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马山村

上马山村

中文名 上马山村
耕地面积 41.3公顷
目录导航

概况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此处为河南村于姓地主的养马场。兄弟三人分居后,一人迁居此地安村,因村子坐落在马山上坡,故命村名上马山。另一说,明末清初,院下村于之谓放马来此,见其处山青水秀,适宜放牧,故在此定居,命村名上马山。解放前,刘、陈、徐、姜、王姓来此定居。 上马山村位于海阳市北部,地处东经121°03′,北纬37°05′。东与姜家村为邻,西与下马山村相连,南与西沟村相望。隶属徐家店镇。距市政府驻地50公里。 全村有耕地41.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苹果、板栗、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122户,356人。有于、陈、姜、徐、王等5姓,均为汉族,其中于姓占98%。

大事记

1941年八路军进驻,本村解放。 1946年成立合作社(村社)。 1982年用上电网供电。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建起大理石厂。 1989年全村用上自来水。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2年,村办小学成立。自建国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者12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60公斤左右。建国后,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2年,村有各种运输车辆32辆,摩托车30辆,电话45部,彩电80台,冰箱6台。人均住房面积由建国前的不足6平方米,扩大到15平方米。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于吉申、于元友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于庆申、于文卿入党。同年,成立党支部,于吉申任党支部书记,于元友任党支部副书记。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村里成立起互助组、合作社(村社),并先后开展了反特、反奸、反恶霸斗争,组织支前队18人,支援前线。曾任党支部书记的有于吉申、于有德、于庆告、于元训、于元洪、于全夫、于有思、于元寿、陈宏志。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2个,党员15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2月,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于元起、于有术、于庆荣、于庆申、于庆余、于有起、于元寿、于有宝、陈宏志、于守泉。[1]

上马山村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