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天】
梵名Maha^deva 。(一)大众部之始祖。音译作摩诃提婆。生于佛灭后百余年,乃中印度秣菟罗国(梵Mathura^ )商人子。相传出家前造三逆罪,后忏悔而入佛门,住于鸡园寺。师具大神力,得三达智,曾至华氏城(梵Pa^t!ali -putra )传道,阿育王皈依之。亦是被派遣至摩醯娑慢陀罗国(巴Mahim!saka-man!d!ala )之唯一传道师,曾于彼国讲天使经(巴Devadu^ta-sutta ),四万人因此得道。提倡五种新说(即大天五事),教团中因而分为赞成之大众部与反对之上座部两派。阿育王赞成大众部,故当时上座部多逃往迦湿弥罗。不久,师命终,王持殊胜之葬具荼毗而火不燃,复依一占相师之言,洒以狗粪,火炎忽发,须臾即烧成灰烬,继而暴风至,飘散无遗。[善见律毗婆沙卷二、分别功德论卷一、瑜伽论纂释卷一、义林章纂注(普寂)]
(二)小乘制多山部开祖。佛陀入灭后二百年顷之人。初从外道出家,为贼住外道之领袖,后舍外道,归正道,名大天。于大众部出家,博学多闻,行状高迈,住于制多山,教化门徒,因评议大众部五事及制戒授受之义,而分立出西山住部、北山住部等。[异部宗轮论、异部宗轮论述记](参阅‘制多山部’3085)
(三)为善财童子所参访五十三善知识之一。
(四)唐吏部尚书别称。见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四、第十五条“官称别名”。
【大天(梵Maha^deva,巴Maha^deva)】
(一)印度部派佛教大众部的始祖︰音译作摩诃提婆。生于佛灭后百余年。其传记有两种,一为大众部所传,一为上座部所传。根据大天之敌对部派上座部所传,大天为中印度秣突罗国的商人之子,颜容端正。长大后,曾犯杀父、杀母、杀比丘之三逆罪,后深悔前非,一日至摩揭陀国鸡园精舍,因闻一比丘诵‘若人造重罪,修善以灭除,彼能照世间,如月出云翳’而发心出家学道。
大天天资聪慧,出家后不久便通达三藏文义,又因善于言词、化导,波吒梨城人大多归向之。无忧王(阿育王)得知,屡次召请入宫恭敬供养,并令说法。关于阿罗汉证果的果位境界,他主张五种新说,此即佛教史上著名的‘大天五事’。教团因此而分为赞成五事的大众部及反对五事的上座部两派。是为部派佛教之始。相传大天示寂时,王及城中士庶欲火葬之,但火不燃,后依一占师之言,洒以狗粪,火炎忽发,瞬间即烧成灰烬,继而风暴至,灰烬飘散无遗。此上所述,因系大众部之对立部派──上座部之传说,故对大天颇有微词。
另外,又传大天为摩哂陀之师,奉目犍连子帝须令,至摩醯娑慢陀罗国(Mahis!aman□%d!ala)传法云云。对于大天犯三逆罪的传说,后人多以为系上座部相承的说法。其他诸传,则多以为大天为高德僧。三逆事件乃为贬抑大天所捏造的诬蔑之词。窥基《瑜伽师地论略纂》卷一云(大正43·1b)︰
‘大天名高德大,果证年卑,王贵钦风,僧徒仰道,既而卓荦无侣,遂为时俗所嫉,谤之以造三逆,加之以增五事。(中略)既生此谤,乖角纷纭,故言灭后,魔事纷起,竞名誉利,今古所同,虚中构架。’
(二)制多山部的祖师︰生于佛灭后二百年左右。初从外道出家,后舍邪归正道,名大天。于大众部出家,博学多闻,行状高迈,居于制多山,教化门徒。后因评议大众部的五事及制戒授受之义,于是分立出西山部、北山住部等。其教义主张菩萨不脱恶趣,供养窣堵波等非情之法不得大果。
另有一说,谓当时摩揭陀国民悉归佛法,无顾外道者,外道因此衣食不足,乃私自剃发,与出家众同住(此称贼住),受学三藏,但时起纷争,阿育王乃集众检校。然另有数百外道,既聪明博达,亦晓三藏大义,若再除之,恐坏佛法,遂令徙住他处,造伽蓝使住之,其中即有一人名大天,多闻博识,为此等贼住比丘之首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