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中文名 北京交通大学
属性 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22年)、、211工程(1998年)、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06年)、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3年)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2006年)、全国重点大学(1960年)
现任校长 余祖俊
外文名 BeijingJiaotongUniversity
专职院士数 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全职和双聘)
学校类别 理工类
学校排名 43名、39名(2024年ABC中国大学排名)
博士点 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
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要院系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交通运输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等18个学院
知名校友 丁关根、郑振铎、杨汝梅、金士宣、简水生、宁滨
简称 北京交大、BJTU
类别 公立高校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创校初期

曾鲲化曾鲲化北京交通大学历史渊源追溯到1896年,前身是1909年9月清政府创办的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

清宣统元年(1909年),邮传部司员曾鲲化经过十余月的考察后,起草《上邮传部创办铁路管理学堂书》,文中提倡路政、培育铁路管理人才,并极力主张创办铁路管理学校。同年,经邮传部尚书徐世昌上奏清廷批准,于北京府右街创办了“铁路管理传习所”,此为北京交大创校之始,为中国第一所管理学校。次年,为加强邮电事业增设邮电班,学校更名为“交通传习所”,为中国电信工程的开端。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学校改隶中华民国交通部,更名为“交通部交通传习所”,增设电气工程、有线电、无线电等科,开创了中国培养通信人才的先河。后来又成立了电信系,这里走出了简水生院士、黄宏嘉院士等一大批知名学者。铁路与电信工程,及英文、法文各班为北平交通大学之初基。民国凡行车、管理,以及会计、材料人才,以交大北平成就为最多。

1917年,中华民国交通部依铁路、邮电的不同,将学校改组为“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9]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16)1921年,时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的叶恭绰令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四所学校合并,定名为“交通大学”,下设京、沪、唐三校,学校更名为“交通大学北京学校”。叶恭绰提出按欧美教育制度办学,设立了董事会并亲自担任董事长;同年,为整合交大三校学科,将平校的无线电、有线电科、电气工程科以及唐校的电机科调往上海,沪校的土木科调整到唐校,部分交通管理科师资调往北平。

1922年5月,因北洋政府派系纠纷,叶恭绰被迫离职,交通大学存在不足一年即解体。

192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9]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北京更名为北平;同年6月,学校更名为“交通部第三交通大学”;同年9月,平、沪、唐三校再次合并组成“交通大学“;同年10月,学校改隶属于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

1929年2月,时任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部长的孙科训令平院独立,学院更名为“交通大学北平交通管理学院”;同年7月,又更为“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

抗战时期

历史照片历史照片(3)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平、津先后沦陷,由于时局紧张,一向以培养工业高级技术、管理人才而享誉国内外的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部分学生在专任教师王芳荃带领下搭乘海轮南下到上海,找上海交通大学校长黎照寰商洽,打算借该校校舍复校。未几,上海抗战全面爆发,南京国民政府西迁武汉,此时又有一部分学生沿京广铁路南下,齐聚汉口,组成校友会致电上海,敦请王芳荃前往主持复院开课事宜。国难当头,面对莘莘学子的殷切呼唤,王芳荃带着抵沪学生辗转奔波,搭乘英商太古公司的客轮,溯江西上抵达汉口。 当王芳荃得知他在清华执教时的学生顾毓琇随同陈立夫任职教育部次长时,便亲自去找顾商议复校开学之事。师生见面,顾毓琇深为王芳荃坚守教职、共赴国难的精神所打动,后又得到本校1925年毕业校友张冲从中帮助,取到了复学开课的批文。自此,国立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在战火纷飞中得以复校。

1938年1月,交通大学平校并入同在湖南省湘潭县的唐山工程学院,成为“唐山工学院铁道管理系”;同年5月,学校迁至湖南省湘乡县。

由于日军进犯,1939年1月,学校被迫迁至贵州省平越县(今贵州省福泉市)。学校一路颠沛流离,图书所剩无几。在交大平院校友金士宣的倡议下,各地校友募捐,为学校购置图书千余册。(2013年北京交通大学图书馆馆藏中还能看到盖有“交大平院旅渝校友赠募”章和校友名章的书。2009年北京交大新校史馆竣工落成,福泉政府将遗存的平越交大校舍基石和珍贵史物送至北京交大,来纪念抗战期间国立交大内迁贵州福泉这段历史。)

1941年7月,中华民国教育部令“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改称“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北平铁道管理联合学院”。但由于反对声较大名称未正式使用。

1942年1月,中华民国教育部令学校更名为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含平、唐两院)。

1944年,学校又迁至四川省璧山县丁家坳(今属重庆市),至日本侵华战争结束。

1946年4月,原平、唐两院分离,原平院迁回北平,更名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

建国初期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北平;同年7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铁道部下令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华北交通学院与唐山工学院组建为“中国交通大学”。毛泽东主席任命桥梁专家茅以升为校长,中国交通运输学科的奠基人、铁道运输专家金士宣为副校长。学校校部设在北京,另设唐山学校,增设铁道电信系。

1950年,学校定名为北方交通大学,由茅以升担任校长。[4]

1951年,毛泽东主席为北方交通大学亲笔题写校名,原帖至今保存在北京交大校史馆内。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校名中的“交通大学”四字都是从该校原帖取得,同年8月,学校由府右街旧址迁往西直门外上园村现址,并增设铁道商务系。

毛主席亲笔提写的校名原件毛主席亲笔提写的校名原件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期间,根据铁道部决定,撤销北方交通大学校本部,分别设立北京铁道学院和唐山铁道学院。北京铁道学院电信工程系和电信专修、俄文专修科和建筑系分别调整到哈尔滨铁道学院、天津大学。[4]

1953年,铁道部决定哈尔滨铁道学院与北京铁道学院合并。

1954年,开始研究生教育。[10]

1956年,学校新建恢复了铁道建筑(土木)系、铁道机械系、电气化工程系和应用理学系。

1958年,北京铁道学院电信系、运输系、电机系部分师资成建制迁入兰州同唐山铁道学院部分师资共同组建兰州铁道学院。北京交通大学教授、中国铁道运输学科奠基人之一的林达美教授(留美学者)、有线通信专家孙祺荫教授、无线电技术专家班冀超教授同时调入兰州铁道学院。

1960年10月,北京铁道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4]

“文化大革命”期间,北京铁道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受到严重破坏。[4]

1970年,经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批准,学校恢复“北方交通大学”校名;同年,学校准备迁往河北省石家庄市,但由于学校仪器、图书、 物资太多,实际上仍在北京办学。

改革开放

1977年,恢复全国高考制度后,学校恢复招生。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更名为北方交通大学。同年,学校成立电子工程系。[4]

1978年2月,北方交通大学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4]

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中国首批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同时可自行审定副教授、教授及博士生导师任职资格。

1984年,设立研究生部。

北京交大西校门北京交大西校门1985年,学校建筑系复系,恢复本科招生;1991年改学制为5年。

1994年,学校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组织的“211工程”部门预审,成为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

1995年,学校法律系复系。

1997年,学校“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铁道部专家评审;同年参加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11]

1998年,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学校成为在“九五”期间启动“211工程”建设的中国61所高校之一。

1999年,学校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0年,原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学校从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划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管理。同年获准试办研究生院。

2003年,学校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

2004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建立研究生院,是中国56所研究生院单位之一。[10]

2006年,参加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同年获批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12]

2007年,学校首次入选国家“111计划”。

2008年,学校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同年成为全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高校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学校。[10]

2009年,被设立为北京高校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同年成为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签约高校。

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2010年,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高校,同年被评为“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和“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13][14]

2011年6月,北京交通大学国家保密学院暨国家保密教育培训基地北京分基地成立,是我国第七所国家保密学院[15],并于2019年12月获“全国保密工作先进集体”称号。[16]10月,学校成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创始成员。

2012年5月,教育部、铁道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北京签署共建北京交通大学协议,学校实现“两部一市”共建。

2013年4月,由学校独立牵头的“2011计划”“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通过教育部认定,成为国家首批认定的14所中心之一。[11]

关于《华盛顿协议》转正工作致有关高校的函关于《华盛顿协议》转正工作致有关高校的函(2)2015年4月,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获得教育部正式批复。12月,学校牵头成立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联盟。[17][18]

2016年5月,学校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9]同年,作为教育部选定的两所高校之一,学校的工程专业国家认证接受了《华盛顿协议》国际专家的观摩考察,支撑中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国际工程教育组织。

2017年9月,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同年,学校正式加入国际铁路合作组织(OSJD)和中国-中东欧高校联合会。

2018年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5月,学校受邀加入高速铁路高校联盟(AUHSR)并担任主席。[20][21]

2019年3月,获批首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7月,教育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关于共建北京交通大学的意见,标志着学校获交通运输部共建支持[22]。9月,学校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和理事单位;同月,学校作为唯一高校及唯一中国单位被授予“金马车”交通运输杰出贡献奖;同月,学校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3]同年,学校在河北省黄骅市建设北京交通大学海滨轨道交通综合研发实验基地;在河北省唐山市成立唐山研究院。[11]

2020年1月,学校入选首批交通运输新型智库联盟成员单位并当选副理事长,是9家副理事长单位中唯一一所高校。[24]7月,成立北京交通大学詹天佑学院。[25]8月,北京交通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深圳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0月17日,加入圆明园研究高校联盟。同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 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26]

2021年7月,北京交通大学国土空间与交通协同发展研究院成立;8月,入选交通运输部交通强国建设试点;[27]10月,入选首批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单位[28]

2022年,“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北京交通大学计划招生50人。2月14日,教育部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北京交通大学在列。[1]3月3日,北京交通大学成立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外迁雄安

北京交通大学海淀校区(含家属区)的占地面积只有900余亩,但目前该校的在校生人数已达3万人左右。为缓解办学空间难题,北京交通大学早在2009年前后,便成立专门机构,谋划建设新校区等事宜。

2022年6月,公开资料显示,雄安新区首批四所北京高校已经确定,其中包括北京交通大学。

2022年,北京交通大学雄安校区拟于3月至9月进行校园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征集工作,6月至11月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及报批工作,2025年6月竣工。[29]

2023年11月,北京交通大学雄安校区正式开工建设。[30]

2023年3月,北京交通大学将疏解到河北省雄安新区,预计2025年秋季对外招生,2035年全部搬迁完毕。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据2022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交通运输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语言与传播学院、软件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法学院、环境学院、国家保密学院、詹天佑学院(智慧交通未来技术学院)、威海国际学院等18个学院[11]

学院

本科专业

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工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智能装备与系统

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铁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工程、信息安全、保密技术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保密管理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交通运输(铁道运输)、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交通运输(高速铁路客运组织与服务)、交通运输(民航运输)、交通工程、交通运输(智能运输工程)、物流工程、电子商务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铁道工程

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能源与动力工程、工业工程

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轨道牵引电气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新能源国际班)

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

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传播学、网络与新媒体

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

软件工程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建筑学、城乡规划、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

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

法学

北京交通大学环境学院[65]

环境工程

北京交通大学詹天佑学院

----

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

北京交通大学威海国际学院

----

北京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

北京交通大学国家保密学院

----[31]

师资力量

学院

本科专业

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工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智能装备与系统

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铁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工程、信息安全、保密技术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保密管理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交通运输(铁道运输)、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交通运输(高速铁路客运组织与服务)、交通运输(民航运输)、交通工程、交通运输(智能运输工程)、物流工程、电子商务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铁道工程

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能源与动力工程、工业工程

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轨道牵引电气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新能源国际班)

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

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传播学、网络与新媒体

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

软件工程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建筑学、城乡规划、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

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

法学

北京交通大学环境学院[65]

环境工程

北京交通大学詹天佑学院

----

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

北京交通大学威海国际学院

----

北京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

北京交通大学国家保密学院

----[31]

学科建设

据2022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全校在职教职工3151人,其中专任教师2049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1504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1959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6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17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4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3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2人。[2]

杰出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专职 徐叙瑢(1980年当选)、简水生(1995年当选)、高玉臣(2001年当选)
兼职 姚建铨、马志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专职 王梦恕(1995年当选)、徐寿波(2001年当选)、宁滨(2017年当选)
兼职 施仲衡、洪涛、曾广商、刘友梅、陈志南、翁宇庆、张尧学、陈湘生[32]
外籍 安詹·博斯(2019年当选)
国家级教学名师 王玉凤、陈后金、荣朝和、王移芝、阮秋琦
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张宏科、高自友、袁大军、张顶立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汪越胜(2000年)、高自友(2002年)、王永生(2008年)王均宏(2008年)、赵耀(2010年)、吴建军(2015年)、裴丽(2015年)、艾渤(2017年)、柯燎亮(2017年)、董海荣(2019年)
IEEE Fellow 宁滨(2013年当选)、和敬涵(2019年当选)、张宏科(2020年当选)
教学科研团队
教育部创新团队 列车运行组织及控制的基础理论与方法教育部创新团队
面向高速铁路控制的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研究教育部创新团队
隧道及地下工程安全性控制教育部创新团队
未来互联网络体系研究教育部创新团队
数字媒体信息处理教育部创新团队
载运工具关键设备的磁性液体密封研究教育部创新团队
国家级教学团队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团队
交通运输类专业平台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交通工程专业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运输经济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物理教学基地教学团队
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数字媒体信息处理创新团队[19]
高速铁路线路工程安全服役创新团队
轨道交通装备结构可靠性创新团队
交通运输行业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城市综合交通大数据智能计算平台研发创新团队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下一代互联网互联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教师团队
参考资料:[33][34][35]

教学建设

杰出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专职 徐叙瑢(1980年当选)、简水生(1995年当选)、高玉臣(2001年当选)
兼职 姚建铨、马志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专职 王梦恕(1995年当选)、徐寿波(2001年当选)、宁滨(2017年当选)
兼职 施仲衡、洪涛、曾广商、刘友梅、陈志南、翁宇庆、张尧学、陈湘生[32]
外籍 安詹·博斯(2019年当选)
国家级教学名师 王玉凤、陈后金、荣朝和、王移芝、阮秋琦
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张宏科、高自友、袁大军、张顶立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汪越胜(2000年)、高自友(2002年)、王永生(2008年)王均宏(2008年)、赵耀(2010年)、吴建军(2015年)、裴丽(2015年)、艾渤(2017年)、柯燎亮(2017年)、董海荣(2019年)
IEEE Fellow 宁滨(2013年当选)、和敬涵(2019年当选)、张宏科(2020年当选)

合作交流

教学科研团队
教育部创新团队 列车运行组织及控制的基础理论与方法教育部创新团队
面向高速铁路控制的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研究教育部创新团队
隧道及地下工程安全性控制教育部创新团队
未来互联网络体系研究教育部创新团队
数字媒体信息处理教育部创新团队
载运工具关键设备的磁性液体密封研究教育部创新团队
国家级教学团队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团队
交通运输类专业平台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交通工程专业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运输经济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物理教学基地教学团队
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数字媒体信息处理创新团队[19]
高速铁路线路工程安全服役创新团队
轨道交通装备结构可靠性创新团队
交通运输行业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城市综合交通大数据智能计算平台研发创新团队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下一代互联网互联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教师团队
参考资料:[33][34][35]

学术研究

  • 重点学科&学位点

学校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连续3年蝉联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第一,15个学科入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14个学科入围U.S.New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9个学科进入QS世界顶尖学科排名,5个学科入围THE世界大学学科排名,26个学科入围2021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交通运输工程、系统科学继续蝉联全国第一。工程学保持ESI前1‰,6个学科进入ESI前1%。系统科学学科在全国学科评估中连续四次蝉联全国第一;5个学科进入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前10%(A类);7个学科进入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前20%(B+类)。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工作站1个;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9个[11]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个) 学科群(1个) 系统科学
国家级重点学科(10个) 一级学科(2个) 交通运输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
二级学科(8个) 桥梁与隧道工程、产业经济学、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道路与铁道工程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 交通运输工程、系统科学、数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力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马克思主义理论、光学工程、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
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 交通运输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土木工程、光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系统科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安全科学与工程、力学、数学、物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空间安全
一级学科硕士点(33个) 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系统科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软件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设计学
省级重点学科(20个) 土木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固体力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系统分析与集成、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安全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车辆工程、系统工程、应用经济学、企业管理
北京市高精尖学科(1个) 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应用
参考资料:[36]
  • 学科评估

学校在国内外知名的大学、学科排行榜中稳步提升,继续保持软科世界大学排名500强。15个学科入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14个学科入围U.S.New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9个学科进入QS世界顶尖学科排名,5个学科入围THE世界大学学科排名,26个学科入围2021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交通运输工程、系统科学继续蝉联全国第一。工程学保持ESI前1‰,6个学科进入ESI前1%。系统科学学科在全国学科评估中连续四次蝉联全国第一;5个学科进入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前10%(A类);7个学科进入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前20%(B+类)。[2]

评估结果等级 学科
A+(前2名或前2%) 系统科学(第1)
A -(5%-10%) 交通运输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4个学科)
B+(10%-20%) 应用经济学,土木工程,统计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7个学科)
B(20%-30%) 电气工程,光学工程,力学(3个学科)

科研平台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个) 学科群(1个) 系统科学
国家级重点学科(10个) 一级学科(2个) 交通运输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
二级学科(8个) 桥梁与隧道工程、产业经济学、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道路与铁道工程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 交通运输工程、系统科学、数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力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马克思主义理论、光学工程、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
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 交通运输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土木工程、光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系统科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安全科学与工程、力学、数学、物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空间安全
一级学科硕士点(33个) 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系统科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软件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设计学
省级重点学科(20个) 土木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固体力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系统分析与集成、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安全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车辆工程、系统工程、应用经济学、企业管理
北京市高精尖学科(1个) 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应用
参考资料:[36]

科研成果

评估结果等级 学科
A+(前2名或前2%) 系统科学(第1)
A -(5%-10%) 交通运输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4个学科)
B+(10%-20%) 应用经济学,土木工程,统计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7个学科)
B(20%-30%) 电气工程,光学工程,力学(3个学科)

学术资源

质量工程

交大学生公寓交大学生公寓据2022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3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2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3个专业通过国家土建类专业评估。学校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个;建有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3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获评“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学校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9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6门;获评首届全国优质教材主编4本、参编1本,获评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人。计算机科学基地获批国家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软件学院获批国家级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学校深入实施本研贯通、学科融通、产学相通、国际互通的“四通”教育教学模式;实施“高原计划”和“高峰计划”,成立詹天佑学院,探索“3+5”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2]

截至2021年3月,学校已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4个、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另有4个专业2020年度已升级为国家级),共计40个专业进入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同时,还建有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3个。

优秀国家工科教学基地(2个)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电工电子和大学物理
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基地(1个) 轨道交通创新人才培养基地[19]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 大学物理实验中心
电工电子实验中心
土木工程实验中心
交通运输实验中心
机械工程实验中心
电子信息与计算机实验中心
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1个) 北京交通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
国家级特色专业(13个) 通信工程、软件工程(设3个专业方向)、物流管理、交通运输、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交通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国家精品课程(32个) 大学计算机基础、电子系统课程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信号与系统、桥梁工程、大学物理、电气工程导论、交通安全工程、企业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系统的分析与设计、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大学英语、c语言程序设计、电子商务、数字逻辑与系统、大学英语、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物流学、运输组织学、交通规划、铁路行车组织、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管理、运输经济学、ERP理论与实践、铁路运输设备、大学物理实验等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4个):经济学、信息与计算科学、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土木工程、交通运输、交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学、物流管理、电子商务

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法学、传播学、机械工程、铁道工程、视觉传达设计

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3个):交通运输、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物流管理

●教学成果

交大春色-22号楼学风墙交大春色-22号楼学风墙据2022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近三届本科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近三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评选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2]近5年,学校新增1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0名北京市教学名师、2名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学校1997年、2006年参加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均获得优秀。

学校生源质量和培养水平逐年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本科生深造率达55%,学校获评教育部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和北京市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生艺术团在全国和首都历次大学生艺术展演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曾获全国第一、二、三、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器乐组一等奖和多项北京市一等奖,并多次赴海外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学校学生艺术团排演的大学生版《长征组歌》在人民大会堂和国安剧院演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原创话剧《茅以升》成功入选“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在校内外演出多场,赢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高水平运动队在国家级及以上各类比赛中获得冠军127项(次),其中羽毛球队在世界大学生羽毛球比赛等国内外重大赛事中获得冠军87项[11]

科研基地

优秀国家工科教学基地(2个)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电工电子和大学物理
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基地(1个) 轨道交通创新人才培养基地[19]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 大学物理实验中心
电工电子实验中心
土木工程实验中心
交通运输实验中心
机械工程实验中心
电子信息与计算机实验中心
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1个) 北京交通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
国家级特色专业(13个) 通信工程、软件工程(设3个专业方向)、物流管理、交通运输、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交通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国家精品课程(32个) 大学计算机基础、电子系统课程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信号与系统、桥梁工程、大学物理、电气工程导论、交通安全工程、企业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系统的分析与设计、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大学英语、c语言程序设计、电子商务、数字逻辑与系统、大学英语、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物流学、运输组织学、交通规划、铁路行车组织、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管理、运输经济学、ERP理论与实践、铁路运输设备、大学物理实验等

文化传统

交大秋色-茅以升坐像交大秋色-茅以升坐像学校把加强合作交流作为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美、英、德、法等51个国家的242所大学及著名跨国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在比利时鲁汶、美国休斯顿、巴西坎皮纳斯和波兰华沙共办有4所孔子学院。加入国际铁路联盟(UIC)、国际铁路合作组织(OSJD)和中国-中东欧高校联合会,成为“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联盟”、UIC高速铁路高校联盟牵头单位,不断提升国际铁路领域影响力和话语权。加强国际科研合作,牵头成立中美、中俄、中英和中印尼高铁研究中心。充分发挥校友会、基金会、董事会的作用,在海内外成立校友组织55个,吸纳董事单位88家,与交通、物流、信息、能源等行业企业及地方政府等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领域开展长期、广泛合作。教育基金会成为民政部认定4A级慈善组织。[11]

学校现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5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个,境外办学机构2个,开展本科层次学位教育,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充分发挥校友会、基金会、董事会的作用,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在海内外成立地方校友会51个,吸纳董事单位88家,与交通、物流、信息、能源等行业企业及地方政府等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领域开展长期、广泛的合作。[11]

学校标识

精神文化

据2022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70余个,其中包括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轨道交通安全评估研究中心1个、智慧高铁系统前沿科学中心1个、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1个,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移动专用网络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8个、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能源研发中心1个、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3个、北京实验室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8个。首都高端智库1个,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新型智库1个,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交通大学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4个,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1个。[11]

国家级科研平台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现代轨道交通综合试验基地(培育)
国家重点实验室 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 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牵头)
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工程实验室 下一代互联网互联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
高速铁路系统试验国家工程实验室(参与)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通信与运行控制国家工程实验室(参与)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参与)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保障国家工程实验室(参与)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参与)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能源局技术研发中心 国家能源主动配电网技术研发中心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分中心 风力发电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分中心
中国国家级中心 轨道交通国家安全评估中心
轨道交通国家培训中心
国家国际合作基地 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际合作联合中心
轨道车辆运用工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国家认可实验室 电磁兼容国家认可实验室(3C认证)
结构强度检测国家认可实验室(3C认证)
土木工程检测国家认可实验室(3C认证)
网络管理国家认可实验室(3C认证)
轨道交通移动通信国家认可实验室
省部级科研平台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全光网络与现代通信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载运工具先进制造与测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
城市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发光与光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隧道与地下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电力牵引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高速铁路网络管理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轨道车辆结构可靠性与运用检测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 教育部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铁路基础数据整合及信息服务平台(教育部科技基础资源数据平台)
铁路货物装载加固技术研究与咨询中心
文化部研究基地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数字文化研究基地
北京实验室 城市轨道交通北京实验室
国家经济安全预警工程北京实验室
新能源汽车北京实验室(参建)
现代交通先进金属材料北京实验室(参建)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现代信息科学与网络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物流管理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通信与信息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轨道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交通数据分析与挖掘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结构风工程与城市风环境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微细流尺度流动与相变传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水中典型污染物控制与水质保障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智能交通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城市交通信息智能感知与服务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轨道交通电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轨道交通线路安全与防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城市轨道交通CBTC系统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轨道交通电磁兼容与卫星导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城市交通北京技术转移中心(北京市教委、市工促局)
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轨道工程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轨道车辆运用工程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轨道交通运营国际科技联合研究中心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抗生素/抗性基因水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轨道交通安全防护技术服务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原)铁道部重点实验室 运输自动化与通信铁道部重点实验室
铁路信息科学与工程铁道部重点实验室
信息存储、显示与材料铁道部重点实验室
光纤技术及铁路应用铁道部重点实验室
交通运输智能技术与系统铁道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研究基地 北京市物流信息化研究基地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基地
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
北京产业安全与发展研究基地
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 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风险管理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
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应用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
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 宽带移动信息通信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
列车自主运行控制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
运营主动安全保障与风险防控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协同创新研究基地 北京人文交通、科技交通、绿色交通研究基地
首都高端智库 北京综合交通发展研究院

社团文化

国家级科研平台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现代轨道交通综合试验基地(培育)
国家重点实验室 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 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牵头)
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工程实验室 下一代互联网互联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
高速铁路系统试验国家工程实验室(参与)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通信与运行控制国家工程实验室(参与)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参与)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保障国家工程实验室(参与)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参与)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能源局技术研发中心 国家能源主动配电网技术研发中心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分中心 风力发电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分中心
中国国家级中心 轨道交通国家安全评估中心
轨道交通国家培训中心
国家国际合作基地 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际合作联合中心
轨道车辆运用工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国家认可实验室 电磁兼容国家认可实验室(3C认证)
结构强度检测国家认可实验室(3C认证)
土木工程检测国家认可实验室(3C认证)
网络管理国家认可实验室(3C认证)
轨道交通移动通信国家认可实验室
省部级科研平台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全光网络与现代通信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载运工具先进制造与测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
城市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发光与光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隧道与地下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电力牵引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高速铁路网络管理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轨道车辆结构可靠性与运用检测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 教育部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铁路基础数据整合及信息服务平台(教育部科技基础资源数据平台)
铁路货物装载加固技术研究与咨询中心
文化部研究基地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数字文化研究基地
北京实验室 城市轨道交通北京实验室
国家经济安全预警工程北京实验室
新能源汽车北京实验室(参建)
现代交通先进金属材料北京实验室(参建)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现代信息科学与网络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物流管理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通信与信息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轨道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交通数据分析与挖掘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结构风工程与城市风环境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微细流尺度流动与相变传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水中典型污染物控制与水质保障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智能交通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城市交通信息智能感知与服务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轨道交通电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轨道交通线路安全与防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城市轨道交通CBTC系统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轨道交通电磁兼容与卫星导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城市交通北京技术转移中心(北京市教委、市工促局)
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轨道工程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轨道车辆运用工程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轨道交通运营国际科技联合研究中心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抗生素/抗性基因水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轨道交通安全防护技术服务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原)铁道部重点实验室 运输自动化与通信铁道部重点实验室
铁路信息科学与工程铁道部重点实验室
信息存储、显示与材料铁道部重点实验室
光纤技术及铁路应用铁道部重点实验室
交通运输智能技术与系统铁道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研究基地 北京市物流信息化研究基地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基地
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
北京产业安全与发展研究基地
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 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风险管理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
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应用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
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 宽带移动信息通信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
列车自主运行控制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
运营主动安全保障与风险防控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协同创新研究基地 北京人文交通、科技交通、绿色交通研究基地
首都高端智库 北京综合交通发展研究院

学校领导

2013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013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学校始终瞄准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全面参与了铁路大提速、青藏铁路建设、大秦铁路重载运输、磁悬浮列车、高速铁路建设和城市轨道交通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等中国轨道交通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创性重大成果,为服务交通、物流、信息、新能源等行业以及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支撑和引领国家、行业和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据2020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近5年,学校承担了“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有关部委的各类科研课题1万余项,科研经费41亿元。在国内外重要科技期刊发表论文10103篇;发表国际会议论文2749篇。申请专利3135项,获授权专利1624项。创立学术交流品牌“中国交通高层论坛”“交大大讲堂”“首都高端智库北京交通发展论坛”,主办和承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66场。

学校共获得国家级奖励10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38项,其中主持完成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主持完成的4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其中,2014年主持完成的“标识网络体系及关键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7年主持完成的“复杂环境下高速铁路无缝线路关键技术及应用”、“智慧协同网络及应用”和“复杂路网条件下高速铁路列控系统互操作和可靠运用关键技术及应用”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7]学校于2007年和2013年获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017年1月,《高水压条件下隧道工程结构模拟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获得2016年度中国铁道学会科技奖一等奖。

现任领导

  • 学术期刊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原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75年创办,2004年更名。《北京交通大学学报》是中国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铁路运输类核心期刊,多次被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委员会、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截至2016年,《北京交通大学学报》已被下列数据库或文摘类刊物收录: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网络中心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资料目录——铁路》;《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中国力学文摘》;《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公路运输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美国《剑桥科学文摘(工程技术)》;美国《化学文摘(网络版)》(CA,Chemical Abstracts on Web);日本科学技术社数据库;荷兰 Scopus 数据库;波兰《哥白尼索引》数据库。

  • 馆藏资源

图书馆图书馆截至2020年12月31日,北京交通大学图书馆馆藏纸本资源总量为256万册,电子资源总量为1107.7万册,拥有87个数据库平台、257个中外文数据库,近5.2万种中外文电子期刊。拥有包括万方、CNKI、维普、SCI、SSCI、EI、Elsevier、Springer、Wiley等中外文数据库。图书馆全面收藏了本校博硕士论文,2003年起收藏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2004年起全面收藏本科生毕业论文。图书馆为全国102所设立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的高校图书馆之一。[38]

北京交通大学图书馆有着极具交通特色的丰富馆藏,从清末邮传部第一期交通官报,至1953年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发的“中国长春铁路移交文件”,从一百年前的《京张铁路工程纪略》,到今天的高铁及轨道交通建设资料等悉数收藏。图书馆将馆藏特色资源数字化进行永久保存,自建“本校学位论文库”、“金士宣研究资料全文数据库”、“坦赞铁路研究资料全文数据库”等。

历任领导

信息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2008年) 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012年)
风敏感基础设施抗风减灾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013年) 主动配电网大数据分析与处理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014年)
信息与交通运筹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016年) 高速铁路高效运营与安全保障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018年)
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安全服役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020年) 交通系统科学与工程创新引智基地(2020年)

校区环境

信息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2008年) 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012年)
风敏感基础设施抗风减灾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013年) 主动配电网大数据分析与处理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014年)
信息与交通运筹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016年) 高速铁路高效运营与安全保障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018年)
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安全服役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020年) 交通系统科学与工程创新引智基地(2020年)

学校荣誉

获得荣誉

●校名

校名校名北京交通大学校名如图所示,文字体为毛体。

●校徽

校徽校徽北京交通大学校徽脱胎于原交通大学校徽。由外圈圆和内圈齿轮组成的同心圆构成。上书毛体校名“北京交通大学”和黑体英文校名。内圈圆中图形为铁砧、榔锤、链条、书本。齿轮象征管理,寓意学校以管理特色见长;铁砧、榔锤、链条象征工业制造及产品;书本象征理学和知识。整体中心标志体现学校是以理工科为主的高等学校。数字“1896”代表学校的创办时间。

从校徽的“形状”和“构图”范畴考查,北京交通大学校徽沿用圆形形状。圆形样式折射“天圆地方”“圆而神,方以智”等东方文化的尚圆审美心态,以及中和圆润的儒道精神,正如《说文解字》提到的“圆,全也”,寓意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史料中,交通大学校徽最明确的记录是1926 年1月23日,淩鸿勋校长签发《通告》,正式公布这一标志,并对该标志图案作如下说明:“校标中心为铁砧、榔锤,砧上置中西书籍若干册,示工程教育工读并重之意;砧座有阿拉伯数字1896 四字,示本校创办之年份,用世界公历者,取其便也;砧外为齿轮,外框为车轮,皆寓工程与交通之意……校标取义深远,含意显豁,允称佳构。”[39]

获得排名

●校训

国立交通大学时期:精勤求学 敦笃励志 果毅力行 忠恕任事

北京交通大学时期:知行

校训释义:

校训石校训石2003年9月,“北方交通大学”恢复使用1923年老校名“北京交通大学”,重新启用当时的“知行”老校训,旨在传承百年老校优良的治学传统,弘扬交大立校精神,砥砺学子们创造优秀的学术品格,把严谨治学、求实创新、知行统一、注重实践的文化传统发扬光大。为了对“知行”校训有一个全面了解,学校立“知行”校训石碑以示后人,并作碑文诠释“知行”校训,全文如下:

“知行”学说,博大精深,乃人类认识世界之哲学基础。数千年来,中华哲贤,各展睿智,真理逐显。上纪廿代,交大定“知行”为校训,实乃治学育才之良策。万千交大学子,循“知行”之路,精读课业,践实笃行,尽心竭力,恭行不怠。当此新纪星耀,校训重振,交大学人,铭记“知行”,与时俱进,共创新辉。

碑文意在唤起交大学子,既要从中国传统学习理论中汲取智慧,又要从现代知行理论中,把握“知行”的创造性时代内涵,以达到体现传统学习理论与当代学习理论的结合。

●校歌

国立交通大学(北平)校歌

平畴辽阔兮奠邦基,大陆关河万里。

农产富饶兮庶物繁,贸迁赖吾曹综理。

乐同轨之相交之兮,驰骤遍中原大地。

河山险阻关塞庄严,固吾圄、男儿事。

欢愉当此际,青梅竹马,数年华远大相期。

美哉我平院,山林隐城市,有珊瑚绿树交织。

美哉,交大,管国家流通之机。

美哉,交大,看纵横宇内飞驰。

交通大学平院校歌词作者为梁启超之弟、著名词学家梁启勋,于该校任教时编写。

北京交通大学校歌(1999年版)

江泽民学长在交通大学百年校庆的题词江泽民学长在交通大学百年校庆的题词(2)北京交大,北京交大,百年辉煌,桃李天下。

北京交大,北京交大,巍巍学府,温馨我家。

红果园中,承前启后,思源楼里,意气风发。

团结勤奋,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坚韧不拔。

交融世界,通达古今,造福社会,奉献国家。

母校恩泽,如何回报?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世纪呼唤,怎样应答?肩负使命,振兴中华。

肩负使命,振兴中华。

1999年版校歌词曲作者为中国著名作曲家、《红楼梦》音乐的创作者王立平

报考条件

思源楼前思源楼前(4)学生活动学生活动(2)2009年11月,由北京交通大学学生交响乐团和女子排球队组成的93人访问团访问台湾,以“真爱与美”为主题举行专场巡回义演,门票收入全部捐献给台湾“8·8水灾”受灾同胞,这是大陆首个赴台大学生交响乐团。北京交大女子排球队还与台湾师范大学、新竹清华大学、新竹交通大学以及台中联队等队伍进行友谊比赛。

2011年8月,两岸青年同唱抗战歌曲演唱会在北京交大天佑会堂拉开帷幕,北京交大合唱团和来自台湾师范大学、新竹交通大学、台湾政治大学等高校的合唱团联袂演出,此次演唱会是两岸历史上首场以纪念抗战为主题的大学生合唱团联合演出。

2012年伦敦奥运会,北京交通大学2008级法学专业学生田卿(队友赵芸蕾)取得女子双人羽毛球金牌。

学校学生艺术团排演的大学生版《长征组歌》和原创话剧《茅以升》已成为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学校体育运动蓬勃发展,高水平运动队和普通学生代表队成绩斐然,2021年获全国冠军2项、亚军1项、季军4项,北京市冠军15项、亚军23项、季军18项。[2]

知名校友

词条图册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王稼琼

校长、党委副书记

余祖俊

党委副书记

文海涛、许安国[40]

党委常委、副校长

高艳、关忠良、赵鹏、高亮

副校长

荆涛[41]

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

蓝晓霞

党委常委、党委组织部部长兼党委统战部部长

史贞军

校长助理

吴强[42]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