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年2月10日,帕斯捷尔纳克出生在莫斯科一个被同化的犹太家庭。母亲罗莎莉亚·考夫曼是一位钢琴家,也是鲁宾斯坦的学生;父亲列昂尼德·帕斯捷尔纳克是莫斯科美术、雕塑、建筑学院教授,著名画家,曾否认自己的犹太背景,接受洗礼,并曾为托尔斯泰作品画过插图。除了家学的渊源,帕斯捷尔纳克曾接触过的当代文学艺术界的多位名家,对他也有深远的影响,包括托尔斯泰、斯克里亚宾、里尔克、赫玛尼诺夫。
1909年,帕斯捷尔纳克考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后转入历史语文系哲学班。[4]
1912年夏,赴德国马尔堡大学,在科恩教授指导下攻读德国哲学,研究新康德主义学说。
1913年,开始同未来派诗人交往,在他们发行的杂志《抒情诗刊》上发表诗作,并结识了勒布洛夫和马雅可夫斯基。他以后的创作受到未来派的影响。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帕斯捷尔纳克回国,因腿部有残疾而免服兵役,暂在乌拉尔一家工厂当办事员。同年,他的第一部诗集《云雾中的双子星座》问世。[4]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
1916年,他出版第二部诗集《在街垒之上》,步入诗坛。
1917年,十月革命后他从乌拉尔返回莫斯科,在苏维埃政府人民教育委员部图书馆供职。帕斯捷尔纳克的家庭受到冲击,父亲曾一度遭到流放。
1921年,他的父母携两个妹妹流亡国外,他则一直留居国内,在苏维埃政府人民教育委员部图书馆供职,并从事文学创作。
1922年,迎来诗歌写作高峰;二十年代后期,受到“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攻击,作品发表艰难,转而翻译许多西欧古典文学名著,诸如莎士比亚的悲剧和十四行诗、歌德的《浮士德》等,译文极为优美,别具文采,被认为是最好的俄文译本,在译界享有盛名。
1923年,帕斯捷尔纳克和家人一起在柏林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然后回到了莫斯科。
1934年,在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上,被布哈林树为诗人的样板,取代马雅可夫斯基和别德内,但因无法适应时代需要,一年后又被逝世的马雅可夫斯基所取代。
大清洗运动中,帕斯捷尔纳克虽曾被关押、审讯但最终免遭镇压,因为他翻译的格鲁吉亚诗人的作品,得到斯大林的赞赏。
1943年,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奔赴奥勒尔战场采访和报道战事,写有战地特写和报告文学作品。
1945年起,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使作协领导人加大压制力度。
1947年,受到苏联莎士比亚研究者斯米尔诺夫的横加挑剔,致使已经排版两卷莎帕斯捷尔纳克翁译文无法出版;三月,作协书记苏尔科夫在《文化与生活》杂志发表《论帕斯捷尔纳克的诗》,指责他视野狭窄、内心空虚、孤芳自赏,未能反映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旋律;潜心撰写《日瓦戈医生》。
1949年10月9日,情人伊文斯卡娅被作协诬告逮捕,受尽恫吓折磨,后被关入劳改营五年,此为作协阻止《日瓦戈医生》创作的狠毒手段。
1956年,完成《日瓦戈医生》,书稿同时交由《新世界》杂志和文学出版社:《新世界》编辑部退稿否定,并附上一封由西蒙诺夫、费定等人签名的信,严厉谴责小说的反苏和反人民的倾向;文学出版社同样拒绝出版。[5]
1957年,意大利出版商费尔特里内利通过伊文斯卡娅读到《日瓦戈医生》手稿,几经周折抢先在米兰出版了意文译本,立即引起强烈反响。
1958年10月23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帕斯捷尔纳克,以表彰他“在现代抒情诗和俄罗斯小说传统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6]作家欣然致电瑞典文学院,表示他“无限的谢意、感动、安慰、惭愧”。获奖消息在前苏联引起轩然大波,作品受到严厉批判,本人也被开除作协会籍,并受到各种威胁恐吓,于是被迫拒绝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诺奖历史上唯一一位不仅未曾因获奖而取得荣誉,却反而招致屈辱和灾难的作家。
1958年11月6日,帕斯捷尔纳克有关获得诺奖的“悔过书”在《真理报》发表,并写信给赫鲁晓夫恳求不要采取极端措施。同年12月15日,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1958年以后,帕斯捷尔纳克退休回到莫斯科郊区帕特莱肯的寓所里,以领取养老金度日。
1959年完成的最后一部诗集《到天晴时》,流露出他悲凉的心境。[7]
1960年5月30日,帕斯捷尔纳克由于癌症和精神抑郁,孤独地在莫斯科郊外彼列杰尔金诺寓所中病逝。官方并未举行任何追悼仪式,只报上发消息:“文学基金会会员帕斯捷尔纳克逝世”;其诗歌追随者自发在作家村贴出讣告,当局震怒,逮捕其情人伊文斯卡娅及女儿,至赫鲁晓夫下台才被释放。
1982年起,苏联开始逐步为帕斯捷尔纳克恢复名誉,1986年,苏联作家协会正式为帕斯捷尔纳克恢复名誉,并成立了帕斯捷尔纳克文学遗产委员会。
1987年,苏联作家协会撤消了1958年作出的开除帕斯捷尔纳克会籍的决议。帕斯捷尔纳克故居纪念馆也正式对外开放。继1986年苏联出版帕斯捷尔纳克的两卷本作品之后,出版了一本由帕斯捷尔纳克之子叶夫根尼·帕斯捷尔纳克写的他父亲的传记,小说《日瓦戈医生》也于1988年公开出版,在帕斯捷尔纳克百年诞辰的1990年出版了他的全集。[8]
1989年12月10日,其子叶夫根尼·帕斯捷尔纳克代领诺贝尔奖。[9]
作品名称 | 作品类型 | 创作时间 |
---|---|---|
《在云雾中的双星子座》 | 诗集 | 1914年 |
《在街垒之上》 | 诗集 | 1916年 |
《生活啊,我的姐妹》 | 诗集 | 1922年 |
《柳威尔斯的童年》 | 小说 | 1922年 |
《主题和变调》 | 诗集 | 1923年 |
《空中路》 | 小说 | 1924年 |
《热病》 | 长诗 | 1924年 |
《1905年》 | 长篇叙事诗 | 1926年 |
《施密特中尉》 | 长篇叙事诗 | 1927年 |
《安全证书》 | 自传体散文 | 1931年 |
《在早班车上》 | 组诗 | 1943年 |
《日瓦戈医生》[10] | 长篇小说 | 1948-1956年 |
《诗集》 | 诗集 | 1956-1957年 |
《到天晴时》 | 诗集 | 1959年 |
作品名称 | 作品类型 | 创作时间 |
---|---|---|
《在云雾中的双星子座》 | 诗集 | 1914年 |
《在街垒之上》 | 诗集 | 1916年 |
《生活啊,我的姐妹》 | 诗集 | 1922年 |
《柳威尔斯的童年》 | 小说 | 1922年 |
《主题和变调》 | 诗集 | 1923年 |
《空中路》 | 小说 | 1924年 |
《热病》 | 长诗 | 1924年 |
《1905年》 | 长篇叙事诗 | 1926年 |
《施密特中尉》 | 长篇叙事诗 | 1927年 |
《安全证书》 | 自传体散文 | 1931年 |
《在早班车上》 | 组诗 | 1943年 |
《日瓦戈医生》[10] | 长篇小说 | 1948-1956年 |
《诗集》 | 诗集 | 1956-1957年 |
《到天晴时》 | 诗集 | 1959年 |
《哈姆雷特》 | 《罗密欧与朱丽叶》 |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 |
《麦克白》 | 《奥赛罗》 | 《亨利四世》 |
《李尔王》 | 《浮士德》[11] | 《玛丽亚·斯图亚特》 |
《哈姆雷特》 | 《罗密欧与朱丽叶》 |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 |
《麦克白》 | 《奥赛罗》 | 《亨利四世》 |
《李尔王》 | 《浮士德》[11] | 《玛丽亚·斯图亚特》 |
《日瓦戈医生》《日瓦戈医生》[12]
《日瓦戈医生》是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57年。《日瓦戈医生》是一部描写苏联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小说。作品反映了二十世纪初俄苏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涉及道德、政治、宗教等许多社会问题。小说充满了浓重的抒情色彩。
西方苏俄文学专家们把《日瓦戈医生》称为“一部不朽的史诗”,“开启俄国文化宝库和知识分子心扉的专门钥匙”,“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这部作品多次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等影视作品。
《日瓦戈医生》195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后,被苏联官方认为是来自西方的挑衅,帕斯捷尔纳克受到很大压力,不得不选择拒绝。他身心交瘁,两年后孤独地在这所别墅中去世。该书则被封禁,长期处于地下状态。直到上世纪80年代,情况才开始转变。1987年,苏联作协取消了驱逐帕斯捷尔纳克的决定,为他恢复了名誉。《日瓦戈医生》在苏联出版,帕斯捷尔纳克的儿子代领了诺贝尔文学奖。[11]
《初寒》[13]
打开大门,一股冷气
从庭院滚进厨房,
瞬间,一切变得古老,
就像童年的那些夜晚。
干燥、宁静的气候。
大街上,五步开外的地方,
羞羞答答地站着冬天,
犹豫不决,想跨入门槛。
冬天——一切又复开始。
一排排白柳如同盲人,
没拄拐杖,没人牵引,
朝十一月灰色的远方挺进。
河面结冰,河柳冻伤,
相反,像镜子摆上镜台,
一个黑沉沉的苍穹
映进了赤裸裸的冰块。
在他面前的十字路口,
(十字路上烟雾迷茫,)
站着头戴星辰的白桦,
朝他镜子凝目细望。
白桦独自暗暗猜想:
远方别墅里的冬天,
如同处在莫测的高空,
充满神秘,玄之又玄。
文学类[9] |
▪1958 诺贝尔文学奖 《日瓦戈医生》 (获奖) ▪1957 诺贝尔文学奖 (提名) ▪1953 诺贝尔文学奖 (提名) ▪1950 诺贝尔文学奖 (提名) ▪1949 诺贝尔文学奖 (提名) ▪1948 诺贝尔文学奖 (提名) ▪1947 诺贝尔文学奖 (提名) ▪1946 诺贝尔文学奖 (提名) |
文学类[9] |
▪1958 诺贝尔文学奖 《日瓦戈医生》 (获奖) ▪1957 诺贝尔文学奖 (提名) ▪1953 诺贝尔文学奖 (提名) ▪1950 诺贝尔文学奖 (提名) ▪1949 诺贝尔文学奖 (提名) ▪1948 诺贝尔文学奖 (提名) ▪1947 诺贝尔文学奖 (提名) ▪1946 诺贝尔文学奖 (提名) |
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帕斯捷尔纳克是一个在主流意识形态之下坚持个性写作的作家,其精神的独立性首先表现在创作的主题上。早在20世纪20年代,帕斯捷尔纳克的诗作就蛮声诗坛,但由于他的诗歌多以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为描摹对象,与轰轰烈烈的外部世界总是有反差。他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末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就是其典型例证。帕斯捷尔纳克在小说中通过主人公日瓦戈医生在短短40年的人生中所遭遇的一切来展示俄国知识分子在20世纪的命运问题。这部小说是作者用自己的笔与心灵发出的对现实社会理智而动情地思考,如作家所说:“《日瓦戈医生》是我第一部真正的作品,我想在其中刻画出俄罗斯近45年的历史”。然而,在苏联文化“解冻”时期的历史背景下,小说的内容和主题与苏维埃的主流意识形态下所倡导的“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涌现出的人和事”创作精神不相适应,而且创作方法与苏维埃官方所倡导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唯一的创作方法”不相吻合。帕斯捷尔纳克在小说《日瓦戈医生》的创作中不拘泥于当时一统文坛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论框架”的束缚,大胆地运用了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以超越现实的眼光,把自己对国家、社会、人生等种种思考和感受倾注到长篇小说中,写出了“超乎寻常、引人瞩目的作品,这不仅使俄罗斯本土作家震撼,而且令此时已经进入后现代主义的西方文学世界惊叹”。[14]
帕斯捷尔纳克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如《最初的体验》、《一个大字一组的故事》、《第二幅写照:彼得堡》、《无爱》这些作品多角度地表现了作家青年时代对于外部世界的独特理解和心理体验,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展开了深入思考,以独特的诗学方式传达出对时代风云的沉思,高度关注被卷入历史洪流中的个性、特别是当代女性的遭遇,清晰地显示出书写一代知识者的命运、把一代人“归还给历史”的鲜明意向。[15]
帕斯捷尔纳克帕斯捷尔纳克追求的是心灵与情感倾诉的艺术,拒绝为了应时和实用而创作。在创作中,他始终坚守着独立的个性和主体意识,拒绝随波逐流;凡是他所描写的事物通常都是他本人直接看到、听到、触觉到、思考到的。他很少受世俗的干扰,不会人云亦云,在从众和媚俗成为时尚的年月里,他拒绝随世沉浮,始终坚守着独立的自我个性,保持着难能可贵的主体意识。
对于帕斯捷尔纳克来说,警惕来自任何一方的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工具化,都是一个诗人必须的清醒,这或许是很多“政治正确”论家对他产生偏见的一个原因。他可以毫无愧色地面对来自自己所写下的文字的检验,尤其是作为一个抒情诗人,他既继承了自己对大自然和爱的一贯忠诚及抒情风格,也直面苏联的社会现实,从个人真实的感受出发,将生活经验转变为美学经验:他的创作忠实于缪斯而非代表威权的宙斯,忠实于记忆女神而非黑暗的遗忘。
帕斯捷尔纳克的作品不以完整的情节和跌宕的叙事见长,而着重表现作家心灵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对艺术形而上的领悟和对人生问题的求索。至于小说中实验性的技法、对物象摹画的不厌其烦、对暗喻的偏爱和刻意营造陌生化语言的手法,也许会为一次性理解情节和主旨造成障碍,但同时也大大加深了作品的耐读性,丰富了内涵层次,足资后人借鉴。
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3)帕斯捷尔纳克曾在马尔堡大学爱上莫斯科著名茶叶商的女儿伊达·费索茨卡娅,他曾在1917年的《马尔堡》诗中描述过他的这一初恋。
1922年,帕斯捷尔纳克与叶夫根尼娅·卢里耶结婚,两人育有一子叶夫根尼·帕斯捷尔纳克。
1931年,帕斯捷尔纳克开始与济娜伊达·尼古拉耶夫娜交往,后者最终成为他的第二任妻子,并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
1946年,帕斯捷尔纳克结识了西蒙诺夫的秘书奥尔迦·伊文斯卡娅,两人相爱,后来,帕斯捷尔纳克便以她为原型塑造拉拉,把伊文斯卡娅的经历也写入这个形象。为阻止帕斯捷尔纳克创作《日瓦戈医生》,苏联当局将伊文斯卡娅关进卢比扬卡监狱,后因流产失去两人的孩子。帕斯捷尔纳克去世后,当局把对帕斯捷尔纳克的怨气,撒在伊文斯卡娅身上,她再次被关进监狱,并被判处四年徒刑,赫鲁晓夫下台后才被释放。[16]