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金陵梵刹志》记载,东晋初年,西域沙门 帛尸梨蜜多罗南渡来游建康,为丞相王导所敬重,于是在该寺讲经说法。由于他讲经时坐在高处,被人尊称为“高座道人”,时人于是也以“高座”为寺名。另一说法,高座道人后卒于建康,并葬于该寺,元帝为其树塔建冢,于是该寺改名为高座寺。
梁代初年,宝志禅师在此主持,有云光法师在此坐山巅说法讲经,僧侣五百余人,趺坐聆听,讲得精彩,听得入神,数日不散,直至感应上天佛祖,天上落花如雨,后称讲经高台处为“雨花台”。
高座寺于洪武初年废.后建筑也多毁于大火。景泰癸酉(1453年)年间,礼部尚书胡滢前来进香,该寺的规模尚存,只是破败不堪。成化年间,僧人照堂广募钱财,想要加以修缮,到弘治戊申年(1488年)腊月正式动工恢复拓建, 丙辰年十月(1496年)完工,先后恢复了药师、净业两大殿以及东室、西堂、钟鼓楼、厨房等建筑,寺后即为雨花台。
雨花台原是二三百万年前古代长江和支流秦淮河的泥沙经过不断沉积而形成的山丘,山丘上的石英岩石和玛瑙石,色彩艳丽,晶莹剔透,犹如石中生花一般,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雨花石。雨花台古称聚宝山、玛瑙岗。明朝的南京南门──聚宝门(今中华门),即由此山而得名。聚宝山原有岗峦三座,西岗叫石子岗,在安德门外;中岗为主峰,叫凤台岗,是明代外郭凤台门的所在地;东岗叫梅岗,东晋豫章太守梅赜家在岗下,因有功于晋,后立庙于此,名梅将军庙,故又称梅赜岗。中岗和东岗紧紧相依,人们习惯称为雨花台,西岗远在数里之外,人们称其为石子岗。
雨花台往西,是和雨花台有孪生姊妹之称的菊花台。菊花台上翠竹茂林,岗峦起伏,以名胜古迹众多和自然风光优美而著称。相传,清代乾隆下江南时,路过此处,时值金秋,见满山雏菊盛开,浮金点玉,流光溢彩,美景不凡,醉心忘返。脱口而名。
暮云明灭,望破楼隐隐,卧钟残院。院外青山千万叠,阶下流泉清浅。
鸦噪松廊,鼠翻经匣,僧与孤云远。空梁蛇脱,旧巢无复归燕。
可怜六代兴亡,生公宝志,绝不关恩怨。手种菩提心剑戟,先堕释迦轮转。
青史讥弹,传灯笑柄,枉作骑墙汉。恒沙无量,人间劫数自短。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 乾隆元年进士。“扬州八怪”之一。历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人称三绝。有《板桥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