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高原面积约2,600,000平方公里(1,000,000平方哩)。政治上和地理上由戈壁沙漠两部分构成,北部为独立的蒙古国(亦称外蒙古),南部为中国的内蒙古。高原的西北边界有阿尔泰山脉、唐努乌拉山脉和萨彦岭,东北边界为外贝加尔高地,南部为南山山脉,西部为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这高原有时被视为周边山脉间巨大的内陆排水盆地,有札布汗河、色楞格河和克鲁伦河流经。境内有戈壁沙漠、只长矮草的干旷草原和海拔915~1,525公尺(3,000~5,000呎)的山地。最高点为阿尔泰山脉的蒙赫海尔汗(Monh Hayrhan)山,海拔4,362公尺(14,311呎)。
内蒙古高原是蒙古高原的一部分。位于阴山山脉之北,大兴安岭以西,北至国界,西至东经106°附近。介于北纬40°20′~50°50′,东经106°~121°40′。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包括呼伦贝尔盟西部,锡林郭勒盟大部,乌兰察布盟和巴彦淖尔盟的北部。广义的内蒙古高原还包括阴山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和贺兰山以西的阿拉善高原。[1]
内蒙古高原一般海拔1000~1200米,南高北低,北部形成东西向低地,最低海拔降至600米左右,在中蒙边境一带是断续相连的干燥剥蚀残丘,相对高度约百米。较大河流有色楞格河、克鲁伦河、鄂嫩河-石勒喀河、海拉尔河-额尔古纳河-黑龙江等。较大湖泊有乌布苏诺尔湖、库苏泊、吉尔吉斯湖、哈腊乌斯湖和哈腊湖。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漫长,夏季炎热短暂,降水稀少,以牧业为主。高原地面坦荡完整,起伏和缓,古剥蚀夷平面显著,风沙广布,古有“瀚海”之称。[1]
地质上古生代末期华力西运动使蒙古地槽褶皱隆起,燕山运动只发生广泛而和缓的挠曲和断裂。喜马拉雅运动和新构造运动使高原普遍抬升,并有大规模的玄武岩喷溢,填充了低洼处形成熔岩台地,广布于高原东部,台地呈阶梯状,台面略有起伏。高原上普遍存有5级夷平面,形成层状高原。[1]
燕山运动挠曲下陷地区,第三系湖相沉积层堆积甚厚,扩大了平地面范围。新生代以来,气候虽有冷温干湿的交替,但均属半干旱和干旱气候,高原面分割轻微,过去形成的剥蚀夷平面大部得以形成平坦而较完整的高原。内蒙古高原戈壁、沙漠、沙地依次从西北向东南略呈弧形分布:高原西北部边缘为砾质戈壁,往东南为砂质戈壁,高原中部和东南部为伏沙和明沙。伏沙带分布于阴山北麓和大兴安岭西麓,呈弧形断续相连;明沙主要有巴音戈壁沙漠,海里斯沙漠、白音察干沙漠、浑善达克沙地、乌珠穆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等。
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雨量约200毫米(8吋)。最热的月份和最冷的月份平均气温相差极大。如蒙古首都乌兰巴托1月份平均气温为-31℃(-24℉),而7月份平均气温则达16℃(61℉)。
冬季(11月--次年4月)寒冷而漫长,全年最冷的一月,当地平均气温在-30℃至-15℃,最低气温甚至可以达到-40℃,并伴有大风雪;春季(5月--6月)和秋季(9月--10月)短促,并常有突发性天气变化,如在秋季,蒙古刚才还是秋高气爽,霎时便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有时甚至会突降大雪。蒙古的夏季(7、8月)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紫外线强烈,最高温度可达35℃。风大,天气变化快是蒙古气候的最大特点。
蒙古高原上较大河流有色楞格河、克鲁伦河 、鄂嫩河-石勒喀河、海拉尔河-额尔古纳河-黑龙江等。较大湖泊有乌布苏诺尔湖、库苏泊、吉尔吉斯湖 、哈腊乌斯湖和哈腊湖。蒙古高原多为河流发源地,河水长且水量小,航运价值和水能都很低。内流河多为时令河,夏季为汛期。
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的重要游牧民族,其诞生的历史摇篮,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一带,是中国第一个建立起奴隶制国家的边疆民族。从其出现于政治历史舞台起,至其消失,前后共经历了近700年,在中国民族史上曾演出过许多威武雄壮的活剧,对中国古代北方各民族以及汉族的历史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它不仅是北方边疆各民族的先民,而且也是汉族先民的成员之一。匈奴的历史,是中国民族历史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2]
但匈奴王族是商朝北逃的夏桀的儿子淳维的后裔。“匈奴”即鬼方、混夷、獯鬻、荤粥、猃狁、胡等的异译。“匈奴”原义,直译成汉语为“人”,意为“天帝之子”。
匈奴族是“胡”的基础上,吸收周围各族人民发展起来的。在匈奴共同体中,有休屠、宇文、独孤、贺赖、羌渠等部。其下,还有众多氏族,如挛鞮氏、呼延氏、兰氏、须卜氏、丘林氏、乔氏、当于氏、韩氏、栗籍氏、沮渠氏等诸姓。匈奴族早在公元前7、8世纪时就已生息和繁衍在中国北方的广大地区,建立起氏族和部落联盟了。匈奴人最初的中心在今河套及大青山一带,后始逐步移居漠北。所属各氏族和部落,彼此间并没有永久性的盟约关系,只是根据共同的利害关系随时聚合离散。头曼创立了匈奴帝国,统一了蒙古高原各突厥部落,与河西走廊吐火罗人、大兴安岭东胡人并立为草原大帝国。
东汉时期,匈奴南北分裂,南匈奴归顺中国,在五胡乱华中,被杀死或被汉族同化,从历史上消失。北匈奴精壮人员向西逃到欧洲,威胁日尔曼人和罗马帝国,后来逐渐衰落,与后来的柔然厌达人一起被融合成了两个民族:一部分被突厥人融合,一部分被乌拉尔民族的马扎尔人融合;残留在漠北的十余万户北匈奴人后来与鲜卑融合,逐渐失去民族特征,从历史舞台上消失。
战国时期,今大兴安岭,居住着东胡,属于蒙古族群。燕昭王时(前311-279年)东胡曾打败燕国,后来,燕国又战胜东胡,迫使东胡向北退却一千余里。燕国便在东胡退出来的地方设置上谷(今河北怀来县)等五郡,并修筑长城。东胡又掳掠过赵国代郡的人众,前273年赵国打败东胡,前265年赵国又一次击败东胡。 东胡势力强盛时,不断向匈奴索取人口和财物,经常与匈奴兵戈相见。匈奴冒顿单于时,乘东胡轻敌毫无准备之机,突然发动进攻,大败东胡。从此东胡势力大衰。
乌桓是东胡人的一支,居地在今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前119年霍去病大败匈奴左贤王兵,使乌桓人从匈奴的压迫下解脱出来。汉武帝把乌桓迁徒到上谷等五郡边塞外居住,设置“护乌桓校尉”管辖乌桓各部。 东汉时,在上谷宁城(今河北宣化市)仍置护乌桓校尉,并用乌桓骑兵征讨匈奴、鲜卑。 公元二世纪末期,中原地区爆发黄巾大起义,乌桓统治者蹋顿在192年统一乌桓各部。207年,曹操亲征乌桓,大破蹋顿于柳城(今辽宁辽阳),得降众二十余万人。这些乌桓人被迁入内地,逐渐与汉族融合;少数留居塞外的乌桓人,很快又为鲜卑人所征服。
鲜卑也是东胡的一支,居地在今大兴安岭。 48年,东汉王朝采取联合鲜卑、孤立打击北匈奴的政策。从汉光武帝末年到汉明帝、汉章帝三四十年间,鲜卑一直归附汉朝。85年,鲜卑与南匈奴、丁零等族共同向北匈奴发起进攻。87年,鲜卑再次攻入匈奴腹地,大败北匈奴,占据漠北地区,开始融入了部分北匈奴人的血液。从此,鲜卑逐渐强盛起来。
150年,鲜卑首领檀石槐在高柳(今山西阳高县)北三百余里的弹汗山建立牙帐,组成了“南抄汉边,北拒丁零、东却夫余,西击乌孙”的部落大联盟。181年擅石槐死,轲比能兴起,兼并漠南各部,再度统一鲜卑。到250年,鲜卑分裂为许多部落,其中强大的有慕容部、拓跋部、宇文部。拓跋鲜卑的祖居地在今呼伦贝尔高原,今内蒙古鄂伦春旗嘎仙洞发现的石室,就是拓跋鲜卑祭祀祖先的地方。在“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人进入内地,建立了前燕、后燕等几个割据政权,后来拓跋鲜卑统一了黄河流域,建立了北魏王朝。内地的鲜卑族到隋朝时期完全被汉族同化。
柔然的统治核心是东胡苗裔郁久闾氏族,但大部分臣民是突厥语族各部。郁久闾氏的始祖木骨闾曾被拓跋魏抓作奴隶,后逃到乌兰察布高原,将遗留在蒙古高原而没有南下中原的鲜卑人组织起来,建立柔然政权,后来进入漠北,蒙古高原广大突厥语族各部再度被鲜卑人统治。374年,柔然进攻中亚北部的北匈奴余众后裔,迫使匈奴人向西逃窜。北匈奴人渡过顿河,打败并臣服了高加索山北麓的阿兰人。
402年,柔然在首领社仑时,势力强大起来,在漠北弱洛水(今蒙古土拉河)建立汗庭,社仑自称为丘豆伐可汗。柔然汗国与北魏王朝长期攻战,柔然势力被削弱。公元410年社仑为北魏所败。
五世纪后半叶,柔然内部连续发生被奴役部落的反抗和逃亡。敕勒族一次有十余万户西迁,脱离柔然统治,对柔然政权影响很大。此后柔然与敕勒展开了三十多年的拉锯战争。到六世纪初,役属于柔然的突厥族逐渐强大起来,开始反抗柔然贵族的统治。552年柔然首领阿那瑰为突厥所败,柔然汗国亡。柔然的语言是东胡后裔诸语言的一种方言,但在蒙古高原突厥语世界中逐渐被同化。
突厥族群同化了吐火罗人,成为黄白混血人种,仍居住在蒙古高原中西部。后来分化为四个部落:丁零、匈奴、坚昆、金山突厥。金山突厥初游牧在今叶尼塞河上游,匈奴称霸蒙古高原时期,钠都六被推举为金山突厥首领,呐都六有十个妻子,她们所生的儿子都“以母族为姓”。讷都六死后,他的小妻所生之子阿史那继任首领。
金山突厥后来迁移到高昌(今吐鲁番)的博格多山。5世纪中叶,柔然进入高昌一带,金山突厥又移居阿尔泰山南麓,成为柔然的“铁工”。487年,高车副伏罗部首领阿伏至罗与弟弟穷奇率10余万户,脱离柔然,从漠北西迁至高昌西北,自立为王。在这以后30多年间,柔然与高车副伏罗部彼此攻战,互有胜负。508年,柔然佗汗可汗伏图西征高车,被副伏罗部王弥俄突杀于今巴里坤湖。 金山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出其不意邀击铁勒,收服铁勒5万余户。土门自恃强盛,向柔然求婚,被阿那瑰拒绝,土门转向西魏求婚,西魏将长乐公主嫁给土门为妻。552年,土门破柔然,阿那瑰自杀。于是土门自称伊利可汗,建立起突厥汗国。
柔然太子庵罗辰率众投奔北齐,柔然残余部众另立阿那瑰侄铁伐为汗,后又立邓叔子为汗。553年土门死,儿子科罗继位,号乙息记可汗。科罗在位一年逝世,弟弟燕都继位,号木杆可汗。公元555年,木杆可汗出兵进攻柔然残部邓叔子,彻底灭亡了柔然。柔然残部向西逃窜,在突厥追击下一直逃到欧洲,与后来西逃的厌达人逐渐发生融合,称阿瓦尔人,公元800年被查理曼灭亡。
金山突厥进而占据了原由柔然统治的蒙古高原绝大部分地区,又北向吞并了兄弟民族契骨(坚昆)。接着东进至辽河上游,逼契丹东移,契丹有万余家逃往高丽寄居。556年,木杆可汗和西魏凉州刺史史宁联合进攻吐谷浑,大获全胜。565年,土门的弟弟室点密在波斯配合之下,灭嚈哒国,进占中亚河中地区,以阿姆河与波斯分界。后来,突厥又乘波斯萨珊王朝衰落之机,南渡阿姆河,占领阿富汗。
突厥汗国的首都设在今哈尔(拉)和林。突厥可汗之妻的称号为可贺敦;可汗的子弟一般称为特勤。突厥的官员分为十等,叶护的地位最高,由可汗的子弟担任,往往成为可汗的继承人;其次的大官有屈律啜、阿波、颉利发、吐屯、俟斤等。其中吐屯为突厥可汗派驻属国的代表,负监督之职。
572年,木杆可汗弟弟伦钵可汗继位。581年伦钵病死,乙息记可汗科罗的儿子摄图继位,为沙钵略可汗,居于哈拉和林;伦钵可汗子庵罗称第二可汗,迁居土拉河;木杆可汗子大逻便为阿波可汗,居于哈拉和林西北;室点密的儿子玷厥为达头可汗,居于伊犁河流域;摄图之弟处罗侯,称突利可汗,统治奚、霫、契丹等族。
582年沙钵略可汗的妻子北周公主为报仇,煽动反隋,是沙钵略发兵40万入寇,卫王杨爽等在呼和浩特市大破沙钵略军。沙钵略可汗杀死阿波的母亲,阿波投奔达头可汗。达头派阿波东征,阿波几次打败沙钵略,收复了自己的领地。居博格多山脉的贪汗可汗,沙钵略的堂弟地勤察,也归附阿波可汗。于是,以达头可汗为首的四支力量联合起来,公开反对沙钵略可汗,形成了独立的西突厥。从此,突厥正式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
西突厥可汗,号称“十姓部落”,控制了中亚。640-648年间,唐朝占领了天山以北地区,并在西域设置了龟兹(今新疆库车县)等军事据点。651年,西突厥沙钵罗可汗叛唐,唐朝发兵平乱,于657年击灭西突厥政权。
在东突厥汗国内,金山突厥分布在南部,铁勒诸部则在北方。今土拉河北有仆骨、同罗、回纥、拔也古、覆罗等铁勒的大部落,其首领都有“俟斤”称号;另外还有蒙陈、吐如纥、斯结、浑、斛薛等铁勒“诸姓”部落。契骨位于叶尼塞河上游,在汗国的西北部。
颉利可汗在620年继位以后,任命次弟为延陀设,主管延陀部;步利设主管霫部(突厥的东南方);统特勤主管胡部(来自中亚的西域胡人),斛特勤主管斛薛部(色楞格河东),突利可汗主管契丹、靺鞨、奚等部(都在突厥的东面)。其中,薛延陀和斛薛是铁勒的部落,在突厥族分布地区的北面。
585年,沙钵略可汗被西突厥达头可汗所困,又东畏契丹,向隋告急,请求寄居呼和浩特市。沙钵略依靠隋朝支援,击败西突厥的阿波可汗。587年沙钵略可汗病死,弟处罗侯继位,为叶护可汗。处罗侯即五可汗分立时东面的突利可汗,他以隋朝所赐旗鼓西征阿波可汗,生擒阿波。588年,叶护可汗西征时中箭身亡。东突厥国人拥立沙钵略的儿子雍虞闾为主,称都蓝可汗。都蓝可汗上表隋文帝请求通婚,而驻守突厥北方的处罗侯之子突利可汗染干,也请求通婚。隋文帝于597年以宗室女为安义公主,嫁给突利可汗。 都蓝大怒,与西突厥达头可汗合兵袭击突利可汗。突利战败,部落溃散,突利可汗南逃朝见隋文帝。于是隋左仆射高熲、右仆射杨素分东西两路出击突厥,达头可汗身受重伤败逃。599年隋朝封突利可汗染干为启民可汗,在今山西省朔县筑城给启民居住,隋皇室又将宗女义成公主嫁给启民可汗为妻。但是,都蓝可汗不断侵扰启民,为此,隋朝让启民可汗率部今陕西省靖边县和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之间放牧。599年,都蓝可汗被部下杀死,达头可汗自立为步迦可汗,力图兼并东突厥汗国。隋朝命启民可汗派部下分几路招抚东突厥各部。601年突厥9万人降隋。启民可汗又派遣若干使者,前往北方招抚铁勒诸部等。603年,铁勒的思结、伏利具、浑、斛萨、阿拔、仆骨等10多部,背叛达头可汗,归附启民可汗;奚、霫等5部也内迁。达头部众溃散,达头可汗西奔吐谷浑,从此在历史上消失。启民可汗把达头的部众收归自己统率,并北迁苏尼特右旗,便于管理整个东突厥汗国。
609年,启民可汗病死,子咄吉世继位为始毕可汗。615年隋炀帝巡狩北塞,始毕可汗围攻炀帝于雁门(今山西省代县)。隋末,地方割据势力乘机崛起,始毕可汗立割据雁门的刘武周为定杨可汗;始毕封割据朔方的梁师都为大度毗伽可汗,梁师都引突厥攻破陕西省定边县;占榆林的郭子和北附突厥,始毕可汗封之屋利设;其余如薛举、窦建德、李轨、高开道、王世充等人也先后称臣于突厥。619年始毕可汗之弟俟利弗继位,为处罗可汗,处罗复以隋义成公主为妻。620年处罗可汗死,处罗可汗弟咄苾继位,为颉利可汗,他又以义成公主为妻。
627年,薛延陀、回纥、拔野古等部叛离突厥。突利可汗(始毕可汗子什钵苾)与李世民结盟,突厥属部契丹也归附唐朝。这一年,突厥北边的许多属部回纥、拔野古、阿跌、同罗、仆骨、霫都归薛延陀,共同推举其俟斤夷男为薛延陀可汗,唐太宗册封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630年,李靖夜袭定襄,破突厥军;李世勣大破突厥军于呼和浩特市。颉利可汗逃至沙钵罗设苏尼失处,苏尼失擒送颉利,降唐,东突厥汗国亡。
降唐的突厥群众多达10余万人,唐太宗将这部分突厥人安置在东起幽州西至灵州之间。646年,漠北薛延陀可汗无道,被回纥等部攻杀,回纥等十一个铁勒部落“百余万户”内属。唐在哈拉和林置翰海都护府,统辖漠北各部督府、州;在云中(和林格尔县)置云中都护府,统辖漠南突厥各都督府、州。颉利失败以后,李靖迁突厥残部数百帐于云中,以阿史德为其首领。后来云中都护府易名为单于大都护府,瀚海都护府易名为安北大都护府。单于大都护府和安北大都护府下属的各都督府、州为“羁縻府州”,是唐朝设置的地方行政单位,其辖区包括在唐帝国的版图之内。
679年,单于大都护府下属突厥酋长反唐,二十四州突厥酋长响应他们,部众共达数十万人。裴行俭大破突厥军于包头市,擒反叛酋长,杀突厥可汗。突厥迎颉利可汗侄伏念为新可汗,伏念向裴行俭投降被杀。682年,颉利可汗族人阿史那骨咄陆占领呼和浩特市,招集伏念亡散残部,自立为可汗。开始进攻并州和单于都护府,被薛仁贵击溃。后突厥又频繁入侵,693年骨咄禄病卒,弟默啜即位,向武则天投降,并消灭反叛唐朝的契丹军队。
698年默啜叛唐,武则天派狄仁杰出战。默啜又一再侵扰中原北边,707年张仁愿击败来犯的后突厥军,并趁默啜西征突骑施之机,乘虚而入,夺取漠南,在黄河北筑三座受降城,截断了后突厥南侵之路。默啜改向西域扩张,714年进攻北庭都护府,被都护郭虔瓘打败。默啜年老以后,更加昏庸暴虐,属部纷纷离散。葛逻禄降唐,原西突厥十姓部落胡禄屋部归降。716年默啜北征九姓铁勒拔曳固部,被杀死。九姓铁勒中的拔曳固、回纥、同罗、霫、仆固五部一起归附唐朝,被安置在山西省朔县。
骨咄禄之子阙特勤杀死了默啜诸子,拥立哥哥默棘连为毗伽可汗。734年毗伽可汗死,儿子伊然可汗继位,不久病死,其弟继立为登利可汗。741年登利可汗被杀,骨咄自立为可汗。 742年拔悉密、回纥、葛逻禄三部联合攻杀骨咄叶护,推举拔悉密酋长为颉跌伊施可汗,回纥和葛逻禄的首领分别担任左右叶护。后突厥另立乌苏米施可汗,744年拔悉密攻杀乌苏米施可汗,后突厥立其弟白眉可汗。回纥和葛逻禄一起攻杀颉跌伊施可汗。回纥首领骨力裴罗南下占领突厥故地,745年骨力裴罗击杀后突厥白眉可汗。后突厥灭亡。
秦汉时代丁零主要分布在今贝加尔湖一带,后来一部分丁零人南迁,留在漠北的大部分丁零,称之为敕勒(铁勒)。由于铁勒乘高轮车,南北朝时被人们称为“高车”,袁纥为当时的高车六部之一。
隋代,袁纥演变为韦纥,分布在鄂尔浑河支流土拉河北,有10万人口,群众推举时健俟斤为首领。时健死后,儿子菩萨继位,韦纥易名回纥。627年,回纥、薛延陀、拔野古等部叛离东突厥。颉利可汗派侄儿欲谷设率领10万骑兵讨伐之,被菩萨打败。东突厥亡后,回纥与薛延陀两部称雄漠北。
回纥本身原由九个氏族组成:第一个是药罗葛,这是世袭回纥可汗家族的姓氏;二是胡咄葛;三是咄罗勿;四是貊歌息讫;五是阿勿嘀;六是葛萨;七是斛嗢素;八是药勿葛;九是奚耶勿。 以回纥为首的“九姓”部落联盟有回纥、仆固、浑、拔曳固、同罗、思结、契苾、阿布思、骨仑屋骨。
菩萨死后,吐迷度继任。646年,吐迷度联合仆骨、同罗等部灭亡薛延陀汗国。647年正月,唐朝以回纥部为瀚海都督府,隶属于燕然都护府,任命吐迷度为瀚海都督。648年吐迷度之侄乌纥与其连襟俱罗勃谋杀吐迷度。燕然副都护元礼臣擒斩乌纥,俱罗勃被软禁。唐太宗提拔其子婆闰继其父职。651年瑶池都督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叛唐时,婆闰率领5万骑兵,协助唐朝打败贺鲁,收复北庭(治所在吉木萨尔)。661年婆闰去世,侄儿比粟毒继位。680年比粟毒死,儿子独解支继位。武则天在位时,后突厥默啜势力强大,夺取铁勒故地,回纥与契苾、思结、浑三部南下,迁至甘州(张掖县)、凉州间。独解支死后,儿子伏帝匐继任瀚海都督。716年九姓铁勒拔曳固部人杀死默啜。漠北的回纥别部移健颉利发与拔曳固等5部归唐,被安置在山西省朔县北。719年伏帝匐死,儿子承宗继任唐瀚海都督,为甘、凉二州间铁勒南迁四部的领袖。727年承宗遭河西节度使陷害,流放广西上思县,死于当地。唐朝任命回纥人伏帝难为瀚海都督,承宗族侄瀚海司马护输为承宗报仇,伏兵袭杀河西节度使,回纥部重返漠北。745年回纥等部和唐军联合,消灭后突厥。744年回纥首领骨力裴罗被唐玄宗册封为怀仁可汗,怀仁可汗南居突厥故地,立牙帐于杭爱山脉和鄂尔浑河之间。第二年,怀仁可汗攻杀后突厥最后一个君主白眉可汗,从此,回纥汗国取代了后突厥汗国。747年怀仁可汗子磨延啜继位,号葛勒可汗。
755年,安禄山率领同罗、奚、契丹、室韦等部15万人发动叛乱,中原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极大损失。756年唐肃宗即位于灵武,派遣郭子仪部将铁勒人仆固怀恩出使回纥,请发兵援助。回纥葛勒可汗派葛罗支领兵入内地,与唐兵部尚书郭子仪所部朔方军会合,杀敌3万,俘虏1万。757年葛勒可汗派其子叶护及将军帝德率领4000多精兵至凤翔。唐皇子李俶与叶护结为兄弟,李俶率领朔方等军及回纥、西域部众15万人,在长安附近与安禄山叛军10万进行阵地战。唐将李嗣业、仆固怀恩杀敌6万人,收复长安。李俶大军至河南灵宝,敌军15万溃退,唐军收复洛阳。759年,回纥葛勒可汗死,次子移地健继位,称牟羽可汗,其妻为仆固怀恩女。795年,回纥奉诚可汗阿啜死,无子,国人立其相骨咄禄为可汗,唐朝册封他为怀信可汗。王室易姓,从此回纥原来的王室药罗葛氏失势,其后裔被怀信可汗送入唐朝内地。832年,昭礼可汗为臣下所杀。839年,回纥宰相阴谋叛乱被彰信可汗杀死,另一名宰相掘罗勿联合沙陀朱邪赤心攻杀彰信可汗。这时,疫病流行,天降大雪,牲畜死亡,发生饥荒。840年,回鹘别将句录莫贺与黠戛斯联合,出动10万骑兵进攻回纥,杀可汗和掘罗勿,回纥汗国灭亡。
841年靠近回纥牙帐的十三部推举乌希特勒(勤)为乌介可汗,乌介可汗向唐朝借兵谋复国,并借乌拉特前旗居住,唐武宗不许。乌介可汗怨恨,进攻大唐,受伤。846年宰相逸隐啜杀乌介于阿尔泰山,立其弟遏捻特勤为可汗。848年依附于室韦的回纥遏捻可汗,听说室韦将把他送往幽州,连夜西走,不知所终。南下投唐的回纥王子嗢没斯被封为怀化郡王,843年回纥特勤庞俱遮、阿敦宁二部,回纥公主密羯可敦一部,外相诸洛固阿跌一部,牙帐大将曹磨你等七部,共3万人,相继至幽州降唐,他们被安置于中原各地。
回纥汗国灭亡以后,回鹘人全部西迁,分成三支:一支投吐蕃,一支投安西,一支投葛逻禄。“投吐蕃”的一支回纥人到达了河西走廊,依附于张义潮,后来发展成为甘州回鹘。“投安西”的一支回纥,在首领庞特勤率领下至安西都护府,后来发展成为西州回鹘(高昌回鹘),同化了当地的吐火罗人,后改称为“畏兀儿”。 “投葛逻禄”的一支回纥,后来和葛逻禄等部一起建立了黑汗(喀喇汗)王朝,黑汗王朝同化了当地的雅利安人,成为维吾尔族的先民和哈萨克族的祖源之一。 金山突厥人也大部分离开蒙古高原,迁往中亚西部和小亚细亚,同化了当地的雅利安人和希腊诸印欧民族。
金山突厥、回鹘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6世纪东伊朗人种粟特人帮助金山突厥创制了古突厥文,有40个字母,从右向左书写,与古日耳曼人使用的卢尼文相似。后来回纥人也使用这种突厥文。唐代以前,大漠南北的蒙古高原大半属于突厥语世界。金山突厥和回鹘草原贵族都力图加强对内蒙古东部地区契丹人、室韦人的统治,在契丹、室韦驻有官员。后突厥还似乎曾向兴安岭一带移民。金山突厥、回鹘势力进入内蒙古东部地区,便向室韦人打开了通向大漠南北的门户。金山突厥和回鹘对室韦人的经济文化都有影响。
柔然国亡后,住在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的鲜卑后裔逐渐发展为契丹族,分为八个部落。北魏时,契丹各部落已开始对外掳掠,并以马匹、皮毛与北魏交换物品。唐朝初年,契丹八部开始组成部落联盟,联盟长由大贺氏选充,有胜兵四万。唐朝在契丹住地设松漠都督府,加号大贺氏联盟长为松漠都督,赐姓李氏。武则天统治时期,契丹背唐,依附于突厥。唐玄宗时,突厥逐渐衰落,契丹再度附唐。
契丹贵族涅里背唐自立,重建部落联盟,划分为乙室、迭刺两个大部,自遥辇氏贵族中推选联盟长,号称可汗。涅里任军事首长,称夷离堇。这时,契丹处在回鹘汗国的统治之下,长达一百多年。
鲜质可汗时,契丹不断向外扩张,掳掠邻近部族和汉人地区的居民。痕德堇可汗时,迭刺部贵族耶律阿保机当选为联盟的夷离堇,多次带兵攻掠唐朝州郡,俘获牲口。906年,耶律阿保机充任联盟长可汗。916年,建立了契丹国家。947年,契丹改国号为辽。
由于吉尔吉斯的祖先黠戛斯退居萨彦岭-唐努山故地,契丹统治了整个蒙古高原和东北。1125年辽为女真所灭。辽亡后,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重建辽国,史称西辽,又称哈刺契丹(黑契丹)。
契丹的语言是东胡后裔的语言,它和蒙古语亲属关系密切。中间剃光,留下边沿头发的髡发发式,体现了东胡后裔诸族的特征,这种髡发发式在乌桓人、鲜卑人中也很盛行。契丹人后来大部分同化于汉人,一部分加入了形成中的蒙古族。
柔然国亡后,住在呼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东西、额尔古纳河两岸的鲜卑后裔发展为室韦人,分为五大部,曾受突厥的统治,后与唐朝保持密切关系。室韦又名达怛。
室韦人的语言,保持东胡后裔语言和方言的特点,称为原蒙古语,这种原蒙古语与后来经过突厥化的古蒙古语有很大差别。蒙古民族的名称起源于蒙古地区东北部的一个室韦部落--蒙兀室韦。“蒙兀”是蒙古一词的最早的汉文译写,见于《旧唐书-北狄传》。蒙兀室韦的居地在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后来,关于蒙古一词的不同译写还有很多,如“萌古”、“朦骨”、“萌骨”等。写作“蒙古”,最早见于《三朝北盟会编》所引《炀王江上录》。“蒙古”开始只是一个氏族或部落的名称,后来才成为一个新兴民族的共同称谓。
室韦部落从呼伦贝尔草原向漠北高原迁移,最早约在八世纪初。715年,突厥可汗率领军队征讨乌护(铁勒)人,破其汗庭,铁勒人和室韦联合同突厥军队作战。西迁的原因是为了寻找新的牧场,迁移的过程是缓慢的。后来,在回鹘汗国统治漠北高原时期,室韦与八姓乌护人联军,在仙娥河(今色楞格河)等地与回鹘军队多次交战,最后失败。九世纪以后,当回鹘势力退出漠北高原时,室韦人的势力日益增长,已成为人马众多的强大游牧部族。
室韦人的西迁,对大漠南北民族布局的变化影响十分深远,原来布满突厥语族部落的漠北高原,从此开始了蒙古化过程。因此,在蒙古高原历史上,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件事。
乃蛮人是蒙古化的突厥人,居住在科布多和乌布萨泊,向西直至额尔齐斯河和斋桑湖,向东直至色楞格河上游。13世纪初,乃蛮王任用回鹘族学者塔塔统阿作为他的掌印官兼文书,因为回鹘突厥语是他们的官方语言。
乃蛮人以北,在叶尼塞河上游分布着突厥族的黠戛斯诸部落,920年他们在契丹人的一次攻击中被赶出了鄂尔浑河上游地区之后,在历史上没有进一步发挥作用。
克烈人属于突厥族群,分布在色楞格河以南、鄂尔浑河上游、翁金河与土拉河流域,即今赛音诺颜境内(哈拉和林以西)。克烈可汗马儿忽思不亦鲁想得到东戈壁的霸权,但是被塔塔儿人打败,并引渡给金朝,被钉死在一只木驴上。马儿忽思的遗孀策划暗杀了塔塔儿汗。马儿忽思留下了两个儿子,忽儿察忽思和菊儿罕。忽儿察忽思继承了汗位,他死后,他的儿子脱斡邻勒登上克烈王位。脱斡邻勒面临着与叔叔菊儿罕的斗争,菊儿罕得到乃蛮王亦难赤的支持,暂时把脱斡邻勒赶出其国。然而,脱斡邻勒得到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的支持,又把菊儿罕赶走了。1199年,当脱斡邻勒在金朝的帮助下,打败塔塔儿人,短时期内地成为蒙古最强大的统治者。
克烈部以北、在贝加尔湖南岸的色楞格河下游,居住着蔑儿乞人,属突厥族群或者蒙古族群。蔑儿乞人以北、在贝加尔湖西岸居住着斡亦刺惕人,斡亦刺(该名在蒙古语中意为“同盟者”)就是瓦剌的前身,属蒙古族群。札刺儿部分布在希洛克河和色楞格河合流处的南面或鄂嫩河附近,是降为蒙古人藩属的一支突厥部落,后被蒙古人同化。满洲北端、在额尔古纳河和黑龙江之间的“口袋形”地区内,居住着通古斯族群,其后裔Solon今天仍居住其地。
塔塔儿人漫游在怯绿连河(克鲁伦河)南岸和捕鱼儿海(贝尔湖)、直到兴安岭。塔塔儿人属蒙古族群,他们有时联合成“九姓鞑靼”,有时联合成“三十姓鞑靼”。12世纪的塔塔儿人已经成为令人害怕的武士,加入了最勇猛民族的行列。在满洲方向,他们对金国构成了严重威胁。
真正的蒙古人,从狭义上讲,是指成吉思汗是其中之一员的蒙古人,他们在鄂嫩河(斡难河)和克鲁伦(怯绿连)河之间作季节性的迁徙。蒙兀室韦曾被突厥人打败,逃到额儿古涅昆山区(额尔古纳河一带)避难。9世纪,蒙兀室韦后裔从额儿古涅昆山下来,进入色楞格河和斡难河(鄂嫩河)平原。当时有一个名叫朵奔-蔑儿干的小伙子,娶了阿阑-豁阿为妻。生了两个儿子:别勒古纳台和不古纳台。阿阑在丈夫死后,因梦天光入怀又生下了三个儿子:不忽-合答吉,是合答斤部的始祖;不合秃-撒勒只,是撒勒只兀部的始祖;孛端察儿,是孛儿只斤氏族的祖先。 孛端察儿掳掠了扎儿赤兀惕族阿当罕氏为妻,阿当罕氏掳来时,已经怀有身孕,生下的儿子叫札只刺惕,即为札答阑氏之祖先。后来孛端察儿又与阿当罕氏生有一子巴阿里歹,即巴阿林氏之祖。孛端察儿还有一位正妻,生子名把林-失亦刺秃-合必赤,他是成吉思汗的直系祖先。
凡是阿阑豁阿所生的后代,均称为“尼鲁温”蒙古,包括哈答斤(合答斤)、撒勒只兀、巴阿邻(八邻)、照烈、主儿乞、巴鲁刺思、兀鲁兀、泰赤乌惕、乌鲁尔德部、忙古惕部、札只刺惕部、朵儿边(今杜尔伯特)、散只兀惕;而不属于阿阑豁阿后裔的,均称作“都儿鲁斤”蒙古,包括兀良合、弘吉刺惕、许兀慎、亦兀列思、亦乞刺思、伯牙乌惕、阿鲁刺惕、火鲁刺思、速儿都思。
真正的蒙古人在12世纪以前时就有要建立一个有组织的国家的初次尝试。一位名叫海都的蒙古首领因击败敌对的札刺儿部而出名,海都的曾孙合不勒已经享有合不勒汗的王号,是第一位敢于起来反对强大的女真宗主们的人。金朝1135-1139年发动了反合不勒的战争,金将胡沙虎深入草原后被打败,不得不于1147年向合不勒的第四个儿子忽图刺汗(熬罗孛极烈)求和。
忽图刺汗的兄弟斡勒巴儿合黑和堂兄俺巴孩被塔塔儿人捉住后,引渡给金朝,金人将他们钉死在木驴上。忽图刺为报仇,攻掠金地。金帝于1161年与塔塔尔联合进攻蒙古,摧毁了第一次蒙古王权,蒙古人回复到部落、氏族的旧秩序中。结果,忽图刺之子拙赤和阿勒坦未能纳入王室之列。
合不勒汗的次子是把儿坦巴阿秃儿,把儿坦巴阿秃儿的儿子是也速该。也速该没有当过可汗,只是乞颜部的首领而已。也速该帮助克烈部王夺得王位,这一援助后来使成吉思汗得到了珍贵的友谊。也速该劫持蔑儿乞部酋长的年轻妻子月伦为妻,1167年月伦在斡难河右岸的跌里温盘陀山生下长子成吉思汗(铁木真)。铁木真有三个同胞弟弟:哈撒儿、哈赤温、铁木哥,及两个异母弟弟:别克台尔、别里古台。
1179年塔塔儿人在一次草原宴会上毒死了也速该,孛儿只斤氏族认为铁木真年幼,拒绝服从于他。铁木真的孛儿只斤部首领地位被泰赤乌惕部(稍微远离蒙古主体,居住在贝加尔湖以东)首领俺巴孩的两个儿之子塔儿忽台乞邻勒秃黑 、托多颜-昔惕两兄弟夺取。当然,他们也属于蒙古汗海都世系。
也速该死前,为铁木真与弘吉刺惕部(在兴安岭北面、塔塔儿境)首领德薛禅的幼女孛儿帖订婚。成吉思汗与她结了婚。其后不久,铁木真把帐幕从斡难河河源迁到怯绿连(克鲁伦)河河源处。
1175年,铁木真遭到由脱脱别乞率领的一伙蔑儿乞人的袭击,铁木真的妻子孛儿帖落入敌人,铁木真得以逃脱。铁木真得到克烈部首领脱斡邻勒和札只刺惕部人札木合帮助,在色楞格河支流布拉河共同击败了蔑儿乞人,夺回孛儿帖。
铁木真和札木合分手后,“札刺儿部、乞颜部、八邻部”跟随着铁木真,铁木真赢得了最末两代蒙古王后裔们[合不勒汗的曾孙(斡勒巴儿合黑之孙)主儿乞部首领撒察别乞、忽图刺汗的儿子阿勒坦]的支持。原王室合法继承人阿勒坦无疑是出于投机的原因谢绝了汗的称号,他于1196年宣布铁木真为汗(即蒙古人的王)。
塔塔儿人在金朝的援助下战胜了蒙古人,成了东戈壁的主人,常常骚扰金国边境。北京金朝决定援助和挑动克烈王脱斡邻勒对付塔塔儿人,成吉思汗陪同克烈王出征。贝尔湖畔的塔塔儿人遭到惨败,可汗蔑古真-薛兀勒图被杀。金朝封赏脱斡邻勒为王,因此,脱斡邻勒被称为王罕。 在乃蛮王亦难赤必勒格的支持下,王罕的兄弟额尔客合刺推翻王罕,王罕逃亡到楚河,但未能得到西辽的帮助,于是到成吉思汗那里避难。成吉思汗帮助他重新夺回了克烈部地盘。
乃蛮王亦难赤必勤格死后,两个儿子台不花(塔阳)和不亦鲁为占有一个妾而发生争吵。台不花统治着科布多省诸湖,不亦鲁统治着阿尔泰山区。王罕和成吉思汗联军攻击不亦鲁,迫使他向乌伦古河撤退,最终杀之。但是,不亦鲁的一位部将可苦速-撒亦刺黑对联军发起突然反攻,王罕背着成吉思汗调走了自己的部队。接着乃蛮人入侵克烈部境,王罕求援,成吉思汗派出四大部将博儿术、木华黎、博罗浑、赤老温,大败乃蛮人。
成吉思汗和王罕开始进攻仇敌泰赤乌惕部,杀其首领。由于乃蛮部和泰赤乌惕部的失败而感到惊恐的许多部落接着组成了联盟。但是,成吉思汗得到他岳父弘吉刺惕部德薛禅的及时通报,在捕鱼儿湖附近大败联盟军。
札只刺惕部首领札木合纠集了一个反抗同盟反对王罕和成吉思汗。1201年在额尔古纳河畔的召开了一次盛大集会,札木合自封为古儿汗(世界之汗)、蒙古的皇帝。
王罕支持成吉思汗,迫使札木合退到额尔古纳河下游。接着,成吉思汗进行了对泰赤乌惕部的最后战争,迫使泰赤乌惕人归顺,于是恢复了孛儿只斤氏族的统一。
王罕之子亦刺合(桑昆)怂恿父亲与成吉思汗决裂,并鼓励札木合到克烈部王宫避难。同时,古代蒙古汗系的合法后裔阿勒坦也靠拢王罕。1203年,成吉思汗与克烈人之间彻底决裂。成吉思汗明显地处于劣势,沿合勒卡河,朝贝尔湖撤退。在贝尔地区的合勒卡河入口处居住着弘吉刺惕部,成吉思汗以女婿的名义向他们求援,赢得了他们的支持。成吉思汗退到今满洲里以北的班朱尼河附近。
与王罕联合的几位蒙古首领联合策划了一次谋杀这位克烈王的阴谋。王罕及时得报,袭击了他们,札木合、阿勒坦、火察儿逃到了乃蛮部避难。1203年秋,成吉思汗从班朱尼河进军斡难河,采取了攻势。在土拉河和克鲁伦河之间对克烈军队发起了袭击,克烈军被驱散。王罕及其子桑昆向西逃跑,一到乃蛮境,王罕就被杀死。桑昆越在额济纳河的西夏边境上以剽掠为生,后来到了柴达木盆地一带,最后是在库车的回鹘人中被杀。
克烈人投降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使自己成为东蒙古的主人。成吉思汗娶了王罕之弟礼阿绀孛的一个女儿亦必合别吉,成吉思汗的幼子拖雷娶了札阿绀孛的另一个女儿唆鲁禾帖尼公主,她在成吉思汗家族中将起着很大的作用。
台不花(塔阳)仍占据着西蒙古,自然,所有被成吉思汗打败的顽固敌人都聚集在塔阳周围。塔阳企图得到汪古都突厥人的援助,汪古部突厥人作为金国的边境卫队,居住在山西省北部托克托。但是,汪古部首领阿刺忽失的斤加入到成吉思汗一边。
成吉思汗与乃蛮的冲突是发生在今哈拉和林附近的杭爱山中,蒙军取胜。塔阳身负重伤,塔阳之子屈出律与一些部民一起逃出,朝额尔齐斯河方向逃去。蔑儿乞部首领脱脱随屈出律逃走。蔑儿乞部小酋长带儿兀孙主动投降,并将爱女忽兰嫁给了成吉思汗。
1208年秋,成吉思汗亲自向额尔齐斯河上游进军。途中,他接受了斡亦刺惕部首领忽都花别吉的不战而降,用之为向导。屈出律和脱脱别乞被击溃,脱脱阵亡,屈出律逃脱到西辽。札只刺惕部首领札木合过着冒险者的生活,后来被引渡给成吉思汗。最后,在叶尼塞河上游的黠戛斯人也于1207年不战而降。
乃蛮部于1204年战败之后,塔阳的掌印官、回鹘人塔塔统阿在落入蒙古人之手后为成吉思汗服务。于是,产生了一种具有“回鹘文书处”的蒙古政府的萌芽。
1206年蒙古族在蒙古高原独立建国。1234年灭掉女真族的金朝,占领北中国和东北。
术赤是成吉思汗正妻孛儿帖之长子,其次子拔都建立了钦察汗国; 察合台是成吉思汗正妻孛儿台之第二子; 元太宗窝阔台是成吉思汗正妻孛儿帖之第三子,是蒙古第二任大汗, 窝阔台长子贵由为蒙古第三任大汗; 拖雷是成吉思汗正妻孛儿帖之第四子,拖雷有十一子:长子蒙哥,四子忽必烈,六子旭烈兀,七子阿里不哥。
蒙古族学者搠思吉斡节儿于14世纪初写的《蒙文启蒙》奠定了蒙文正字法的基础。
从北方高原崛起的蒙古民族,在成吉思汗统帅之下,奇迹般地用当初的20万铁骑,在20年之内,东征西讨,连通了亚欧大陆。空前庞大的蒙古帝国曾一度统辖泱泱3,000万平方千米内的720个民族。蒙古人的远征虽然起初有雪耻的动因,可随即由于连带作用一发而不可收,给被征服地区带去了巨大灾难。但是在另一方面,用当时最快的信息连络系统--四通八达的驿站制度给世界带来了快捷方式,使文化传播与经济往来空前大流通,甚至创立了国际自由贸易区;人才的广泛流动和相对自由的施政气氛,又使大片地区的繁荣景象延续多年。[3]
蒙古的纳来哈(Nalayh)和乔巴山(Choybalsan)出产煤,内蒙古包头附近开采煤和铁矿。此外还有铅、锌、萤石、铀、石油、银和钨等重要矿藏。
经济以游牧畜牧业为主,放养羊、牛、马、骆驼。种植业仅限于河谷地区,主要为小麦、燕麦等。种植业和林业占少量比重。工业极不发达,仅有零星的畜产品加工业。有煤、铁、锰、钼、铅、锌等矿。
蒙古高原主要居民是蒙古族人。蒙古族是东北亚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1000万人,语言为蒙古语。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4]
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至今仍使用传统的蒙古文,蒙古国使用西里尔文字(新蒙文)。信奉萨满教,自17世纪起还信奉藏传佛教,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穹庐顶的蒙古包是蒙古族的传统住房,蒙古包内的地面铺毡子和地毯。饮食主要有奶食,肉食。常以手抓羊肉和清水煮全羊款待客人。蒙古族的服饰主要分4个部分:首饰,长袍,腰带,靴子。葬式大体有野葬(天葬),火葬,土葬(无坟丘)。节日主要有那达慕大会、敖包祭祀、小年贺大年。蒙古人传统上是游牧民族,主要放养牲畜(以绵羊和山羊为主),但在20世纪已广泛发展牧场。虽然气候恶劣限制了农业发展,但高原上仍可种植小麦、燕麦、其他谷物和蔬菜。内蒙古灌溉区还可种植甜菜和油菜籽。
内蒙古居民中汉族约占80%,大部分从事农业。
还有哈萨克人以及其他民族。
蒙古族艺术文化生活非常丰富。蒙古族素有“音乐民族”之称。其民歌体裁有长、短调之分。长调腔长词少,悠扬嘹亮,流传于牧区;短调则节奏规则,节拍固定,多流传于半农半牧区。蒙古族的舞蹈节奏欢快,动作刚劲有力,以抖肩、揉臂、马步最具特色,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热情奔放的豪爽气质。经典的蒙古族传统舞蹈大致有“马舞刀”、“筷子舞”、“安代舞”、“盅碗舞”等。
传统乐器主要有马头琴、“雅托噶”(“蒙古筝”)、蒙古琵琶、蒙古四弦琴和蒙古战鼓等。非常爱马的蒙古人对马头琴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传统乐器,为擦弦类弦鸣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为饰而得名。它由共鸣箱、琴杆、琴头、弦轴、马子、琴弦和拉弓等部分组成。马头琴旋律低沉而又悠扬,低音马头琴音色接近大提琴。蒙古族曲艺有“好来宝”(说唱艺术)、“乌利格尔”(一称“蒙古说书”)和蒙古剧等多种。
蒙古族服饰主要包括首饰、袍子、腰带、靴子四个部分。首饰大致可分为头饰、项饰、胸饰、腰饰、手饰等五大类。头饰主要有头巾、帽子、头带、头圈、辫钳、辫套、头钗、头簪、耳环、耳坠等,是蒙古族首饰中最绚丽的部分。如“顾古冠”是元代蒙古族已婚女子流行的高冠,高约1尺,顶部为四边形,上面包裹着五颜六色的绸缎,缀有各种宝石、琥珀、串珠、玉片及孔雀羽毛、野鸡尾毛等装饰物,制作精美,绚丽多姿。蒙古袍一般宽大袖长、高领、右衽,多数地区下端不开衩;边沿、袖口、领口多以绸缎花边。腰带多用绸缎制成,长三四米不等,色彩多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蒙古靴做工精细考究,靴帮、靴靿上多绣制或剪贴有精美的花纹图案。
蒙古族的饮食非常讲究,品种多样。炒米、奶茶以及奶油、奶皮、奶酪和酸奶子等是蒙古族牧民最有特色的日常食品。当然还有著名的手扒肉和全羊席。蒙古民族颇注重饮食的文化气氛,歌舞常伴,隆重场合还要朗诵专门的祝词或赞歌。大部分蒙古人都能饮酒,所饮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马奶酒味道醇香,清凉解渴,是牧民款待贵客的最佳冷饮。每逢节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饮的习惯。如果你到草原做客,需要特别提防的可能是姑娘们的敬酒歌,即便平时滴酒不沾的人也可能经不住诱惑酩酊大醉。
蒙古包、勒勒车和配有精美马鞍的骏马是蒙古民族最重要的传统住行工具。蒙古包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勒勒车多以桦木或榆木加工制成,车轮大、车身小,适于草地、雪地、沼泽和沙漠运输。过去,牛拉勒勒车排成长长的队伍缓缓远行,显示蒙古草原特有的风情。许多牧民都已经定居,住着宽大的砖瓦房,购有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
蒙古高原位于中国北部边疆,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战国赵北界长城沿阴山山脉南麓,蜿蜒于蒙古高原上。赵北长城东起张北经集宁、呼和浩特、固阳、五原至于高阙(今杭锦后旗)。燕北界长城则西起张家口以南的怀来县经围场、赤峰直达辽东。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防御匈奴,将秦、赵北界长城,燕界长城连接起来,修缮、加固、增筑,形成的闻名于世的“万里长城”,大部分构筑在内蒙古高原之上。
西汉时期,汉武帝在秦始皇长城的基础上,于今内蒙古高原上又增筑了著名的“河西长城”和“武帝外长城”。河西长城东起今甘肃永登,经永昌、张掖、酒泉直至玉门以西罗布泊一带。“武帝外城”,东起呼和浩特市以北的百灵庙西南,向西大约沿北纬42°线,于东经105°30′~106°之间进入蒙古国境内,又于东经102°30′进入内蒙古境内,至东经102°20′处额济纳旗苏古诺尔湖东北,与“居延塞”相接,沿林肯河和额济纳河(今弱水),经金塔达酒泉,与河西长城相接。
辽代高原上筑“辽代长城”(又称辽代边壕),起自额尔古纳市上库力乡西3.5千米处一座戍堡,向西经拉布大林镇沿根河南岸至额尔古纳河,之后向南沿额尔古纳河东岸再向西南经八大关行至陈巴尔虎旗红山嘴,从此处越过额尔古纳河进入俄罗斯赤塔州境内,继续沿额尔古纳河北岸西南行至10多千米后离开河岸,在满洲里国门西4.87千米处进入中国,继续西行60千米,在635号界堆附近进入蒙古国境内,在克鲁伦河以北和乌勒吉河以南地带向西南延伸,最后终止于乌勒吉河源与鄂嫩河源之间的沼泽地中,辽代长城在中国境内长度约210千米,俄罗斯境内长度约109千米,蒙古国境内长度约416千米,总长度约738千米。
明代长城南移,多沿内蒙古高原南部边缘地带修筑。
成吉思汗即元太祖铁木真,他曾经是一位叱咤风云、显赫一世的蒙古族英雄,他的业绩对于中国各民族的融合和现今版图的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中部的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距包头市185公里。这里牧草腾碧浪,羊群卷雪花。蓝天绿草之间,三座蒙古包式的大殿肃然伫立,明黄的墙壁、朱红的门窗、辉煌夺目的金黄琉璃宝顶,使这座帝陵显得格外庄严。
陵园占地面积5万多平方米,主体建筑由三座蒙古包式的大殿和与之相连的廊房组成。陵园分作正殿、寝宫、东殿、西殿、东廊、西廊六个部分。整个陵园的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雄鹰,极富浓厚的蒙古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