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周易探源
作 者:宋多魁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5月
ISBN: 9787563398164
开本: 16开
定价: 36.00 元
序言
内容摘要说明
增补版说明
第一章 简释《周易》
第一节 《周易》是一本什么书?
第二节 阴阳学说
第三节 特殊的阴阳爻符号系统
第二章 历史的回顾
第一节 《周易》与数
第二节 《周易》与天文历法
第三节 话说“往”“来”
第三章 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
第一节 八卦图
第二节 通观水、火之大用
第三节 八卦方位的天文学内涵
第四节 先天八卦形成的“爻变”诠释
第四章 六十四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先天32对错卦系列
第三节 文王综卦系列
第五章 神奇多变的阴阳爻符号系统
第一节 错综有序的阴阳爻符号系统
第二节 神奇多变的阴阳爻符号系统
第三节 结语
第六章 相关链接
第一节 天干地支
第二节 二十八宿
第三节 五行学说
第四节 河图洛书
第七章 卦象、卦名与义理(上经)
第八章 卦象、卦名与义理(下经)
第九章 《周易》ABC
备忘录
……
作者:李镜池著
ISBN:10位[7101009034]13位[9787101009033]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7-8-1
定价:¥29.00元
李镜池先生多年来对《周易》进行探讨研究,论文散见于报章杂志。本书所收的专题研究论文和附录,既有一九三○年左右的早期作品,又有一九六二年前后讨论《周易》的争鸣文章。由于时
间相差三十多年,论点不无变化,各篇之间也难免有所歧异。但镜池先生对《周易》的编纂和编者思想的研究,《周易》的性质和它的学思想分析,以及《易传》的思想体系和它的变化发展过程等研究成果,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本书初版发行以来,深受国内外读者的欢迎。
李镜池先生多年来对《周易》进行探讨研究,论文散见于报章杂志。本书所收的专题研究论文和附录,既有一九三○年左右的早期作品,又有一九六二年前后讨论《周易》的争鸣文章。由于时间相差三十多年,论点不无变化,各篇之间也难免有所歧异。但镜池先生对《周易》的编纂和编者思想的研究,《周易》的性质和它的学思想分析,以及《易传》的思想体系和它的变化发展过程等研究成果,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本书初版发行以来,深受国内外读者的欢迎。
插图:
有一种广为人知的说法,易有“变易”、“不易”、“简易”三层含义。“变易”即《系辞下传》所云:“变动不居……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既如此,不管哪位名家大儒已经有言在先,还是要贯彻“变易”的精神,只要变得对,该变就变。“不易”即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事物的本质和客观规律不可改变。事实是,从《连山》、《归藏》到今本《周易》,都是使用阴、阳爻符号,都是以阴、阳学说为基本理论,这是无可争辩也不可改变的。《系辞上传》日:“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执简驭繁,提纲携领,使高深的理论容易被认知和遵循,便是“简易”的精神。
《周易》是一本什么书?本着“变易”、“不易”、“简易”三层含义的精神,今天所作的回答是:《周易》是一本阴、阳爻符号系统学。这样的改性、定性,没有“天书”、“奇书”等等的加冕。务实求真,不图虚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否古奥,是否玄奇,应该由内容来体现。以加冕的方式来定性,难免有“虚无缥缈”、“过高地吹捧”等后果。这样的改性、定性,肯定了阴、阳学说作为《周易》唯一的基本理论,排斥了《周易》与“五行说”的联姻,否定了宋朝时代才有的“河图”、“洛书”的地位。割断这类联姻,清除所谓“图”、“书”的影响,实在是正本清源明辨易学研究象数义理的必要。“阴、阳爻符号系统学”也强调了《周易》符号系统的本体定位。《周易》的文字系统是根据阴阳学说对符号系统所喻示的主题科目的内涵进行的诠释。没有符号系统的本体,文字系统的长篇大论便成了空穴来风。
伏羲作八卦,“文王拘而演《周易》”。从商末周初算起,《周易》之成书已有三千年的历史。《周易》全书分《经》、《传》两部分。解《易》之作最早是《易传》,包括:《彖》上下篇、《象》上下篇、《系辞》上下篇、《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共7种10篇,统称“十翼”。对于“十翼”是孔子辅《易》之作的说法,近代早有质疑。学者多认为它们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杂出于战国、秦汉期间的诸儒之手。
南宋大儒朱熹在《周易本义》中明确指出:“周代名也,易书名也。……中间颇为诸儒所乱。”朱熹认为他注的《周易本义》“乃复孔氏之旧云”。其实,自汉至宋,说《易》者又有所谓“象数派”、“义理派”。“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他们虽然大都是“援《易》以为说”,但符合《周易》真义的并不多。朱熹注的《周易本义》,就把刘牧的《易数钩隐图》(假名“河图、洛书”)以及邵雍的六十四卦方圆图置于卷首。援引“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把“河图、洛书”杜撰成了八卦的起源。又以方圆图宣扬“圆者动而为天,方者静而为地”。朱熹对邵雍推崇有加,在《周易本义》的多处注释中引用邵氏之说,每每不忘“邵氏日”。
自刘牧黑白点“河图、洛书”、邵雍《先天图》问世以后,宋元明三朝皆有各种反对意见产生。至清初,则以王夫之、黄宗羲、黄宗炎、毛奇龄、胡渭等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对宋代以来的易图提出了反对意见。胡渭日:“伏羲作《易》之本不专在河图”,“天地之数不得为河图”,“五行生成之数非河图并非大衍”,“河图不过为《易》兴先至之祥”。又日:“河图洛书乃仰观俯察中之一事,后世专以图书为作《易》之由,非也。”胡氏辩“五行”日:“《易》有四象,而无五行,此与天地之数决无交涉”,“或以此为河图,或以此为洛书,谬种流传,变怪百出。原其弊,实《汉志》有以启之”。胡氏之辩,持之有据,言之成理,辩之明确。(郭或《易图讲座》第七十九讲)
三千年的易学历史,儒家不同学派的持久论辩,传播发展了《周易》。然而,在弘扬华夏古老文明的同时,推崇五行,炫耀河洛,把易数神秘化,搞爻变数术,坚持儒学人道却空谈“弥纶天地”,以至于被斥为“虚无缥缈”、“过高地吹捧”、“连伪科学都不如”。受此批驳,一时间芸芸众生谈《易》色变。受此批驳,实难归咎于《周易》原本之真谛。
为了正本清源,著者把《周易》定性为“阴阳爻符号系统学”,肯定了阴阳学说作为《周易》的唯一的基本理论,排斥了《周易》与“五行说”的联姻,否定了“河图、洛书”之说的地位。强调《周易》符号系统的本体定位。采用系统论的观点方法分析研究《周易》阴阳爻符号系统的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