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椭圆形画像》并不是一篇侦探小说,没有环环相扣的推理,也没有古怪离奇的气氛,更不涉及凶杀、暴力等主题。它是爱伦·坡于1842年创作的一个短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妻子为丈夫当模特期间被压抑、被忽视,在精神和生命被耗尽后,最终死去的故事。看到画家在创造生命的同时也摧毁了生命。
画家
画家是个喜怒无常,工作严谨而不苟言笑的男人,二人一见钟情。画家爱艺术到了疯狂的地步。他要求他的新娘做模特,“她是一位非常婉约柔顺的姑娘,她非常温顺地在这又暗又高的塔楼房间一连做了几个星期……”,画家全身心沉浸在创作中,以至于没空再看一眼他的新娘,直至点上最后一笔眼睛的色彩后才发现心爱的人已经死去。这个“恶魔”般的画家用画笔将可爱新娘的鲜活生命从肉体抽离到画板上,这是不对等的两性关系的隐喻。
画家的妻子
画家的新婚妻子是美丽的载体。她,一个美得罕见的姑娘,欢快活泼,可爱得无与伦比;她光彩夺目,笑意盈盈,嬉戏时就像只小鹿;她满怀爱心,珍惜世上的一切。她是创作灵感的发源地,但她却缺乏个人意志,并且没有任何话语权。她本身意识到画家对于艺术的热爱会掠夺掉丈夫对她的深情,“她僧恨艺术,因为艺术是她的情敌;她害怕调色板,因为它们夺去了爱人的笑脸”。听画家说想给她画像时,姑娘认为对她来说,那真是件可怕的事情。但她仍然压抑了内心的排斥和抗拒,“温顺地在塔楼上坐了几个星期”。故事中的女主角纵使有绝世美貌,也只是被物化、被工具化了的人,她的美貌只使她成为画家眼中精美的模特。在画家眼中,她不需要关心,不需要爱,是没有头脑的空壳。画家在用高超的画艺赋予画作生命,而原本有生命的新婚妻子却日益萎靡,日益虚弱了,生命正在从她的身体中流失。在整个绘画的过程中,女主角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却未曾说过一句话,只是微笑和静静地坐着,一句怨言也没有,只有身体在场,精神却是缺席的,直到最后画家宣布画作完成,他开始浑身发抖,脸色苍白,目瞪口呆。然后,他大声惊呼道:“这就是生命!”可当他蓦然转眼看他心爱的妻子时,她已经死了!
小说中有一个强烈而又含蓄的对比,一方面是画家自我专注的艺术痴狂,另—方面是丈夫对新婚妻子的情欲。画家不是对新婚的妻子着迷,而是着魔般地爱上了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讲,画家犯了重婚罪,因为他早已把艺术当作新娘了。画家丈夫觉得他的工作乐趣无穷,日复一日地工作着,当这幅画即将完成时,画家的热情已几近癫狂。他连续几周把自己关在塔楼里做他的新作,是对他和新娘度蜜月大大的嘲弄。实际上,他在与他热恋的艺术度蜜月而不是他的新娘。
《椭圆形画像》是以男性叙述为中心的,女性的头脑和身体几乎是全然缺席的;也是失声的,没有话语权的,无法诉说自己曾经的感情世界,只有作品神奇效果,令作者震惊,感觉被征服,最后骇然以及敬畏的椭圆画像的来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女性的他者或边缘的地位。
这个故事还展现了艺术和生命的关系。作者花费了很多笔墨在少妇画像的描述上,却用较小篇幅来思考这件艺术作品是以牺牲年轻新娘的生命为代价的。可见,艺术美和现实处于矛盾的二元对立当中,它远远高于现实生活,并有自己的生命,当完成艺术的飞升后,它就可以无情地抛弃生活本身,生活对艺术来说只不过是一具没有生命的躯壳。
艺术品本来是无生命的,是多少优秀的艺术家赋予了艺术品生命。这个浑身激情、狂放不羁、喜怒无常的画家通过通宵达旦的绘画, 以为自己创造了有生命的艺术品,赋予了艺术品最大的价值,其实他忽视了生命,甚至亲手毁掉了生命以及其艺术灵感的来源——她的美丽新娘,否定了生命的价值。或者让他赋予艺术品生命的途径就是把自己妻子的生命残酷地转移到圆像上去。他的妻子只是—个道具,坐在他的面前,终日在他的注视下,被他日复一日地忽略着。画家把她的生命—笔一笔地转移到了画上去。最终画成功了,妻子倒地而亡。
效果统一论是爱伦坡独特的创作理念。他认为短篇小说的篇幅就是要短小精悍,语言优美,结构严谨,情节紧密,使文章整体效果明显,能够通过作品看到作者细心的雕琢和巧致的安排,把文章所传达的主旨通过精美的语言表达出来,给读者感官以直接刺激,引起读者的共鸣,达到欣赏美的效果。
为了保证效果的统一,首先应该考虑作品的长度。《椭圆形画像》是一个短小精炼的作品,每一句都在为整个故事的完整与统一做着铺垫。文章的情节不会像后现代作品那样按着心里的流动进行,这些情节和叙事都是作者提前安排好的,受伤将军的出场为故事的展开做了伏笔,恐怖破旧阴森的塔楼塑造了文章的整体氛围,艺术家的登场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艺术所描述生活的美,美女之死再一次验证了爱伦坡所认为的诗意之美。
爱伦·坡一直主张坚持创新,小说家最重要的素质就是有异于常人的想象,有奇思妙想,不与人雷同。《椭圆形画像》的独特创新之处在其语言,表现手法和结构方面。作家在描绘这一画作时像画家一样专业的点评画的技巧与风格。在表现手法方面,他的独创性在于这部作品有推理的影子,有恐怖的元素。恐怖的元素在于塑造气氛方面,把故事故在被废弃的城堡里,阴沉的百叶窗和黑丝绒帐幔从色彩上达到渲染的效果。推理的影子在于讲述画像背后的故事,叙述者去讲述故事发生的缘由,带领读者去想象艺术家在近乎痴狂的状态的所作所为。在结构方面,《椭圆形画像》采用嵌入式叙事结构,第一个故事椭圆形画像出现,第二个故事开始叙述这个画像后不为人知的故事。这种嵌入式的表达不是平铺直叙,而是在第一人称的叙述带领下,去思考背后的故事,留下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去填补。
故事发生在过去,这与哥特小说的一贯特点吻合,即叙述过去的故事。椭圆圆像的故事发生的地点也同以往的哥特小说相像,在一处废弃的城堡里。阴郁而庄严的城堡,阴森可怖的房间,破烂而陈旧的装饰,阴沉的百叶窗和黑丝绒帐幔,刻意追求营造效果,充分渲染了恐怖的死亡氛围,令读者感受到死亡阴影的笼罩。而故事真正发生的地点即画作创作完成的地方,是在该城堡的阁楼上,一个阴暗、没有生气的地方。“塔楼的房间又暗又高,只有从头顶射到洒到灰色画布上的一星亮光”。这个地方也最终成为扼杀美丽新娘生命的地方。
其次,哥特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有着癫狂的情绪。在外框故事中,叙述者“我”也许因为本来就患有精神狂乱症,所以对墙上多得数不胜数且都充满灵性的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第二部分中,画家是一个挥身激情、狂放不羁、喜怒无常的人,又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之中,把艺术当作新娘。他热情似火地画着深爱他的女子,不分昼夜,对妻子的面容漠不心,他不会看出,那涂抹在画布上的色彩,就来自坐在身边的妻子的脸庞。癫狂的感情给女主角带来的只有悲剧。
《椭圆形画像》结构安排独特,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不同的主题,这正是名作的魅力所在。 英国作家王尔德受其影响写出了名作《道连·格雷的画像》。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生于1809年1月19日,逝于1849年10月7日,美国作家,诗人,编辑和文学评论家,美国浪漫主义思潮时期的重要成员。坡以神秘故事和恐怖小说闻名于世,他是美国短篇故事的最早先驱者之一,又被尊为推理小说的开山鼻祖,进而也被誉为后世科幻小说的始祖。他是第一个尝试完全依赖写作谋生的知名美国作家,从而导致贫困潦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