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新区

武汉新区

下辖地区 光谷新区、汉口北新区、滨江新区
中文名称 武汉新区
目录导航

范围

武汉新区以“两江一路”(即长江、汉水、外环线)围合的扇形区域为规划范围,面积368平方公里,相当于目前武汉主城建成区的面积。武汉新区在行政范围上包含现在的汉阳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蔡甸区的一部分。规划到2020年人口达到100万。新区的范围界定主要是基于“三镇均衡发展”的人口增长需求,通过对区域发展动力和功能定位的研究,从需求规模的角度出发,对该地区发展规模进行分析预测而决定的。

开发建设对武汉的战略意义

武汉新区武汉新区 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开发武汉新区”的决策,是基于武汉的长远发展考虑的,同时也是武汉历史发展的现实要求,是武汉市发展现代制造业,延伸产业链,增强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力,寻求自身产业特色和城市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发展武汉新区,是城市功能战略结构调整的要求,是对城市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促使武汉三镇均衡协调发展;发展武汉新区,是提高武汉城市综合实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客观需要,必将更有利于武汉市发挥中心城市功能,真正成为“武汉1+8城市圈”的核心城市。

发展优势

  首先,汉阳地区有悠久的制造业发展历史和坚实的现代制造业基础,发展汉阳地区,更有利于发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代制造业的产业优势,为武汉综合实力和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产业与经济发展的支撑;

  第二,汉阳地区能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发展汉阳地区,更有利于发挥“投入——产出”的边际增长效应,更有利于全市土地的合理利用和资源的调配,实现三镇均衡协调发展;

  第三,汉阳地区具备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厚重的历史人文积淀,发展汉阳地区,更有利于发挥其自然人文资源优势,提升武汉的城市形象,改变武汉的城市面貌,创造更吸引人的城市环境和城市特色;

  第四,汉阳地区具有便捷的对外交通联系,同东西湖、黄陂、新洲等远城区比较,汉阳地区有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持。

  此外,汉阳地区的发展是实施武汉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从发展条件上更有利于近期实施。

总体发展框架

  武汉新区规划主要突出以“三大特色功能组团、四湖连通的水系生态网络、五纵五横的道路骨架”为特点的发展框架,三大特色功能组团包括汉江组团、沌口组团和四新组团;“四湖连通”包括墨水湖、南太子湖、龙阳湖、三角湖;“五纵五横”是指纵向的十升路、芳草路、梅子路、拦江堤路、滨江大道,横向的琴台路、汉阳大道、二环线、三环线、沌阳大道。

在武汉三镇的定位

  关于武汉新区在武汉三镇如何定位问题,应该从近现代汉阳发展沿革讲起。孙中山在《建国方略》和《实业计划》中明确汉阳发展壮大机械工业,并提出“于汉水口以桥或隧道联络武昌、汉口、汉阳三城为一市”;民国时期提出了三镇分工发展,武昌是文化城市,汉口是工商业城市,汉阳是园林住宅城市;1953年苏联专家巴拉金提出“把武汉三镇作为一个城市”;1982年《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汉阳布局突出旅游和涉外设施;1996年《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按照主城三镇均衡发展的思路,确定汉阳地区重点发展汽车工业、港口和旅游等职能。所以,工业和旅游一直是汉阳发展的两条主线,且三镇均衡一直是武汉发展的主要思路。

  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定位是:以实现三镇功能互补、协调发展为总体原则,将武汉新区建设成为辐射武汉乃至整个华中地区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生产性服务中心、市级文化旅游中心和风貌独特的现代化商住新城,使之成为集中展现武汉市21世纪发展建设水平的现代新城。

  对这三大功能,更详细的解释是:市级文化旅游中心主要依托汉江、长江沿江开发,组织和完善汉阳旅游功能,凸显和弘扬城市文化,在旅游方面成为一个品牌;现代制造业基地则立足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强化现代制造业功能,推动产业升级,极大地提高城市就业商品,提升武汉的经济实力;生产性服务中心以发展四新地区为重点,培植新的城市功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武汉新区的发展注入活力,同时服务于沌口组团和汉江组团。生产性服务中心的建设可极大地提高武汉的区域辐射力。

三大特色组团各自的特色

  汉江组团主要是对汉阳中心城区用地进行整合,完善其文化旅游、居住功能,以两江开发带动文化旅游设施的建设和滨江城市景观的形成,建成文化旅游区,并结合汉江、长江沿岸开发与旧工业区搬迁、改造和置换,提升区域整体生活品质,凸显新区文化底蕴。

  沌口组团强化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功能,形成产业相对集聚、功能互补的工业片区,打造高起点、高水准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形成武汉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动力源。

  四新组团主要培育新的城市功能,为武汉新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是武汉新区新形象、新特色、新功能的集中展示区。规划以梅子路、四新大道为轴,形成辐射华中地区的市级生产性服务中心。

开发建设的区域带动效应

  前面已经介绍过,武汉新区是以汉江、四新、沌口三大功能组团为发展核心和重点,但是武汉新区对整个武汉的发展有很大带动效应的,可以促进区域的联动发展。比如说,与武汉新区最近的蔡甸、常福、军山、纱帽等城镇,我们就作了充分的考虑:

  蔡甸新城发挥靠近武汉新区的便利交通条件和自身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发展轻工业、商贸物流业与生态旅游业,向南与常福、军山形成物流特色经济增长带。

  常福新城以优越的区位与交通优势为基础,以武汉新区的沌口组团为依托,建设以汽车配套、机电产业为主导,集高新技术、现代制造业、加工贸易为一体的武汉市重要的机电工业基地与物流中心。

  军山、纱帽一带充分利用自身的交通优势和用地条件,发展港口物流,并进一步承接武汉新区产业空间拓展。

未来居住环境

  武汉新区最重要的就是“濒临两江、内涵九湖”的自然环境,规划利用了这一自然优越,按照打造“布局最合理、设施最先进、环境最优美”的现代居住新区为标准,集中布局鹦鹉洲、二桥、四新、郭徐岭等四大的居住区域,规划总规模30平方公里,占总用地的21.7%,人均居住用地达到30平方米。

  各居住用地均滨江、滨湖布局,以营造沿江气势恢弘、沿湖秀丽恬静的多种居住氛围。同时,按照汽车时代的道路标准,形成居住区内部交通体系,高标准配套中小学、医疗、文体设施、商业服务和公共管理等设施,分区域形成完善的社区服务中心,形成符合21世纪城市生活方式的生态住区。

土地储备和征地拆迁工作

  2004年,武汉新区建设坚持土地储备先行,土地储备和征地拆迁工作稳步推进。  截至年底,武汉市土地储备中心投入资金15亿元,拆迁房屋63万平方米,动迁居民3 900户,搬迁企事业单位70个,收购企事业单位10个,清腾土地152.7公顷(拆迁71.7公顷,收购81公顷),正在办理土地征用报批手续土地达771.1公顷(含四新地区400公顷),已征用转用土地110.9公顷。通过土地有形市场供应土地11宗37.9公顷,成交金额7.04亿元,实现土地收益1.89亿元。同时推进归元西片30.7公顷、鹦鹉洲片86.7公顷土地的供地工作。? 设立武汉新区土地储备整理分中心,四新地区土地储备工作进展顺利。加快“小户型”商品房和农民新村还建房建设。初步选定了新区“小户型”动迁房用地,为妥善解决困难居民拆迁还建问题,制发了《关于武汉新区实施动迁新建困难户住房的若干意见》,已选定的部分项目正在进行规划审批即将开工。

招商引资

  2004年, 武汉新区建设强化对外宣传工作,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取得良好绩效。坚持把武汉新区作为一个“品牌”,通过报社、电视、电台、网络等媒体开展宣传活动,策划制作宣传光盘、招商项目册,树立武汉新区形象,使武汉新区成为全市瞩目的“ 亮点工程”。建立“开工建设一批、增资扩产一批、签约一批、推动一批、策划招商一批”的招商引资的 可持续发展机制,切实突出招商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采取综合招商与专业招商相结合、产业招商与 项目招商相结合、国外招商与国内招商相结合的办法,积极参加汉港经贸合作洽谈会·武汉周和第五届中国国际 机电产品博览会活动,成功组织了武汉新区暨招商项目 推介会,截至年底,共接待了300多批来新区考察洽谈的国内外知名大公司、 大财团,已有鹦鹉洲板块项目、“ 冷热电三联供”项目、弱电管沟项目等12个重大项目签订协议和 意向书。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