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

韶关

中文名 韶关
市树 阴香树
市花 杜鹃花
主要民族 汉族
外文名 ShaoguanCity、Shiukwan
别名 韶州、韶城、岭南客州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下辖地区 3区、5县、代管2县级市
政府驻地 浈江区风度北路75号
著名景点 丹霞山、广东大峡谷、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南华寺、古佛洞天、珠玑
地区生产总值 1563.93亿元(2022年)
市长 陈志清
行政区划代码 440200
目录导航

建制沿革

韶关韶关(11)先秦时期韶关属南越。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派屠睢率领50万秦军攻打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军基本上占领岭南。随即,秦始皇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设“桂林、象、南海”3个郡,南海郡包括今粤东、粤北、粤中和粤西的一部分,今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韶关属南海郡。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设曲江县,属桂阳郡,治所在今韶关市区东南莲花岭下。

曲江县有2100多年的城市历史,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年)设始兴郡,曲江县为始兴郡治所。

东晋时移治今韶关西南。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设韶州,因州北名胜韶石山得名。

唐为韶州治。五代南汉移治今韶关市。

此后元、明、清皆为韶州路、府治。

民国时期先后设广东省南韶连绥靖区、南韶连道、岭南道、南韶连行政区、北区、西北绥靖区、第二行政督察区等。

1943~1945年设省辖韶关市,为广东省临时省会。

1949年11月,广东省设北江临时行政委员会,在曲江城区设韶关市,辖曲江县等17个县市。

1950年北江临时行政区委员会更名北江专区。

1952年后改设粤北行政区、韶关专区、韶关地区。

1966年曲江县移治今址马坝镇。

1975年韶关市升格为地级市,辖曲江县。

1983年撤销韶关地区,所属县并入韶关市。

1984年起辖3个区9个县3个自治县。

1988年起辖3个区8个县。

2021年,辖3个区,7个县(市)。

行政区划

区划概况

截至2021年,韶关下辖3个市辖区、4个县、1个自治县、2个县级市。

区划详情

3个市辖区:武江区、浈江区、曲江区。

4个县:新丰县、始兴县、仁化县、翁源县。

1个自治县:乳源瑶族自治县。

2个县级市:乐昌市、南雄市。

自然环境

位置境域

丹霞山丹霞山韶关地区东起南雄市界址镇界址村,西至乐昌市三溪镇丫告岭村,直线东西跨度长约186.3公里;北抵乐昌市白石镇三界圩村,南达新丰县马头镇路下村,南北跨度长约173.4公里。西北和东北与湖南省郴州市、江西省赣州市交界;东南接河源市,西南连清远市,南邻广州市和惠州市。

韶关位于广东省北部,北界湖南,东邻江西,东南面、南面和西面分别与广东省河源、惠州、广州及清远等市接壤。介于北纬 23°53′~ 25°31′ ,东经 112°53 ′~114°45′之间 ,东起南雄市界址镇界址村,西至乐昌市三溪镇丫告岭村,全境直线距离东西跨长 186.3公里;北自乐昌市白石镇三界圩村,南至新丰县马头镇路下村,南北为 173.4公里。全市土地面积1.85万平方公里,韶关市区面积3468平方公里。

地质特征

韶关市地处南岭山脉南部,全境在大地构造上处于华厦活化陆台的湘粤褶皱带。地质构造复杂,火成岩分布极广,地层发育基本齐全,岩溶地貌广布、种类多样,岩类以红色砂砾岩、砂岩、变质岩、花岗岩和石灰岩为主。

地貌特征

韶关地形剖面图韶关地形剖面图韶关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河谷盆地分布其中,平原、台地面积约占 20 %。

在地质历史上属间歇上升区,流水侵蚀作用强烈,造成峡谷众多、山地陡峻以及发育成各级夷平面,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自北向南三列弧形山系排列成向南突出的弧形构成粤北地貌的基本格局:北列为蔚岭、大庾岭山地,长140公里;中列为大东山、瑶岭山地,长250公里;南列为起微山、青云山山地,长270公里。其间分布两行河谷盆地,包括南雄盆地、仁化董塘盆地、坪石盆地、乐昌盆地、韶关盆地和翁源盆地。红色岩系构成的丘陵、台地分布较广,特征显著。

仁化丹霞山一带以独特的红岩地貌闻名于世,是中国典型的“丹霞地貌”所在地和命名地,面积约280平方公里,山群呈峰林结构,有各种奇峰异石600多座。

南雄、坪石等盆地属红岩类型,南雄盆地幅员较广,岩层有十分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全市境内山峦起伏,高峰耸立,中低山广布。

北部地势为全省最高,位于乳源、阳山、湖南省交界的石坑崆,海拔1902米,为广东第一高峰。南部地势较低,市区海拨在最低35米。

河流特征

百丈崖峡谷漂流百丈崖峡谷漂流河流主要属珠江水系北江流域,北江以浈江为干流,自北向南贯穿全境,大小支流密布,呈羽状汇入北江。主要支流有武江、墨江、锦江、翁江、凌江、南水。新丰县部分属东江流域。

气候特征

韶关属中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气候宜人。

一年四季均受季风影响,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和东南季风。四季特点为春季阴雨连绵,秋季降水偏少,冬季寒冷,夏季偏热。年平均气温18.8°C―21.6°C,最冷月份(1月)平均气温8°C―11°C,最热月份(7月)平均气温28°C―29°C,冬季各地气温自北向南递增,夏季各地气温较接近。雨量充沛,年均降雨1400―2400毫米,3―8月为雨季,9―2月为旱季。日平均温度在10°C以上的太阳辐射占全年辐射总量的90%,光能、温度、降水配合较好,雨热基本同季,有利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全年无霜期310天左右,年日照时间1473—1925小时,北部乡镇冬季每年均有降雪。

自然资源

韶关韶关

水资源

由于雨量充沛,河流众多,落差大,水量、水力资源丰富。全市有集雨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62条,其中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8条。

多年平均年径流深945毫米,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约为176亿立方米,过境水量28.5亿立方米。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约174.49万千瓦,其中可开发水电装机容量有169.92万千瓦,已开发装机容量146.6万千瓦。

林业资源

韶关是全国重点林区,广东用材林、水源林和重点毛竹基地,被誉为华南生物基因库和珠江三角洲的生态屏障;2012年末林业用地面积142.0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3.3%,活立木总蓄积量7692万立方米。

全国首批6个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之一,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晋级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5个,其中国家级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7.9万公顷。有小坑、南岭、韶关、天井山4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南水湖国家湿地公园,1个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1个芙蓉山国家矿山公园。

生物资源

车八岭自然保护区-苏门羚车八岭自然保护区-苏门羚韶关区域内植物种类起源古老、成份复杂,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华南虎、云豹、黄腹角雉、黑鹿和瑶山鳄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穿山甲、猕猴等52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水松、红豆杉、广东松等36种。林副产品有木材、毛竹、松香、松节油、茶油、桐油、木耳、冬菇、茶叶、白果、杜仲、竹笋、板栗等。

矿产资源

韶关是“中国有色金属之乡”,有“中国锌都”称号,全市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煤炭、铅、锌、铜等55种,保有储量位居全省第一的有23种。

2012年,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中:煤13115万吨,铁矿石3233万吨,锰矿石74万吨,铜矿石8487万吨,铅矿石9841万吨,锌矿石13811万吨,钨矿石18688万吨,钼矿石11500万吨,锑矿石247万吨,铋矿石12818万吨。

2019年末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中:煤1.31亿吨,铁矿石2580万吨,锰矿石74万吨,铜矿石7780万吨,铅矿石8890万吨,锌矿石1.29亿吨,钨矿石1.78亿吨,钼矿石1.15亿吨,锑矿石234万吨,铋矿石1.28亿吨。[10]

土地资源

韶关市土地面积18218.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0.3万公顷,园地2.99万公顷,林地143万公顷,牧草地0.028万公顷。

2021年,韶关市总面积为184.13万公顷。农用地面积171.78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6.06万公顷、园地面积5.46万公顷、林地面积145.53万公顷、草地面积5.82公顷,其他农用地面积4.73万公顷;建设用地面积8.44万公顷,其中城镇及工矿用地面积6.78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面积1.53万公顷、水工建筑用地面积0.13万公顷;未利用地面积3.91万公顷。[4]

人口

韶关市是广东省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区之一,世居少数民族为瑶族和畲族,少数民族总人口约5.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7%。其中瑶族3.2万人,畲族1.1万人,主要分布在乳源瑶族自治县和始兴县、南雄市、曲江区、翁源县、仁化县、乐昌市、武江区等8个县(市、区)的51个乡镇、130个行政村、376个自然村。辖有一个自治县即乳源瑶族自治县,一个民族乡即始兴县深渡水瑶族乡。全市散居少数民族人口3.1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6.4%。

韶关古为长沙、豫章、南越之地,在是古代中原文化和南方岭南文化交汇之地,是多民族的聚居区。居民大部分为汉族客家人,还有小部分广府人,韶关市少数民族以瑶族、畲族为主,还有满、回、京、苗、黎、白、侗、土家等,共44个。

瑶族主要分布在乳源瑶族自治县和始兴县、乐昌市、曲江区、武江区。

畲族主要分布在南雄市和始兴县、乳源瑶族自治县。

2022年末全市户籍人口336.71万人、比上年下降0.01%,其中城镇人口151.16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4.89%。年末常住人口286.1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67.5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8.54%、比上年末提高0.41个百分点;乡村常住人口118.6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1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2.08万人,出生率7.28‰;死亡人口1.91万人,死亡率6.68‰;自然增长人口0.17万人,自然增长率0.60‰。[3]

政治

党委领导

职务 姓名
市委书记 陈少荣[7]
市委副书记 杨安队、陈志清

参考资料:[11][12][13][14]

人大领导

职务 姓名
市委书记 陈少荣[7]
市委副书记 杨安队、陈志清

参考资料:[11][12][13][14]

政府领导

职务
姓名
主任 陈少荣[8]
副主任 林岚、陈曦、沈河民、胡德宁、邓彩虹[15]
秘书长 钟沛东

政协领导

职务
姓名
主任 陈少荣[8]
副主任 林岚、陈曦、沈河民、胡德宁、邓彩虹[15]
秘书长 钟沛东

经济

职务
姓名
市长 陈志清[16][8]
常务副市长 邹振宇[17]
副市长

蒋红林、蒋文泓、张岩、李再丰、罗海俊[15]

秘书长 庄强[18]

综合

职务
姓名
市长 陈志清[16][8]
常务副市长 邹振宇[17]
副市长

蒋红林、蒋文泓、张岩、李再丰、罗海俊[15]

秘书长 庄强[18]

第一产业

职务
姓名
主席 胡海运
副主席 刘大济、张文铭、王德雄、谢天友、卢春燕、刘晓佳、覃峥、林炜东
秘书长

刘祥锋

第二产业

职务
姓名
主席 胡海运
副主席 刘大济、张文铭、王德雄、谢天友、卢春燕、刘晓佳、覃峥、林炜东
秘书长

刘祥锋

第三产业

文化

韶关韶关根据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2年韶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1563.93亿元,比上年增长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4.56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556.69亿元、下降2.5%;第三产业增加值782.67亿元、增长0.7%。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4664元,增长0.1%。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2021年的13.9:36.1:50.0调整为14.4:35.6:50.0。

2022年,韶关市区生产总值742.95亿元、比上年下降1.6%,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7.5%;县域生产总值820.98亿元、增长2.0%,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52.5%。

2022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0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0.23万人。

2022年,全年韶关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9%,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2.8%,服务价格下降0.1%。分类别看,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2.0%,衣着类价格上涨1.2%,居住类价格上涨0.1%,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5%,交通通信类价格上涨6.1%,教育文化娱乐类价格上涨1.6%,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0.2%,其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3%。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4.7%,其中重工业上涨5.1%。[3]

习俗风俗

2022年,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6.01亿元,比上年增长4.9%。其中,农业增长3.7%,林业增长10.7%,畜牧业增长5.1%,渔业增长1.0%。

2022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83.40万亩、比上年增长1.5%,其中稻谷种植面积155.40万亩、下降0.4%;甘蔗种植面积3.90万亩,下降0.9%;油料种植面积60.50万亩,增长1.7%;蔬菜种植面积93.64万亩,增长7.4%;中草药种植面积4.45万亩,增长13.8%。

2022年,全年肉类总产量31.38万吨,比上年增长7.1%。其中:猪肉产量22.84万吨,增长6.9%;禽肉产量8.24万吨,增长7.8%。年末生猪存栏193.59万头,下降1.6%。全年生猪出栏281.39万头,增长6.2%。[3]

宗教文化

2022年,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34家,比上年末增加95家。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467.77亿元,比上年下降0.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7.93亿元,下降1.8%。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9.7%,制造业下降2.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3.4%。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198.64亿元、下降3.3%,股份制工业320.75亿元、下降1.0%,外商及港澳台工业54.76亿元、下降5.5%。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106.90亿元、增长1.9%,重工业增加值271.02亿元、下降3.1%。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工业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2.05亿元,下降4.5%。

2022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8.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6.4%、下降1.4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制造业下降7.7%,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下降9.0%,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长0.2%,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下降9.2%。

2022年,先进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6.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32.5%、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下降10.5%,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业下降14.7%,先进装备制造业下降4.5%,先进轻纺制造业下降7.1%,新材料制造业增长19.2%。

2022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2.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14.4%、下降0.9个百分点。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下降15.5%,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下降9.8%,汽车制造业增长7.4%。

2022年,优势传统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0%。其中: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业下降2.2%,建筑材料下降1.4%,金属制品业增长15.2%,食品饮料业增长6.1%,家具制造业增长32.3%,纺织服装业下降13.4%。

2022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6.2%。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7.3%,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下降3.6%,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23.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9.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6.3%,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下降13.0%。

2022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7.98亿元,比上年下降78.5%。亏损企业亏损总额60.47亿元、增长133.3%,亏损企业数占30.4%。国有控股企业利润由上年盈利43.41亿元转为亏损0.78亿元。股份制企业利润14.05亿元,下降79.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利润3.39亿元,下降73.1%。采矿业利润18.21亿元,增长32.5%;制造业利润11.34亿元,下降85.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亏损11.57亿元,比上年多亏损5.51亿元。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8.29元,增加3.13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1.05%,下降3.69个百分点。

2022年,全年建筑业增加值89.22亿元,比上年下降12.3%。年末资质建筑企业352家,比上年末增加17家。全年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35.34亿元、下降13.2%,实现利润总额3.76亿元、下降5.3%。[3]

地区方言

韶关据五岭之口,商品流通承南启北,唐宋时期为岭南商业重镇。内地货物多经庾岭进入韶州运往广州和南海各地,岭南特产、沿海食盐和国外香料、工艺品等货物也经韶州复道庾岭运往虔州或转运至京师、中原各地。韶州成为联系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南北货物转运集散之地。尤其宋代,随着全国政治经济重心的南移,韶州商业经济更为活跃。韶州铜矿的开采和冶炼(今曲江大宝山一带),产量居全国之首,成为北宋最大的铜冶炼中心,加上韶州永通监(铸钱局)的开办,促进了韶州商业发展,南北贸易往来频繁,在韶州转运集散的北货有丝绸、棉花、茶叶、烟丝、瓷器等,南货有广盐、铜、铁、锡制品、香药、百货、岭南特产等。至明清时期,韶州的牙行业、行栈业、旅栈业、银楼业、中药行业、烟草行业、布匹行业、典当业、米行业、盐行业、京果行业、饮食行业、土纸行业、运输业等颇为兴旺,这一时期在韶州城内和城郊先后建了九大贸易市场(墟市),即清平墟、南皋墟、皇中墟、长坪墟、大墨墟、上韶墟、文化墟、布贤墟、大风墟。各地商人来韶经商频繁,“舟车辐辏,踵接肩摩”。尤其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清政府实行海禁后,广州成为唯一的通商口岸,南北货物和国外进口商品,大都运来韶州转运集散。湘赣、江浙、闽南和广州各地客商,纷纷来韶经商,先后在韶州设立一批商业会馆,其中主要的有广州会馆、四邑会馆、豫章会馆、福建会馆、楚南会馆、赣州会馆、兴宁会馆等。南北货物的云集,韶州关税银也随之日增,至道光年间,韶州太平关年税银收入达21万两,转解户部14万两,比粤海关各口岸年税银之总和11万两还多,成为国库和地方财政的一大财源。

服务业

2022年,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12.46亿元,比上年下降1.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53.30亿元,下降3.4%;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8.22亿元,下降1.9%;金融业增加值81.12亿元,增长5.3%;房地产业增加值113.37亿元,下降2.1%;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69.78亿元,下降0.1%(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8.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下降2.7%)。现代服务业增加值377.06亿元,增长0.5%。

固定资产投资

2022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19.7%。分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增长2.6%,民间投资下降27.7%(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46.3%),港澳台、外商经济投资下降16.9%。分地区看:市区下降23%,县域下降17.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31.1%,第二产业投资下降10.5%(其中制造业投资下降2.8%),第三产业投资下降23%。基础设施投资下降12.9%,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35.4%。其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下降27.3%,道路运输业投资下降39.7%。

2022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13.56亿元,比上年下降48.5%。分地区看:市区52.08亿元,下降51.0%;县域61.48亿元,下降46.2%。按用途分:商品住宅投资89.69亿元,下降50.0%;办公楼投资0.60亿元,下降50.1%;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2.68亿元,下降30.5%。

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2022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3.97亿元,比上年增长1.2%。从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454.55亿元,增长1.0%;餐饮收入39.42亿元,增长2.9%。

2022年,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比上年增长10.6%,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20.8%,化妆品类下降27.9%,日用品类下降7.7%,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25.6%,书报杂志类增长8.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5.6%,中西药品类下降15.4%,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1.1%,家具类增长17.3%,通讯器材类增长46.5%,石油及制品类增长5.2%,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下降17.3%,汽车类增长6.2%。全年全市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6.73亿元、下降3.6%,占全市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的5.2%。

2022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198.0亿元,比上年下降10.1%。其中,出口90.9亿元,下降1.7%;进口107.1亿元,下降16.2%。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出口57.5亿元,增长9.6%;加工贸易出口33.4亿元,下降16.6%。按出口商品分:玩具出口增长2.0%,机电产品出口下降10.3%,纺织纱线、织物及其制品出口增长4.1%,服装出口下降70.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12.4%。按出口市场分:对香港出口下降45.9%,对欧盟出口增长10.8%,对美国出口增长1.6%,对日本出口增长20.2%。全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3个,实际利用外资5.2亿元、下降24.1%。

金融

2022年,落实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全年办理留抵退税34.33亿元、比上年增加28.03亿元,办理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缴税费6.94亿元。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4.52亿元、比上年下降13.3%(剔除留抵退税因素下降6.6%),其中税收收入43.64亿元、下降26.4%。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55.19亿元,下降4.1%。其中:教育支出61.93亿元,增长0.1%;卫生健康支出37.09亿元,下降1.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2.75亿元,下降0.3%。民生类支出274.3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7.2%。

2022年,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423.7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6%。各项贷款余额1651.32亿元、增长9.8%,其中住户贷款821.95亿元、增长6.2%,企(事)业单位贷款822.10亿元、增长12.9%。住户贷款余额中,个人消费贷款665.69亿元、增长3.4%,其中中长期消费贷款634.81亿元、增长2.4%,短期消费贷款30.87亿元、增长7.2%。企(事)业单位贷款中,短期贷款200.70亿元、增长3.5%,中长期贷款540.85亿元、增长17.6%。年末全市农村商业银行本外币存款余额576.58亿元,增长5.4%;各项贷款余额385.58亿元,增长17.5%。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0.67%,较年初下降0.44个百分点。存贷比68.13%,比上年提高0.71个百分点。

2022年,全年实现保费收入63.96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寿险公司保费收入42.79亿元、下降0.9%,产险公司保费收入21.16亿元、增长9.6%。健康险保费收入9.99亿元、增长0.5%,意外伤害险业务保费收入1.77亿元、下降11.1%。全年共赔付支出22.06亿元,增长17.4%。其中:寿险业务赔付支出8.39亿元,增长8.4%;财产险业务赔付支出13.67亿元,增长23.8%。健康险赔款支出4.36亿元、增长15.1%,意外伤害险赔款支出0.50亿元、增长9.2%。[3]

交通

瑶族民族风情瑶族民族风情韶关是“马坝人”的故乡,石峡文化的发祥地。舜帝南巡曾经过此地登韶石山而奏韶乐,动听的乐曲使周围的山石也为之动容。历史上的韶州被誉为“岭南名郡”,孕育了以陈朝重臣侯安都、唐代名相张九龄、唐代诗人邵碣、宋代名臣余靖、明代抗倭名将太子太保陈磷、清代文学家廖燕、抗日战神薛岳、铁军创始人张发奎、为杰出代表的大批历史名人。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在韶州弘法37年,南华寺因此成为禅宗的“南宗祖庭”。

韶关民间文化艺术种类丰富,包括客家山歌、采茶戏、花鼓戏、花灯戏、山歌剧、说书、快板、粤曲、舞龙、舞狮等民间歌舞以及木雕、编织、刺绣、剪纸等民间工艺。

铁路

各地习俗风俗有浓郁的岭南客家汉族色彩,瑶、畲两族也各具民族特色。汉族地区在农业生产方面,依照二十四节令的规律安排生产,成为习惯。从事农活早出晚归、请亲朋帮工成为传统,山区还有春种田基豆、冬放野牛、打横塘、检油茶等等各种习俗。经商贸易讲究择吉开张、注重招牌,有赶墟日(定期集市)、赊销等习俗。

在居住方面,农村多以姓族聚居,讲究风水择地而居,有姓族大屋(檐街屋)、围龙屋、“四点金”住宅、骑楼式住宅、围楼、“小康房”等住宅类型。

饮食方面,注重节日饮食,讲究吃“团年饭”、“团圆饭”,有炒米饼、米糕、油糍、灰水糍、艾糍等十数种有特色的年节食品,民间普遍重视传统节日,除春节、元霄、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阳外,还有尝新节、冬至节等。

婚俗方面,农村仍有哭嫁、送嫁、迎亲、拜堂、闹洞房等古俗遗风。民间重视传宗接代和靠子女养老送终,还有修族谱家谱、春节清明祭祖以及订立族规、奖励读书等传统。瑶、畲两族有各自独特的风情习俗,在姓名称呼、起居饮食、衣冠服饰、喜庆禁忌、社会风尚等各方面富有当地民族特色。

赛龙舟:每年端午赛龙舟已逐渐成为韶城的传统风俗,也是韶关推动全民健身,丰富韶城人民文体生活而每年举行的三项重大活动之一,至今韶关已成功举办了9届。每年初夏的端午节龙舟比赛,武江河段便人山人海,欢声雷动,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这里,观看一年一度的龙舟比赛。据悉,韶关已连续举办了20届龙舟赛。端午赛龙舟传承了百舸争流、同舟共济的龙舟精神,展现了韶关民俗风情,形成了全市特有的龙舟文化。

公路

韶关宗教历史久远,宗教文化源远流长,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佛教、道教信徒较多。一些宗教庙会如南华诞等影响至今,信徒在饮食、服装等方面有一些宗教色彩。

水运

韶关是全国内地客家人四大聚集地之一,被称之“岭南客州”。全市300多万人口中,70%以上是客家人。韶关以客家方言为主,粤方言次之,瑶族、畲族等少数民族内部交流还保留着本民族语言。韶关市区、乐昌市区和仁化县城则普遍使用粤方言(广州话),普通话在市区、县城及工矿区也普遍使用。此外,还有少量农村地区使用湘方言、闽南方言、北江船话和粤北土话。韶关瑶族群众使用瑶语,畲族群众则已放弃本民族语言转用汉语。

航空

韶关具有丰富的陆路、水路交通运输资源。韶关是国家铁路一级枢纽与全国179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布局规划城市之一,已形成以“三铁五高一航”为主骨架的综合交通网。浈江、武江、南水、滃江、北江干流、新丰江等各大小支流呈叶脉式密布全市,形成公路、铁路、水路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丰富的交通运输资源使韶关融入广州一小时生活圈。

2022年末公路通车里程1.7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766.50公里。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55.97万辆、比上年末增长8.7%,其中私人汽车50.21万辆、增长6.0%。民用轿车保有量32.82万辆、增长7.1%,其中私人轿车31.61万辆、增长6.2%。[3]

社会

普速铁路

京广铁路(客运站有韶关东站、乐昌站、坪石站)

赣韶铁路(客运站有南雄站、始兴站、丹霞站)

柳韶铁路(列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途径柳州、贺州、连山、连南、连州、乳源、韶关)

赣韶铁路复线(列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途径赣州、南康、大余、南雄、始兴、仁化、韶关)

韶龙铁路(规划中,途径韶关、翁源、连平、龙川)

咸韶铁路(规划中,途径咸宁、崇阳、平江、浏阳、醴陵、攸县、茶陵、炎陵、桂东、汝城、仁化、韶关)

高速铁路

高铁高铁京港高铁(客运站有韶关站、乐昌东站)

昆厦高速铁路(规划中,途径昆明、河池、桂林、韶关、梅州、厦门)

韶关市八大火车站列车数量统计表(截止2016年8月)
车站 列数 车站 列数
韶关站 113趟 坪石站 9趟
韶关东站 57趟 南雄站 12趟
乐昌站 8趟 始兴火车站 5趟
乐昌东站 在建 丹霞山火车站 10趟

科技事业

韶关市八大火车站列车数量统计表(截止2016年8月)
车站 列数 车站 列数
韶关站 113趟 坪石站 9趟
韶关东站 57趟 南雄站 12趟
乐昌站 8趟 始兴火车站 5趟
乐昌东站 在建 丹霞山火车站 10趟

教育事业

  • 高速公路

G4京港澳高速公路、韶赣高速公路、韶关环城高速公路、广乐高速公路、武深高速公路、大广高速公路、汕昆高速公路

规划高速:黄长高速公路(湖南临武黄沙镇----乐昌长来镇)

韶贺高速公路(始兴、韶关、乳源、阳山、贺州)

雄乐高速公路(乐昌、仁化、南雄)

韶新高速公路(韶关、翁源、新丰)

韶四高速公路(韶关、英德、清远、四会)

  • 汽车客运

至2017年底,全市等级道路客运站21个,其中一级客运站1个(韶关南客运站),二级客运站7个。通农村客运班线131条,1082个行政村开通农村客运班车。

  • 公交系统

韶关市辖区公共交通共43条线路。公交线路均为无人售票,均上车投币,设有岭南通·韶州通刷卡服务。

韶关公交系统由三家公司经营:韶关市公共汽车公司、韶关市韶运集团、韶关市汽车运输有限公司。

  • 公共自行车

2013年1月韶关公益性自行车租赁正式启动,是一项便民利民、倡导低碳环保城市生活的公益性民生实事,同时也是韶关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

文卫体育

韶关港地处珠江水系的北江中上游,韶关港码头主要分布在北江、武江和浈江两岸,分为乌石、白土、新港、浈江、武江五个港区。通过珠江流域的北江、武江、浈江、西江等内河航道,韶关港货物可通江达海,直达清远市、珠三角地区、港澳地区和广西的部分地区。

韶关的港口形成可追溯至清朝,建国以后从1950年开始,国家有计划地投资建设韶关港。韶关港已有相对设施较完善的50~300吨级泊位61个,港口主要运输货种有水泥、矿石、煤炭、煤灰、竹木、钢材和集装箱等。

在2008年底,开通韶深铁海联运。盐田国际牵手韶关建设集装箱码头内陆港。

至2017年底,内河航道维护通航里程386公里,其中等级航道256公里,泊位23个。全市营运船舶890艘。2017年韶关港年吞吐量为63.9万吨,水路货运周转量105.7亿吨·公里。

邮电信

韶关丹霞机场建设基本情况。韶关丹霞机场是广东省第9个民用机场,计划2019年年底建成投入运营使用。该项目已列入国家、民航和省、市“十三五”规划及重点项目。2017年5月8日,广东省机场管理集团韶关丹霞机场有限公司正式揭牌,由广东省机场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与韶关市城市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出资设立,为下一步韶关机场改扩建项目的报批、建设、运营、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机场进场道路前期工作有序开展。韶关丹霞机场建成后不仅有利于全市依托机场重点发展航空经济产业,而且有利于韶关改善招商引资环境,扩大对外交流合作,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对市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韶关机场(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C)

南雄通用机场(2020年前开工建设)

民生保障

安全生产

韶关是广东第一架飞机诞生地。“十一五”期间,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家,产值达289.6亿元;省民营科技企业89家,产值达40.55亿元。

2022年,年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421家、比上年增加45家,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941.37亿元。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家,比上年增加5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8家。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9个、比上年增加17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10个、比上年增加25个。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1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0个。

2022年,全市专利授权总量4103件、比上年减少22.7%,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660件、增长73.2%。全年《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量5件。年末全市有效发明专利量1985件、比上年末增加606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6.94件。全年有577家企业获得专利授权2979件,其中179家企业有发明专利授权607件、比上年增加280件。

2022年,全市共有建成的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个、省级授权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5个。全市共有建成的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1个;法定计量检定机构9个,特种设备综合检验机构1个,法定产品质量检验机构1个。

截至2022年底,获得资质认定计量认证的检验检测机构123家。获得质量、环境、职业健康三大管理体系认证企业分别为956、650和558家,分别比上年底增加167、133和132家。获得3C产品认证的企业41家。[3]

资源环境

2022年,全年各级各类教育招生数16.84万人,比上年减少5.0%;在校生67.14万人,增长0.02%。拥有全日制高等学校2所,技工学校3所,普通中学151所,中等职业学校14所,小学217所。[3]

高等院校

韶关学院(本科)、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专科)

普通高级中学

广东北江中学(广东省重点中学)、韶关一中(广东省重点中学)、韶关实验中学、韶关田家炳中学(韶关市重点中学)、韶钢一中、韶关二中、韶关曲仁中学、韶关五中、韶关曲江中学、韶关曲江一中、广东南雄中学、南雄市第一中学、南雄黄坑中学、始兴中学、始兴风度中学、仁化中学、仁化一中、翁源中学、翁源龙仙中学、翁源龙仙二中、新丰一中、乳源高级中学、乐昌一中、乐昌二中、乐昌城关中学等。

普通初级中学

韶关市区内的初级中学:韶关三中、韶关四中、韶关七中、韶关八中、韶关九中、韶关十中、韶关十一中、韶关十三中、韶关十四中、韶关十五中

职业教育

韶关市技师学院、韶关第二技师学院、广东省工业高级技工学校、广东省南方高级技工学校、广东省岭南工商一技(原有色一技)、粤北技工学校、核工业华南技校、韶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韶关市北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南雄市中等职业学校。

普通小学

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院附属小学、执信小学、至和汤邓淑芳纪念学校、和平小学、田家炳小学、华泰小学、东岗岭小学、镇泰小学、红星小学、长乐中心小学丶朝阳小学等。

旅游

珠玑古巷珠玑古巷

2022年,年末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11个,图书总藏量346.34万册。文化系统公办艺术表演团体2个,博物馆13个,文化馆11个。年末全市有广播电视台9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9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9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42.42万户,比上年末增长5.6%。2021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31.0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0%。

2022年,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健康机构2149个(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59个、卫生院99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5个,妇幼保健机构9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个,卫生监督机构9个,村卫生室1326个。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2.56万人、比上年增长5.8%,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0.84万人、注册护士1.26万人;拥有医疗床位2.21万张,其中医院1.68万张。全市99家卫生院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513人,床位3285张;9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74人,9家卫生监督机构拥有卫生技术人员99人。甲乙类传染病10612例、发病率373.72/10万,死亡47人、死亡率1.66/10万。

2022年,成功承办了广东省第十三届中学生运动会和广东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韶关代表团在广东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竞技项目一等奖13个、二等奖30个、三等奖21个,团体总分第三名,获团体总分二等奖;获表演项目竞技类一等奖、技巧类一等奖、综合类二等奖;获组织奖、体育道德风尚奖。[3]

韶关市博物馆韶关市博物馆

著名人物

2022年,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28.01亿元,增长20.4%(按上年不变价计算)。邮政业务总量9.60亿元、增长10.0%(按2020年不变价计算),邮政行业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1.24亿元、增长10.6%。快递业务量3464.02万件,增长22.1%;快递业务收入5.52亿元,增长7.0%。年末电话总用户332.20万户,增长2.6%。其中:固定电话用户33.8万户,下降6.4%;移动电话用户298.4万户,增长3.8%。年末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98.8万户、增长6.7%,年末移动宽带用户270.8万户、增长3.8%。[3]

荣誉

2022年,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411元,比上年增长4.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0%。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742元,增长3.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34元,增长4.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1.82,比上年缩小0.04。

2022年,全年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487元,比上年增长0.7%。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5169元,增长0.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376元,增长0.4%。全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9%(其中城镇为37.4%、农村为38.9%),与上年一致。

2022年,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含离、退休人员)77.87万人,比上年末增长4.0%;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04.34万人,增长1.3%。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含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87.69万人、下降8.2%,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68.71万人、下降13.6%,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18.98万人、下降6.4%。参加工伤保险46.24万人,增长4.3%。参加失业保险35.97万人,增长3.9%。参加生育保险44.57万人,下降4.9%。年末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待遇的离、退休人员24.69万人,增长4.4%。年末全市城乡居民享受低保人数5.05万人,其中城镇居民0.59万人,农村居民4.45万人。全年发放低保金3.11亿元。共有7804人享受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其中城镇有750人、农村有7054人。

2022年,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床位13314张,收养救助人员4270人。城乡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1551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95个。年末敬老院88所、床位数3588张、在院人数2251人,社会福利院11所、床位数2186张、在院人数862人。全年共发行销售福利彩票2.40亿元,筹集福利彩票公益金0.74亿元。年末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量为6.92个。注册志愿者人数59万人,注册志愿者人均参与志愿服务时数累计66.7小时。[3]

词条图册

2022年,全年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147起,死亡71人、下降19.3%,直接经济损失2109万元,未发生较大和重大事故。全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29起、比上年上升14.2%,死亡53人、下降18.5%,受伤139人、上升32.4%,直接经济损失365万元、上升9.7%。[3]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