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苏州大学的最早前身为创建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Soochow University),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
校门(2)
1950年,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1941年创办)、江苏省立教育学院(1928年创办)、中国文学院(原无锡国学专修学校,1927年创办)合并组建苏南文化教育学院。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东吴大学之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之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12月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接收东吴大学相关档案,在原东吴大学校址办学。
1982年,江苏师范学院复名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
1995年,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03年创办)并入苏州大学。[9]
1997年,苏州丝绸工学院(1903年创办)并入苏州大学。
2000年,苏州医学院(1912年创办)并入苏州大学。
建校初期的东吴大学东吴大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监理会在苏州和上海开办的几所学校。
体育设施(2)
1871年,美国基督教监理会(监理会于1939年与美以美会合并改名为卫理公会)在苏州十全街设立存养书院。
1879年迁至天赐庄,并改名博习书院(The Buffington Institute)。后并入上海中西书院(the Anglo-Chinese College,1882年创办)。
1899年,监理会决定在苏州开办一所大学。
1900年12月,该校董事会在上海组成,孙乐文被选举为新大学的首任校长。
1901年3月,宫巷中西书院迁入天赐庄博习书院旧址,东吴大学堂正式开学,成为美国基督教在中国建立的早期教会大学之一。开办之初,只设中学班,学生不足百人。是年6月24日,在美国田纳西州以“Central University in China”名称注册。
1905年,开始招收12名大学生。该校西学课程大体仿效美国大学,国学则自作安排,分设有文理,医和神学三科和附中数所(分别位于苏州、上海和湖州)。
1907年,首次授予首届毕业生沈伯甫学士学位,为中国第一个文学士学位。
1908年,在美国田纳西州注册名称改为“Soochow University”。
辛亥革命之后,改称东吴大学。
1915年,东吴大学法科在上海创办,后名东吴大学法学院,是中国在教授中国法之外惟一系统地讲授英美法的学院,为亚洲第一所比较法学院。[10]
1917年,美国化学家龚士博士指导的两名研究生获得化学硕士学位,是东吴大学授予的第一批硕士学位,也是迄今为止能够确定的中国第一批化学硕士。
20世纪20年代以前,东吴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涉及化学、生物学及文科专业,是中国现存高校中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的学校。1926年,东吴法科开始开设一年期的研究院课程,遂使东吴大学成为国内首个开设法学研究生教育的大学。[11]
1929年,文理学院分为文学院及理学院。自此东吴大学设有文、理、法三个学院。文学院及理学院在苏州,法学院在上海昆山路。1929年学校校政部会议通过第60议案,接受当时首任华人校长杨永清提议,以“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为中文校训,原文出自1923年元月孙中山先生墨宝。
苏州蚕桑专科学校前身是史量才先生所办的私立上海女子蚕业学堂,创始于1904年。1911年改为公立,迁址于吴县浒墅关,定名为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简称女蚕校)。
苏州丝绸工学院前身是1903年创办的上海私立女子蚕业学堂(最早可追述到1897年的浙江蚕学管),1960年定名为苏州丝绸工学院。
苏州医学院1911年,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创办了通州医院。
1912年3月,张謇与其兄张詧创办通州医院附属医科学校,4月通州废州立县,通州医院改称南通医院,学校随之改称南通医院附设医科学校。是年夏,学校更名为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张謇、张詧出任校长。
学校起初无校舍,借南通庙宇招生授课。张謇派熊省之去日本千叶医学专门学校学习,熊省之获学士学位即回国协助张謇、张詧创办南通医学专门学校,设西医科,学制为预科1年、本科4年,校名和教学内容等基本仿效日本。
创校初期,张謇请熊省之担任学校第一主任兼南通医院院长,并聘请从日本留学回国的李希贤(毕业于千叶医学专门学校)、赵铸(毕业于长崎医学专门学校)任教师兼医师。8月,张謇、张詧出资13700余元,将南通城南古庙昭武院改建为校舍。
1913年4月,建成房屋73间,回廊雨道37间。同年,张謇兄弟又出资16400余元,在学校附近购地11.7亩,扩建南通医院,供学生实习。
1914年6月,医院建成,张謇题写院名”南通医院“,后改称”附属医院“。12月,张謇题写校训:“祈通中西,以宏慈善”。
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校训1916年1月16日,学校举行首届本科毕业典礼,张謇到会致训词,勉励学生“存不欺心”。
1917年,增设中医科,学制为预科1年、本科4年。张謇主张学生先学中医数年,然后再学西医,规定中医科学生毕业后再学西医科者免缴学费。
1918年7月,张謇出钱向德国购买X光机、手术器械、化学仪器等大小数百件,充实学校和医院。
1919年,张謇选派10多名成绩优异的学生去日本三井医院、顺天堂医院、上井医院进行毕业实习。之后又派教师和学生去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大阪医大、神户医大等高等学校参观访问。
1920年,聘请德国医学博士夏德门任医院总医长兼教员。
1927年,南通医学专门学校更名为私立南通医科大学,医院更名为南通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自1912年至1926年张謇逝世,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毕业的西医本科生共168名,中、西医兼修本科生共37名。
1928年8月,私立南通医科大学、私立南通纺织大学和私立南通农科大学合并组建私立南通大学,张孝若为首任校长。李希文、王志鸿、张谊分任医、农、纺织三科科长,医院更名为南通大学医科附属医院。
1930年11月,因民国《大学组织法》中尚无纺织学院,私立南通大学改称为南通学院。
校园风光(10)1937年8月,南通遭日本战机狂轰滥炸,南通学院被迫停课。其中医科、附属医院的人员、设备全部迁至扬州。
1938年2月,南通学院医科附属医院被国民政府军政部命名为第七重伤医院,并投入抗战前线,先后救治了600多名从上海等地送来的重伤病员。之后,第七重伤医院辗转来到湖南衡阳。8月,南通学院医科与江苏省立医政学院合并,组建国立江苏医学院。12月,江苏医学院迁到贵州贵阳借当地校舍办学。
1939年,学校迁至重庆北碚,并成立了附属医院,由于当时重庆常受到日本飞机轰炸,学校组建了多支空袭救护队和流动医疗队。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国立江苏医学院准备迁至镇江,私立南通学院报告要求在原址恢复医科,国民政府教育部很快批准了此报告,于是,远在重庆的原医科的师生们从重庆码头登船,一路顺流而下回到南通。为了办好医科,南通学院时任常务校董张敬礼(张謇之子)特从大生纱厂拿出16亿法币,买下当时的江北医院,用于充实医科、重建附属医院。
1946年,医科正式恢复并招收新生。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南通学院医科在南通学院原址改名为苏北医学院。
图书馆(3)1956年,因苏北区党委建制合并,又改名为南通医学院。
1957年,南通医学院大部迁至苏州,更名为苏州医学院,并在南通留设苏州医学院南通分院。
1958年,苏州医学院南通分院更名为南通医学院。
1962年,经国务院批准,苏州医学院划归第二机械工业部(后先后改为核工业部、中国核工业总公司)。
1981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苏州医学院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92年11月,苏州医学院举办八十年校庆。
2000年4月,苏州医学院并入苏州大学,成为苏州大学医学院,继而改组成苏州大学医学部。
1952年中国大陆院系调整,由东吴大学的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的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
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学校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更复名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
1982年5月,苏州市财经学校(1964年创办)并入苏州大学。
1996年,苏州大学入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2000年5月18日,苏州大学举行建校100周年庆典。江泽民总书记为苏大百年校庆题词:“努力将苏州大学办成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12]
2006年,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苏州大学与江南大学正式签署协议,隶属于江南大学的轻工业化学电源研究所(坐落在苏州,成立于1981年,原隶属轻工业部,1999年并入江南大学前身原无锡轻工大学)整建制划转苏州大学。同年,第一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学校。[13]
2008年1月,学校整合医学、生命科学等相关学科,组成苏州大学医学部。
2009年11月,苏州大学获批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14]
2010年,入选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15]
2011年9月,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10月,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成功获批为教育部首批设立的17所“试点学院”之一。12月,学校入选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同年,在老挝成功创办中国第一家境外高校——老挝苏州大学。[16][17]
2012年2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并入苏州大学。4月7日,苏州大学研究生院挂牌成立,成为教育部宣布取消研究生院设置行政审批之后由高校自主设立的首个研究生院。11月,入选首批教育部、卫生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同月,学校入选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2013年1月,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月,首批入选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国家“2011计划“)。[18]
宿舍(2)
2014年3月,学校和英国剑桥大学桑格研究所合作建立隶属于苏州大学的校级研究机构“剑桥—苏大基因组资源中心”,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突变小鼠胚胎干细胞资源中心。[19]
2016年6月,苏州大学成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同年,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国家“111计划“)。
2017年7月,苏州大学成为教育部开展全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14所高校之一;同月,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9月,苏州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1月,学校与中国建设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5][20][21]
2018年3月,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7月,倡议成立中国东盟医学教育大学联盟并成为首届理事长单位。10月,苏州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11月,苏州大学成为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同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2][23]
2019年1月,学校与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月,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6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苏州大学、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在京签署创办红十字国际学院合作协议。7月,江苏省委宣传部、苏州市委宣传部、苏州大学共建传媒学院签约揭牌仪式在天赐庄校区举行。8月,全球首个红十字国际学院在苏州大学挂牌成立;同月,苏州大学获“国家版权局国际版共建权人才培训基地“授牌。9月,苏州市人民政府与苏州大学签署深化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同月,苏州市教育局与苏州大学共建的“苏州大学师范学院”揭牌。11月,苏州大学未来校区开工仪式在吴江区举行。[24][25]
2020年6月,江苏省委宣传部、苏州市委宣传部、苏州大学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签约揭牌仪式举行。[26]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27]
2021年7月,省教育厅、省卫健委、苏州市与苏州大学签约四方共建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及附属医院[28]。
2022年2月14日,教育部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苏州大学在列。[7]
2023年4月2日,苏州大学共青团与青年发展研究院揭牌。9月22日,苏州大学牵头组建全国机器人与智能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10月9日,苏州大学苏绣艺术研究院、苏州大学人文经济学研究院成立。 11月8日,苏州大学—吴中临床医学研究院签约揭牌仪式在苏州市吴中人民医院举行。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设有37个学院(部),开设132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等十三大学科门类。
院系 |
专业 |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 |
社会学院 |
历史学(师范)、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社会学、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 |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物流管理(中外合作办学)、哲学、管理科学、行政管理、城市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
商学院 |
经济学 ·财政学 ·会计学 ·工商管理 ·金融学(中外合作办学) ·金融学(金融+计算机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 ·会计学(会计学+人工智能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 |
文学院 |
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言文学(基地)、汉语国际教育、秘书学) |
传媒学院 |
新闻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播音与主持艺术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英语(师范)、日语、朝鲜语、德语、西班牙语、翻译、俄语、法语 |
王健法学院 |
法学、知识产权 |
教育学院 |
教育学(师范)、教育技术学(师范)、应用心理学 |
艺术学院 |
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美术学(师范)、美术学、数字媒体艺术 |
音乐学院 |
音乐表演、音乐学(师范) |
体育学院 |
体育教育(师范)、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康复 |
数学科学学院 |
数学类(数学与应用数学(基地)、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信息与计算科学)、金融数学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物理学、物理学(师范)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能源学院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中外合作办学) |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 |
化学类 (化学、化学(师范)、应用化学)、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类(功能材料、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化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 |
纳米科学技术学院 |
纳米材料与技术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通信工程(中外合作办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中外合作办学) |
电子信息学院 |
电子信息类(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
机电工程学院 |
机械类(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 |
沙钢钢铁学院 |
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 |
金螳螂建筑学院 |
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历史建筑保护工程 |
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 |
轻化工程、纺织类(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
轨道交通学院 |
车辆工程、交通运输、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
医学院 |
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法医学、临床医学、放射医学、预防医学、药学、中药学、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护理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制药、医学检验技术、临床医学(5+3一体化)、临床医学(5+3一体化,儿科医学)、儿科学 |
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 |
统计学、机械电子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 |
师范学院 |
- |
东吴学院26 |
- |
巴斯德学院 |
- |
红十字国际学院 |
- |
海外教育学院 |
- |
继续教育学院 |
- |
书院 |
敬文书院、唐文治书院、紫卿书院 |
独立学院 |
文正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
境外合办大学 |
老挝苏州大学 |
院系 |
专业 |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 |
社会学院 |
历史学(师范)、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社会学、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 |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物流管理(中外合作办学)、哲学、管理科学、行政管理、城市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
商学院 |
经济学 ·财政学 ·会计学 ·工商管理 ·金融学(中外合作办学) ·金融学(金融+计算机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 ·会计学(会计学+人工智能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 |
文学院 |
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言文学(基地)、汉语国际教育、秘书学) |
传媒学院 |
新闻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播音与主持艺术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英语(师范)、日语、朝鲜语、德语、西班牙语、翻译、俄语、法语 |
王健法学院 |
法学、知识产权 |
教育学院 |
教育学(师范)、教育技术学(师范)、应用心理学 |
艺术学院 |
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美术学(师范)、美术学、数字媒体艺术 |
音乐学院 |
音乐表演、音乐学(师范) |
体育学院 |
体育教育(师范)、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康复 |
数学科学学院 |
数学类(数学与应用数学(基地)、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信息与计算科学)、金融数学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物理学、物理学(师范)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能源学院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中外合作办学) |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 |
化学类 (化学、化学(师范)、应用化学)、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类(功能材料、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化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 |
纳米科学技术学院 |
纳米材料与技术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通信工程(中外合作办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中外合作办学) |
电子信息学院 |
电子信息类(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
机电工程学院 |
机械类(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 |
沙钢钢铁学院 |
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 |
金螳螂建筑学院 |
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历史建筑保护工程 |
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 |
轻化工程、纺织类(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
轨道交通学院 |
车辆工程、交通运输、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
医学院 |
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法医学、临床医学、放射医学、预防医学、药学、中药学、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护理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制药、医学检验技术、临床医学(5+3一体化)、临床医学(5+3一体化,儿科医学)、儿科学 |
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 |
统计学、机械电子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 |
师范学院 |
- |
东吴学院26 |
- |
巴斯德学院 |
- |
红十字国际学院 |
- |
海外教育学院 |
- |
继续教育学院 |
- |
书院 |
敬文书院、唐文治书院、紫卿书院 |
独立学院 |
文正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
境外合办大学 |
老挝苏州大学 |
截至2022年12月,苏州大学医学部共有19所(其中直属附属医院3所),教学实习点100多个;生物类校外实习基地18个。
苏州大学医学部直属附属
苏州大学医学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
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
苏州大学附属独墅湖医院 |
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 |
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 |
苏州大学附属太仓医院 |
苏州大学附属常州肿瘤医院 |
苏州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
苏州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
苏州大学附属广济医院 |
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 |
苏州大学附属理想眼科医院 |
苏州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 |
苏州大学附属无锡九院 |
苏州大学附属高邮人民医院 |
苏州大学附属常州老年病医院 |
苏州大学附属呼伦贝尔医院 |
苏州大学附属青海省人民医院等附属医院 |
苏州大学医学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
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
苏州大学附属独墅湖医院 |
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 |
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 |
苏州大学附属太仓医院 |
苏州大学附属常州肿瘤医院 |
苏州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
苏州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
苏州大学附属广济医院 |
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 |
苏州大学附属理想眼科医院 |
苏州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 |
苏州大学附属无锡九院 |
苏州大学附属高邮人民医院 |
苏州大学附属常州老年病医院 |
苏州大学附属呼伦贝尔医院 |
苏州大学附属青海省人民医院等附属医院 |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现有教职工6034人,专任教师3518人,其中包括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0位两院院士,13位发达国家院士,39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6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6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9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各类国家级人才超350人次。
类别 |
名单 |
---|---|
诺贝尔奖获得者 |
迈克尔·科斯特利茨(学校首位讲席教授,苏州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 |
两院院士 |
阮长耿、王志新、潘君骅、李述汤、柴之芳、刘忠范、李永舫、于吉红、迟力峰36、陈晓东 |
发达国家院士 |
John Michael Kosterlitz(美国科学院院士)、凌晓峰(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陈晓东(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郎建平(欧洲科学院院士)、时玉舫(欧洲科学院院士)、迟力峰(欧洲科学院院士)、长海博文(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孙立宁(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
张晓宏、康振辉、张晓宏、刘庄、严锋、钟志远、郎建平、李斌、蒋建华等 |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
陈罡、唐建新、冯博、汪勇、潘臣炜、陈新建、崔超华、汪超、吴华、葛翠翠、应征等 |
“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
康振辉、陈罡、张晓宏、刘庄、唐建新、严锋、何耀等 |
“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
康振辉、冯博、赵应声等 |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
钟志远、刘庄、郎建平、姚喜双等 |
类别 |
名单 |
---|---|
诺贝尔奖获得者 |
迈克尔·科斯特利茨(学校首位讲席教授,苏州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 |
两院院士 |
阮长耿、王志新、潘君骅、李述汤、柴之芳、刘忠范、李永舫、于吉红、迟力峰36、陈晓东 |
发达国家院士 |
John Michael Kosterlitz(美国科学院院士)、凌晓峰(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陈晓东(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郎建平(欧洲科学院院士)、时玉舫(欧洲科学院院士)、迟力峰(欧洲科学院院士)、长海博文(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孙立宁(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
张晓宏、康振辉、张晓宏、刘庄、严锋、钟志远、郎建平、李斌、蒋建华等 |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
陈罡、唐建新、冯博、汪勇、潘臣炜、陈新建、崔超华、汪超、吴华、葛翠翠、应征等 |
“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
康振辉、陈罡、张晓宏、刘庄、唐建新、严锋、何耀等 |
“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
康振辉、冯博、赵应声等 |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
钟志远、刘庄、郎建平、姚喜双等 |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有4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5个专业学位硕士点;3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0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现有1个国家一流学科,4个国家重点学科,20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 6个“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截至目前,学校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免疫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一般社会科学、综合交叉学科、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微生物学共18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其中,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4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
类别 |
名单 |
一级学科硕士点 |
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统计学、光学工程、机械工程、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建筑学、纺织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畜牧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特种医学、护理学、戏剧与影视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设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
专业学位硕士点 |
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金融硕士、税务硕士、国际商务硕士、会计硕士、法律硕士(领域:法律〔非法学〕;法律〔法学〕)、教育硕士(领域:教育管理;学科教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数学〕;学科教学〔物理〕;学科教学〔化学〕;学科教学〔英语〕;学科教学〔历史〕;职业技术教育)、应用心理硕士、体育硕士(领域:体育教学;运动训练)、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翻译硕士(领域:英语笔译、英语口译)、新闻与传播硕士、出版硕士、电子信息硕士、机械硕士、材料与化工硕士、生物与医药硕士、交通运输硕士、艺术硕士(领域:艺术设计;美术;音乐)、社会工作硕士、应用统计硕士、风景园林硕士、临床医学硕士(领域:内科学;儿科学;老年医学;神经病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运动医学;麻醉学;急诊医学;全科医学;临床病理学)、口腔医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护理硕士、药学硕士、农业硕士(领域:养殖、渔业、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信息化、植物保护)、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旅游管理、图书情报 |
一级学科博士点 |
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统计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纺织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畜牧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特种医学、护理学、设计学、工商管理、教育学、生物学、信息与通信工程 |
专业专业学位博士点 |
临床医学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哲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纺织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畜牧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特种医学、护理学、药学、工商管理、设计学 |
国家一流学科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国家重点学科 |
放射医学、内科学(血液病)、外科学(骨外科)、纺织工程 |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 |
软件工程、设计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光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纺织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药学、工商管理、临床医学、特种医学 |
“十三五”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 哲学、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物理学、统计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教育学(培育)、畜牧学(培育) |
“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 |
哲学、应用经济学、教育学、中国史、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 |
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 |
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免疫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一般社会科学、综合交叉学科、精神病学与心理学 |
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 |
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 |
“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 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研究、生态型区域(苏南)经济与社会治理研究、和谐社会视域中的弱者权益保护、现代光学与技术、生物导向的功能分子的合成化学、现代蚕桑丝绸工程、现代数学及其在通信编码、生物学和金融学中的应用、功能性软物质及纳米材料、血栓与止血的基础和临床建设、微创脊柱功能重建与骨组织工程;电离辐射效应、损伤救治和防护的机理与应用 |
江苏省重点序列学 | 放射医学、内科学(血液病) 政治学、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特种医学、设计学 法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体育学、系统生物医学 |
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 | 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二期) |
学科 |
评估低等级 |
---|---|
软件工程、设计学 |
A- |
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化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药学 |
B+ |
政治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工商管理 |
B |
哲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临床医学、美术学 |
B- |
心理学、中国史、风景园林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 |
C+ |
社会学、生物学、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
C |
电子科学与技术、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 |
C- |
类别 |
名单 |
一级学科硕士点 |
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统计学、光学工程、机械工程、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建筑学、纺织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畜牧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特种医学、护理学、戏剧与影视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设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
专业学位硕士点 |
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金融硕士、税务硕士、国际商务硕士、会计硕士、法律硕士(领域:法律〔非法学〕;法律〔法学〕)、教育硕士(领域:教育管理;学科教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数学〕;学科教学〔物理〕;学科教学〔化学〕;学科教学〔英语〕;学科教学〔历史〕;职业技术教育)、应用心理硕士、体育硕士(领域:体育教学;运动训练)、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翻译硕士(领域:英语笔译、英语口译)、新闻与传播硕士、出版硕士、电子信息硕士、机械硕士、材料与化工硕士、生物与医药硕士、交通运输硕士、艺术硕士(领域:艺术设计;美术;音乐)、社会工作硕士、应用统计硕士、风景园林硕士、临床医学硕士(领域:内科学;儿科学;老年医学;神经病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运动医学;麻醉学;急诊医学;全科医学;临床病理学)、口腔医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护理硕士、药学硕士、农业硕士(领域:养殖、渔业、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信息化、植物保护)、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旅游管理、图书情报 |
一级学科博士点 |
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统计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纺织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畜牧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特种医学、护理学、设计学、工商管理、教育学、生物学、信息与通信工程 |
专业专业学位博士点 |
临床医学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哲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纺织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畜牧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特种医学、护理学、药学、工商管理、设计学 |
国家一流学科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国家重点学科 |
放射医学、内科学(血液病)、外科学(骨外科)、纺织工程 |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 |
软件工程、设计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光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纺织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药学、工商管理、临床医学、特种医学 |
“十三五”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 哲学、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物理学、统计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教育学(培育)、畜牧学(培育) |
“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 |
哲学、应用经济学、教育学、中国史、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 |
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 |
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免疫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一般社会科学、综合交叉学科、精神病学与心理学 |
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 |
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 |
“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 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研究、生态型区域(苏南)经济与社会治理研究、和谐社会视域中的弱者权益保护、现代光学与技术、生物导向的功能分子的合成化学、现代蚕桑丝绸工程、现代数学及其在通信编码、生物学和金融学中的应用、功能性软物质及纳米材料、血栓与止血的基础和临床建设、微创脊柱功能重建与骨组织工程;电离辐射效应、损伤救治和防护的机理与应用 |
江苏省重点序列学 | 放射医学、内科学(血液病) 政治学、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特种医学、设计学 法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体育学、系统生物医学 |
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 | 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二期) |
学科 |
评估低等级 |
---|---|
软件工程、设计学 |
A- |
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化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药学 |
B+ |
政治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工商管理 |
B |
哲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临床医学、美术学 |
B- |
心理学、中国史、风景园林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 |
C+ |
社会学、生物学、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
C |
电子科学与技术、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 |
C- |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23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1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类别 |
简介 |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纺织与服装设计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纺织与服装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实验教学中心、心理与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传媒与文学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医学教学实验中心、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中心、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纺织服装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纳米材料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实验教学中心、物理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建筑与城市环境设计实践教育中心、药学学科综合训练中心、轨道交通实践教育中心、冶金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护理学学科综合训练中心 |
国家级教学团队 |
数学基础课程群教学团队、基础物理(实验)教学团队 |
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 |
中国语言文学 |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
数学 |
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
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苏州大学) |
国家试点学院 |
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 |
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 |
江南丝竹 |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国际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导师制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理工结合模式培养化学化工科技创业人才实验基地 |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 |
面向区域经济的校企合作IT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基地、基于后工业时代的纺织类复合型本科专业人才链的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 |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 |
通信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服装设计与工程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体育教育、新闻学、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纳米材料与技术、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纺织工程、临床医学、药学、服装与服饰设计、法学、教育学、汉语言文学、英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服装设计与工程、建筑学、放射医学、法医学、护理学、档案学、美术学 |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行政管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放射医学 |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专业建设点名称 |
学院(部) |
负责人 |
年份 |
---|---|---|---|
汉语言文学 |
文学院 |
刘锋杰 |
2007年 |
纺织工程 |
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 |
白伦 |
2008年 |
档案学 |
社会学院 |
张照余 |
|
物理学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晏世雷 |
2009年 |
软件工程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朱艳琴 |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数学科学学院 |
黄毅生 |
2010年 |
放射医学 |
医学部 |
曹健 |
省级品牌专业(含建设点)
专业(建设点)名称 |
学院(部) |
负责人 |
年份 |
---|---|---|---|
法学 |
王健法学院 |
方新军 |
2006年 |
体育教育 |
体育学院 |
王家宏 |
|
汉语言文学 |
文学院 |
刘锋杰 |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数学科学学院 |
唐忠明 |
|
物理学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晏世雷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杨季文 |
|
纺织工程 |
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 |
白伦 |
|
临床医学 |
医学部 |
阮长耿 |
|
历史学 |
社会学院 |
王卫平 |
|
化学 |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 |
郎建平 |
|
金融学 |
东吴商学院 |
万解秋 |
2008年 |
艺术设计(建设点) |
艺术学院 |
李超德 |
2010年 |
省级特色专业(含建设点)
专业(建设点)名称 |
学院(部) |
负责人 |
年份 |
---|---|---|---|
会计学 |
东吴商学院 |
王则斌 |
2006年 |
档案学 |
体育学院 |
张照余 |
|
生物技术 |
医学部 |
张学光 |
|
通信工程 |
电子信息学院 |
赵鹤鸣 |
|
放射医学 |
医学部 |
樊赛军 |
|
运动人体科学 |
体育学院 |
张林 |
|
英语 |
外国语学院 |
王腊宝 |
|
化学工程与工艺(建设点) |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 |
朱秀林 |
2008年 |
护理学 |
医学部 |
薛小玲 |
|
行政管理 |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钱振明 |
|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建设点)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顾济华 |
2010年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建设点) |
机电工程学院 |
冯志华 |
国家级精品课程(截至2010年)
课程名称 |
负责人 |
获奖年度 |
课程名称 |
负责人 |
获奖年度 |
---|---|---|---|---|---|
中文信息处理 |
朱巧明 |
2010年 |
普通物理学 |
晏世雷 |
2008年 |
医学免疫学 |
张学光 |
||||
细胞生物学 |
张焕相 |
2009 |
篮球 |
王家宏 |
2007年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朱栋霖 |
||||
大学英语应用类课程 |
孙倚娜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任平 |
||
数学分析与习题课 |
钱定边 |
2008年 |
ELECTROMAGNETISM |
李成金 |
|
法理学 |
周永坤 |
- |
- |
- |
省部级精品课程(截至2010年)
课程名称 |
负责人 |
获奖年度 |
课程名称 |
负责人 |
获年度 |
---|---|---|---|---|---|
无机化学 |
戴洁 |
2010年 |
服装结构设计 |
许星 |
2010年 |
基础会计学 |
王则斌 |
工程制图 |
郭旭红 |
2008年 |
|
纺织品整理工艺学 |
陈国强 |
中国古代史 |
晁福林 |
||
面向对象与C++程序设计 |
杨季文 |
田径 |
邰崇禧 |
||
抽象代数 |
唐忠明 |
普通物理实验 |
方建兴 |
||
运动生理学 |
张林 |
生理学 |
蒋星红 |
||
综合英语 |
王腊宝 |
- |
- |
- |
类别 |
简介 |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纺织与服装设计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纺织与服装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实验教学中心、心理与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传媒与文学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医学教学实验中心、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中心、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纺织服装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纳米材料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实验教学中心、物理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建筑与城市环境设计实践教育中心、药学学科综合训练中心、轨道交通实践教育中心、冶金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护理学学科综合训练中心 |
国家级教学团队 |
数学基础课程群教学团队、基础物理(实验)教学团队 |
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 |
中国语言文学 |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
数学 |
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
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苏州大学) |
国家试点学院 |
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 |
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 |
江南丝竹 |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国际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导师制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理工结合模式培养化学化工科技创业人才实验基地 |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 |
面向区域经济的校企合作IT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基地、基于后工业时代的纺织类复合型本科专业人才链的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 |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 |
通信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服装设计与工程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体育教育、新闻学、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纳米材料与技术、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纺织工程、临床医学、药学、服装与服饰设计、法学、教育学、汉语言文学、英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服装设计与工程、建筑学、放射医学、法医学、护理学、档案学、美术学 |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行政管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放射医学 |
专业建设点名称 |
学院(部) |
负责人 |
年份 |
---|---|---|---|
汉语言文学 |
文学院 |
刘锋杰 |
2007年 |
纺织工程 |
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 |
白伦 |
2008年 |
档案学 |
社会学院 |
张照余 |
|
物理学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晏世雷 |
2009年 |
软件工程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朱艳琴 |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数学科学学院 |
黄毅生 |
2010年 |
放射医学 |
医学部 |
曹健 |
专业(建设点)名称 |
学院(部) |
负责人 |
年份 |
---|---|---|---|
法学 |
王健法学院 |
方新军 |
2006年 |
体育教育 |
体育学院 |
王家宏 |
|
汉语言文学 |
文学院 |
刘锋杰 |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数学科学学院 |
唐忠明 |
|
物理学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晏世雷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杨季文 |
|
纺织工程 |
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 |
白伦 |
|
临床医学 |
医学部 |
阮长耿 |
|
历史学 |
社会学院 |
王卫平 |
|
化学 |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 |
郎建平 |
|
金融学 |
东吴商学院 |
万解秋 |
2008年 |
艺术设计(建设点) |
艺术学院 |
李超德 |
2010年 |
专业(建设点)名称 |
学院(部) |
负责人 |
年份 |
---|---|---|---|
会计学 |
东吴商学院 |
王则斌 |
2006年 |
档案学 |
体育学院 |
张照余 |
|
生物技术 |
医学部 |
张学光 |
|
通信工程 |
电子信息学院 |
赵鹤鸣 |
|
放射医学 |
医学部 |
樊赛军 |
|
运动人体科学 |
体育学院 |
张林 |
|
英语 |
外国语学院 |
王腊宝 |
|
化学工程与工艺(建设点) |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 |
朱秀林 |
2008年 |
护理学 |
医学部 |
薛小玲 |
|
行政管理 |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钱振明 |
|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建设点)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顾济华 |
2010年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建设点) |
机电工程学院 |
冯志华 |
课程名称 |
负责人 |
获奖年度 |
课程名称 |
负责人 |
获奖年度 |
---|---|---|---|---|---|
中文信息处理 |
朱巧明 |
2010年 |
普通物理学 |
晏世雷 |
2008年 |
医学免疫学 |
张学光 |
||||
细胞生物学 |
张焕相 |
2009 |
篮球 |
王家宏 |
2007年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朱栋霖 |
||||
大学英语应用类课程 |
孙倚娜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任平 |
||
数学分析与习题课 |
钱定边 |
2008年 |
ELECTROMAGNETISM |
李成金 |
|
法理学 |
周永坤 |
- |
- |
- |
课程名称 |
负责人 |
获奖年度 |
课程名称 |
负责人 |
获年度 |
---|---|---|---|---|---|
无机化学 |
戴洁 |
2010年 |
服装结构设计 |
许星 |
2010年 |
基础会计学 |
王则斌 |
工程制图 |
郭旭红 |
2008年 |
|
纺织品整理工艺学 |
陈国强 |
中国古代史 |
晁福林 |
||
面向对象与C++程序设计 |
杨季文 |
田径 |
邰崇禧 |
||
抽象代数 |
唐忠明 |
普通物理实验 |
方建兴 |
||
运动生理学 |
张林 |
生理学 |
蒋星红 |
||
综合英语 |
王腊宝 |
- |
- |
- |
截至2023年11月,苏州大学已与超过200家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及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并吸引了超过一千名国际学生在华学习。2010年,该校被纳入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并对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进行了援建。2011年,苏州大学在老挝创立了中国首家海外高校——老挝苏州大学,该校已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文化交流平台。2018年,苏州大学倡议成立了中国—东盟医学教育大学联盟,旨在构建中国-东盟健康命运共同体,并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进一步实施。2019年,全球首家红十字国际学院在苏州大学成立,致力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2020年,学校获批设立了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进一步加强国际科研合作与文化交流。
截至2023年6月,学校有1个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4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4个省部级哲社重点研究基地,3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5个省部级工程中心。
类别 |
名称 |
---|---|
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 |
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 |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 |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
省部共建教育部现代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 |
国家工程实验室 |
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 |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环保功能吸附材料制各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国家级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 |
智能纳米环保新材料及检测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基因组资源国际联和研究中心 |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
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
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
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
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苏州大学) |
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 |
国家纺织产业创新支撑平台、国家化学电源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
国家大学科技园 |
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
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 |
江苏省现代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 |
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 |
江苏省血液学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放射医学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纳米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 |
省部级哲社重点研究基地 |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机能评定与体能训练重点实验、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苏州大学“地方政府与城市治理”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吴文化研究基地、苏南发展研究院、江苏当代作家研究基地、江苏省地方政府与社会治理优秀创新团队、苏州大学公法研究中心、苏州基层党建研究所、老挝——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研究中心、江苏省国际能源法研究中心、苏南政府治理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基地、苏州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江苏现代金融研究基地、江苏体育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苏州分院、“传播与社会治理研究”创新团队 |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
省部共建教育部现代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碳基功能材料与器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卫生部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先进负碳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薄膜材料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有机合成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丝绸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现代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放射医学与防护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干细胞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干细胞与生物医用材料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先进光学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碳基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工程实验室、江苏省先进功能高分子材料设计及应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先进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水处理新材料与污水资源化工程实验室、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有机废水吸附治理及其资源化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环境保护水体有机污染物树脂吸附法治理重点实验室、工业(化学电源)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江苏省老年病预防与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重大神经精神疾病诊疗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全国石油化工行业导向生物医用功能的高分子材料设计与合成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网络空间安全工程实验室、全国石油化工行业颗粒技术工程实验室、江苏省先进碳材料与可穿戴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临床免疫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机器人技术及智能制造装备实验室、江苏省大数据智能工程实验室 |
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 |
江苏省苏州化学电源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江苏省苏州丝绸技术服务中心、江苏省苏州医疗器械临床前研究与评价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江苏省节能环保材料测试与技术服务中心、江苏省化学电源公共技术服务创新平台提升项目、江苏省先进光学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提升项目、江苏省骨科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江苏省动力电池及材料创新服务平台项目、江苏省中小企业环保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高效树脂型吸附材料治理环境及资源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工业废水重金属离子污染物深度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
省部级工程中心 |
数码激光成像与显示工程研究中心、血液和血管系统疾病诊疗药物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数码激光图像与新型印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纺织印染业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工程中心 |
类别 |
名称 |
---|---|
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 |
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 |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 |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
省部共建教育部现代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 |
国家工程实验室 |
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 |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环保功能吸附材料制各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国家级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 |
智能纳米环保新材料及检测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基因组资源国际联和研究中心 |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
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
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
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
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苏州大学) |
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 |
国家纺织产业创新支撑平台、国家化学电源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
国家大学科技园 |
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
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 |
江苏省现代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 |
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 |
江苏省血液学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放射医学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纳米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 |
省部级哲社重点研究基地 |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机能评定与体能训练重点实验、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苏州大学“地方政府与城市治理”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吴文化研究基地、苏南发展研究院、江苏当代作家研究基地、江苏省地方政府与社会治理优秀创新团队、苏州大学公法研究中心、苏州基层党建研究所、老挝——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研究中心、江苏省国际能源法研究中心、苏南政府治理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基地、苏州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江苏现代金融研究基地、江苏体育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苏州分院、“传播与社会治理研究”创新团队 |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
省部共建教育部现代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碳基功能材料与器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卫生部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先进负碳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薄膜材料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有机合成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丝绸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现代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放射医学与防护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干细胞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干细胞与生物医用材料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先进光学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碳基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工程实验室、江苏省先进功能高分子材料设计及应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先进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水处理新材料与污水资源化工程实验室、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有机废水吸附治理及其资源化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环境保护水体有机污染物树脂吸附法治理重点实验室、工业(化学电源)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江苏省老年病预防与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重大神经精神疾病诊疗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全国石油化工行业导向生物医用功能的高分子材料设计与合成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网络空间安全工程实验室、全国石油化工行业颗粒技术工程实验室、江苏省先进碳材料与可穿戴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临床免疫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机器人技术及智能制造装备实验室、江苏省大数据智能工程实验室 |
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 |
江苏省苏州化学电源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江苏省苏州丝绸技术服务中心、江苏省苏州医疗器械临床前研究与评价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江苏省节能环保材料测试与技术服务中心、江苏省化学电源公共技术服务创新平台提升项目、江苏省先进光学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提升项目、江苏省骨科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江苏省动力电池及材料创新服务平台项目、江苏省中小企业环保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高效树脂型吸附材料治理环境及资源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工业废水重金属离子污染物深度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
省部级工程中心 |
数码激光成像与显示工程研究中心、血液和血管系统疾病诊疗药物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数码激光图像与新型印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纺织印染业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工程中心 |
截至2023年6月,学校人文社科领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45项,其中艺术学重大项目1项、艺术学年度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数14项;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4项。自然科学领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7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1项,国防重大项目1项;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2020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第一合作单位),第八届树兰医学奖1项,第三届“科学探索奖”1项;2021年度最新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排名位列全球高校第41位、全国高校第14位;23人次入选2021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20年全年发表三大检索论文4774篇,其中SCIE收录3085篇,位列全国高校第26位;授权知识产权1390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681项、国际专利授权29项,实现知识产权转让和许可使用210件。
领域 |
类目 |
名称 |
人文社科领域 |
国家社科基金 |
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史与大事记整理研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背景下企业信誉链融资的机制、实施路径与绩效研究、《俄国导报》研究(1856—1906)、新时代县域政府治理效能评估及提升路径研究、1912—1917中国文学史料开掘与阐释研究、“仿编《近思录》文献”整理与研究、数字时代青年中华民族认同的培育路径研究、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品牌价值评估及运营策略研究、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体育主流舆论格局建构研究、清代善会善堂“征信录”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清至民国时期毛乌素沙地人群、生计与环境调适研究、“百年变局”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现实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环保组织参与污染冲突治理机制研究、产品伤害危机下企业的数据驱动决策研究、流空间视角下中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机制和政策研究、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江南船拳与乡愁研究、“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对外投资的国别风险测度与防范策略研究、当代情动理论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的网络意识形态自动分类和人机综合治理研究、图书馆阅读推广中的短视频技术应用研究、档案文化要素的本质及其演化研究、中国体育仲裁制度的生成困境与路径选择研究、中国经典织物纹样谱系研究(艺术学重点)、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题材油画理论与实践研究、多元融合的中国古代妇女服饰研究(秦汉至清)、大学教师生命时间结构研究、高校科研团队建设质量研究、俄罗斯符号学研究范式的百年流变、新时代中国政府职责体系优化研究、前沿科学可视化的图像认知与叙事研究、汉语中的主宾转换现象和状态改变构式研究、美国红十字会的改革与发展研究、理解社会学的基础和机制研究、文化多元时代族群政治与国家认同建构关系的研究、新柏拉图主义视角下的当代形而上学、两宋时期台净合流研究、社会工作教育问题研究、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刑事涉案财物处置实体问题研究、国有基金支持企业创新的效率测度、全息模型及路径优化研究等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 |
近代中国铁路体制的早期探索、近代江南隐逸文化研究、民国时期海关税款的保管与分配(1912—1945)、美国反国际恐怖主义政策研究、明清诗文史料述略、中国与朝鲜半岛近现代文学关系研究(1894—1949)、生物语言学视阈下语用能力整合模型多维建构与实验研究、基于使用的语言观下汉语构式中的频率效应研究、数字时代用户媒介采纳与使用研究、基于危机生命周期的企业竞争情报机制研究、专利分析和TRIZ进化理论的产品预测研究、德国地方自治研究、盖尤斯《法学阶梯》释义、攻击性紧急避险的正当化依据及其运用 |
|
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
文学社会学:明清诗文研究的问题与视角、Multi-attribute group decision making with aspirations: A case study、Technology Evaluation and Imitation: Do They Have Differential or Dichotomous Effects on ERP Adoption and Assimilation in China?、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基于《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的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环境研究、探寻“诗心”:《野草》整体研究、《韩熙载夜宴图》图像研究、苏州艺术通史、中国城市风险化:空间与治理、当代传媒中的民粹主义问题研究、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研究、文学翻译的境界:译意译味译境、秦汉土地赋役制度研究、认知心理学:心智、研究与你的生活(第三版) |
|
自然科学领域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 |
高效高精度多功能激光增材制造系列熔覆喷头研发 |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缺血性心脏病细胞治疗关键技术创新及临床转化 |
|
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雅克·冈教授) |
|
第八届树兰医学奖 |
詹启敏院士 |
|
第三届“科学探索奖” |
刘庄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