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博物馆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博物馆

是否收费 免费
地点 吉林省延吉市长
开放时间 周2到周日:9:00-16:30
中文名称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博物馆
目录导航

简介

图片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博物馆是中国地方历史性博物馆。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延吉市。1960年筹备,1982年建成。建筑面积3100平方米。


馆藏作品

  该馆馆藏文物1万多件,其中包括古代历史文物、革命文物、朝鲜族民俗文物。一级品11件,其中有唐代渤海贞孝公主墓墓碑和壁画(临摹本)、室相纹铜镜、双系釉陶罐等,也有反映延边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的苫被单、延吉炸弹、抗日树标等文物。

展馆

图片

  该馆陈列展览有“延边古代历史文物展览”、“延边人民革命斗争史陈列”、“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朝鲜族政治活动家──朱德海同志生平事迹展览”。“延边古代历史文物展览”展示自旧石器时期一直到清代的延边地区历史发展面貌,突出原始社会和唐代渤海国及金末东夏国时期的文物,既反映位于祖国东北边疆的延边地区历代文化发展与中原文化的密切联系,又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延边人民革命斗争史陈列”反映延边各族人民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尤其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所进行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以及他们对于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做出的贡献。

历史沿革

始建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博物馆始建于一九六零年。新馆址于一九八二年八月落成。它座落于自治州首府延吉市风光秀丽的布尔哈通河畔。总面积为三千一百平方米,陈列厅面积为一千二百五十平方米。这里是保存着人类文明实物列证的机构,是全州唯一的一所地方历史性博物馆。一九八三年又建立起延边民俗博物馆,两馆合属办公。馆藏文物达一万余件,其中有地方出土的历史文物、革命文物、民俗文物,还有唐代“海东盛国”——渤海王国时期的珍贵文物。

发展历程

  建馆四十年来,延边博物馆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从建馆伊始的六人,到六十七人,为充实祖国的历史文化宝库,几代文物工作者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他们通过人们的劳动实践而赋予艺术上和科学上的价值作为财富收藏,并通过对藏品的收集、研究和展览三大功能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的文明和经济的发展。

  该馆陈列展览版面文字使用朝、汉两种文字,讲解使用朝鲜语和汉语两种语言。

馆藏文物

  馆藏文物达1万余件,革命文物800多件,民俗文物3 000余件,唐代“海东盛国”渤海王国时期的珍贵文物就达900多件。市级历史博物馆。位于延吉市长白路与龙东街交汇处。始建于1960年。总面积为7300平方米,陈列厅面积为3700平方米。现有职工60名,其中有研究馆员2名、副研究馆员12名、馆员41名。馆藏文物达1万余件,革命文物800多件,民俗文物3000余件,唐代“海东盛国”——渤海王国时期的珍贵文物就达900多件。充分发挥馆藏文物作用,举办了《延边渤海出土文物》、《延边人民革命斗争史》、《朝鲜族民俗》等90余个展览。为宣传和发展延边发挥了作用。1994年被省委、省政府批准为吉林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被国家文物局正式确定为全国百家重点博物馆之一。

相关新闻

延边博物馆新馆正式开工建设

  彩旗招展,礼炮阵阵。6月10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博物馆开工庆典在延吉隆重举行。

省长王儒林,省政府秘书长王云岫,省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吴玉珩,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张凤春,省民委主任姜光子,省旅游局局长安桂武,省发改委副主任杨亚杰,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张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范强,省文化厅副厅长张宝宗出席开工典礼。

领导

  州长李龙熙,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州人大常委会主任金硕仁,州政协主席高勇,州委常委、常务副州长冯君,州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兴国,州委常委、秘书长车光铁;延吉市市长赵哲学等出席开工典礼。 开工典礼由副州长闵光道主持。

  李龙熙,张宝宗在典礼上致辞。

  李龙熙在致辞中说,延边博物馆正式开工建设是延边州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盛事。作为全国惟一的朝鲜族自治州和中国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地,延边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团结奋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最典型、最完整、最丰富的中国朝鲜族文化。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州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许多民族文化精品。传承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既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新时期弘扬民族文化、提升延边软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延边博物馆的开工建设包含着全州各族人民的热切期待,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延边博物馆的建设必将极大丰富全州人民的文化生活,增进各族人民的团结友谊,促进中国朝鲜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升延边的文化品位,推动延边旅游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希望各施工单位树立精品意识,将延边博物馆建设工程打造成推动延边发展的优质工程、人民群众满意的惠民工程,为州庆六十周年献上一份厚礼。

  张宝宗向博物馆开工建设表示祝贺。他说,延边博物馆新馆建设是延边州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延边州文化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标志,必将为延边州乃至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延边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延边州的各项文化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近年来,延边州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延边博物馆不断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大胆创新服务体系和服务机制,各项业务全面快速发展,管理和服务工作走在了全省博物馆系统的前列。延边博物馆新馆的开工建设,标志着延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为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优秀历史文化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和必要的保障。

  在悠扬的音乐和鞭炮声中,王儒林、王云岫、李龙熙、吴玉珩、姜光子、金硕仁、安桂武、杨亚杰、高勇、张宝宗、赵哲学为延边博物馆开工建设剪彩。

延边博物馆

  延边博物馆从1957年3月延边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后开始筹备建设,1960年成立了筹备处,由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文化处管辖。文革时期筹备处被撤消,被毛泽东思想宣传和阶级教育展览馆取代。1973年1月经上级批准,在展览馆基础上正式建立了延边博物馆。1982年为庆祝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30周年,在延吉市烟集河和布尔哈通河交汇处重新建立了馆舍。2002年作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50周年献礼工程,在延吉市金达莱广场西侧修建了新馆舍,与会展中心连体建筑,占地3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各方面设施完善,环境幽雅。

开展文物的征集

  截至2008年8月馆藏文物10667件,其中一级文物31件,二级文物56件,三级文物454件,为了更好地保护地方和民族文化,延边博物馆正大力开展文物的征集、收集工作。

  2008年,共投资500多万元举办了“中国朝鲜族民俗展”,得到专家和观众的好评。

  作为少数民族博物馆,延边博物馆始终将民族教育、文化宣传作为重点,积极发挥博物馆展示教育职能,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功能。2007年被国家民委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曾先后被评为先进集体、先进党组织和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

人民币朝鲜族女孩苏春熙的传奇人生

  1980年版的贰角人民币不少人都使用过,对于钱币上两位美丽可爱的朝鲜族,土家族姑娘,很多人并不陌生,大多数人认为那是画家画出来的。实际上,两位姑娘真有其人,她就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苏春熙。另一位姑娘就是现任湖南省农业厅纪检组组长的黄其萍。黄其萍是湖南永顺县人,土家族。

  贰角人民币上的就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苏春熙,现在,她在北京过着幸福的生活。43岁的她已经在北京工作和生活多年。

  1979年,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博物馆工作的苏春熙和另外一名女孩被选到北京民族文化宫做讲解员。1980年夏天,苏春熙和其他十几名少数民族少女被北京民族文化宫的老师叫去拍照,当时只听说摄影师是银行方面带来的,还说是要出新版的人民币。

  当时那批被选去做讲解员的朝鲜族女孩只有两位,被叫去拍照的只有苏春熙一个,正因为拍照时就告诉苏春熙头像会上人民币,因此苏春熙那天很精心地梳了头发并系了个朝下的领结。照相后,苏春熙一直留意新版人民币发行的情况,后来见到了新版的贰角人民币,苏春熙一下子就认出了头像是自己。

  1979年至1981年,苏春熙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做讲解员后,曾被留在中国民族博物馆工作,后来又回到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工作。1985年至1987年先后在中央民族大学和北京大学学习后,到了一家韩资公司工作。1989年至1991年又去韩国工作了几年,之后回国结婚生子,之后又与北京大学联合开办了外语培训班至今。现在苏春熙的孩子10岁了,爱人是回族人,一家人的生活平淡而又幸福。 今天我们有幸联系到了两角钱中的朝鲜族女孩——苏春熙,如今她已经人到中年,在北京结婚生子,让我们走进她的生活,感受她的传奇人生。

  第一篇:我从延边来到北京

  记者:苏老师您好,很高兴有这个机会采访到您,我们从您第一次来北京开始聊起吧。

  苏老师:79年是我们国家国庆30周年大庆,那个时候国家民委做民族工作30周年展览会,我们国家有56个少数民族都要求派代表,每个民族来一两个。当时朝鲜族的名额,国家民委交给了吉林省民委,吉林省民委又把名额选择的条件以及具体的操作交给了延边自治州的民委,要求延边自治州民委挑选两位朝鲜族讲解员,当时的条件是汉语和朝鲜语都说得比较流利,年龄上没有限制,高中毕业,比较年轻的,五官端正。 记者:当时您在读高中吗?

  苏老师:刚毕业。

  记者:当时参加工作了吗?

  苏老师:还没有正式参加工作,刚毕业,毕业的时候被当地民族博物馆招进来的,是延边自治州民委选择的,因为那个时候刚毕业,也没有什么工作经验,所以就暂时留在那个地方。

  记者:当时跟你一起爱北京的女孩也是在博物馆工作吗?你们都是非常出色的姑娘吧?

  苏老师:那个女孩也在博物馆工作,她也很漂亮,她个子也比我高,我个子比较小(笑)。当时自治州地区两种语言都说得都比较流利得不太多,所以这个条件也算是个门槛吧,我们算不上优秀,只是符合条件而已。

  记者:您的汉语为什么这么好?

  苏老师:我小学三年级之前是不会讲汉语的。三年级的时候是上了汉族学校,所以汉语比较流利;朝鲜语是母语,在家里常讲,这样等于两种语言都具备了。当时选拔的时候,除了本人的条件之外,还是比较注重政治条件,当时我父亲也算是老革命,过去一直当兵的,是部队的干部,所以政治条件也都符合。我们那批讲解员当中,这样条件的比较多。

  记者:当时是怎样选出来的,先海选再层层筛选吗?

  苏老师:好像确实是很多人选出来的,具体的我也不是很清楚。我那时候先到延边民委那里报个道,像应聘似的,去了之后,就对我进行面试,面试之中都是讲汉语,主要看我个人的条件,看表达能力。再加上我的政治条件没问题,好像延边民委直接就定了。

  我当时并不是和别人竞争得特别厉害,一方面的家里的政治条件符合,这个可能占了主导地位。再有就是人还不算难看,朝鲜语和汉语比较流利的,就是一样不好,个子不太高(笑)。所以博物馆特意给我定做了高跟鞋,做了两套民族服装,冬天穿的和夏天穿的。

  记者:什么时候得知自己被选中了?

  苏老师:中间过程没有花很长时间,我没有太折腾。不像现在一拨一拨的筛选。

  记者:家里也挺高兴的吧?

  苏老师:家里也挺高兴,但是我觉得好像比较容易。但是被国家选中了,还是代表一个民族过来,还是很自豪的。

  记者:来北京是暂时的工作机会吗?

  苏老师:是暂时的,借调两年,来的时候说的很明确,就是做民族工作展览讲解员,实际上就是为国庆周年少数民族工作展览作讲解员。来之后就统一安排在一个大厅,统一培训。那时候条件也不是很好,所有的女孩都挤在一个大厅,一个省一个角落。现在要回忆起来,那个时候挺高兴得,因为到了北京嘛!

  记者:讲解员都是姑娘吗?

  苏老师:也有小伙子,小伙子住在另外一个地方,姑娘住在一起,大部分都是姑娘。小伙子很少,比如说90多个讲解员,小伙子不到20多,很少。

  记者:那个时候每天都做什么?

  苏老师:那时候每天要背讲演稿,还有学习文化知识。老师统一地管理我们,挺严的,不允许随便出去,因为刚到北京,年纪也比较小。那时候晚出去了或者晚回来了都得汇报,老师晚上都查房的,就怕我们在北京出事。她们就按时让我们学习,按时让我们睡觉,管得就像幼儿园孩子似的。不过确实有很多姑娘出去之后,就会碰到很多男孩子追,在公交车上也有来搭讪的,我自己就碰到过很多次。所以我们顶多就是跑到西单去看看。

  记者:各民族漂亮姑娘汇集在一起,走到街上肯定轰动。

  苏老师:我们在院子里穿少数民族的服装的机会比较多,比如领导来参观、演出活动等,照相机会也比较多,所以很多男孩子知道民族文化宫漂亮的姑娘多。当时北京电影制片厂拍《阿凡提》的时候,就从讲解员中选了好几个过去。

  说到这里,还有一件趣事,当时所有的人都叫我“卖花姑娘”,他们说我的形象特像朝鲜电影《卖花姑娘》的主人公吗。

  记者:那时候工作忙吗?

  苏老师:那时候最难的就是被讲解词,当时国家领导来的挺多,要求我们讲解一定要很流利,所以老师要我们要早点背下来。我记得自己是第一个背下来,所以得到老师的表扬,我到现在都对这个印象很深。而且那时候我的文化课成绩也最好的。

  记者:您在这些姑娘当中还是很出色的。

  苏老师:刚开始是很出色的,那期间领导来、外宾来,老师都选择我去作讲解。

  第二篇:中国人民银行来拍照

  记者:人民币上的照片是在这两年照的吗? 苏老师:是的,那时候经常照相,比如做画册,还有做石膏像,每次照相都穿民族服装。我还记得当时有个彝族女孩特别漂亮,那天她照相捂着肚子,可能是有病,我81年回东北之后,过了两年就听说她死了,很可惜,她是彝族歌舞团的报幕员,很漂亮也很能干... 记者:所有民族的代表都来照相了吗?

  苏老师:好像是的,当时还照了合影。

  记者:照相的时候知道是为人民币人物图案吗?

  苏老师:知道的,人民银行来人说要出新版人民币,需要各民族形象。然后就按照老师的安排打扮了一下。两年时间很快的,后来我就会延边工作了。

  记者:你是什么时候发现自己的头像上了人民币的?

  苏老师:81年以后我就回到延边自治州,给我安排做自治州团委工作。在那里工作也挺起劲,我回去以后也是作为骨干。大概到了85年,我又回到了北京,那时候在筹备中国民族博物馆,需要一批熟悉少数民族的人,所以我就得到了这个机会。 记者:是不是因为您第一次在北京的工作经历,所以才有第二次的机会。

  苏老师:对,因为我曾经在北京工作过,而且后来也有了一定的民族工作经验,所以当时就被推荐上来。这次的主要是从事管理工作,所以很多都是有文化的人,比如说北大考古系毕业,他们都是一毕业就分配到那个地方去的,的像我这样情况的比较少。

  记者:可能是因为您对少数民族状况比较了解,他们也需要有实际工作和生活的人?

  苏老师:对,也有这方面的需求。

  记者:已经到了85年了,您的照片应该已经印上人民币了,您第一次发现什么时候?

  苏老师:具体时间还真不知道,是我第二次来北京之前就出来了,就是偶然看到这张人民币,就知道了。

  记者:是不是很兴奋?

  苏老师:也不是,因为已经有心理准备了,而且我这个人的性格也比较内向,不喜欢张扬,也不爱跟别人说我的事,我知道这件事以后,第一个告诉了我妈妈,倒是我妈妈很高兴,拿着这张钱,告诉了很多同事和朋友,她为我感到骄傲。

  记者:你怎么能确定是自己?

  苏老师:因为我当时就是梳这种头型,和这个照片一模一样,我的领结习惯往下,我没次都这么系。跟这个差不多的照片,我家里好像还有。

  记者:有没有人在街上认出来你?

  苏老师:我告诉他们,他们才知道,不说的话谁也想不到。但是当时跟州长说了,州长知道。

  记者:您认为这个画得跟您当年的照片一样吗,哪个更真实一些,哪些更漂亮一些?

  苏老师:这个并不完完全全是我,可能有些处理吧,鼻子和嘴是我,这头型也完全是我,穿的花衣服是我。至于哪个更漂亮,我也不知道,这个侧面照的,正面就能看得更清楚一些。

  记者:当时您花印你的头像的两毛钱,是个什么感觉?会不会不舍得用?

  苏老师:没有,我觉得很平常,没有怎么当回事,也就是自己知道这件事。我从来没有特意留过这钱,前天上午跟银行说,现在有没有两角人民币,他说没有,现在不出版了,我说旧的也行,就换了一张。

  第三篇:我在北京学会独立

  记者:后来85年来北京之后,就再也没有离开吧? 苏老师:是的,那个时候还是很有抱负的,很想好好的干一场,但是这个少数民族博物馆到现在还没有正式进国家规划,这个我就不太清楚了。后来,到了87年的时候,这个博物馆不行了,要黄了,我们这些人基本上也都散了。但是我想:我既然调动来北京了,再回延边有点不甘心。所以,后来找机会,被当时延边自治州推荐,考试上了民族大学。 记者:您又去念书了?

  苏老师:念书了。

  记者:那个时候多大?

  苏老师:也就是二十几岁,读的是干训部读大专,学的管理专业。正好高中毕业后有这个机会学习,我还是很珍惜的。两年后赶上我国正好和韩国建交,就又去了韩国。

  记者:去韩国读书还是工作?

  苏老师:去韩国工作,韩国有五大公司,其中有一个公司叫鲜京,我就在这所大公司专门做贸易翻译工作,所有中国的贸易工作全部由我来承担。而且,当时有很多贸易人员都想学中文,所以业余时间我就给他们讲课,每天中午1小时。后来还在一家杂志社,教20多个记者学中文。

  记者:业余时间都来教汉语,所以现在回国了也就是从事韩语教学工作?

  苏老师:89年去的韩国,91年就回来了。回来以后想继续学习,所以就在北大学习英语专业。后来就遇到了我老公。

  记者:那个时候您已经快三十了吧,怎么不嫁到韩国哪?

  苏老师:那时候是不小了,很多人就劝我在那个地方成家。但是我是在中国长大的,还是习惯在中国生活,所以我就回来了。

  记者:你老公是你在北大读书的时候认识的吗?

  苏老师:对,我们是在一个聚会认识的,不是一个专业。那个时候我看他很聪明,又挺帅气的,因为他是回族人,鼻梁挺高的,肤色也挺白的,我就看上他了(笑)。当时想要和我交朋友的人也挺多的,但是我当时候比较挑剔,但是觉得他还不错,所以我们很快就相亲相爱结婚生子了。

  记者:一毕业就结婚了吗?

  苏老师:是的,已经不小了,那时候我也比较着急了。他比我还小,但是考虑到我的年龄,我们一毕业就结婚了,后来马上就有了孩子。

  记者:男孩还是女孩?

  苏老师:女孩,现在10岁了,长得不像我,像她爸爸,肤色很白,鼻子越来越高,小的时候很矮,越来越高,我说等你大了,没准和她爸爸一样。小孩也挺聪明的,我们原来在北大住,一直是北大幼儿园报节目的,现在上中关村学校里,学校里也是属于领唱,领朗诵,比较有音乐细胞。我以前一直在从事贸易工作,生孩子后就不干了。

  记者:那你后来做什么工作?

  苏老师:有了孩子以后,主要是做学校的韩语老师。因为那个时候韩语挺热的。再后来一直做教育培训工作,到现在还是。

  记者:到现在还一直做培训?

  苏老师:是的,做对外培训,因为我韩语、英语都还不错,开外语培训班一直都不错。也兼职做韩语老师,有时间就做,现在培训的工作也比较多了,我是主要的负责人,做一些管理工作。我的情况也就是这些了。

  记者:新文化报是怎么找到你的?

  苏老师:是我姐夫讲过,他买了那份报纸,看到媒体在找我,她就跟我姐说了,我姐姐就跟那个记者联系了。

  记者:之前还有人找到你吗,因为人民币头像的这个事?

  苏老师:没有,我一直不知道,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有人找我的。

  记者:当时找到黄其萍老师,她之前被很多记者找到过,还有很多人寄来人民币让她签名。

  苏老师:我没有这些经历,生完孩子以后我基本上都做自己的事,和外界没有什么联系。而且我这个人比较低调,那些朋友我基本上没有联系了,后来我听米老师说2000年在曾经在文化宫聚会过,我都不知道这些。

  记者:您女儿现在也知道这件事吧?

  苏老师:对,她知道,她整天上网,她还笑话我哪,网上说2毛钱的小姑娘找到了,她就说还小姑娘呢,已经是老太婆了(笑)。昨天还跟我说,妈妈你千万别上报纸,别给我丢人。我说干嘛,为什么?你那么丑,还上什么报纸。

  记者:你应该问她,你漂亮吗,你漂亮,妈妈年轻的时候也漂亮。

  苏老师:她现在上小学四年级,很小,但是长得很漂亮。

  记者:融合你和你爱人的精华。

  苏老师:说漂亮,我也不觉得我自己很漂亮,也就是挺可爱吧。 记者:您爱人什么时候您是人民币少女这个事的?

  苏老师:我刚认识的时候跟他说过。

  记者:他什么反应?

  苏老师:他不信,他说不会吧,我也不愿意跟他再争辩,不信就不信吧。

  记者:后来他信了吗?

  苏老师:没有,直到这两天,我又跟他说起来,他才想起来。我说你担心吗,现在这么多记者找我,我该怎么办。说实话,我不愿意声张。

  记者:还想过平静的生活?

  苏老师:对,我就问他的意见,他说没什么,又不是坏事。我说只这一次就完了,要扩大就不太好了。

  第四篇:没有荒废自己的人生

  记者:您感觉或者说给你照相上人民币还有在民族宫工作这两年,对您以后的影响有多大?

  苏老师:要说有什么帮助的话,那就是锻炼了自理能力,我在那之前从来没有离开过家,来北京后独立了,独立生活,独立思考,就是独立这方面觉得自己得到的锻炼。民族工作宣传和我后期工作倒是没有大的关系。 记者:毕竟您的照片上了钱币,当时很多领导、同事都知道,会不会因此带给您一些工作机会或者提升的机会,会不会有这样的影响?

  苏老师:领导们还是挺关心我的,但是我从北京回去之后,他们觉得我“小姐气”,我当时就接受不了,我那么努力工作,也不爱打扮,但是他们就说我单纯,小姐气,后来我就拼命培养自己土气,要朴实,我说穿戴也很一般,可是我一穿什么,别人特别关注,说不要穿这种衣服,不要穿那种鞋。我就买了一双五块鞋的塑料鞋,他们就说不要穿,太时髦了。

  记者:当时你也算是当地的明星吧?

  苏老师:当时他们就觉得单位来了一个挺漂亮的女孩,有时候开会,我在旁边做翻译工作,那些干部都知道说州里有一个北京来的小女孩,他们是这样评价,当时都评价我漂亮,但是我确实不觉得自己漂亮。

  记者:您现在事业,都是自己创造机会学习吗?这个机会跟当时人民币这个事有没有关系?

  苏老师:没有关系,跟民族宣传这个事情没有什么关系。我自己的性格不是特别爱交朋友,我除了工作之外,就去图书馆看书。

  记者:您当时是不是就想再继续深造。

  苏老师:当时我年龄比较小,总觉得不能就这样把时间给浪费了。我知道毕竟这只是临时性的工作,所以我就想考学。

  记者:所以你就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别的姑娘也这样吗?

  苏老师:没有,大部分姑娘都是玩。好像只有我天天在图书馆。是民族文化宫图书馆,是内部的图书馆。

  记者:后来通过读书又留在北京,就您自己吗?

  苏老师:我不知道,我们互相之间的联系都断了。

  记者:可能以后又有机会来北京,但是您又不太清楚?

  苏老师:是的,当时带我们的米老师可能知道,如果那些人来北京应该会去看看老师。

  记者:你这也算是一段传奇的经历,毕竟有机会上人民币,从少数民族地区跳出来的机会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的?。

  苏老师:对,我这几十年时间没有荒废,工作比较有意义,经历比较有意义。我工作期间一直想为民族做点什么,不能为民族丢脸,每个行动都考虑这个。

  记者:当时是少数民族过来的,带着民族的期望,不愿意辜负他们,希望在这边做得很好。

  苏老师:对。

  记者:能够联系到您,真挺荣幸的,您能为我们下一步的寻找工作提供点线索吗?

  苏老师:我们民族文化宫有一个画册,是80年的民族文化宫的画册,通过那个照片可能能对上人;还有就是米老师,可以跟她联系。

  记者:谢谢您给我们提供了这么重要的线索。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