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史

作者 吴存浩
页数 1273
ISBN 9787810276962
目录导航

内容简介

内容提要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

农业大国,有着丰富而宝

贵的农业遗产。本书以我

国农业发展的历史为线

索,详细地描述了中国农

业历史的轨迹,深刻地揭

示了中国传统农业发展

的规律,全面地分析了我

国现代农业的基础,填补

了我国历史科学研究领

域中的一个重大空白。

全书依据中国农业

发展阶段,共分为4卷9

章47节,描述了中国农

业经济自产生直至1949

年漫长的发展过程。其中

不仅涉及到农业经济管

理、土地制度等农业生产

关系的变革与发展,而且

涉及到耕作技术和制度、

农业生产工具和设备、农

作物种植构成和种类、家

畜家禽的饲养和兽医、园

艺栽培技术、农田水利建

设、气象预测预报、农业

科学技术总结及传播等

农业生产力的演变与发

展,全面而系统叙述了中

国农业由原始农业向传

统农业再向近代农业发

展历程,展示了我国现代

农业建设中应该汲取的

历史精华。

本书对于从事研究

中国经济史、中国农业科

技史、中国史的史学工作

者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价值;对于从事农业科技

研究和农业经营的管理

人员也有重要的参考和

启迪作用。

目录

目录

第一卷 原始农业卷

第一章 原始农业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我国原始农业起源及地域分布

一、原始农业起源原因

1.人类的进化

2.天然食物的不足

3.采集经验的积累和丰富

4.各种农业生产条件的诞生

5.特殊的地理环境

二、原始农业起源地域分布

1.华南及沿海地区

2.长江流域

3.黄河流域

第二节 原始农业发生、发展期的农作制、工具和农艺

一、原始农业发生期及农作制度

1.农业发生期与自然模仿农作制

2.石斧与生荒农作制

二、前期锄耕农业

1.来耜锄与熟荒农作制的出现

2.前期锄耕农业的代表性遗址

3.传统农艺的萌芽

三、中期锄耕农业

1.中期锄耕农业的代表性遗址

2.翻土类农具的进步和犁耕农业的萌芽

3.中期锄耕农业的农艺水平

第三节 原始农作物驯化栽培

一、最早驯化的农作物与“五谷”

1.我国最早驯化的农作物

2.原始社会的“五谷”

二、主要农作物的驯化栽培

1.黍、稷

2.粟

3.菽

4.小麦和大麦

5.高粱

6.稻

7.大麻和苎麻

8.芝麻

9.花生

10.芋头

11.葫芦

12.白菜和萝卜等

第四节 原始动物驯化饲养

一、原始饲养业的萌芽和形成

1.我国最早驯养的动物

2.“六畜”及其来源

二、原始动物驯养措施及发展阶段

1.原始动物驯养措施

2.原始家畜驯养的发展阶段

三、关于原始畜牧业起源及作用

1.关于原始畜牧业的起源

2.原始社会家畜饲养的作用

第五节 原始社会农业管理及土地制度

一、原始社会的农业经济管理

1.女性主宰农业生产的时代

2.男性管理农业经济的开端

二、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

1.土地集体占有观念的产生和部落土地公有制的形成

2.部落土地公有制的裂变

3.部落联盟土地所有制和个体家庭土地承袭占有制的形成

第二章 原始农业的繁荣

第一节 农业区开发与夏商周发祥

一、夏人、商人农业繁荣区

1.晋南、豫西和豫东地区

2.冀中南、鲁西和豫北地区

3.关于夏商都城屡迁的原因

二、周人农业繁荣区

1.汾水下游地区

2.关中地区

第二节 生产工具的改良和耕作制度的进步

一、木石制农具发展趋势和金属工具的产生

1.木石蚌骨制农具的缓慢发展

2.青铜制农业生产工具的出现

二、耕作方法与制度

1.火耕火种方式的继续存在

2.“�田”

3.耦耕

4.耕作制度

第三节 系统性田间生产技术及农业科技理论的出现

一、系统性田间生产技术的形成

1.平治水土的开端

2.施肥技术的重视

3.垄作法的萌芽

4.播种技术的进步

5.中耕除草的重视

6.虫害防治的开始

7.排灌工程的萌芽

二、历法、物候、气象和农业地理学的产生

1.历法学的诞生

2.物候学的问世

3.农业气象学的产生

4.农业地理学的出现

第四节 农业经济构成

一、大田种植

1.粮食作物

2.桑麻种植与葛的采集

二、园艺栽培

1.蔬菜栽培

2.林果栽培

三、家庭饲养业

1.饲养种类和数量的增多

2.畜牧科技的产生

第五节 土地制度与西周农业区的扩展

一、土地分封制

1.土地分封制的产生

2.“井田”与土地分封制的关系

3.土地分封制下的赋税征收

二、西周农业区的扩展

1.齐鲁地区

2.楚随地区

3.吴越地区

4.燕地

5.魏唐地区

第二卷 传统早作农业定型卷

第一章 传统农业的产生

第一节 土地制度的变革和重农思想的产生

一、土地制度的变革

1.土地分封制的瓦解

2.封建土地国有制的产生与赋税征收的变革

3.封建大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4.自耕农小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二、重农思想的形成

1.重农思想的缘起

2.重农思想的形成

3.战国农家的经济思想

4.重农思想评价

第二节 铁农具的使用及灌溉农业的兴起

一、冶铁业的兴起与铁农具的逐渐普及

1.冶铁业的兴起

2.铁农具的逐渐普及

二、牛耕、铁犁和铁耕

1.牛耕和铁耕的起源

2.牛耕与铁犁的结合

3.铁耕的意义

三、灌溉农业的兴起

1.大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出现

2.此期农田水利建设特点

3.大型农田水利工程兴起的社会效果

第三节 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产生及农业资源保护

一、传统农业耕作技术的产生

1.土地耕翻的精细与垄作制的完善

2.施肥的重视与耕作制度的进步

3.田间管理技术的初步精细

4.稻作生产的进步

二、农学理论的初步总结

1.农艺技术文字总结的开始

2.天、地、人三大因素的初步认识

三、农业资源保护的重视

1.保护农业资源思想的产生

2.先秦保护农业资源的内容

四、救荒措施

1.春秋前的农业灾害及荒政萌芽

2.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灾害及救荒措施

第四节 农业生产水平及农业经济构成的变化

一、农业生产水平及大田农作物构成

1.谷物亩产量及农业劳动生产率

2.粟麦菽栽培的重视

3.桑麻生产

二、蔬菜与林果栽培

1.专业性蔬菜栽培的产生

2.果树园圃的兴起

3.林木栽培的重视

三、家畜家禽和家鱼饲养

1.家庭饲养业的初步繁荣

2.饲养管理与兽医、相畜术

第二章 传统旱作农业的发展

第一节 农业经济思想及相应政策

一、秦汉之际重农思想及政策

1.秦代“上农除末”过激性重农政策

2.汉初重农政策

3.积贮论与贵粟论的产生

二、西汉中期农业经济思想及其政策

1.古典经营思想的危机

2.限田论的兴起

3.汉武帝时代的重农思想及农业政策

三、《管子》农业经济思想

1.出发点:富国安民

2.生产观:民尽力,地尽利

3.国家控制模式:薄税敛,通于轻重

4.消费论:节用、侈靡

四、西汉后期及东汉的农业经济思想与政策

1.限田措施与复井田思想的勃兴

2.“本末”及谷价理论的发展

五、自然灾害与救荒政策

1.自然灾害的加重

2.救荒政策和措施

第二节 土地制度的发展及阶级关系的变化

一、封建国有土地的来源及分配形式

1.封建国有土地的来源

2.国有土地的使用和经营方式

二、大土地私有制的演变

1.军功地主大土地私有制

2.“封君”和“素封”大土地所有制

3.世族地主大土地所有制

三、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1.自耕农私有土地的来源

2.自耕农经济的特点

第三节 农业生产物质条件和主要农业区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1.农业生产工具铁器化的完成

2.农具多样化、专业化发展趋势出现

3.牛耕的普及

二、水利建设高潮与灌溉机械的发展

1.水利工程理论的探索

2.大型水利工程及其特点

3.小型灌溉工程及提水机械

三、秦汉时期的主要农业区

1.黄河中下游农业区

2.龙门、碣石以北农业区

3.黄河流域以南农业区

第四节 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一、旱作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1.《�胜之书》和《四民月令》

2.土壤耕翻原则和耕后保墒技术的出现

3.品种选择及引进

4.分期施肥技术的出现

5.播种技术的进步

6.代田法与区种法

7.中耕除草、旱地灌溉和植物保护

二、稻作农业生产技术

1.水稻品种

2.插秧、施肥、中耕、灌溉和两熟制的萌芽

三、农时、气象和植物生态学知识的丰富

1.历法体系的形成和24节气的完备

2.气象观测水平的提高

3.植物生态学的丰富和农业地理学的发展

第五节 农业生产水平及林牧渔业经济

一、谷物生产

1.谷物亩产量

2.谷物种植构成的变化

二、桑麻栽培

1.栽桑饲蚕

2.麻苎种植

三、蔬菜种植

1.蔬菜品种的增多

2.蔬菜栽培技术的进步

四、畜禽鱼蜂饲养的初步繁荣

1.发展畜牧业的政策和措施

2.畜牧业发展概况及类型

3.家畜饲养管理技术的提高

4.家鱼饲养业的发展和蜜蜂饲养的出现

五、林果业

1.林业经济思想

2.果树品种的增多和栽培技术

3.林业资源利用及用材林栽培

4.茶业的发源与兴起

第三章 传统早作农业的定型

第一节 农业经济思想与土地制度

一、农业经济思想的演变

1.重农思想的发展

2.世外桃源思想的产生

二、三国时代的屯田制

1.屯田原因

2.屯田概况

3.三国屯田的历史作用

三、西晋占田课田制

1.占田课田制的内容

2.占田有限思想的深化及占田课田制的产生

3.占田课田制的历史地位

四、北朝均田制

1.均田制产生的历史背景

2.北魏均田制的具体内容

3.均田制的实施及其性质和作用

4.北齐、北周均田制的发展

五、东晋南朝占山固泽制

1.占山固泽狂潮和占山固泽合法论的出现

2.占山固泽令的内容及实施状况

3.东晋南朝的赋税征收

六、两晋南北朝屯田

1.西晋至北周屯田

2.东晋南朝屯田

第二节 地主与自耕农经济

一、北方坞壁式地主经济

1.坞壁地主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2.坞壁地主经济的特点及作用

二、南方地主庄园农业经济

1.南方地主庄园农业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2.南方庄园农业经济的性质

3.南方地主庄园农业经济的作用及衰败

三、南北朝时期的寺院地主经济

1.寺院地主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2.寺院地主经济的阶级关系和剥削方式

3.寺院地主经济的起伏

四、自耕农经济

1.巩固和发展自耕农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2.自耕农土地来源

3.自耕农经济的特点及作用

第三节 农业生产条件、水平及保护措施

一、生产工具的专业化、配套化、地区化

1.农具制作技术的进步

2.农具种类及特点

二、农田水利建设及其科学性的提高

1.地学知识的发展

2.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规模及数量

3.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已趋向全面科学化

三、谷物亩产量

1.度量与亩积的演变

2.粮食亩产量的提高

四、农业灾害与救荒措施

1.农业灾害特点

2.荒政

第四节 旱作技术体系的定型与稻作技术的提高

一、《齐民要术》与贾思勰的农业思想

1.《齐民要术》

2.贾思勰的农业经营思想

二、旱作技术体系的定型

1.旱作农业主要矛盾认识的深化

2.耕、耙、耢土壤耕作技术的形成

3.轮作制的成熟和间作、套种的初步发展

4.绿肥作物栽培与圈肥积造

5.农作物育种技术的提高

6.播种经验的提高

7.中耕技术的成熟

8.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提高

三、水田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1.水稻育种技术的进步和多熟制的萌芽

2.精细整地和适时播种秧插

3.中耕除草与施肥

4.合理灌溉与晒田技术的出现

5.抗御海潮技术的出现

第五节 农业构成的演变及畜牧园艺业生产技术

一、大田农作物

1.粮食作物

2.纤维和油料、糖料作物

二、蔬菜作物

1.蔬菜品种

2.蔬菜栽培技术

三、林果业

1.果树品种分布及生产特点

2.果树栽培技术的提高

3.用材林木栽培

四、茶与蚕桑业

1.茶区的扩大

2.蚕桑业的发展

五、家庭饲养技术的初步全面总结

1.家庭饲养内容的变化

2.相畜、阉割、杂交及兽医技术水平的提高

3.畜种繁殖和饲养管理

第三卷 作统水田农业定型卷

第一章 水田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第一节 农业经济思想、政策及田制、税制

一、隋代均田制及急农政策

1.均田制的实施

2.急农政策的推行

二、唐代前期的重农政策

1.唐太宗的静为农本思想及政策

2.武后重农措施

3.唐玄宗的农业政策

三、唐代均田制及租庸调制

1.均田制及租庸调制的内容和特点

2.均田制的实施

3.均田制的崩溃

四、两税法和唐代后期的农业经济思想

1.两税法的渊源和实施

2.唐后期农业经济思想

五、五代十国的农业政策与生产环境

1.南北方农业生产社会环境的差异

2.后周的农业政策

第二节 官田、私地及相应租佃关系

一、官田垦耕方式及分类

1.公廨田和职分田

2.屯田和营田

二、土地私有制及租佃关系的变化

1.中唐前大土地私有制膨胀途径

2.中唐后地权及租佃关系的变化

3.庄园农业经济的发展

4自耕农经济的变化

三、寺院庄园农业经济

1.寺院庄园农业经济的膨胀

2.寺院庄园农业经济管理及其性质

3.隋唐五代时期的抑佛

第三节 农具、农田水利、田垦及粮食亩产量

一、农具

1.铁冶与农具制造技术

2.整地农具的进步

3.排灌工具的进步

4.面粉加工工具的发展

二、农田水利

1.水利科技的进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

2.农田水利工程兴建及特点

3.农业气象观测与预报

三、田垦

1.向山要地:�田

2.向水要地:圩田、葑田和埭田

四、粮食亩产量

1.隋唐度量衡及亩制

2.唐代粮食亩产量

第四节 南方农业经济中心地位的确立及农业生产保护措施

一、农作制度的进步

1.旱作农业区轮作复种制的成熟

2.稻作农业区稻麦复种制的产生

二、南方农业经济中心地位的确立

1.北方农业经济发展的滞步

2.南方农业经济的腾飞及特点

3.大运河开凿的得失

三、农业生产保护措施

1.自然灾害

2.治蝗与救荒

第五节 农业构成及园艺、畜牧业生产技术

一、大田农作物

1.麦豆作物比重的上升

2.桑麻及棉花栽培

3.茶栽培的扩大

二、园艺作物与用材林木

1.蔬菜品种的增加

2.果树的引种及栽培

3.用材林木栽培技术

三、动物饲养

1.畜禽和虫鱼饲养

2相畜术及兽医术的提高

第二章 传统稻作农业的定型

第一节 农业生产关系的演变

一、两宋农业生产关系

1.两宋农业政策

2.两宋国家土地所有制及经营方式

3.地主土地所有制的膨胀

4.客户、佣夫和租佃制、雇佣制

5.自耕农与赋税

二、辽、西夏、金的农业政策

1.辽的农业政策及农业区的扩大

2.西夏农业生产的发展

3.金代农业生产关系及农业发展特点

三、元代农业生产关系

1.蒙元对农业生产的消极影响

2.蒙元重农政策及其贯彻

3.国有土地及职田、屯田

4.大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5.赋税制度的复杂化

6.寺院地主经济的再度膨胀

第二节 农业经济思想的深化及荒政

一、农业经济思想的深化

1.农本思想的发展

2.抑兼并、限田思想的徘徊

3.谷价理论的提高

4.救荒理论的出现

5.“等贵贱,均贫富”思想的产生

二、宋元荒政

1.自然灾害的加重

2.救荒措施

第三节 农具、田垦与农田水利

一、传统农业生产工具的繁荣

1.农业生产工具的多样化

2.传统农具分类及特点

二、土地开垦技术的提高

1.梯田修建

2.圩田建设综合性效益研究

3.沟洫台田的出现

三、农田水利的兴盛

1.水利科技及管理

2.农田水利工程的兴建

3.气象观察与预报

第四节 农学、农业生产技术及生产水平

一、农学的初步繁荣

1.陈�及《陈�农书》

2.王祯及《王祯农书》

3.《农桑辑要》、《农桑衣食撮要》及其他

二、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初步完备

1.时宜、地宜认识的提高与突破

2土地耕作技术的提高

3.土壤肥力观的深化和施肥技术的提高

4.种植制度的进步

5.选种与播种技术的提高

6.田间管理技术的提高

三、粮食亩产量的提高与不平衡性

1.宋元度量衡与亩积

2.各主要农业区粮食亩产量

第五节 农业构成及农产商品化的加深

一、粮食作物构成及其商品化

1.粮食作物种植构成的变化

2.粮食商品率的提高

二、桑麻与棉花的栽培

1.苎麻栽培面积的扩大及技术总结

2.江浙桑蚕重心地位的确立和植桑饲蚕技术的提高

3.棉花种植的推广及栽培技术的初步总结

三、茶、蔗栽培及其商品化

1.茶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及茶政

2.甘蔗种植的兴盛

四、传统园艺的全面发展

1.蔬菜栽培

2.花卉和药材栽培

3.果树栽培

4.用材林木栽培

五、家庭饲养业的发展

1.家畜家禽饲养

2.家鱼及昆虫饲养

第四卷 传统农业化卷

第一章 传统农业的精细化

第一节 农业政策、赋役制度和荒政

一、明清初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1.明初“安民为本”与农业政策

2.清初“宽民为本”与农业政策

二、明清时期赋役制度的变化

1.一条鞭法的产生、内容及其利弊

2.地丁合一制的产生及其意义

三、明清时期的荒政

1.自然灾害的频发与救荒书的繁荣

2.明及清前期荒政

第二节 土地占有形式及封建剥削方式

一、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及其经营方式

1.明代国家土地所有制及其经营方式

2.清前期国有土地的处理及经营

二、土地私有制及租佃关系

1.明代大土地所有制发展特点及租佃关系

2.清前期大土地所有制发展特点及租佃关系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特点及其经济发展趋势

第三节 农业经济思想的发展

一、明代农业经济思想

1.地主阶级田制思想的僵死化

2.救荒思想的活跃

3.农业与商业、农民与国家关系的进一步探索

4.人口理论的初步探索

二、明清之际的农业经济思想

1.明末农民的“均田免粮”思想

2.农工商皆本论的产生

3.田制问题的反思

三、清前期农业经济思想

1.农业在“富民”中的作用探索

2.“有田者必自耕”思想的提出

3.人口问题与米价理论的探索

第四节 农业资本主义的萌芽

一、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指标

1.农业雇佣劳动的自由化

2.农业雇佣劳动制的利益

二、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前提

1.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

2.商业性农业特点的具备

三、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的形式

1.自耕农、佃农雇工经营

2.地主雇工经营

3.商人租地雇工经营

四、农业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水平、规律及影响

第五节 水利、田垦与大田农作物种植构成

一、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

1.水利科技的进步

2.农田水利建设的成就

二、田亩的扩大和边疆地区的开发

1.耕地面积的扩大与土地开发特点

2.边疆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3.土地开发与水土保持技术的提高

三、大田农作物种植构成的变化

1.起源于美洲的几种重要农作物在我国的引进和传播

2.粮食作物种植构成的变化

3.经济作物种植构成的变化

第六节 传统农学的繁荣和生产技术的完善

一、传统农学的繁荣

1.明清时期农学的发展及特点

2.《农政全书》与徐光启的农业科学思想

二、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完善条件的具备

1.农具发展的新趋势

2.天文学与气象学的进步

3.天、地、人三要素认识的再突破

三、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精细化

1.土壤耕作理论和技术的提高

2.施肥技术的深化

3.多熟制的推广与生态农业的萌芽

4.良种繁育技术的进步

5.播种、中耕、灌溉、整枝技术的提高

6.病虫害防治技术的进展

四、粮食亩产量的估计

1.明清度量与亩积

2.主要农业区粮食亩产量

第七节 蚕桑、茶蔗、园艺和家庭饲养业的繁荣

一、蚕桑和茶蔗生产技术的进步

1.栽桑育蚕技术

2.茶、蔗栽培技术

二、园艺及林木栽培技术的进步

1.蔬菜品种的增多及栽培技术的提高

2.果树品种的增多及栽培技术的提高

3.花卉和药材栽培

4.林木栽培的重视及相应措施

三、家庭饲养业的繁荣

1.家畜家禽饲养

2.虫鱼饲养

3.畜牧科学的进步

第二章 现代农业的萌芽

第一节 农业经济的畸形发展

一、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1.农业与家庭手工棉纺业的初步分离

2.自然经济解体的加速

二、农业商品化畸形发展

1.农业商品化发展的条件

2.农业商品化发展的表现

3.农业商品化发展的特点

三、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1.经营地主

2.富农经济

3.农牧垦殖公司

4.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

第二节 近代农业危机

一、农业危机形成原因

1.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经济的掠夺

2.封建政权和官僚资本政权对农业经济的搜刮

3.人口压力对农业经济的抑制

二、农业危机的表现及特点

1.农业危机的表现

2.农业危机的特点

第三节 近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及自耕农经济的没落

一、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统治地位的继续维持

1.土地兼并和集中的加剧

2.封建剥削关系的演变

二、贫农经济的形成

1.近代自耕农的状况

2.自耕农经济没落的影响

第四节 改良近代农业的经济思想及措施

一、晚清时期的农业思想及政策

1.修补封建农业经济的变革主张

2.太平天国的土地纲领及其农业政策

3.资产阶级农业经济思想的产生

4.清末农业政策的变化

二、民国时期的农业改良思想与措施

1.“平均地权”思想

2.实业热潮中的农业振兴思想

3.乡村建设运动

4.十年内战时期几种非土地革命主张

第五节 近代农业科学知识的传播和生产手段的改进

一、农业科学知识的传播

1.近代农业教育的兴起和发展

2.农业技术推广和研究机构的建立

3.中国实验农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农业生产手段的改进

1.农业机械改良的缓慢

2.农田水利事业的衰败和近代水利技术的改良

3.田垦与土壤学的进步

4.良种和其他生物技术的重视

第六节 现代农业经济的曙光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农民问题的探索

1.农民运动历史地位的探索

2.农民问题解决之路的研究

3.无产阶级农村经济学的产生

4.农业合作化思想的发展

二、土地问题的开始解决

1.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

2.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

3.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

三、根据地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苏区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抗战时期的大生产运动

3.解放区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后记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