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文名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博士点 博士点方向1个
硕士点 一级硕士点1个、二级硕士点7个
创办时间 1958年
现任院长 黄金明
知名校友 汤漳平、陈炳昭、林继中
目录导航

办学历史

1958年春,龙溪师范学校设立大专班,大专班所设的中文科为文学院最初的前身。后学校的名称和建制屡有变更,中文科也随之变更。1963年合并更名为福建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1986年,复办更名为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1992年,成为学校首批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2003年,成为学校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2010年,获得汉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学校在汉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基础上,申报了“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博士特殊人才培养项目。2013年6月,经学校批准成立文学院。

办学条件

师资队伍

截至2016年11月,文学院教职工76人,其中专任教师65人(含外聘),在职教授16人,60%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

截至2012年10月,专任教师中福建省教学名师2人,省优秀教师2人,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杰出青年人才支持计划”1人,2个省级教学团队(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艺理论)。

专业设置

  • 本科专业

截至2016年11月,文学院设有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汉语言文学非师范类、对外汉语等三个专业。

  • 硕士专业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研究方向
050101 文艺学 01文化诗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02中国现当代文艺思潮与文学理论研究
03西方文艺思潮与文学理论研究
04文学艺术传媒理论研究
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 01唐宋文化与文学
02唐前文献与文学
03元明清文学
050103 汉语言文字学 01汉语修辞学
02训诂学及运用
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 01现代著名作家与文学思潮研究
02新诗文体学与音乐文学研究
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 01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
02闽台地方文献整理与研究
050108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01西方文学与文论研究
02中国比较诗学发展史研究
040102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045103 (专业学位)学科教学(语文)
资料来源于考研教育网[1](数据截止至2012年9月)

教学建设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研究方向
050101 文艺学 01文化诗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02中国现当代文艺思潮与文学理论研究
03西方文艺思潮与文学理论研究
04文学艺术传媒理论研究
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 01唐宋文化与文学
02唐前文献与文学
03元明清文学
050103 汉语言文字学 01汉语修辞学
02训诂学及运用
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 01现代著名作家与文学思潮研究
02新诗文体学与音乐文学研究
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 01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
02闽台地方文献整理与研究
050108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01西方文学与文论研究
02中国比较诗学发展史研究
040102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045103 (专业学位)学科教学(语文)
资料来源于考研教育网[1](数据截止至2012年9月)

学科建设

  • 质量工程

2009年,汉语言文学本科师范专业被评为福建省特色专业,截至2016年11月,共有3个省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文艺理论和中国现当代文学)。

  • 教学基地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建有一个汉语言文学与闽台区域文化人才培养模式省级创新实验区,并为师范专业学生提供多处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

漳州:一中、二中、三中、五中,漳州双语中学,芗城中学玉兰分校;

华安: 五中;

南靖:二中,城关中学;

平和:大溪中学;

龙海:桃源中学;

长泰:五中;

东山:东山县樟塘初级中学;

永安:闽南师范大学永安附属高级中学。

创新实验区

汉语言文学与闽台区域文化人才培养模式省级创新实验区的建设依托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闽南文化研究院和福建省高校“闽南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人文社科基地。出版了有关闽南文化研究方面的专著和论文集十多部。实验区高度重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先后在福州、莆田、泉州、漳州等地区,与福建传媒集团等近20家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协议。

序号 开设课程 序号 开设课程 序号 开设课程 序号 开设课程
01 闽南方言研究 02 林语堂研究 03 闽台文学史概论 04 闽南民间艺术
05 南音研究 06 闽南民俗文化 07 漳州方言韵书研究 08 闽方言文献专题
09 闽台民俗文化 10 黄道周研究(拟) 11 明清闽南学风与文学研究(拟)
资料来源于官网

学术研究

序号 开设课程 序号 开设课程 序号 开设课程 序号 开设课程
01 闽南方言研究 02 林语堂研究 03 闽台文学史概论 04 闽南民间艺术
05 南音研究 06 闽南民俗文化 07 漳州方言韵书研究 08 闽方言文献专题
09 闽台民俗文化 10 黄道周研究(拟) 11 明清闽南学风与文学研究(拟)
资料来源于官网

科研条件

截至2016年11月,学院共有1个博士点方向(闽台文化与交流),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文课程教学论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另有1个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语文)硕士点。

2012年9月,汉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其中“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方向”被评为省级特色重点学科,有2个省级重点二级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和文艺学)。

  •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批为省级重点学科;主干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为省级精品课程,截止2012年,有正副教授13人,博士8人,队伍结构合理,实力雄厚,形成了先唐文学与文献、唐宋文化与文学、元明清文学研究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已培养了三届综合素质较高的30名硕士生;在楚辞学、杜诗研究、文学史理论建构、明清文学与文献整理等领域成果丰硕。

  • 文艺学

文艺学学科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批为省级重点学科,主讲课程《文学理论》为省级精品课程。截止2012年,有正副教授9人,博士5人。学科特色鲜明,注重研究方法的开拓创新,已形成文化诗学、西方文艺思潮等特色研究方向。2004年,《文学评论》、《文艺报》专栏介绍了文化诗学领域学术成果。

  • 汉语言文字学

汉语言文字学学科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截止2012年,有正副教授7名,博士6人。在汉语(闽南)方言研究、训诂学、修辞学等领域富于特色和优势。

  • 中国现当代文学

截止2012年,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5人(有2位讲师正在报批副教授)。其中,博士3人,硕士6人(有2位硕士正在在攻读博士学位);福建省省级教学名师2人。

2007年—2012年,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共承担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级社科规划项目7项,省教育厅项目5项,院级项目十几项。同时,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国内权威刊物上发表过一批学术论文;在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过一批学术著作。

科研成就

学术交流

截至2016年11月,文学院设有3个研究所(文化诗学研究所、中华语言文化研究所、语文教育中心),1个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闽南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心),1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

文化传统

2007年—2012年,文学院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8项,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3项,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25项;出版教材、论著4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其中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文献》、《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典籍与文化》等核心期刊上的多篇学术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获得各种奖励49项,其中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7项。

现任领导

学院文化诗学研究所先后主办全国首届文化诗学学术研讨会、首届叙事学学术研讨会。2001年成功举办第五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在辞赋学研究界产生广泛影响。2006年5月此学科成功地举办了“漳州籍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许地山和杨骚)全国学术研讨会”,2007年12月又成功地举办了“林语堂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已在“现代著名作家(包括闽南著名作家)与文学思潮研究”、“新诗文体学与音乐文学研究”等研究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2008年主办了第二届全国出土文献与文学史学术研讨会,进一步扩大了学科影响,强化了此学科文献与文学相结合的基本特色。2009年成功举办“第十一届闽方言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