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叶

菊花叶

目录导航

基本介绍

名称: 菊花叶。

别名:菊花叶( 潮汕)、四季菊( 揭阳)、野菊花叶( 汕头)。

形态

本品为 菊科 菊属 菊的白花者。人工栽培。多年生 宿根 草本。茎直立,带木质,多分枝。叶大小不一,互生, 叶片卵形网状分裂, 裂片有缺刻和锯齿。秋冬开花, 头状花序,有大有小,外周为雌性 舌状花,中央为两性筒状花。因栽焙历史悠久, 花序大小颜色形状变态极多,在末开花时很难借茎叶察知花色, 故自菊花叶在未开花前多凭栽培识别。

性味:昧甘苦,性寒,无毒。

效能:内服疏风清热凉血解毒;外用拔毒退肿。入肝肺经

主治:感冒头痛,风热赤眼,眼目昏花, 腮腺炎,跌伤不省人事;外治疗疮,皮肤疮疸肿毒。

菊花叶异名

容成(《金匮玉函方》)。

菊花叶-来源

为菊科植物菊的叶。形态植物详"菊花"条。

菊花叶

(《 别录》)

使用价值

临床运用

1.治疔肿:菊叶一握(冬用其根),捣汁服一升。(《纲目拾遗》)

2.治疔毒,及一切无名肿毒:白菊花叶连板,捶取自然汁一茶盅,滚酒调服;用酒煮服亦可,主用更妙。病重宜多服。渣敷 患处,留头不敷,盖被睡卧出汗。(《寿世良方》菊花饮)

3.洽红丝疔: 白菊花叶(无白者,别菊亦可,冬月无叶,取根),加雄黄钱许, 蜒蚰二条,共捣极烂,从头敷至丝尽处为止,用绢条裹紧。(《纲目拾遗》)

药用效果

1.性味

《本草求原》:"辛甘,平。"

2.功用主治

治疔疮,痈疽,头风,目眩。

①《 食疗本草》:"作羹,主头风,目眩,泪出,去烦热,利五脏。"

②《 日华子本草》:"明目。生熟并可食。"

③《本草求原》:"清肺,平肝胆。治五疔、疳疔毒、痈疽、恶疮。"

3.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捣汁。外用:捣敷。

4.选方

①治疔肿:菊叶一握(冬用其根),捣汁服一升。(《纲目拾遗》)

②治疔毒,及一切无名肿毒:白菊花叶连根,捶取自然汁一茶盅,滚酒调服;用酒煮服亦可,生用更妙。病重宜多服。渣敷患处,留头不敷,盖被睡卧出仟。(《寿世良方》菊花饮)

③治红丝疔:白菊花叶(无白者,别菊亦可,冬月无叶,取根),加雄黄钱许,蜓蚰二条,共捣极烂,从头敷至丝尽处为止,用绢条裹紧。(《纲目拾遗》)

5.菊花叶洗头

取40片菊花叶子,洗干净后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煎煮,煮出绿色的汁液后放凉,然后放入瓶中保存。使用时,直接用这种汁液来清洗、按摩头皮即可。由于菊花叶子中含有特殊的精油成分,用菊花叶煮成的汁液洗头,可以有效抑制头皮屑的产生。

食用价值

菊花酒 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酿制而成,古称“长寿酒”,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也可将菊花泡于酒中24小时后饮用,可活血行气,防衰老,延年益寿;如再加入地黄、当归、枸杞同泡,对头晕目眩、疲劳、多梦,有较好的疗效。

菊花糕 把菊花拌在米浆里,蒸制成糕,或用绿豆粉与菊花制糕,具有清凉去火的效果。

菊花羹 将菊花与银耳或莲子煮成羹,加入少许冰糖食用,可去烦热,利五脏,治头晕目眩等症。

菊花膏 以鲜菊花加水煎熬,滤取药汁并浓缩,兑入炼好的蜂蜜,制成膏剂,具有疏风、清热、明目之效用。

菊花饼 取甜菊花叶,洗净,用刀拍软,加盐稍腌。另取植物油和白面,擀成薄皮,将腌好的菊花叶平摊在面上,然后加一层面皮,再摊一层菊叶,如此交替至五六层,擀压使之密合,用刀切成菊叶形,放入吊炉烙熟。此饼酥软香咸,色香味均有特色。

菊花肴 用菊花与猪肉、蛇肉炒,或与鱼肉、鸡肉等做成的菊花菜肴,荤中有素,补而不腻,清心爽口,可用于头晕目眩、风热上扰之症。如火。

锅菊花鱼片将新鲜白菊花1OO克去蒂、漂洗、晾干,草鱼500克切成薄片,把鸡汁、麻油、胡椒、姜、葱、醋、盐适量,放入火锅烧开,放鱼片入锅内5分钟后打开锅盖,放—些花瓣,盖好,3~5分钟后可食用。鱼片、花瓣可蘸些麻油入食,味道鲜美、清爽、香滑,益血开胃。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