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51人,其中有教授15人,副教授20人,讲师8人,助教7人,博导3人,博士后及博士18人(含在读3人),硕士18人。有“中科院百人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 “国贴”获得者各1人,“省突”2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6名,云南省教育厅教学科研带头人4名,校级学科带头人8名,骨干教师10人,3人进入了学校首批特聘岗位。现有在校学科硕士研究生97人,教育硕士58人,日制本科生964人,函授本、专科学生200余人。
学院拥有仪器设备1913台件,总价值一千余万元。其中有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仪1台、红外光谱仪3台、高效液相色谱仪3台、气相色谱仪2台、气—质联用1台等大型仪器。近年来,投资200多万元改造了实验室及办公室,建设了多媒体教室、网络机房、现代教育技能实验室、档案室和学院主页,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
经过多年的学科和专业建设,学院现已拥有无机化学省级重点学科和应用化学省级示范实验室;2006年,“分子基光功能转换材料”团队获得学校的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支持。同年学校批准无机化学学科作为理工类二层次进行建设,2007年申报“云南省高校分子工程学与光功能材料重点建设实验室”并获批准。2007年,“生化分离分析材料与技术”获准列为学校重点实验室进行建设。学院拥有一个“化学一级学科”和四个二级学科(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应用化学和有机化学)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化学教育”、“应用化学”和“科学教育”三个本科专业,拥有“化学教育”和“科学教育”两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及“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两门校级精品课程。学院正在积极申报博士点,拟新增“药学教育”和“高分子材料”两个新专业。
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始终牢记为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服务的宗旨,遵循“拓宽口径、夯实基础、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方针,坚持以教师教育为特色,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为中心,以教学和科研为重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突破口,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综合发展道路。提出了到2020年前建成师范性、综合化、开放式、有优势的省属重点教学研究型学院,进入省属师范大学化学学科全国先进、省内一流的奋斗目标,部分二级或者三级学科的科学研究如无机、分析、天然有机等达到国内先进的学术水平。
学院积极推进本科教学及管理改革,构建了“一体化多层次、课内课外互动的实践教学改革”模式。近年来,建设了相对固定的教育实习与教学研究基地15个(其中,签订了协议书的有8个),化工见习基地5个。实践教学课程的总学时在必修课中已占到了35%。共承担了省教委教改项目2项,学校教改项目10余项,其中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在全校师范生技能大赛中,学院共有10余名学生获一、二、三等奖,学院多次获优秀组织奖。
近五来,学院教师共承担科研项目近80项。其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前期专项、西部重大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重点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重大课题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省部级科研基金20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项,总资助经费约1600万元。出版教材3部,申请国家专利5项。学院师生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近100篇。农药研究与云天化集团签署了“校企产学研合作协议”,并在农药销售、天然农药及剂型研究方面展开了实质性的工作。
学院非常重视科研反哺本科教学的工作,通过教授上本科学生的基础课,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必须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聘请高层次人才及中学特级教师为本科生开设“学术前沿”及师范生从业系列讲座,特邀部分教授和博士担任本科生的分类导师,协助学院党委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工作等切实有效的措施,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本科教学及学生课外活动中。这些做法,找准了党建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的结合点,全面提高了本科教学质量,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学院共有16项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获国家级和省级奖励,其中获“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项,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成果竞赛一、二等奖各1项,三等奖6项;获云南省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成果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在学校冬季田径运动会上,学生男子从2003年至2007年,连续五次蝉联团体总分第一名,学生女子三次获团体总分第一名,两次获第二名。学院本科生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过级率、全省计算机二级过级率、本科生毕业论文发表率及本科生考研升学率均有明显的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在学校名列前茅。学院党委和支部多次被评为省、校级先进集体,两个本科班被评为全国先进班集体。
学院院长:
袁黎明,男,1961出生,重庆人。82年毕业于重庆三峡学院,88年于云南大学获硕士学位,97年于北京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02-04年于日本名古屋大学作博士后研究(JSPS)。92年任云南师范大学化学系副主任、99年任主任、2000年将系建设成化学化工学院后任首任院长。现为云南省二级岗位教授,云南师范大学“生化分离分析材料与技术”校级重点实验室主任、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华东师范大学分析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
科研及教学——合成新型的手性识别材料,开展手性化合物的色谱、膜、萃取等分离分析新技术研究。承担研究生的《分离科学》、本科生的《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药物化学》的教学。
主要学术活动——担任多种学术评审专家,140多次应邀为《Analytical Chemistry》、《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Electrophoresis》、《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Sepa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16个国际英文期刊、以及《中国科学B辑:化学》、《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化学学报》、《中国化学快报》、《分析化学》、《色谱》等10个国内核心期刊评审稿件,已分别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云南省重点课题2项、其余项目十余项。
党总支书记:
傅文甫,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化学化工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南京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兼职研究员。1997年德国纽伦堡大学获博士学位;国际纯粹应用化学会会员;中国化学会会员;中国材料学会会员。主要从事水或脂溶性磷光金属有机配合物功能材料的设计和制备、二氧化碳的人工模拟光催化还原;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光化学、光生物、光物理性质以及应用研究。自2000年以来,培养博士生9名,培养硕士生22名,讲授了无机化学、金属有机光化学等课程。承担了国家和省研究项目7项,云南省无机化学省级重点学科建设1项,省院、省校合作共建无机化学省级重点学科1项。获伍达观奖教金一等奖,国务院特殊津贴。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Angew. Chem., Eur. J . Chem., Chem. Commun., Organometallics, Inorg. Chem., J. Org. Chem., Chem. Soc. Dalton Trans.等上发表60余篇学术论文。现承担国家基金委与香港研究资助局,生物医学、光催化和有机光电子中具有应用前景的功能磷光金属-有机材料一项;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前期专项,光催化再生有机物新途径的基础研究一项;省院、省校合作共建无机化学省级重点学科一项;云南省无机化学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