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传染性贫血病

马传染性贫血病

中文名 马传染性贫血病
发现时间 1843
简称 马传贫
目录导航

概述

马传染性贫血病马传染性贫血病简称马传贫(EIA),由反录病毒科(Retroviridae)慢病毒亚科(Lentivirinae)中的马传染性贫血病病毒引起的马、骡、驴传染病。其特征主要为间歇性发烧、消瘦、进行性衰弱、、出血和浮肿;在无烧期间则症状逐渐减轻或暂时消失。本病于1843年首先在法国发现,直至1904年才由法国兽医师瓦勒和卡雷证实是由病毒引起。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广泛传播,现几乎遍及全世界,对养马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中国于1955年证实有此病。仅能感染马属动物(马、骡、驴)。在自然条件下,以马的易感性最高,骡、驴次之。此外也曾有几例人感染此病的报道。发烧期的病马是最危险的传染源,其和脏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含有大量病毒,常随同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体外而散播。慢性病马能长期甚至终身带毒。传染途径主要通过吸血昆虫(虻、刺蝇、蚊、蠓等)的叮咬,也可由被病毒污染的注射针头和诊疗器械等散播,微量病毒就能在易感动物中引起感染。经消化道的传染也有发生。根据临诊表现,常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和隐性4种病型,除有主要症状如发烧、贫血、出血、心机能紊乱外,血液学的变化也很突出,如红细胞数减少、血红蛋白量降低、白细胞数常减少和静脉血中出现吞铁细胞等。尸体剖检时,急性型主要表现败血性变化,而亚急性和慢性型则主要表现贫血性和增生性变化。

病原学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是反录病毒科慢病毒属成员。

马传贫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在粪便中能生存两个半月,将粪便堆积发酵时,经30分钟即可死亡。2%~4%氢氧化钠液和福尔马林液,均可在5~10分钟内将其杀死,3%来苏儿液可在20分钟内杀死。日光照射1~4小时死亡。在-20℃左右病毒可保存毒力达6个月到2年。病毒对热的抵抗力较弱,煮沸立即死亡。

症状

自然感染潜伏期一般为20~40天,人工感染平均为10~30天,短的5天,长的达90天。

以发热、贫血、出血、黄疸、浮肿、心机能紊乱、血相变化和进行性消瘦为特征。

发热:发热类型有稽留热、间歇热和不规则热。稽留热表现为体温升高40℃以上,稽留3~5天,有时达10天以上,直到死亡。间歇热表现有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多见于亚急性及部分慢性病例。慢性病例以不规则热为主,常有上午体温高、下午体温低的逆温差现象。

贫血、出血和黄疸:发热初期,可视黏膜潮红,随着病情加重,表现为苍白或黄染。在眼结膜、舌底面、口腔、鼻腔、阴道等黏膜等处,常见鲜红色或暗红色出血点(斑)。

心机能紊乱:心搏亢进,节律不齐,心音混浊或分裂,缩期杂音,脉搏增数。

浮肿:常在四肢下端、胸前、腹下、包皮、阴囊、乳房等处出现无热、无痛的浮肿。

血相变化:红细胞显著减少,血红蛋白降低,血沉加速。白细胞减少,丙种球蛋白增高,外周血液中出现吞铁细胞。在发热期,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退热后,淋巴细胞增多。

根据临诊表现,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和隐性四种病型。

急性型多见于新疫区流行初期,主要呈高热稽留,病程短,病死率高。

亚急性型多见于流行中期,特征为反复发作的间歇热,有的还出现逆温差现象。

慢陛型常见于老疫区,病程较长,其特征与亚急型相似,但逆温差现象更明显。

诊断

1 根据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2 实验室诊断

在国际贸易中,指定诊断方法为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AGID),替代诊断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病原分离与鉴定:将可疑马的血液接种易感马或用其制备的白细胞培养物,分离病毒(通常不用)。免疫扩散试验、免疫荧光试验。

血清学检查: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需经AGID证实)、补体结合试验、荧光抗体试验。

病料采集:采集可疑马的血液备用。

3 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马梨形虫病、马伊氏锥虫病、马钩端螺旋体病、营养性贫血鉴别。

治疗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于1961年最先由日本的小林和夫在马白细胞和骨髓细胞培养物中培养成功。1966年日本兽医微生物学家甲野雄次和小林和夫利用马白细胞培养物作为抗原,成功地进行了阳性率达93.4%的补体结合试验,补体结合抗体的持续期为30天左右。后中国也研究成功,可持续6~7个月或更长。1970年美国兽医微生物学家L.科金斯和诺克罗斯研制成功的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检出率更高(可达95%以上),特异性更强,操作更简便,又易于推广应用,中国已将其列为马传贫特异诊断方法之一。此外,荧光抗体染色技术和中和试验也可作马传贫的辅助诊断试验,必要时还可进行生物学试验(接种健康驹)。需要与本病鉴别诊断的有马梨形虫病、马锥虫病、鼻疽、腺疫、马钩端螺旋体病和马营养性贫血病等。在预防方面,1970年甲野雄次等报道用高代次马白细胞传代毒育成弱毒株(V-26);1973年法国发表 β-丙内酯灭活马传贫疫苗的报告,但均未用于生产实践。中国于70年代后期研制成功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疫苗,经大规模野外接种试验,均取得较好效果。除加强检疫和免疫预防措施外,尚无有效治疗方法。[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