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基·柯林斯

威尔基·柯林斯

中文名 威廉·威尔基·柯林斯
职业 作家
逝世日期 1889年9月23日
代表作品 白衣女人、月亮宝石
目录导航

人物经历

1824年,威尔基·柯林斯出生于伦敦。12岁时,他随父母迁居意大利,三年后又回到英国,就读于一所私立寄宿学校。17岁时,他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先在茶叶公司工作五年,其间他创作了首部作品《艾奥拉尼》(Iolani),但这部小说在150年后的1999年才得以出版。柯林斯对在茶叶公司的工作和生活并不满意。后来他进入伦敦的林肯法学协会学习法律,希望从事律师职业。

1847年,他的父亲去世,柯林斯为父亲写了传记——《威廉·柯林斯传》,在此期间里,他还进行绘画,考虑过以绘画为生,甚至参加过画展。

1850年,他的小说《安东尼娜》发表。这是一部以6世纪罗马生活为背景的历史小说,虽未引起轰动,但却开启了柯林斯作为真正作家的创作生涯。

1851年,柯林斯通过朋友介绍,结识了当时的文豪狄更斯。两人一见如故,很快成为莫逆之交和合作伙伴。与狄更斯的结识是柯林斯文学创作生涯的转折点。从此,他成为狄更斯主编的《家常话》杂志的编辑,同时为狄更斯主办的周刊《一年四季》撰稿。这两本刊物在当时极为风行。柯林斯的多部长篇小说都先在狄更斯主办的周刊上以连载形式发表,然后再出单行本。

从1851年至1859年,柯林斯陆续写出《铁道外的漫游》(Rambles Beyond Railways,1851)、《贝锡尔》(Basil,1852)、《捉迷藏》(Hide and Seek,1854)、《天黑之后》(After Dark,1856)、《一个流浪汉的一生》,1857)等多部小说。

1860年, 《白衣女人》(The Woman in white)的出版使柯林斯登上事业成功的顶峰。此后10年间,他又创作了《无名氏》(NoName,1862)和《月亮宝石》(The Moonstone,1868)等小说。此外,他还和狄更斯合作创作了《禁止通行》(No Thoroughfare,1867)等作品。柯林斯后来患上一种严重的关节炎,只能靠鸦片来止痛。久而久之,他对鸦片产生了依赖,有时产生幻觉,声称有一位“鬼魂威尔基”与他如影随形。据说在创作《月亮宝石》的过程中,他深受这种幻觉困扰,称自己不记得怎样写出的这部作品。

1889年9月,柯林斯卒于伦敦。[2]

个人生活

威尔基·柯林斯的父亲威廉·柯林斯是当时的风景画家,柯林斯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长大。柯林斯终生未婚,但曾与不同女性交往,并生育了几个子女。[2]

威尔基·柯林斯和加罗琳·格雷夫斯,自相遇后后者便成为柯林斯的终身伴侣。更奇特的是,柯林斯在与加罗琳同居的期间,同时还另有一个非正式家庭。玛莎·路德与柯林斯同居多年,并为他生了3个孩子。在当时的维多利亚社会,这种关系不为社会所容,因此柯林斯自己实际上过着三重生活。一方面他是作家,与社会名流来往频繁,这是他的公开身份;另一方面他同时又分别跟两个情妇过着一种秘密生活。因此,“我是谁?”的自我确认问题始终伴随柯林斯,并在他的创作中留下了深深的影响。[3]

主要作品

中文名 英文名 首版时间 体裁
《威廉·柯林斯传》 传记
《铁道外的漫游》 Rambles Beyond Railways 1851 小说
《贝锡尔》 Basil 1852 小说
《捉迷藏》 Hide and Seek 1854 小说
《天黑之后》 After Dark 1856 小说
《一个流浪汉的一生》 1857 小说
《白衣女人》 The Woman in white 1860 小说
《无名氏》 NoName 1862 小说
《禁止通行》 No Thoroughfare 1867 小说
《月亮宝石》 The Moonstone 1868 小说
The Woman in White 1980 小说[4]
《艾奥拉尼》 lolani 1999年 小说[2]
The Dead Secret 小说[5]
The Fallen Leaves 小说

创作特点

中文名 英文名 首版时间 体裁
《威廉·柯林斯传》 传记
《铁道外的漫游》 Rambles Beyond Railways 1851 小说
《贝锡尔》 Basil 1852 小说
《捉迷藏》 Hide and Seek 1854 小说
《天黑之后》 After Dark 1856 小说
《一个流浪汉的一生》 1857 小说
《白衣女人》 The Woman in white 1860 小说
《无名氏》 NoName 1862 小说
《禁止通行》 No Thoroughfare 1867 小说
《月亮宝石》 The Moonstone 1868 小说
The Woman in White 1980 小说[4]
《艾奥拉尼》 lolani 1999年 小说[2]
The Dead Secret 小说[5]
The Fallen Leaves 小说

作品主题

艺术特色

威尔基·柯林斯从青年时期便是反叛者。他在自己的那些情节曲折、扣人心弦的故事里抨击社会不平;他利用自己的法律知识,揭露当时许多法律条文的不合理,特别是那些涉及妇女、非婚生子女或弱智人权益方面的法律。对妇女地位和权利的关心贯穿他的全部著作。柯林斯笔下的妇女形象,无论是受迫害的“白衣女人”,还是“无名无姓”的复仇女神麦达琳,都从正面或反面强烈地提出了女性的地位和权利问题。柯林斯也最早揭开家庭内幕,让其中的性暴力和种种罪恶与丑闻曝光。这还联系到柯林斯作品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即他对一切隐蔽的神秘的东西和反常、病态心理的特殊兴趣。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一个自我确认的问题——“我是谁?”也就是说,他的那些跌宕情节的背后是人心的秘密和人的复杂性。总之,柯林斯在19世纪小说家中,可以说是位超前的人物。[3]

不难发现,柯林斯的作品是十九世纪文学中的一个“历史中间物”,同时也是一个融合了多种因素的大杂烩。在他一侧,是简·奥斯丁、狄更斯们创造的文学经典,在他另一侧,则是通俗小说继续发展并且越来越“专门化”的产物——二十年后,柯南道尔和他的“歇洛克·福尔摩斯”登上了英国文坛。柯林斯的作品,既涉及到了奥斯丁式的对英国家庭纠纷、财产、感情、婚姻问题的表现,也涉及到了侦探小说中对犯罪现场的描写,和对犯罪细节、动机、过程的推理判断。

人物影响

作者柯林斯的两部小说《白衣女人》和《月亮宝石》,都曾被称为“重要的维多利亚经典著作”。柯林斯的小说别出心裁、勇于探索,显示了一定的写作功力和技巧,并出色地塑造了福斯科伯爵这样栩栩如生的人物。柯林斯在渲染气氛、设置悬念方面用心颇深,着力为作品在多角度的展开做出努力;同时,柯林斯选择了众多叙述者轮流叙述这样的方式来构建小说,并试图将很多不同因素纳入到一个整体中来。

柯林斯的作品包括27部长篇小说、50多部短篇小说以及至少15部戏剧。他的小说大多以侦破犯罪事件为题材,在当时被称为“惊悚小说”,即今天的侦探小说或悬疑小说。柯林斯的笔调既辛辣又幽默,作品的情节神秘莫测、错综复杂、离奇曲折。作者以犀利的笔锋,对故事进行层次分明的剖析,逐渐拨开疑云,揭开谜底。读者只有读到最后一页才能了解全部真相,放下悬挂已久的心。柯林斯认为,要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作家必须是讲故事的高手。换句话说,作品需要营造一种使人焦虑、迫不及待的氛围,有“叫他们(读者)等,叫他们笑,叫他们哭”的故事。因此,在他的作品里总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数不胜数的悬念。

除了精彩的故事,柯林斯的叙述技巧也令人耳目一新。他采用多角度叙述手法,喜欢让不同人物从各个不同角度叙述同一故事。这一手法使得故事的展开面面俱到,丝丝入扣,生动诱人。这种技巧得益于柯林斯的律师经历。在法庭上,每个案子的审判需要以被告、原告、证人等许多不同方面的陈述和辩解为基础。柯林斯认为,小说的叙述也一样,需要从不同人物的视角出发,多方位地展开故事,才能使整部书的层次丰富,情节诱人。柯林斯在与狄更斯的通信中,经常涉及小说创作的技巧问题。[2]

柯林斯的写作计划中包含了很多彼此矛盾的东西,而侦探小说这一容器又不可能包罗万象地装下所有的内容。所以,当小说发展到最后,作者无力兼顾所有因素,只能任由作品变成一个杂揉的拼盘。当然,这些创作中的偏差是可以理解的,如读者所见,正是柯林斯对侦探小说这一文类及其修辞方式的探索,使后人更好地运用技法并规避疏漏。

人物评价

威尔基·柯林斯被誉为英国侦探小说之父,他亦是世界侦探小说史上一位不可缺少的作家。是他第一个将短篇侦探小说引向长篇的创作,也是他第一个塑造了机智、勇敢、真挚、善良的官方侦探——克夫探长。[6]

《月亮宝石》长达40万字,在破案过程中,分头叙述不同的故事,然后串联起来,散而不乱,错综复杂,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学功力。柯林斯的第二个贡献,突出了“文学是人学”的基本创作原则。他在写破案的同时,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并突出了克夫探长的个性以及心理特点,这就大大提高了侦探小说的文学性。

柯林斯在生前极负盛名。有评论家称他为悬疑和侦探小说的先驱。尤其在精心编织故事方面,后世不少推理小说家从柯林斯那里学到很多有益的经验。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柯林斯逐渐失去了围绕在他头上的光环。除掉他的格言式创作原则“叫他们等,叫他们笑,叫他们哭”仍为人们念念不忘之外,他的作品多已成为历史,能流传后世,进入大学课堂的作品只有《白衣女人》和《月亮宝石》。[2]

词条图册

威尔基·柯林斯在技巧方面为英国小说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在克服小说结构和叙述的凌乱无序、奠定层次精巧的叙事标准方面,柯林斯的作品具有很好的参照价值。(中国南开大学及美国关岛大学教授常耀信《英国文学通史》评)[2]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