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品为半合成青霉素类抗生素,对 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 肺炎杆菌、变形杆菌、肠杆菌属、枸橼酸杆菌、沙雷菌属、 不动杆菌属以及对青霉素敏感的革兰阳性球菌均有抑菌作用,大剂量有杀菌作用。对 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属、肺炎杆菌、枸橼酸杆菌、沙雷菌属以及不动杆菌属等的抗菌活性强于羧苄西林、氨苄西林;对吲哚阳性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强于 羧苄西林和磺苄西林;对革兰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与羧苄西林相似,而对粪链球菌的抗菌活性比羧苄西林、 磺苄西林优越。对 脆弱拟杆菌等大多数厌氧菌具有较好抗菌作用。该品体外试验表明其对细菌所产生的( 内酰胺酶不稳定。该品与匹氨西林、 卡那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应用有显著协同作用。
成人静脉注射该品1g、2g后15分钟平均 血药浓度分别为53.4(g/ml、152(g/ml,1小时后分别为12.8(g/ml、47.8(g/ml,6小时后已无法测得血药浓度,血 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39分钟、45分钟,6小时后给药量的42.5%、57.9%由尿中排泄。1小时内静脉滴注2g,滴注结束时血药浓度为86.5(g/ml,1小时后为28.3(g/ml,血 消除半衰期(t1/2()为40分钟。该品在胆汁中浓度极高,1小时内滴注2g,最高可达248~1070(g/ml,6小时后仍保持63.5~300(g/ml,胆汁排泄率为1.65%~7.0%。该品到达 脑脊液的渗透率为17%~25%,蛋白结合率为42%,尿排泄率为50%~55%, 胆汁消除率变化较大,从0.05%~25%(与患者 肝功能有关)。其生物半衰期约为1小时,肌注约为1.5小时,小于7天的新生儿约为4.3小时。在新生儿静滴100mg/kg后,血药浓度的降低较缓慢,5小时后尚可检出。在小儿 脑膜炎病例中,脑脊液内药物浓度最高可达23(g/ml。小儿脓胸,在静脉滴注100mg/kg后,胸水中最高浓度达到6.3(g/ml,而且持续时间很长。 妊娠妇女静脉滴注1~2g,1~2小时后27%~34%转移至 脐带血中, 羊水中药物浓度约为10(g/ml。
用于 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属、 变形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中敏感菌株所致的呼吸系统、 泌尿系统、 消化系统、妇科和生殖器官等感染,如败血症、 化脓性脑膜炎、腹膜炎、 骨髓炎、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及眼、耳、鼻、喉科感染。
肌内注射、 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 肌内注射临用前加灭菌注射用水溶解,静脉注射通常加入5% 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或5%~10%葡萄糖注射液溶解后使用。成人一日2~6g,严重感染者可增至8~12g,最大可增至15g。儿童,按体重一日0.1~0.2g/kg,严重 感染者可增至0.3g/kg;肌内注射一日2~4次, 静脉滴注按需要每6(8小时一次,其剂量根据病情而定,严重者可每4~6小时 静脉注射一次。
不良反应主要有:食欲缺乏、恶心、 呕吐、腹泻、肌注局部疼痛和 皮疹,且多在给药过程中发生,大多程度较轻,不影响继续用药,重者停药后上述症状迅速减轻或消失。少数病例可出现血清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升高及嗜酸性粒细胞一过性增多。中性 粒细胞减少、 低钾血症等极为罕见。未见 肾功能改变以及血液 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反应。
对 青霉素类抗生素 过敏者禁用。
荨麻疹
1、用药前须做青霉素皮肤试验,阳性者禁用。2、交叉过敏反应:对一种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者可能对其他青霉素类抗生素也过敏。也可对 青霉胺或头孢菌素类过敏。
3、肾功能减退患者应适当降低用量。
4、下列情况应慎用:有 哮喘、 湿疹、 枯草热、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史者。
5、对诊断的干扰:(1)用药期间,以硫酸铜法进行尿糖测定时可出现假阳性,用葡萄糖酶法者则不受影响;(2)大剂量注射给药可出现高钠血症;(3)可使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或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
6、应用大剂量时应定期检测 血清钠。
阿司匹林
该品可透过胎盘进入 胎儿血循环,并有少量随乳汁分泌, 哺乳期妇女应用该品虽尚无发生严重问题的报告,但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用仍须权衡利弊,因其应用后可使婴儿致敏和引起腹泻、 皮疹、念球菌属感染等。
老年患者 肾功能减退,须调整剂量。
1、 氯霉素、红霉素、 四环素类等抗生素和磺胺药等抑菌剂可干扰该品的杀菌活性,不宜与该品合用,尤其是在治疗脑膜炎或急需杀菌剂的严重感染时。2、丙磺舒、 阿司匹林、吲哚美辛、 保泰松、磺胺药可减少该品自 肾脏排泄,因此与该品合用时使其血药浓度增高,排泄时间延长,毒性也可能增加。
3、该品与重金属,特别是铜、锌和 汞呈配伍禁忌,因后者可破坏其氧化噻唑环。由锌化合物制造的橡皮管或瓶塞也可影响其活力。也可为 氧化剂、还原剂或 羟基化合物灭活。
4、该品静脉输液加入头孢噻吩、 林可霉素、四环素、 万古霉素、琥乙红霉素、 两性霉素B、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 苯妥英钠、盐酸羟嗪、 丙氯拉嗪、异丙嗪、 维生素B族、维生素C等后将出现混浊。
5、避免与酸碱性较强的药物配伍, pH4.5以下会有沉淀发生,pH4.0以下及pH8.0以上效价下降较快。
6、该品可加强 华法林的作用。
7、与氨基糖苷类 抗生素合用有协同作用,但混合后,两者的抗菌活性明显减弱,因此两药不能置同一容器内给药。
性状白色或类白色片。
该品口服后,经肠内酯酶水解成舒巴坦及氨苄西林,氨苄西林为该品中的杀菌成份,作用于细胞活性繁殖阶段,通过对细胞壁粘肽生物合成的抑制,而起杀菌作用。舒巴坦其本身对细菌抑制作用弱,是一种竞争性不可逆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它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应用后,能获得良好的协同作用。该品对多种革兰阳性与革兰阴性细菌有效。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包括耐青霉素与一些耐甲氧西林菌株)、肺炎球菌、粪链球菌以及其他链球菌属等阳性菌,阴性菌包括大肠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布兰汉氏卡他菌、埃希杆菌、克霉伯氏杆菌、奇异变形杆菌等;厌氧菌包括脆弱杆菌。
药代动力学
该品口服后,在肠壁经肠内酯酶水解成 舒巴坦及氨苄西林,其克分子比为1:1,其 生物利用度相当于等量的舒巴坦, 氨苄西林静脉注射剂的80%,饭后服用不影响其吸收,服用该品后,氨苄西林的最高血清浓度约相当于等量口服氨苄西林的二倍。舒巴坦、氨苄西林在正常人体内的半衰期(t1/2),分别约为0.75小时、1小时,氨苄西林、舒巴坦有50%~75%以原药形式经尿液排泄,年老和 肾功能不全者, 半衰期(t1/2)延长。适应症
该品适用于治疗敏感细菌引起的下列感染:1.上呼吸道感染: 鼻窦炎、中耳炎、 扁桃体炎等。2.下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 肺炎等。3.泌尿道感染及 肾盂肾炎。4.皮肤、软组织感染。5. 淋病。
用法用量
口服:成人(包括老年人)及体重大于或等于30公斤的儿童常用量每次375~750 mg,每天服用2次;儿童:体重小于30公斤者,每日按体重50mg/kg,分2次服用。无论成人或儿童,疗程一般为5~14天,必要时可延长,任何由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感染,疗程最少10天、以防止 急性风湿热或 肾小球肾炎之发生。治疗淋病时,可用该品单剂2.25g(6片)口服,加服1g 丙磺舒,以延长氨苄西林及舒巴坦血清浓度,疑有 梅毒螺旋体合并感染时,在该品使用前应接受暗视野检查,并最少在四个月内,每月接受血清试验一次。不良反应
一般为轻度至中度反应,继续用药时,自然消失,预期偶然发生与服用氨苄西林有关的不良反应,偶见:1.消化道反应,如腹泻、稀便、恶心、 腹痛、痉挛、上腹痛及呕吐。
2.皮疹、瘙痒。3.其它:如瞌睡、镇静、疲劳、不适及头痛等。
禁忌症
对青霉素类药物 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
1.首次使用青霉素类药物的患者,应首先进行青霉素 皮试,对于阳性反应者禁用该品。
2.应用该品前,应首先确定患者是否对青霉素过敏,过敏者禁用。
3.对 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者慎用。
4.用药期间若有过敏反应产生,则应停药,并采取相应措施。
5.该品长期应用时,应定期检查肝、肾、 造血系统功能。
妇女用药
由于尚未有孕妇及 哺乳期妇女使用的安全性资料,因此,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慎用。
药理毒理
该品口服后,经肠内酯酶水解成舒巴坦及氨苄西林。 舒巴坦和氨苄西林同时存在时,不仅保护 氨苄西林免受β内酰胺酶的水解破坏,而且还扩大了氨苄西林的抗菌谱,对葡萄球菌产酶株、不动杆菌属和 脆弱拟杆菌等细菌也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该品对包括产霉菌株在内的葡萄球菌、链球菌属、 肺炎球菌、肠球菌属、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 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 奇异变形杆菌、普通变形杆菌、淋病奈瑟菌、梭杆菌属、消化球菌属、消化链球菌属及包括 脆弱拟杆菌在内的拟杆菌属均具抗菌活性。氨苄西林为青霉素类抗生素,作用于细胞活性繁殖阶段,通过对 细胞壁粘肽生物合成的抑制,而起杀菌作用。舒巴坦本身抑菌作用较弱,是一种竞争性、不可逆的β内酰胺酶抑制药,与β内酰胺类 抗生素联合应用后,能获得良好的协同作用。药代动力学
该品口服后,在肠壁经肠内酯酶水解成舒巴坦及氨苄西林,克分子比为1:1。 生物利用度相当于等量的舒巴坦、 氨苄西林静脉注射剂的80%,饭后服用不影响其吸收。服用该品后,氨苄西林的血药峰浓度(Cmax)约相当于口服等量氨苄西林的2倍。舒巴坦、氨苄西林在正常人的血 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约为0.75小时和1小时;蛋白结合率分布约为38%和28%;两者在组织 体液中分布良好,均可通过有炎症的脑脊髓膜。氨苄西林、舒巴坦有50%~75%以原形经 尿液排泄。适应症
该品适用于敏感菌引起的:1.上呼吸道感染: 鼻窦炎、中耳炎、 扁桃体炎等。2.下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3. 泌尿系统感染。4.皮肤软组织感染。5.淋病。
用法用量
口服。成人(包括老年人)及体重≥30kg的儿童一次0.375~0.750g,一日2次。体重<30公斤的小儿按体重一日50mg/kg,分2次服用。疗程一般均为5~14日,必要时可延长。由 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感染,疗程至少10日,以防止急性风湿热或 肾小球肾炎的发生。治疗非特异性淋病时,可顿服2.25g,加服1g丙磺舒,以延长 氨苄西林和舒巴坦的血药浓度的维持时间。
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斑丘疹、 荨麻疹、皮肤瘙痒、偶可发生 剥脱性皮炎及严重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等。2.消化道反应: 腹泻、稀便、恶心、腹痛、痉挛、上腹痛及呕吐等。
3.思睡、 镇静、疲劳,不适及头痛等。
4.贫血、血小板减少、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 血液系统异常。
5.肝功能异常:如血清氨基转移酶和 血清胆红素增高。
6.偶见 间质性肾炎。
7.二重感染:长期或大量应用该品可致耐青霉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或白念珠菌感染。
禁忌症
1.青霉素皮试阳性反应者、对该品及其他 青霉素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2、传染性 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 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患者禁用。
注意事项
造血系统-脾脏
1.患者每次开始服用该品前,必须先进行 青霉素皮试。2.对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者及有 哮喘、湿疹、 枯草热、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史者慎用。
3.该品与其他青霉素类药物之间有交叉过敏性。若有过敏反应产生,则应立即停用该品,并采取相应措施。
4. 肾功能减退者应根据血浆肌酐清除率调整剂量或给药间期。
5.对怀疑为伴 梅毒损害之淋病患者,在使用该品前应进行暗视野检查,并至少在4个月内,每月接受 血清试验一次。
6.长期或大剂量服用该品者,应定期检查肝、肾、 造血系统功能和检测血清钾或钠。
7.对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干扰:(1)硫酸铜法尿糖试验可呈假阳性,但葡萄糖酶试验法不受影响;(2)可使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或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值升高。
妇女用药
1、该品可透过 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但在人类尚缺乏足够的对照研究,因此 孕妇一般避免使用,仅在有明确指征时应用该品。
2、该品可分泌入母乳中,可能使 婴儿致敏并引起腹泻、皮疹、念球菌属感染等,故 哺乳期妇女慎用或用药期间暂停哺乳。
老年患者用药
老年患者应根据 肾功能情况调整用药剂量或用药间期。
药物相互作用
1.丙磺舒、 阿司匹林、 吲哚美辛、保泰松、磺胺药可减少该品在肾小管的排泄,因而使该品的血药浓度升高,血消除半衰期(t1/2β)延长,毒性也可能增加。2.该品与别嘌醇合用时, 皮疹发生率显著增高,故应避免合用。
3.该品不宜与双硫仑等乙醛脱氢酶抑制药合用。
4.该品与氯霉素合用于 细菌性脑膜炎时,远期后遗症的发生率较两者单用时高。
5.该品可刺激 雌激素代谢或减少其肠肝循环,因此可降低口服避孕药的效果。
6.氯霉素、 红霉素、四环素类等抗生素和磺胺药等抑菌药可干扰该品的杀菌活性,因此不宜与该品合用,尤其在治疗 脑膜炎或急需杀菌药的严重感染时。
7.该品可加强 华法林的作用。
匹氨西林治疗急性呼吸道感染196例
目的:观察匹氨西林疗效。方法:选用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3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96例,给予匹氨西林注射液4.5~12g/d,加入5% 葡萄糖注射液或0.9% 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疗程7~14d;对照组190例,用 头孢拉定注射液6~12g/d,稀释后静脉滴注。用药前均作皮试。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2.80%,对照组81.05%,两组总有效率、细菌清除率经t检验,P均<0.05。结论:匹氨西林治疗急性呼吸道感染疗效高、耐受性佳,价格便宜,副作用小。
匹氨西林是由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钠与氨苄青霉素2∶1复合而成的广谱抑酶杀菌剂。对氨苄西林耐药菌引起的感染有良效。我院近两年使用匹氨西林治疗急性呼吸道细菌性感染,取得了良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病例选择急性呼吸道细菌感染患者386例,均为住院病人,经临床X线胸片、 细菌学检查确诊。随机分为匹氨西林治疗组(A)和头孢拉定对照组(B),A组196例,男108例,女88例,年龄16~84岁,平均(44±2.78)岁。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95例,肺炎46例, 急性支气管炎23例,支气管哮喘并感染11例, 支气管扩张并感染14例, 肺囊肿并感染7例。B组190例,男113例,女77例,年龄14~83岁,平均(42±3.1)岁,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92例, 肺炎39例,急性支气管炎21例, 支气管哮喘并感染15例,支气管扩张并感染17例,肺囊肿并感染6例。方法所有病例治疗前后进行血、 尿常规、肝肾功能,X线胸片检查和 痰培养,细菌作纸片药敏实验。观察临床症状体征,记录体温及不良反应。A组选用 深圳海滨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匹氨西林注射液4.5~12g/d,加入5% 葡萄糖盐水或0.9% 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bid,疗程7~14天,平均8.9天。对照组用头孢拉定注射剂6~12g/d,稀释后静脉滴注。全部患者用药前均先作 青霉素皮试。
疗效评定
标准治愈:感染症状消失,胸部X线检查炎症性病变完全吸收,痰菌转阴,体温及肺部呼吸音正常,白细胞及中性 细胞降至正常。显效:感染症状基本消失,胸部X线检查炎症性病变明显吸收,痰菌好转。好转:感染症状减轻,痰菌转阴或阳性。无效:病情无改变或加重。以治愈及显效为有效,据此计算有效率。
结果
临床疗效A组病例治愈141例(71.90%),显效41例(20.90%),好转8例(4.08%),无效6例(3.06%)。总有效率92.80%(182/196)。B组治愈89例(46.80%),显效65(34.21%)例,好转21例(11.05%),无效15例(7.89%),总有效率为81.05%(154/190)。
细菌清除情况A组196例病人痰中分离出 病原菌162株,其中G+球菌49株,G-杆菌113株,药敏测定对匹氨西林高度敏感112株,中度敏感31株,轻度敏感14株,耐药5株。治疗后清除菌株144株,细菌清除率为88.80%。除绿脓杆菌、 肺炎克雷伯杆菌、链球菌各3例,大肠杆菌、阴沟肠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各1例。 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变形杆菌2例,总计18例8种菌株未被清除外,其余全部转阴。B组共检测出病原菌138株,对头孢拉定敏感者92株,中度敏感者10株,轻度敏感者16株,耐药20株,敏感率为66.60%。两组细菌清除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不良反应A组196例中出现 皮疹4例,经服抗组胺药治疗后消失。胃肠道反应5例,但不影响治疗,两者合计4.60%。未见与此药有关的肝 肾功能损害。B组出现胃肠道反应6例,皮疹3例,两者合计4.73%。
讨论
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在20年前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流感菌等G-菌所致的常见感染具有良好疗效。近10多年来,随着呼吸道病原菌的变迁,尤其是产β-内酰胺酶菌株的增多,氨苄西林可为酶水解失去活性,院内 感染机会增加,其耐药性迅猛增长。匹氨西林是一种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对G+和G-菌具有广谱、高效抗菌活性,可抑制β-内酰胺酶对 青霉素、 头孢菌素类的破坏,与氨苄西林联合应用可使葡萄球菌、 卡他球菌、奈瑟球菌、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部分变形杆菌及拟杆菌等微生物对氨苄西林的最低抑菌浓度下降而增效,并可使产酶菌株对氨苄西林敏感。本研究用于G-及G+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细菌性感染196例,有效率为92.80%,疗效满意。对照组190例,有效率为81.0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8.80%和66.60%。应用中未发现血、尿常规变化,亦未见肝、 肾功能变化。这与国内报道相一致,与国内报道该药同进口的优立新相比的疗效和安全性相仿。提示匹氨西林6.0~7.5g/d静脉滴注治疗中、重度呼吸道感染有效率高,耐受性佳,且价格便宜。对呼吸道急性感染的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 抗生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肌内注射匹氨西林致过敏性休克一例
男性,24岁。因咽痛、高热3天就诊。查体:体温39℃,急性热病容,双侧 扁桃体Ⅲ度肿大,表面有脓性分泌物。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4.0×109/L,中性粒细胞0.84,淋巴细胞0.16。诊断: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有青霉素过敏史,故用 匹氨西林8万单位,肌内注射,1日2次。当首次注射完后行至注射室门口突然倒地,意识不清,血压8/5kPa,心率120次/分。立即给予肾上腺素1mg、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地塞米松20mg静脉滴注,同时氧气吸入。经抢救30分钟后,意识恢复, 血压12/8kPa,心率90次/分。诊断为匹氨西林速发型 过敏性休克、经治疗后痊愈。
讨论近年来,匹氨西林在临床中的应用日渐广泛,对其不良反应不断有新的认识,过去更多地注意其对第八对脑神经和肾脏的损害,以及引起神经肌肉接头的阻断。但近一时期使用本药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也有报道。
过敏反应有多种表现形式,大致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两种,本例属于速发型过敏反应,即IgE抗体参与的低分子量物质引起的过敏反应。此类反应一般为接触过敏物质后几分钟内发生,首先造成嗜碱粒细胞和 肥大细胞脱颗粒,并释放介质,还涉及某些非 免疫学化学介质的释放,可引起皮肤、呼吸道、循环、消化道和 血液系统的过敏反应。
反应的严重程度从自限性的窘迫状态、全身荨麻疹,到过敏性休克乃致 猝死。能引起速发型过敏反应的主要物质有:①异体蛋白类,如生物毒液、 花粉、食物、血液制品和 疫苗。②低分子物质,如抗生素类中的青霉素、头孢霉素、四环素类、二性霉素B、 呋喃妥英类、氨基糖苷类和麻醉药物(如 利多卡因、 普鲁卡因)。③多糖类,多存在于细菌和各种生物体液中及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匹氨西林属于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另外应提醒医务工作者,某些激素(属异体蛋白)如 胰岛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垂体后叶素、 甲状旁腺激素,酶类(青霉素酶、胰蛋白酶), 维生素类(如维生素B1、叶酸)也可发生过敏反应。还有 肝素、右旋糖酐类、 碘造影剂发生速发型过敏反应也较常见。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是反复接触 抗原后,体内产生IgE 抗体,附着在嗜碱粒细胞和肥大细胞表面,一旦和抗原结合,则引起一系列生化反应,激活并分泌各种生化物质,如组胺、花生四烯酸代谢物,并激活 血小板、嗜酸细胞的某些因子。造成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 血小板凝聚和脱粒,激发反应部位的炎症细胞,从而产生过敏的各种表现。
在使用匹氨西林的过程中,要重视过敏反应问题。首先应详细询问有无匹氨西林及其他药物 过敏史,有多种药物过敏者,应慎重应用。并做好处理过敏反应的准备
【别名】 匹氨西林 ,匹氨青霉素
【外文名】Pivampicillin
【成分】 氨苄西林酯
【药理作用】 本品在体内水解生成氨苄西林
【适应症】 临床应用范围与氨苄青霉素同。适用于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伤寒、
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肝脓肿等。
【用量用法】
口服:成人:轻症感染1日1.5~2g,分2~3次服,重症感染可按每日3~4g,分为3~4次
服。儿童1日量为每千克体重40~80mg,分为4次给予。
【注意事项】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腹部不适、腹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与药疹,别病人有转氨酶升高,停药
可恢复。本品味苦,有特异嗅,宜将整个胶囊吞服,不宜咬碎。不宜与氢氧化铝制剂同服,以免减效。
本品在饭后服用,可减轻消化道反应。用药应作皮试。
【规格】 片剂(胶囊):每片(胶囊)0.25g。
【中文品名】匹氨西林
【药效类别】抗生素>青霉素类
【通用药名】PIVAMPICILLIN
【别 名】吡呋氨苄西林, 氨苄青霉素吡呋酸甲酯
4-Thia-1-azabicyclo[3.2.0]heptane-2-carboxylic acid, 6-[[(2R)-aminophenylacetyl]amino]-3,3
-dimethyl-7-oxo-, (2,2-dimethyl-1-oxopropoxy)methyl ester, [2S,5R,6R)]-
【CA登记号】[33817-20-8]
【分 子 式】C22H29N3O6S
【性 状】为白色粉末,易溶于醇、氯仿,不溶于石油醚,mp 155~156℃。
【用 途】
本品为半合成青霉素,口服吸收良好,在体内分解释放游离氨苄西林而起抗菌作用,故抗菌谱与应
用范围均同氨苄西林,但便于口服,且吸收良好,血中浓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