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遗址

米兰遗址

中文名 米兰古城遗址
位置 若羌县城东80里处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米兰遗址(ruinsofMiran) 唐代军事戍堡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

区若羌城东北80 公里,米兰古河道畔。遗址东西长70 米,南北宽56 米,呈

不规则方形。残存墙最高处7 米,用柳条土坯相间夯筑。四角角楼高6~9

米。主要建筑物在北部,清理过43 间半地穴式房址。建筑形式与《新唐书·吐

蕃传》所记“屋皆平上,高至数丈”相似。遗址清理出300 多件吐蕃文木简

和文书,已经译出部分涉及小麦种植、分占耕地、丝绢服饰等社会经济情况。

出土实物还有木弓、刀鞘、三棱形铁镞、骨镞及大量具有民族特点的漆皮甲

片,单片矩形,四角穿孔,朱漆彩绘,画月牙形;织物有染色毛片、织花毛

毯、皮毛带、毛毡、棉布、丝绢残片;器具有木碗、木勺、木盘、木梳、陶

罐、陶壶及木、石制生产工具。遗址内有牛马羊狗粪和骨骸,还有麦穗、糜

子、葫芦籽、核桃、鸡蛋壳。从上述实物可看出当时农牧业发展情况。工艺

金箔片、铜环、加工玉料、粗麻纸、苇笔、木质骰子等。有不少

卜骨,系经过烧灼的羊肩胛骨,其中一块有吐蕃文卜辞,反映吐蕃钵教信仰

“占卜推算”遗制。唐朝若羌一带为吐蕃势力,也有回鹘(回纥)等民族活

动。米兰古堡遗址上层发现回鹘人坎曼尔的汉文诗稿及其他汉文诗抄,是研

究古代汉、回纥、吐蕃关系的很好资料。

历史

  据史书记载,西汉时此地为西域楼兰国之伊循城。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鄯善王(古楼兰国)尉屠耆请求汉王朝派一将领兵到此屯田积谷,汉即派一司马和吏士40人屯田伊循。唐代时,此地为吐蕃所占,古堡即为吐蕃修建的一座军事堡垒。

考古挖掘

遗址规模

  19世纪,英国人斯坦因曾在此地进行发掘,盗走了塑像、壁画等大批文物。

  20世纪50年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勘像探队在这里发现了汉代完整的渠道等水利工程系统和埋在沙漠下的大片良田。

  1973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米兰古河道边发掘了唐代吐蕃古戍堡遗址。

  20世纪70年代,曾发掘清理,发现屋宇均平顶,部分房屋半穴入地下。出土了大量吐蕃文木简及兵器、漆皮甲片、粮食及毛丝织物。

  另外,在古城附近东西4公里,有多处佛寺、佛塔,也有较大的古代屯田遗迹,灌溉渠系纵横,布局合理。

代表建筑

  米兰古城作不规则方形,周长308米。城墙夯筑,厚6―9米。四隅都有突出的墩台,北、东、西三面城墙见马面。西墙北段、南墙西段尚存缺口,为古代门道。南墙外突出一小城,高9米。古城内靠墙根部原有很厚的灰土堆积。东、北墙根尚存房屋断垣,为古代居民住宅。

遗迹保护

米兰古城遗址米兰古城遗址  [1]古戍堡是米兰古城遗址里一座较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它位于新甘公路的要道上,南北宽约56米,东西长约70米,呈不规则正方形。

城垣为夯土筑,夯土层中夹有红柳枝,夯土层上用土坯砌成,西墙有两段宽达5―6米的缺口,可能是古戍堡城门。北部为一阶梯形大土坡,自低凹处至戍堡北墙依坡盖屋,屋为平顶,不见门洞,其构造形式类似西藏布达拉宫。堡东部为一大型房屋,南部为一高近13米的土台,土台上立有杆,似为峰火台。古堡的东西两侧,排列着众多的佛塔和规模宏大的寺院遗址。据史书记载,中国古代的着名高僧法显等,在西去天竺或东归故里的途中曾在这里讲法拜佛。

  东大寺是米兰古城遗址中又一座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高约6米,分上下两层,外面围以较高的院墙,寺内建有一个12米×0.6米×2.4米的佛龛,龛内尚存半浮塑的菩萨和天王像,其下面四周还存有卷云柱头浮塑。佛殿废墟东侧的建筑物下面,尚存有大型座佛塑像和遗弃在地上的大佛头。

  西大寺是一座与东大寺相对而建的佛寺建筑物,它以5.6米×12.2米的长方形须弥式基座为中心,外绕基座置走廊,基座上建有直径3米左右的圆形建筑物。寺院的佛教遗址,是西域早期佛教文化的典型。佛像姿态生动,花纹,图案线条优美、简练,为研究中西文化艺术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1]

词条图册

  1984年开始,若羌县在米兰文物遗迹处设立文物保护管理站,派专人驻站管护遗址,并树立文物保护标志牌、划定保护范围。在80~90年代,先后有中科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的专家学者对米兰遗迹进行了考察和初步的研究,为米兰文物遗迹的保护、研究、以及开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米兰文物遗迹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后,若羌县已计划在此处修建保护围墙,在条件具备时,计划请专家对地表做必要的清理、对文物遗迹进行必要的维修。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