为富人。来向他求药的人愈来愈多,他应人之求也就愈来愈广。有些被斥责抛弃、沉沦颓废的人,亲戚朋友冷漠地对待他们,宋清不会因为这样就怠慢地对待对方,也一定像平常那样给他好的药材。这些人一旦再度掌权用事,就会更加地优厚报答宋清。宋清赚钱取利看得长远,大都像这个样子。

我观察现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大都依附得势的人、抛弃贫寒的人,很少有人能像宋清这样子做了。世俗之言,只是说“用做买卖的方法来交往”。唉!宋清是个商人,现今人与人交往,有人能像宋清那样希望得到长远的回报的吗?假使能有,那么天下穷困潦倒。废黜受辱的人得免于死亡的就多了。柳先生说:“宋清身在集市却不做市侩的行为,然而那些身居朝廷、官府,待在乡里、学校,以士大夫自我标榜的人,反而争先恐后地做着市侩的行为,真是悲哀啊。

作品赏析

从柳宗元的记述可以看出,宋清开的是一家经营较全的大药铺。经营范围有收购,有加工,有销售。销售中,有针对“长安医工”的批发,也有针对“疾病疕疡者”的零售。零售中,有内科用药和外科药剂。因而用房布局,应是前店后坊,家店合一。即店面为门市,店后有制药室、贮药库、炊寝房,相当于后世的拆药铺兼营饮片、成药。推测宋清还雇请了药工。一是因为他的顾客面广量大;二是粉碎制药全是人工捣合,极费工时,靠宋清自己加工是忙不过来的。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卷一药藏第九》中,对当时的制药工具有专门记载,共有秤、斗、升、合、杵臼、绢罗、纱罗、马尾罗、刀砧、玉锤、瓷钵、大小铜铫(有柄的烹器)、砧锤、铜匙、铁匙16种,并特别指出,这是“合药所需,极当予贮”,为人工捣合制药提供了旁证。

柳宗元高度赞扬的是宋清的经营思想与获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概括起来说,宋清的经营思想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宋清始终自觉坚持“居善药”,即经营中坚持药品质量第一。不管是现钱交易,或是用欠据求药,都给与善药。经营的药品质量优良,不是宋清自吹,而是用户、消费者认可后的代为宣传。保证药品质量优良的重要措施,是肯出高价收购优质的原料药材,因而宋清能稳定一批优质药材的供货人。

二是宋清对用户与消费者,不分贫富贵贱、现钱赊账,均一视同仁,给与好药。这在等级森严、贫富差别悬殊、人们期盼平等的古代社会,是极得人心之举。

三是宋清开药铺为赚钱养家糊口,又自觉承担救助贫病的社会责任。宋清是商人,当然希望欠款能按时回笼。但到年底估计还无力偿付的,就将欠据烧毁不再保存。救助是何等真诚、大度!因为他知道,欠据受 法律 保护。《唐律·杂律》中,有“负债违契不偿”的专条规定:债务人不能按时清偿债务,笞二十至徒一年,并按高额的“月利六分”(6%)付息。中期后降为按“月利四分”付息,还允许债权人扣押其财产。宋清慷慨的医药救助,满足了社会平民最迫切的要求,深深赢得了民意。

四是宋清获利的眼光看得远,重口碑,靠不断扩大市场,薄利多销积累利润。从《宋清传》中可以看出,宋清不仅占有了长安批发、零售市场的可观份额,还占有了附近州县的一定份额。而长安是唐朝京城,国家的 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盛时人口有100万。附近州县也经济发达,人口较多,而且出产数十种药材。因而宋清有十分广大的稳定市场,保证了有不断扩大的利润来源。

作品背景

宋清的经营思想及其成功实践,无论在唐时、在当代,都具典范意义。

宋清经营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医药经营者在为自己谋利的同时,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表现为坚持药品质量优良、一视同仁优质服务、让利于民与社会救助、在获得社会广泛赞誉的同时,实现赢利最大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这种终身坚持的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和最大化,于国于民于己有利,正是宋清成功的秘诀所在,也是古今有良知、有远见的商人、企业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宋清完全可以誉为中国药业的一位伟大药商。

这里绝无要求现代医药企业去效法宋清卖药赊账不收钱,最后一笔勾销。因为现代与千年前的宋清时代有了很大不同。但是,当前一些药业存在的制假贩假、不正当竞争、虚高定价、一药多名抬高药价的做法,一些游医药贩打着祖传绝技、宫廷秘方欺骗患者,是只图自己牟利,不顾社会责任、甚至不惜违犯国家法律的做法,与宋清精神相差实在太远。

宋清精神如此高尚,经营如此成功,完全可做药业楷模,但有人觉得这不真实,认为《宋清传》是柳宗元谪贬永州后所写,宋清是他虚构的一个理想人物。这实在不敢苟同。

第一,宋清的经营活动符合药业实际,不是虚构。

落难中的柳宗元,显然是受到了别人“炎而附,寒而弃”的对待,他只有用真实的宋清事迹来抨击这种势利之交,表明人间还有真爱存在,文章才更有说服力,他的期待也才更强烈、更有信心。同时,柳宗元作为一位严肃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政府官员,对宋清的经营活动记述得朴素而详实,完全符合药业的实际情况,若无宋清真人真事,是写不出来的。柳宗元在文中也强调,宋清确有其人其事,我们为什么不相信呢?

第二,与柳宗元同时代人李肇有相同记载。

李肇在《唐国史补·中卷》记载:“宋清,卖药于长安西市。朝官出入移贬,清辄卖药迎送之。贫士请药,常多折券,人有急难,倾财救之。岁计所入,利亦百倍。长安言:‘人有义声,卖药宋清。’”说明宋清的重义轻财美名,全长安城都知道,都在传扬。

李肇也是唐代文学家、政府官员,有贞元间华州参军等职,著有《翰林志》、《唐国史补》等。《唐国史补》为三卷本笔记,记载唐玄宗开元(713~741年)到唐穆宗长庆(821~824年)百余年间的史事。作者对内容选择自述道:“言报应,叙鬼神,征梦卜(问做梦占卜的虚幻之事),近帷箔(男女韵事),悉去之;纪事实,探物理(事物道理),辨疑惑,示劝戒,采风俗,助笑谈,则书之(记录下来)。”与柳宗元一样,强调了内容的真实性,多为后世所采用。

第三,唐朝的国家政策与舆论环境催生优秀的医药人出现。

唐朝初建时,疆域宽广而人口锐减。唐高祖李渊武德间(618~626年)不足200万户,1000万人口。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也不足300万户,1500万人口。唐代史学家吴兢在《贞观政要·纳谏》中说:黄河流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因而国家缺乏兵员保卫边疆,社会缺乏劳力恢复发展生产。朝廷除招抚流民外,还鼓励婚姻生育,地方官按户口增多进考。史学家杜佑在《通典·选举三》中记载:州县户口增加十分之一,刺史、县令各进阶一等。反之则降阶一等。医药的富国强兵作用凸显起来。唐朝政府在中央和州县扩大医学教育培养人才,组织医官调查全国药材以编修国家本草,改善水陆交通以方便商旅,城乡医药业有了很大发展。

但是此时,一些打着医药招牌弄虚作假、诈骗钱财、狂妄自大、唯利是图的小人也增多起来,以致韩愈说“巫医之人,君子不齿”(《师说》),甚至孙思邈都说“朝野士庶,咸耻医术之名”(《备急千金要方·序》),社会影响极其恶劣。世人和国家都希望医药人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

以孙思邈为代表的正直医家,提出了医药人员的道德标准:要有同情之心,救济人类疾苦,不得恃己所长,一心牟利,否则就是不仁不义;服务态度要普同一等,诚信如对自己亲人;药品和医技都要精良。孙思邈身体力行,产生了很大影响(孙思邈《大医精诚》)。

唐朝政府也运用法律手段,对不法行为进行打击。《唐律·诈伪》篇规定:诸医违方诈疗疾病而取财物者,以盗论。惩罚是:不得财,笞五十;得财值绢一尺,杖六十;满一匹加一等,杖七十;至五匹,徒一年;最高可徒十年并流役。《唐律·杂律》篇规定:商人制造出卖不合规格、质量低劣、数量不足的商品者,各杖六十。法律的巨大威力,也使医药人注意规范自己的行为、确保药品质量。

第四,药业发展市场竞争激烈,促使新的经营思想产生。

更重要的是,随着唐代人口经济恢复、交通改善、医药业发展,药商增多起来。在京城西市的药市中,不仅有众多的本地药商,还有来自国内、国外的大批药商。大家都集中在药市的不大范围内,彼此竞争激烈,促使新的经营思想和新的营销策略产生。所以,在长安出现宋清其人其事是很自然的。以后类似宋清这样的医药人,历朝就屡见不鲜了。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郡(今山西永济县)人,著名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