碣石调幽兰

碣石调幽兰

目录导航

背景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尊奉为「万世师表」。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礼崩乐坏,天下无道日久之时。时人感叹夫子是一只 凤凰,只可惜遭逢于乱世,夫子却知其不可而为之。他制法度、定礼乐、振兴文教,希望谋求一官半职,来施展自己的抱负,然而却得不到重用。

汉蔡邕《 琴操》云:孔子周游列国,皆不得重用,归途中见 兰花盛开于幽谷,于是感慨地说:兰花原是香花之冠,如今却与野草杂处,犹如贤德之人与鄙夫为伍一样。于是创作《 幽兰》一曲,来表达自己的无限感慨。

兰花是一种非常清雅、高贵的植物,生长在深山幽谷之中。然而识者 谓为旷世奇珍,不识者目之为 野处杂草。虽然如此,兰花却能够宠辱不惊,依然故我。纵使无缘兼济天下,也能保有生机盎然的一线命脉,雅洁高贵,不同凡俗。

谱前解题说明此曲传自 南朝梁代(《辞海》作陈、隋间)的 丘明(494~590)。曲名之前冠以调名,此标题为琴曲中仅见,应是以碣石调表现《幽兰》的内容。丘明先生是会稽人,梁朝末年隐居在 九嶷山,擅长弹奏楚地曲调,尤其是《 幽兰》一曲更是精妙绝伦。这首传世古曲,得到后世之人无限喜爱,白居易在聆听此曲后,曾留下「琴中古曲是幽兰,为我殷勤更弄看。欲得身心俱静好,自弹不及听人弹」的名句。

南北朝时期流行碣石舞。现存琴谱有可能是当时碣石舞的曲调。

此曲的曲调十分清丽委婉,节奏缓慢悠扬。 谱序中说:「其声微而志远。」谱末小注说:「此弄宜缓,消息弹之。」琴曲的开端是深沉忧伤的。二、三段 音色变化对比较大,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无限感慨。末尾以清澈的 泛音演奏,明朗豁达,透过兰花性格,象征光明将临。虽然作者有着生不逢时的抑郁伤感,但却哀而不伤,如入宁静致远无人之境,消归于内心无限的平和与安详。静夜细品,别有一番典雅清净、悠远旷达的意境。

孔子能够成为伟立千载的大德宗师,他的胸襟气魄,是无限远大的。纵使屡挫屡败,却仍能道心弥坚,愈挫愈勇,这无不缘于孔老夫子哀生民之多艰的无尽悲怀。

清代末年,影印本传回中国国内,近代琴家 杨时百等曾试行打谱。

20世纪50年代以后, 中国音乐家协会及民族音乐研究所组织琴家对此进行打谱,并有数位琴家可弹奏此曲。并已试译为 减字谱及现代乐谱(数种版本)。

明清以来刊行的一些琴谱收有《 幽兰》或《倚兰》,其曲调与《碣石调幽兰》不同,当为另外传谱。

这首传世古曲,得到后世之人无限喜爱,白居易在聆听此曲后,曾留下“琴中古曲是幽兰,为我殷勤更弄看。欲得身心俱静好,自弹不及听人弹”的名句。

说明

该曲出唐卷,908年之前。此谱是古琴之曲谱,用“ 文字谱”写。 由于长久流传,曲谱中个别字已经损坏,因此无法给出准确字词之处用问号代替。另外,由于该曲谱的特殊性,外行读起来可能会有生涩、不知所云之感。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