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津镇

五津镇

中文名 四川五津镇
所属地区 四川新津县
面积 21.9平方公里
目录导航

五津镇乡镇概况


五津镇五津镇地处新津县城中心,辖4个行政村,9个社区居委会,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五津镇幅员面积21.9平方公里,2006年,五津镇实现GDP28.94亿元,占全县GDP总量的48%,全口径工业增加值13.43亿元,一、二、三产比重为2:56:42,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2000万元大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9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62元,城市化率达83%。综合实力名列乡镇之首,素有“新津第一镇”之称。
五津镇区位优势突出,交通发达。大件、川藏、新大、成乐、新蒲、新崇六条公路交汇五津。成雅、成乐公路穿境而过,跨成都38公里,双流国际航空港18公里,境内河道纵横,西河、南河、金马河、羊马河、杨柳河五河汇流,直入岷江,五津镇占据了发展经济的天时、地利。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孕育了中国最大的私营企业——希望集团,1996年,五津镇被列为四川省个体私营经济试验区,1998年,更名为四川省个体私营经济示范区。2002年,川浙合作工业园区在五津镇设立,为浙江沿海企业来五津镇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纳爱斯、东南网架、琪乐塑业、华都包装等沿海重点企业纷纷落户五津,引进和落实河南白象方便面、北京大北农、通威饲料等投资上亿元的项目,伍田食品、美好食品、恒力磁材等本地重点企业也发展的如火如荼,目前进驻园区的企业76家,五津镇现有规模企业27个,这些企业的落户和发展,为五津镇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2006年,辖区内规模型企业完成企业增加值11.64亿元,占全县的59%,实现利税2.5亿元,占全县的52%。
全镇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城乡面貌焕燃一新,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随着旧城改造,新区开发的不断推进,绕城路、长顺路、纯阳大道、新崇路绕城段外环路的贯通,城区已逐渐美化、亮化、绿化,农村全面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村村通电话,全面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光纤“村通”工程,实力五津、活力五津、魅力五津、和谐五津正日益显现。

五津镇综合实力


五津镇五津镇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党的十四大、十五大精神,紧紧抓住改革、开放、发展,这条主线,树立三个观念(超常规发展的观念、人材观念、市场观念),抓好四个重点(重点企业、重点产品、重点私营大户、高新农业),“团结务实、争创一流、富民强镇”,使全镇经济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截止1998年底,五津镇国内生产总值(现价)达到12.47亿元,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38.5%,年平增长13%,高于全县乡镇同期平均增长水平;工农业总产值(新口径)实现9.36亿元,年平均增长7.8%,其中农业总产值5590万元,年平均增长7%;工业总产值88015万元,年平均增长.5%;财政收入430万元,年平均增长8%,占全县乡级财政收入的21%;
镇域经济初具特色
五津镇依托省级“个体私营经济试验区”建设,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形成饲料、食品两大支柱产业。民营企业有137户,个体工商户已达2250户,私营企业上缴的税收已占全县财政收入的33%。希望、三旺、诚宇重点民营企业已向规模型、外向型、科技型、效益型方向发展。

五津镇农业发展


五津镇五津镇粮食生产连年丰收,1998年总产量达80万吨,在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情况下,粮食产量连年持平。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修建标准化衬砌沟渠5.8公里,完成白溪堰与谢湾防洪加固工程,新建提灌站1座,解决1000余亩旱片死角用水矛盾。
五津镇全面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农村种养结构得到调整,生猪出栏、小家禽出栏、柚子产量、蔬菜产量比1995年大幅度增长,"蔬菜、畜禽、水产、柚子"四大产业初步形成,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农村人平纯收入达2760元。
五津镇以协会带农户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已具雏形,形成种养基地11个、专业大户390多户、专业协会4个、农副产品专业市场1个。全镇农村初步实现小康。

五津镇经济发展


五津镇五津镇劳务服务公司承接的四川利农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生产原料及辅助材料产成品第一批搬运业务顺利完成,实现了社区首批14名劳动力向园区企业的劳务输出。

五津镇劳务服务公司自成立以来,坚持以“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公司业务、统一劳务协议、统一服务理念”的五统一原则,依照“就业、维权、服务”一体化的工作模式为社区群众服务,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切实增加社区群众收入的新增长点。

一、班子领导亲自抓,高效开展各项工作

五津镇劳务服务公司成立了由社区支部书记、主任为总负责人,社区两委干部为成员的领导班子,由书记、主任负责业务洽谈、承接,社区两委干部负责联络社区富余劳动力。为抓切实好劳务输出工作,使劳务服务公司真正成为拓宽群众增收致富路子的新渠道,社区多次召开两委班子会议,讨论研究全社区劳务输出引导工作,制定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实施方案,保证劳务服务公司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积极拓宽业务,谋群众增收致富新路子

劳务公司自成立以来,多次积极与园区企业主动联系,深入到用工单位了解掌握他们的用工数量和用工工种,争取用工企业的劳务业务,为社区群众增收致富找路子。目前,四川利农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有意再次将该生产原料及辅助材料产成品搬运业务交由社区劳务服务公司统一承接,与该公司的第二批劳务承接业务正在洽谈当中。

三、实行底薪承诺制度,无偿为社区群众提供服务

凡经劳务公司输出的劳动力,公司与每人签订一份劳动合同,所得工资由公司与用工单位结算后一分不少发给每一位打工群众。为保证参与劳务输出的每位群众每月固定的工资底薪,公司与用工单位结合业务实际,按照用工企业的产量等级制定搬运费,保证了社区劳动力每月不低于800元的基本收入。同时,劳务公司为每一位参与劳动力输出的群众统一购买了综合保险,使他们打工赚钱有了“护身符”。

四、以法律为依据,以合同为保证,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为切实保障社区输出劳动力的基本权益,劳务公司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有关规定与用工单位友好协商制定合同,从承包项目、承包作业范围、承包限期、承包方式、承包费用、费用计算方式以及双方权利和义务七大方面科学制定合同内容,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处处为群众着想,保障群众利益。

五津镇自身建设


五津镇五津镇财政所把加强自身建设作为推进依法理财、依法行政、规范财政管理、促进税收征管工作的切入点,采取三项措施,全力加强财务人员自身建设。

一、提高质量,服务零距离
五津镇财政所为进一步增强财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推行了“文明用语、延时服务、预约服务”等主动为民服务办法,不仅把党的各项财税政策主动送入群众家中,还把党的各项惠民补贴以打卡入户的方式逐户发放给农民,进一步拉近了和农民的关系,促进了税收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建设,制度全覆盖

加强制度建设,是强化队伍建设的基础。为此,财政所清理废止了过时的财政法规制度,结合新时期财政发展实际,制定了新的“学习制度”、“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多项约束机制,健全完备的制度体系,使全所形成了以法律、法规和制度管事、管人的格局。

三、健全职责,绩效制度化

建立健全岗位责任体系是财政所加强自身建设的着力点。为此,我所重新给全体财务人员界定了工作职责、考评办法,做到总体目标任务明确,分项目标任务到组,具体目标任务到人,并按分解目标任务,严格绩效考评。

五津镇财务管理


五津镇五津镇为了进一步强化农村财务管理,巩固农村集体经济,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市、县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精神,从1998年起实行“社有镇管”,并依托镇财政所,建立了五津镇村社代理会计核算中心(以下简称“核算中心”),又率先在全县范围内将村社资金实行“钱账分离”制度,即银行账户分别按村开设,且预留“核算中心”和(社区)相关印鉴。村社资金坚持“三权不变”,即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不变,代理会计核算实行统一核算,统一管理,统一财务公开,统一规范建立会计档案。

自五津镇实行“社有镇管”、“钱账分离”新体制后,村社财务管理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政治效应、工作效应和经济效应。

一、政治上赢得了“三个满意”

1、赢得了群众的满意。实行新体制后,理财行为实行规范化,村社财务得以透明化,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有效保护,许多群众对此拍手叫好。

2、赢得了干部的满意。以前总有社区居民怀疑社区干部乱花钱,侵占公家钱财,现在干部将钱用在哪里,社区居民心理都有了一本明细账,干部的公信力大大提高。财务公开化,给了群众一个“明白”,还了干部一个“清白”。

3、赢得了纪检监察部门的满意。该新体制的实施使财务管理趋于规范,违规违纪收支减少,廉政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赢得了纪检监察部门的高度评价。

二、工作上理顺了关系

1、理顺了财政所、“核算中心”和村社集体的关系,通过“社有镇管”,使两者建立了共赢的关系。

2、理顺了监督与服务的关系,财政所、“核算中心”一方面对村社财务进行加强监督,另一方面又为村社财务提供服务、培训、指导,将监督管理融入服务之中,融洽了关系,增进了感情。

三、经济上维护了集体和群众的利益

1、实行“社有镇管”,大大增强了村社干部的财经法规意识,并有效遏制了村社干部挥霍浪费、隐收虚支等不良行为。

2、实行“钱账分离”,从制度上防止开支的随意性,避免村社资金被挤占挪用,确保村社资金“三权不变”,保护了集体财产和群众利益。

五津镇通过实行“社有镇管”、“钱账分离”制度进一步推进了“理财民主化,管理制度化,监督制度化”,不仅营造了和谐的社会和工作氛围,还有效提升了党、政府和干部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